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龍城首期商住樓梁式轉換結構施工方案編制人: 復核人: 批準人:中鐵五局建三處松山項目部二00三年十一月梁式轉換結構施工方案 一. 工程概況及施工難度分析1. 轉換層設在三層,大梁梁高12001400MM,梁寬1000MM最大配筋上部縱筋1325,下部縱筋4325,板厚180MM,上部配筋14100,下部配筋1 4120,雙層雙向:砼強度C30。2. 考慮到該梁式轉換結構梁截面尺寸大,砼自重大,大梁的荷載達到34KN/M。這樣就給施工支撐帶來一定困難。而支撐方案的選擇,又與砼的澆筑有關。經技術分析。轉換結構砼有一次澆筑荷二次澆筑兩種方案:缺點是支撐難度大,支撐材料用量也大,且砼水化熱大并不易
2、養護;二次澆筑的優點是澆筑第二層時的自重可充分利用第一次已達一定強度的砼承擔,支撐用量少,比較經濟,缺點是結構的整體性略差,迭合分層面處理較困難,施工速度相對較慢。二. 施工方案比較:經過施工難度分析可采用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整體澆筑砼梁,轉換梁上不設迭合面;另一種是在轉換梁上設迭合面,而這兩種方法的支撐都有一定的難度。結合本工地實際情況,本著節約工程成本,加快工期進度的原則,決定采用滿堂扣件式鋼管腳手架支撐,整體現澆的方案。三. 整體澆筑砼轉換層板、梁支撐系統計算:1. 板支撐系統計算。1.1 按扣件式滿堂鋼架管計算1) 搭設簡圖 該轉換層現澆板厚18cm,考慮鋼立桿最大搭設縱橫間距按0.9
3、m計算。按簡支梁驗算,計算簡圖如右: 1.2 荷載組合底模結構自重(含樓板模及支架)0.750.90.675KN/m樓板砼自重 250.90.184.05KN/m振搗砼荷載(含人員操作荷載) 250.96.975KN/m1.3 橫桿驗算1.3.1抗彎強度驗算m = qL2 = 6.9750.92 = 0.706KNm = 0.706106Nmm8 8= M = 0.706106 = 139N/mm2fC= 205N/mm2W 5.081031.3.2 橫桿撓度驗算 按W = 5qL4 = 56.9759004 = 2.37mm384EI 3842.0610512.19104 L = 900 =
4、 3.6mm250 250 符合要求1.4 立桿穩定性驗算1.4.1 荷載計算 N=6.9750.9=6.278KN1.4.2 穩定性驗算 按橫桿步距為1.4m,簡圖如右由 = L = 1400 =88.6 15.8查表 =0.67 48鋼管截面A=4.89102mm2則 = N = 6.278103 = 19.16N/mm2fC=205N/mm2 A 0.674.89102滿足要求2. 梁模設計:按最大梁尺寸(10001400mm計算)2.1 荷載組合底橫結構自重 0.751.0=0.75KN/m梁砼自重 281.01.4=39.2KN/m搗動器荷載 1.51.0 =1.5 41.45KN/
5、m由于梁截面較大,荷載重,可以考慮直接在梁底設兩根立桿,加襯墊直接頂于梁底部,這樣可直接計算立桿穩定,縱向立桿間距按0.7m計算。2.2 計算簡圖按橫桿步距1.4m計算簡圖如右。2.3 立桿穩定性計算由N = 41.450.70.5=14.51KN由= L = 14.00 = 96.9 i 16.11查表= = 0.65由= N = 14510 = 44.3N/mm3 fc=205N/mm2 A 0.67489滿足要求3. 方案確定 根據驗算,轉換層采用滿堂鋼管架支撐,搭設方按詳圖一、圖二。該方案滿足支撐受力要求。為確保鋼管架的受力整體性,和各樓層的有效傳力,采取如下措施:(1) 梁底立桿下部
6、通常墊設E4205木方,上部采用可調頂托頂緊梁底小橫桿。(2) 梁底縱向水平大橫桿下立桿上各用扣件頂撐抗滑移.(3) 一層滿堂架拆除后,按在轉換層大梁水平投影面處搭設間距800、900立桿頂撐,承受上層傳遞荷載。地下室主次梁加立桿用頂撐頂緊上部,間距為0.9一根。四. 轉換層鋼筋工程施工方案由于轉換層梁斷面很大,配筋多且密,成型后鋼筋自重大,所以在鋼筋施工時不能按以往的施工方法施工。1. 對于斷面寬1米的梁,必須搭設鋼筋支撐架,支撐架橫桿高位置為該梁面筋位置提高100mm ,鋼筋在主要骨架綁扎成形,在鋼筋未綁扎完成前不能封梁底模。2. 由于梁成型后重量較大,移動困難,綁扎時盡量對準軸線,避免水
