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物遭遇雷擊時的放電研究限于物力和經費等條件,無法對某些參數進行實測,更難于按實際情況通過整體系統的沖擊大電流試驗,所以這里只能進行近似的估算,用以指出應當采用的正確方法和近似的放電電流數值。 /1/view-13007611.htm1.電線、電纜發生的反擊和絕緣擊穿這時直擊雷電流通過各種電線向外的分流是由各電線的波阻抗決定的(通過L、C的分布參數,在遠方接地)。1.1在一層地面附近擊穿架空線絕緣雷擊建筑物擊穿電線或電纜的絕緣(很長線路的情況,即末端反射波未到達其幅值的情況)。1.1.1按線路波阻抗散流情況計算對很長的架空配電線,估計其多導線波阻抗Z100200,從嚴,取100,則對、類建筑
2、物,其從配電線引出的電流為:對類建筑物,I200kA,按裝3只SPD計算,每只電流i1i01/3(24)/30.671.3kA對類建筑物,I150kAi01150(12)/1001.53kA每只SPD的電流i1(1.53)/30.11kA25kA(國標6.4.7算例中的值)對后續雷擊37.5kA1.1.2近似按稍短線路的電感集中參數計算(假設線路長度為波頭值80時反射波到達擊穿絕緣點),考慮很高電壓下導線上的波速為光速的75,即0.75300225m/S;反射波到達擊穿絕緣點時,線路長度為:對I1,=10S,則對應80波頭長的時間 l1=0.81125=900m該線路單位長度的電感為100/2
3、250.44H/m.該900m的電感為L0.44900=396H建筑物從地面處擊穿絕緣往下到0電位面處的電感,按M.B.KOCTEHKO可取相當地面下有510m引下線的電感,估計一座建筑物(以塔樓為例)的電感約為0.3-0.4Hm,可取此電感為4H。這樣,就相當于雷擊點向兩側電路分流的等值電路。計算此電流分布,實質上是雷擊點兩側分別為(L1R1)電路與(L2R2)電路的電流分流問題。雷擊點到地的電位U可以從該點向1點和2點分別按求得,且兩者應當相等。當雷電流達到峰值,即tz時,其分流系數這與前面按Z=100無窮長架空線導出的R=1和2時 i01=1.5kA和 i01=3kA是很接近的,后一結果
4、數值稍大是因為線路長度縮短20%,可見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和可信的。一般是每個管道都是引進和引出,這樣,兩種管道就是兩進兩出。其中又有電纜時,那分流數就會約為50%。仔細查閱,IEC和建筑國標中實際上已指出,引出的50%電流的包括了管道的引出電流,而在計算例中卻又忘記了這部分電流,而是把架空線引出的電流過份夸大了,造成不小的錯誤。當然,作為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取用科普性的粗略數訂成標準,各種情況都執行一個平均數,這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是不能允許的。1.2在樓頂擊穿架空線絕緣假定樓高H=80m,其電感L=0.3%80=24H(估計單位長度電感為0.3H/m),一路電源線由一層引到遠方。按樓內未用金屬
5、管屏蔽時計算,因此時引出電流最大。類防雷建筑,I1=150kA樓頂電壓:一路電源線分出的電流為R = 1時 i1 U/Z = 510/100 = 5.1kAR = 2時,i1 =6.6kA可見比一層擊穿絕緣時的電流稍大,即使有獨立的雙路電源線和獨立的雙路電話線,且近似均各有上述的引出電流,則電線總的引出電流為:i1 = 4i1 = 46.6 = 26.4 kA若各電線均按規定穿入接地鐵管,則只是反擊電壓驅動外泄電壓,按反擊系數最大值K= 0.15,最大引出電流也只有 ,占總電流的3%。由以上計算可知,IEC和建筑國標中規定的電線引出電流50%,無論是在底層擊穿絕緣還是在樓頂擊穿等絕緣,都不可能
