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壩張良廟園林建筑選址中的傳統風水理念陜西漢中留壩張良廟的選址,因籍自然山水,在“山嵌水抱”的環境佳地中營建三級景深的八大院落,體現“龍、砂、水、穴”的景觀風水理念,在園林建筑選址方面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 漢中留壩張良廟地處紫柏山腳下,有8個大院,150余間殿宇,總面積1.42萬余m2,規模宏大,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于一體,景觀價值很高。張良“功成不居”,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隱居于此,為其增加了人文內涵,在建筑選址方面也體現著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因藉山水,相地選址,真山真水的利用1.借山引水,選址天成留壩張良廟選址于由紫柏山、柴關嶺、青龍山、鳳凰山、韋陀峰“五山環抱”和野羊河、韋陀河“
2、二水夾流”的奇妙自然山水環境之中。此“五山二水”猶如一只大手掌,五山如豎立的五指,二水如掌紋從“指縫”間流出,而張良廟則座落于“掌窩”。南靠韋陀峰與鳳凰山、北面柴關嶺、西倚紫柏山側峰、東偎青龍山;野羊河從柴關嶺和青龍山間自西北流出、韋陀河從紫柏山和韋陀峰山間自西南流出交匯形成北棧河,向東流入褒河、匯入漢江,張良廟便處在三水交匯的河床開闊平坦之處。五山環抱,二水夾流,造園者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條件,使張良廟形成了依山傍水之勢。2.依山就勢,布置景深留壩張良廟在東西縱軸上形成了三層高度、三重景深,在南北橫軸上布局了三個小空間和三重主題。張良廟在地貌處理上,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安排景觀設施。三
3、清殿院,地勢西高東低,南凸北凹,便做了相應處理,人為抬高基座平面,形成第一級臺地。二山門、拜殿、張良大殿等布置在第二級臺地上,按山勢布置層次,用臺階聯系高差。北花園地勢西高東低,為了不使花園和授書樓山林景觀區一目了然、貫通無阻,在山腳下布置了上官廳、南北兩亭,并用廊連成一個建筑整體。從張良大殿后檐墻開始,便是紫柏山余脈“象鼻形”山麓,自此地形逐漸大幅抬高,至制高點授書樓水平30余米的距離上垂直高度抬高了近50米,形成了張良廟的第三級臺地。留壩張良廟的規劃布局中充分體現了“因籍自然、因山就勢”,并通過現有地形來創造空間、布局建筑。以三清殿院區、張良大殿院區為主空間,南、北花園及授書樓山林景觀區為
4、輔空間,主副空間之間互相隔離、互相滲透,豐富了景觀層次和景深。留壩張良廟建筑選址中的風水理念1.“山嵌水抱”的環境佳地留壩張良廟在有限的地域空間里,建筑布置體現“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學思維,老莊學說中的“道法自然”得到充分貫徹,體現了“法天象地”“經緯陰陽”的景觀空間格局。秦嶺西脈自太白山西即由北而南分成三支,分別為南歧山、鳳嶺與紫柏山。紫柏山主脈氣勢磅礴,有“龍騰虎躍”之勢,高仰前首,后馳巨尾,騰挪如龍,故又名“如龍山”。交匯于張良廟的青羊河與韋陀河,如兩條游龍,環廟東、南、北,而西方紫柏山余脈似一只臥虎。傳統風水理論認為,建筑應位于主峰山腳下,山勢走向呈某種吉祥動物形狀,如龍、獅、虎、龜等,
5、這樣的住宅藏風,宅前河流環抱,則可以聚氣。留壩張良廟選址“五山環抱、二水夾流”的奇妙自然山水環境之中。五山均挺拔灑脫、松柏蔥籠,屬自然山色風貌;野羊河從柴關嶺和青龍山間自西北流出、韋陀河從紫柏山和韋陀峰山間自西南流出交匯形成北棧河,向東流入褒河、匯入漢江,張良廟便處在三水交匯的河床開闊平坦之處。五山環抱,二水夾流,造園者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條件,使張良廟形成了依山傍水之勢。“山嵌水抱”被認為是最佳的成景態勢,也反映了陰陽相生的辯哲原理。這種“山嵌水抱”的景觀風水布局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寺觀園林、紀念性園林甚至人居住宅的營建依據。2.“龍、砂、水、穴”的景觀風水格局在道教的堪輿或者說相地活動中,
6、有一套規范的步驟,即“尋龍辨脈、查砂、觀水、點穴、立向”。環抱張良廟的五座山峰就像“五條龍脈”,其中紫柏山為主脈,其它四座山峰為次脈,張良廟主建筑張良大殿布局在主脈端頭,接“龍氣”,其余次脈對張良廟形成了環抱之勢,兩條河流自兩邊山間流出交匯。西邊的紫柏山似“靠背”,南邊、北邊的四座山似扶手,三面環繞,只留東邊出口,但也被它山擋住,在這五山環抱中,為使“氣不外流”,據水向和山勢,選擇了坐南朝北的方向。這也符合青龍(北棧河)在東、白虎(紫柏山)在西、朱雀(鳳凰山、韋陀山)在南和玄武(柴關嶺)在北的道教方位觀念。3個別建筑的風水營造1.門外照壁的營造風水破法傳統建筑在布局時,照壁一般在大門內布置,但