7、平移動。3. 在支側模前,復查大梁鋼筋規格數量,搭接位置及質量,綁扎間距是否準確,避免出現錯誤而造成大量返工。4. 梁寬1M的梁中間腰筋為拉筋,無法進行手工綁扎時用點焊焊接。5. 箍筋焊接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同一斷面內接頭數不超過50%。6. 底筋與面筋排與排之間用25的鋼筋控制排距,梁墊塊間距為600,墊塊用鋼筋頭或大理石塊設于支撐系統的支撐受力位置。五. 砼施工方案: 本層應按大體積砼施工養護,詳細方案見轉換層砼施工方案。轉換層砼施工方案一. 特點本工程轉換層設計在第三層,標高為8.80m,板厚18CM,梁斷面尺寸最大為:10001400,砼方量較大,約1200m3。鋼筋較密,間距過小,屬
8、大體積砼施工,考慮采用機械攪拌,塔吊垂直運輸和商品砼澆筑。預計在2003年11月25日澆筑,又屬冬季施工,施工難度較大,易產生表面裂縫和溫度裂縫。由于梁鋼筋較密,特別是梁的交叉位置,砼澆筑困難,考慮采用細石砼澆筑。二. 施工部署根據本工程的特點,組織好鋼筋綁扎,模板安裝,砼澆筑三個工序的施工,合理劃分砼澆筑區段。1. 由于該層梁高1.4m,重量太大,支撐較難,分二個施工層,第一層0.8m,第二層0.6m,每層砼約600m3,第一層澆筑振搗密實后,在第一層未達到初凝(3個小時)之前澆筑第二層,振搗第二層時振動泵應插入第一層砼下5CM左右,以消除兩層間施工縫。提高砼密實度和抗壓強度。 2. 施工準
9、備(1)真做好工班的技術交底,要讓工班明白整個計劃,各分部的施工意圖,組織好原材料、機具勞動力等。(2) 主要資源配置勞動力:序 號工 種人 數備 注1木 工22鋼筋工23砼 工22其中振動泵師4輸送管工9自拌砼機械設備:序 號工 種數量單位備 注1塔 吊1臺2攪拌機2臺3振動棒6套另加兩套備用商品砼機械設備:序 號工 種數量單位備 注1砼攪拌車8臺2輸送砼泵管1套3振動棒6套另加兩套備用三. 砼技術要求1. 砼強度等級C30,坍落度1618cm。2. 原材料水泥采用525#普通硅酸鹽水泥,摻合料加微量粉煤灰以有效降低水化熱達到極限的速度,中粗砂含泥量控制在3%以內,碎石粒經為540mm。含泥
10、量小于1%。3. 該層梁板砼于冬季澆筑,按冬季施工條件考慮,砼澆注在日最低氣溫為00C時,砼采用一層塑料薄模或彩條布覆蓋時,需要添加防凍劑。加防凍劑時還要注意以下一點:1) 氣溫低于50C時引用熱水拌和砼,水溫高于650C時,熱水應先于骨料拌和,再加水泥拌和。4. 砼采用機械振搗。振搗棒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振搗過程中,易將震動棒上下抽動均勻,用“交錯式”或“并列式”進行振搗,每點振搗時間一般以2030S為宜,應視砼表面呈水平且不在顯著下沉,不在出現氣泡從表面泛出,出現泛漿為準。四. 施工工藝:1. 施工順序:從2#樓(2-J)軸開始向1#樓方向澆筑。2. 澆筑時,管理人員值班安排24小時輪流
11、值班。3. 砼內測溫點布置。4. 溫度測量(1) 點布置如圖所示,沿澆筑高度應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測點的間距為35CM,平面則布置在邊緣與中間,平面測點間距5M。(2) 在砼溫度上升階段4h測一點,溫度下降階段每8h測一次。同時測大氣溫度,隨時臨控溫度應力值。(3) 采用普通溫度計。5.砼溫度計算(1) 砼出罐溫度TI=TC=100C Tc砼拌和溫度Tj=Tc+(Ta-Tc)(A1+A2+A3+A11)=10+(5-10)(0.0323+0.004220)=7.3(2) 砼的絕熱溫升值因3天時水化熱最大,故計算齡期3天的絕熱溫升,砼厚度如按1.4m計算:T(3)=Th(1-emt) =
12、WQ (1-emt) = 500461 (12.78-0.3183)=60.8 C 0.972400(3) 砼內部實際最高溫度Tmax=Tj+T(3)=7.3+60.8690.49=37.125(4) 砼表面溫度計算= 1 = 3.06 E i + 1i q i = 0.01 + 0.05 + 0.00 + 0.03 = 0.28285018 i 0.23 58 0.04 0.14h= K = 0.666 2.33 = 0.507117647m 3.06H=2.814235294mTb(3) = Ta+ 4 (Hh)hT(3) H2=0+ 4 (2.80.507117647)37.125=262.82結論:(1)砼中心最高溫度和表面溫度之差為:Tmax - TB(C) = 37.125 26 = 11.125(2) 砼表面溫度和大氣溫度之差為:Tb(C) Tq = 266. 砼養護:砼表面需清光,先塑料薄膜覆蓋,再加兩層麻袋覆蓋,當氣溫低于-5時,梁板下面用煤火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