6、引出這樣多的電流。只有加上幾條管道引出電流,才可能接近50%。1.3擊穿長電纜線絕緣(屏蔽層在建筑物外無良好接地,如懸掛式電纜。)長電纜是指2.610s波頭的LEMP從末端SPD反射回來時,來波已達到波峰值的長度,波在電纜中傳播速度約為光速的一半,即約為0.5300 = 150m/s,即l1 = (2.610/2)150 = 190750m,對Z= 0.25s波頭,l2 = (0.25/2)150 = 19m。低壓配電電纜的波阻,當三相傳播雷電波時,其每相波阻估計 z c = 510,本計算取較小值5。取SPD的動態電阻rd = 0.1則因這是近似計算,取39kA,若按電纜與建筑物分流詳算,可
7、證明R = 2時,也不會達到80kA。2.地電位升通過SPD向外散流2.1架空長配電線這是最經常出現的雷擊建筑物工況,每次雷擊建筑物都會通過SPD把部分電流引到建筑物以外。對類防雷建筑物:I1 = 200kA,SPD(MOA型)的動態電阻rd 0.050.2 (較大值用于幾千安小電流情況)雷擊時地電位升反作用于建筑物內MOV,并通過它向所連線路的遠端SPD放電。線路經L、C分布參數在遠方SPD接地。因為此時是三相SPD同時動作和通流,所以采用三相線路同時傳播雷電波時的綜合波阻,此值估計為100(日本40年代已實測出單相進行波下單相配電線阻為200400),建筑物內和建筑物外遠端的兩組SPD與線
8、路波阻串聯,需計入兩者的動態電阻rd,故3相SPD的總電流遠小于GB50057中的電流。 2.2架空短配電線(無 l15m地埋電纜段)屬于這種情況的有:經一小段架空線接于配電室或配電變壓器低壓側,假定此段線路長度為:建筑物墻高3m,進戶線15m,加一檔配電線和引下線直到通過SPD接地共約40m。則此線段的三相電感為(三相波阻100,波速0.75c = 0.75300 = 225m/s):末端SPD的動態電阻與室內SPD相同,均為0.1,末端的沖擊接地電阻R=2,則R2=0.1+2=2.1;建筑物放電回路的電感L1 = 3H,R1 = (12)+0.1。按前面分流系數公式計算分流系數, = 10
9、s時故一組SPD2 的總電流為i2 = (1)I = (1 0.85)200 = 30kA每只SPD的電流i = 30/3 = 10kA。2.3長電纜,懸掛式安裝,屏蔽層無良好接地。三相電纜單相傳播雷電波,波阻Z c = 510,此處取5,則按地電位升計算,取反擊系數 K = 0.15一般建筑物,如磚用結構建筑物,無有效屏蔽作用,則無屏蔽的電纜 K = 1.0 ,故每只SPD取38.5kA為最大值。若有3條獨立的線路引到遠方,則3條電纜引出總電流i = 3(38.577) = 116231kA。后者200kA(雷擊總電流),說明需再按與建筑物分流的條件詳細計算兩者進行比較,這應為3條電纜的SP
10、D(接于電纜的首端和末端),每只放電電流為102/3=34kA這可能是接于各種位置、各種線路中SPD遇到的最大的電流,故應明確規定:建筑物引出的電源電纜和通信信號電纜,其屏蔽層的兩端必須接地,其中間還應做多點(3點以上)接地。否則,兩端所接SPD的放電電流可能很大,以致超出其按正常情況的選用值。在通信、信號地纜尤其如此,必須特別注意。2.4電纜埋地敷設,且層蔽層有良好接地。此時電流絕大部分由電纜屏蔽層流走,芯線中的電流較小,可略去不計。如果電纜較短,如100m左右,則根據電力系統中保護旋轉電機使用電纜保護線段的方式和幾十年的實測和運行檢驗,芯線末端MOV通過的電流約為無屏蔽層限流作用時的10%。(作者單位:齊齊哈爾恒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