1、禮制對中國古建筑的影響 摘要:禮既是規定天人關系、人倫關系、統治秩序的法規,也是約制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生活行為、思想情操的規范。它帶有強制化、規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點,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然也深深地制約著活動的諸多方面。本文主要闡述了禮制對中國古建筑的深遠影響。這些表明,禮既是規定天人關系、人倫關系、統治秩序的法規,也是約制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生活行為、思想情操的規范。易傳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左傳說:“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儒家認為禮就是秩序與和諧,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級制度,人與人、群體與群體都存在著等級森嚴的人倫關系。在古代社會長期發展中,禮成
2、了“以血緣為紐帶,以等級分配為核心,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的思想體系和制度”。這個被提得極高的尊卑意識、名分觀念和等級制度,不僅貫穿于人際的政治待遇、社會特權、家族地位,而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在建筑方面,它成了傳統禮制的一種象征與標志,大到城市、建筑組群、壇廟、宮堂、門闕、庭院、臺基、屋頂形式、建筑面闊和進深,小到斗拱、門釘、裝飾色彩等,都納入禮的規制。辨尊卑、辨貴賤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強調的社會功能。從周代開始,已經出現了建筑的等級差別,以下將分為幾個方面闡述。一、城制等級考工記記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級,將城邑分為天子的王城、諸侯的國都和宗室與卿大夫的都城三個級別,規定王
3、城的城墻高九雉(每雉為一丈,共高九丈),諸侯城樓高七雉,而都城城樓只能高五雉。三個等級的城邑的道路寬度也有規定,王城的經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軌(九輛車的寬度),諸侯城的經涂按王城環涂(環城的道路)之制,寬九軌,都城道路寬五軌。到漢武帝時,考工記補作周禮。冬官成為儒家經典,這種營建制度的等級觀念自然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二、組群規劃等級唐朝的營繕令中規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的城正門開兩個門洞,而縣城的門只能開一個門洞。這是建筑組成和建筑布局上的等級要求。諸如“天子五門”,“前朝后寢”,“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都屬于這類等級的限定。四、單體建筑在單體建筑中,等級制突出地表現在
4、間架、屋頂、臺基和構架做法上。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后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禮記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啟齒,大夫五尺,士三尺。”這里的“堂”,指的是“臺基”。這說明臺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等級限定。臺基中衍生出一種高等級的須彌座臺基,用于宮殿、壇廟、陵墓和寺廟的高等級建筑。須彌座臺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區別,用以在高等級建筑之間作進一步的區分。屋頂的等級限制十分嚴格,從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廡殿、歇山、攢尖、懸山、到最低等級的硬山頂,形成了完整的等級系列,對于不同建筑的等級面貌,起到了十分觸目的標
5、志作用。結構形式和構造做法也被納入等級的限定,在宋營造法式中主要表現在殿堂結構與廳堂結構的區分,即殿堂、廳堂、余屋、亭榭四類,殿堂等級最高,廳堂、余屋依次減低;它們在規模大小、質量高低和結構形式上都有區別。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現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區別,把這兩種做法作為建筑等級差別的宏觀標志,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細分等次;這兩種做法不僅在間架、屋頂上有明確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無、才分規格和具體構造上有一系列的區別。等級的限定深深地滲透到技術性的細枝末節。五、裝修。裝飾色彩等級等級制對內外檐裝修、屋頂瓦獸、梁枋彩繪、庭院擺設、室內陳設都有嚴格的限定。甚至對門上的零件 門環,也硬性規定了
6、銅環、錫環、鐵環三級,按等級采用。對建筑物的裝飾色彩也有等級劃分,總的說以黃色為尊,其下依次為:赤、綠、青、藍、黑、灰。宮殿用金、黃、赤色調,而民居卻只能用黑、灰,白為墻面及屋頂色調。五、影響:最突出的兩點:一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的形制化。不同類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級形制。凡是同一等級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如太和殿、乾清宮、太廟正殿和明長陵祾恩殿,建筑性質各異,基于等級的最高體制,用的都是重檐廡殿頂。二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嚴密的等級制度,把建筑布局、規模組成、間架、屋頂做法,以致細部裝飾都納入等級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這種固定形制在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使得建筑單體以至庭院整體越來越趨向固定的程式,整個建筑體系呈現出建筑形式和技術工藝的高度規范化;程式化、規范化保證了建筑體系發展的持續性、獨特性,保證了建筑整體的統一性、協調性,保證了建筑普遍達到不低于規范的標準水平。但是也成為建筑發展的枷鎖,嚴重束縛了建筑設計的創新和技術的革新,加劇了中國建筑體系發展的延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