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黎族船型屋:千百年來黎族同胞建筑的精華黎族船型屋“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海南省首個建筑類古遺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序號:965;項目名稱: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項目類別:傳統手工技藝;申報地區:xx東方市;編號:-182。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種,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區。黎族同胞為紀念渡海而來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狀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稱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與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狀,用紅、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頂上蓋以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幾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倒扣的
2、船。其圓拱造型利于抵抗臺風的侵襲,架空的結構有防濕、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較好的防潮、隔熱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鑒于這些優點,船形屋得以世代流傳下來。船型屋是原始的干欄式的住宅,門開左右。分上下兩層結構,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層居人,下層用于飼養家畜。一般分為三間,中間為廳,兩邊為居室;也有前后兩間的,前面炒廳,后面為居室。船形屋是黎族最為典型的建筑,是黎族幾千年來建筑的結晶,取材簡單,但里面卻融入許多建筑智慧,有許多講究。茅草屋為落地船型屋,長而闊,茅檐低矮,這樣的風格有利于防風防雨。房子分為前后兩節,門向兩端開,茅草屋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語叫“戈額”,“戈額”象征男人
3、,兩邊立6根矮的柱子,黎語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個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白查村現有78戶380人,屬黎族村莊。白查村完整地保存了81間船型屋。相傳江邊鄉白查、國界、田頭、南龍、俄查、干溝、那文等七個村莊的先民,原居住在尖峰嶺天池一帶。100多年以前,有一種黎語叫“白防劈”的飛蟲,蟄死很多人,他們便遷徙到現東方市公愛鎮,后來一部分人則搬遷到白查村居住。白查村美孚方言叫“別岔”,黎語“別”字是有水的爛泥田,“岔”字是厚皮樹。當時村邊有一口有水的爛泥田,爛泥田的附近生長著很多厚皮樹,他們起村名為“別岔”村,即爛泥田附近的厚皮樹,
4、白查村是黎語的音譯。白查村三面環山,中間平坦,有河從中穿過。船形屋在陽光下泛著金色,映襯著高高的椰子樹和矮矮的籬笆墻。呈現著不加雕琢、渾然天成的古樸之美。村里船形屋的樣式結構幾乎一致:墻體用泥土筑成,屋形狹長、屋檐低矮。大多數的船形屋長14.7米,寬6米,屋高3.2米。房子分為前后兩節。四壁用樹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用稻草和泥糊墻。前后兩個門用木板制成,門向兩端開。彎腰走進茅草屋,讓人感到一絲壓抑。屋內為泥地,村民從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鋪平,澆上水,雙腳踩平地面,曬干或晾干地面,如此進行多次,地面很平很硬。南邊墻角設三石灶,北墻邊置長方形離地一尺左右的床鋪一張。房屋有寬大前庭和后院。由于沒有窗戶,
5、屋內陰暗潮濕。建造茅草屋的原木和竹子很容易生蟲,茅草又容易腐爛,5年到8年就要翻新一次。黎族女孩到了15歲,父母或者兄弟就幫她蓋一間“人”字形的茅草屋隆閨,男孩則多是自己蓋。隆閨一般建在村頭或者村尾的僻靜處,或者緊挨父母住房搭建,是黎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場所。防火是茅草房的關鍵,在村子,大人出門時用水或草木灰,把火熄滅。一旦著火,馬上敲鑼,聽到鑼聲,附近有人若不回來救火,按照村規民約罰三個一百,即一百斤米,一百斤酒,一百斤肉。表面這看上去是一種村規民約,其實這都是少數民族的文化。就在村子的東南邊,是村里集中的谷倉,谷倉以基石墊底,懸空地上,用于防潮、防鼠,在基石上面架縱橫方木,鋪木板為谷倉地板
6、。頂端架圓梁,房頂由竹、木架設,以茅草蓋頂,用于防雨。谷倉內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層,地板糊一層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倘佯在白查村,許多黎族姑娘坐在家門口織黎錦。在海南許多地方,代表著黎族傳統文化的黎錦、山蘭酒、牛皮凳、渡水葫蘆,還有船型屋等,正漸行漸遠。而在白查村,在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夾縫中生存的這些黎族傳統元素,依舊選擇了堅守,因為這里是“黎族最后一個古村落”。白查村這個地處偏僻的小村莊,近幾年也因船形屋的存在而打破了以往的平靜,吸引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學者、畫家和攝影師紛紛前來采風?!斑@是黎族最后一個古村落!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我國所有少數民族當中很少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資深研究員田青參觀東方江邊鄉白查村時發出上述驚嘆。70多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認為:“黎族的船型屋,不僅僅有物質價值,還有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是活的東西。是千百年來黎族同胞建筑的精華所在,它有它的歷史特征,你若把它視為一種精神,就會尊敬它、保護它、珍惜它;你若把它簡單視為一種物質,就會無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隨心所欲地破壞它?!敝楹B糜尉庉嬚韍ttp: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