7、古代道教風水中,出門為山(抬頭望山),則認為“堵出路,犯忌諱”,故建照壁,風水中稱為“破法”,張良廟門外照壁正是這種做法的體現。2.山頂授書樓的營造白虎之位授書樓于道光年間所建,之前沒有,張良廟老不安寧,后有人認為風水不占位,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而張良廟的“白虎之位”在紫柏山余脈即后山的懸崖上,所謂“寧可青龍高萬丈,不讓白虎抬頭望”,就在后山即白虎位上建一樓,取名授書樓。3.二水交匯在廟之東方,應了青龍之位4.道教符號及文化(1)數字及其運用“二”陰陽山水陰陽相生。古代道家的宇宙認識論中,山為實,水為虛,山為陽,水為陰,陰陽互生。留壩張良廟無論是相地選址,還是建筑營建、空間構成,都圍繞山水
8、進行。二水陰陽:留壩張良廟選址于兩河交匯的河灘洼地,形成環抱之勢。野羊河居北,韋陀河居南,南為陽、北為陰,也體現著陰陽互生的思維模式。這也是營造張良廟的古代匠師在選址之初的思維起點。兩大主題院區:整個張良廟布置了兩大主題院區。即道教宮殿區,以三清殿院及建筑群;拜祭張良宮殿區,以二山門、拜殿、張良大殿等建筑組成。 兩條控制軸線:兩大主題同處一園,匠師依據地形、水體的走向,綜合考慮兩個主題的協調性,運用兩條軸線來控制,并使之呈交匯狀,規避了大門方向風水上難題的同時,讓兩個主題和諧共處、自然過渡、互相托拱。“三”三生萬物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三”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三生萬物”。這種“一分為三”的法度
9、成為道教整合神仙譜系的理論杠桿。表現在張良廟選址布局上則是依山就勢的三級臺地、建筑圍合的三重景觀空間的營造,兩大院落里面分別有三層景深空間以及張良三個人生發展階段層次的映射。“五”五行五山環抱,對應五行及五個方位。青龍山東木青龍位;鳳凰山、韋陀山南火朱雀位;紫柏山西金白虎位;柴關嶺北木玄武位。五云樓,寓意五彩祥云。祥云代表美好祝愿。五彩分別指紅、黃、綠、白、黑,和五行相對應:東方甲乙木綠色,南方丙丁火紅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中方戊己土黃色。“八”八卦八大景區院落,全園根據功能和區域劃分為八大景區院落,寓意按八卦布局建筑。八卦門,設在三清殿院向齋房入口的為一八邊形門洞,八面八柱靈官
10、殿,以守衛山門。基座方形,平面八柱,八面木墻,屋頂四角,其八面八柱造型也有著八卦的精神內涵。(2)風水中的的氣紫柏山霧氣騰騰張良廟大環境山清水秀。融融霧氣,常年籠罩,當地有俗云:“柴關嶺霧氣騰騰,張良廟賽過北京”之說。紫柏山霧氣騰騰則稱贊的是自然氣候涼爽、溫潤。這種氣候條件下,十分利于草木植被生長,倉木古樹、花灌草叢,翳天蔽日,泉瀑溪澗,晝夜不息,野生動物品種繁多,經年鳥語花香。作為具有道教性質的張良廟,正是尋求的這種“人間仙境”。紫氣東來據漢?劉向列仙傳,老子過函谷關前,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老子騎著青牛而至,喻吉祥。留壩張良廟 “座椅背”式的選址布局,獨留出東邊一通道即316國道和北棧河出
11、口,這寓意著紫氣東來,納瑞聚福之心理特征。防漏氣風水模式是在封閉的建筑環境之外的又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其層層護衛形制會釋放心理場的緊張。風水中的“氣”與心理學中的“場”同源。所謂“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南花園及南跨院,外圍地勢向南遞減,如果建筑矮小,從風水學上講有“漏氣”之勢,外廊用高大建筑連接,由于外廊較大,在山腳下就用體量較大的重檐雙滴水的五云樓坐鎮。小結理想風水模式要求山環水抱,層層護衛,無論是形制,還是居住者的心理,都應是十分完整的安全空間。河谷地帶因其具有水源充足、植被良好、地形的天然屏障等特點,成為人們向往的生存之所。陜南地處偏遠,處于秦嶺巴山之間,嘉陵漢水之畔,群山環抱,河川密布,自然生成了許多山間谷地。陜南城鎮大多布局和延伸在這些群山之間水流沖積的谷地河床。留壩便是這種布局的典型例子,而張良廟的選址與布局更是尋求到了這種理想模式的風水佳地。中國古人“天人感應”思維模式奠定了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哲學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園林地貌景觀的營造,作為道教活動及紀念性道觀園林的留壩張良廟在風水選址、建筑布局等方面更是凸顯了這一點。(作者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作者簡介:張可躍,男,漢族,籍貫:陜西勉縣,碩士研究生,畢業院校:四川大學,講師,工作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園林植物及應用、古典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