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忘了以前是在哪本書上讀到過這樣一句話:美在于自然景觀與藝術表現的結合。在上了馬老師的日本建筑環境技術概論課后,我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理解了這句話。 我們人類是希望生活在一個自然舒適美好的環境之中的,在這個環境之中,需要的不僅是美麗的自然景觀,更是需要有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藝術表現”建筑。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呢? 一棟建筑在設計建造的時候,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外觀上的引人注目,更應該考慮如何將建筑與周邊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融合。 我們人類最原始的建筑天然的洞穴,之后是用石器稍加修飾過的人工洞穴,在樹林中借用自然樹木建筑的“巢穴”。在這個時期,建
2、筑還并沒有成為一種藝術,而僅僅只是為原始人類提供一個藏身之所。隨著我們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建筑逐漸發展成為集生產、運行、庇護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巢穴”。而今天,我們的建筑不僅僅擁有了過往歲月中功能,建筑的形式也越來越多,但是,現今的建筑更是有了更多的資源消耗,排泄廢物等的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這時,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便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建筑應該利用環境,成為環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記得在中學時代的美術書里有一張關于流水別墅的圖片,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在流水別墅中,建筑便是利用環境,將建筑處理成為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使得建筑融入環境,甚至成為環境的一個特殊的部分,
3、像照片中近景遠景的處理技術一樣,襯托出環境的美,也顯示出自身的美與和諧。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不論是董仲舒的新儒學,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甚至近代武俠中,都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 的思想,而我們在設計建筑的時候,追求的就是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達到最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樣,建筑也成為了自然的一個部分,而此時,自然也會成就建筑,使得建筑成為不朽的藝術。在近幾年中,我們不斷地看見一些“保護性拆除”等類似的新聞,我們不僅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設計建筑的時候,不僅是要使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還要考慮周邊的人文環境,使得新建的建筑不會破壞已經生成的建筑環境風格。我們在一些地方經常能夠看見不
4、少建筑模仿西方的建筑風格,而使得建筑本身非常另類地矗立在一群傳統的建筑群之中,給人以突兀之感;也看見過不少的建筑,或許在修建的時候發現了應該努力使得新建筑與周邊的歷史建筑環境風格保持一致或者相近,但是,建筑本身大部分卻是運用了西式風格,只是在幾個關鍵部位,將傳統的元素生搬硬套地添加上去,而使得建筑變得不倫不類,給人以不舒適之感。我這里個人覺得在一些歷史文化氣息比較濃郁的環境之中,新的建筑可以在外觀上大體模仿周邊的傳統建筑,而在不顯眼的地方,建筑的內部等地方采用新的建筑手法,這樣能夠使得新建筑與周邊的建筑環境和諧共處。當然,我們設計建造建筑的技術與藝術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而我們在堅持一些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努力尋找新建筑與舊環境之間的共同點,通過巧妙的手法將二者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具有自己時代特征的建筑。這么說來,美是與自然環境、藝術表現、人文環境緊緊相關的。我們在追求建筑藝術的時候,其實尋求的是建筑與建筑、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并且,在這種協調之中還要努力顯示出自己的特點,具備自己建筑的功能,這樣,一部建筑藝術作品才會具備她的生命力,才能顯示出她無與倫比的美。而這些,就是一個個偉大的建筑師所致力追求的。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偉大的建筑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