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老八所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基本依據東南西北的布局而形成.當時考慮了備戰及教育資源的統一調配,分別在中國的東北 華北 華東 西北 西南 各建設一所建筑學院,才形成了后來的建筑老八所,后人往往關注其排名,其實不然,這些學校在各自的領域都各有所長東北: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分出,后改名哈爾濱建筑大學,現哈爾濱工業大學) 華北:清華大學,天津大學 華東: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同濟大學 西北: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其中爭議最大,1956年開始擬定名,人員由東北工學院.東北電力學院.西安冶金建筑學校等院校,抽調組建,由蘇聯援建而成,但成立后除鋼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其他學科發展
2、緩慢,1983年以后國家優化教育資源,又將部分師資力量劃轉到西安冶金建筑學院,放棄了原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后取消合并),逐漸形成了后來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南:重慶建工學院(重慶建筑大學,現并入重慶大學) 華南: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 想到同濟,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但是,同濟最強的,不是建筑而是橋隧與土木。橋隧是中國當仁不讓的老大,而土木之強,中國除清華之外恐無人能超越。建筑非同濟最強,甚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規劃。同濟的建筑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一般:海派味十分濃。人們說同濟: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設計。的確,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同濟的學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筑系的學生更早接觸道實際工程(說白
3、就是當畫圖工),所以很多人都忙著創收(一般的同學大四以后的學費基本上可以自己掙了)。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東西。大家都說同濟的學生畫的圖很漂亮,效果圖做得很棒,但是只會畫圖成不了建筑師!同濟的確培養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設計能力而言,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除了是老一輩的戴復東(戴還是東南出來的,鄭時齡只算個建筑評論家,羅小未是個建筑理論家)能和清華的馬國磬、胡邵學;東大的齊康、鐘訓正,天大的彭一剛;年輕一代亦沒有如東大出來的張永和,天大出來的崔愷一樣的明星建筑師。同濟的校風已經遭到許多人的批評,包括本校的老師。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錢已經充斥其中。但是同濟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對外交流頻繁,
4、和國外的建筑教育已經接軌;還有就是同濟請得動大師,像文丘里,安藤忠雄,馬里奧.伯塔等均來同濟做過報告;學生個性張揚,作品很有個人主張傾向(這對學建筑的人非常重要?。?。 天津大學建筑系在52年院系調整后,來自中央大學(東大的前身)建筑系的徐中走馬上任,大刀霍斧進行改革,帶來了中大嚴謹治學的校風,后輩人才不斷。天大的學生手頭工夫出色,所以相對比較守舊。而且,近年學校的教師忙于出書賺錢(近年的出版建筑書除了建工社之外,就數天大第一),無法潛心教學,質量每況日下,加之一批老教授如彭一剛、聶蘭生等漸漸退出一線,而中青的教師又一時難以補上,所以天大的建筑走下坡路在所難免。 房地產中國 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于
5、1927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建筑系,至今已有75年的歷史,是全國公認的中國現代建筑教育發源地。中國建筑界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東大(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寯,后三人都來自東大)。歷史之悠久,實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養出的人才舉不勝舉(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與東大有關,清華的精神領袖吳良鏞、同濟的領軍人物戴復東、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都是來自東大),但東大建筑近年在中國建筑界的地位在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輝煌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人們總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無天時地利更缺人和,清華天大占盡天時,同濟有上海作為后盾占盡地利,近年來國際交流不斷,東大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才
6、濟濟,然一山難容二虎,何況東大何止二虎,加之歷史積怨重重,教學方法固步自封,近年來人才流失嚴重,所以造成今天的不景氣。加之,東大建筑系是人事紛爭的“戰場”:細觀東大建筑研究所和建筑設計院都相對穩定,而且屢有佳作,惟獨建筑系紛爭不斷,圍繞兩次系主任的選舉,各派勢力互不相讓,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換屆,東大就會走人就會出事。而且,東大建筑系等級森嚴,氣氛壓抑,彌漫著一種沒落貴族的感傷情調,講究師承關系,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兩年一批很有才華的年輕教師集體出走南大自立門派就是其中之一。原因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敘之,總之,東大既然既無天時地利又無人和,衰敗就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
7、大,東大有好多年輕有為的教師去了南大,這也并不意味著東大實力的削弱,從另一方面講是其實力的加強;再說,走了一批,另一批又將浮出水面。 清華大學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創建于1946年。近60年的時間,名人輩出。治學一向以嚴謹稱著,重視理論,學生基本功扎實。加之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國際交流頻繁,而對于學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課堂上聽的、書本上看的重要得多!其建筑藏書量之巨,恐無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 重建工曾經很輝煌過。一度是教育部唯一一所建筑類專門高校。但是,今日早已輝煌不再。重建工,她處于祖國的大西部,坐落于山城重慶,在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教為落后的城市,能支撐起一片天,是相當不容易的,
8、尤其是不能與其他的外地的學術機構構筑起良好的學術氛圍,但重建仍然為祖國的建筑平衡建立了支點,這是難能可貴的。今日的重建工的領導都是建筑史出身的,相對設計能力薄弱,隨著一批老教師的退休,年輕老師又顯得稚嫩,所以重建工現在屬于青黃不接的一代。任何一個建筑院校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學科,或受于傳統,或由于地域因素。重建工的山坡建筑和高層建筑就頗具特色。而且重建工的畢業生不是做設計的,更多的是做設計師的領導(很多地方的建設局、規劃局的領導都來自重建工)。 哈建工和同濟有點像,它最為強大的土木工程、建筑設備和給排水專業,都可以位居前三名。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其建筑風格一直深受前蘇聯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后,一些畢
9、業于日、韓的建筑師陸續來校任教,使學校的建筑實力有所提升。但是,學校卻并不工于設計,一直沒有出產過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師一直是該校的一塊心病。地域的原因,學校和國際上的交流相對較小,同樣陷入了重建工和西冶的尷尬。 華南理工建筑近幾年在國內冒升得很快,得益于一批年輕富于才華的建筑師從外國歸來,頻繁的對外交流,還有屢屢在國內外獲獎的華工設計研究院。中國現代建筑史上,不少大師級的人物都是誕生于廣東,例如夏世昌、陳伯齊、莫伯治、佘畯南等,以及現在華南的領軍人物:何鏡堂。華工偏于南隅,似有與世無爭的鶴骨仙風,不如中原之院校,浮躁、好爭斗,華工人很多只知道埋頭苦干,等世人驚覺,才發現狼來了。華工建筑研究所除了
10、在華南地區撐起了大半天空以外。廣州的建筑一如廣州的老火靚燙,不溫不火,不土不洋,無論是50年代的北園酒家、70年代的礦泉別墅、80年代的白天鵝賓館都是那個年代中國建筑界的楷模,自90年代上海矗立大量境外的建筑師的作品,中國建筑中心才再次轉移到上海。但是上海建筑設計的老大不是同濟院,而是華東院,但是在廣東,華工院卻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而且,我個人認為,上海建筑雖多,但是良莠不齊,精品很少,廣東(主要是廣州和深圳)雖然很少境外大師的作品,但是總體建筑水平都在平均水平之上,這與華工建筑研究院和大量華工的畢業生撒布于珠江三角洲不無關系。但是,華工現在同樣面臨著同濟一樣的問題,很多學生過早等進入建筑市場。當錢成為主角,成支配地位時,失去的東西恐怕要遠多于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