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錄第一章 編制依據2第二章 工程概況3第三章 施工難點4第四章 技術準備5第五章 施工部署38第六章 混凝土澆筑55第七章 施工縫處理60第八章 安全與環保措施64第九章 附圖66第一章 編制依據1.1 設計圖紙:建筑設計院提供的中心項目施工圖。1.2 現行的國家和省、市的有關規范、規程和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2002)高層建筑箱型基礎與筏型基礎技術規范 (JGJ 6-99)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 50108-200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204-2002)混凝土礦物摻和料應用技術規程(DBJ/T 01-64-2002)高層建筑混凝
2、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 107-87)混凝土泵送技術規程(JGJ/T 10-95)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 50164-92)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 33-200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 59-99)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 46-88)建設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GB 50194-93)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規程 (DBJ 01-62-2002)堿集料反應規程1.3 世紀財富中心項目施工組織設計。第二章 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商務區,東臨關東店南街,南臨路。由二棟寫字樓和一座裙房組成。總建筑面積為142268m2,
3、地上部分為103065.6m2,地下共4 層,建筑面積39202.4m2。工程結構設計為鋼骨混凝土框筒結構,基礎設計為平板筏基,基礎混凝土總量為26445m3。兩個主樓下的基礎厚3m,裙房和大堂下的基礎厚1.5m,設計中從沉降角度考慮,在3m 厚和1.5m 交接處布置了兩道寬1500mm 的后澆帶。底板外輪廓東西方向長116.25m,南北方向長88.4m;基礎底板厚度按厚度分為1500mm 和3000mm 兩種,頂面標高分別為-19.10m 和-17.60m。本工程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整個基礎劃分為7 個澆筑段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段劃分見圖1,各澆筑段基本情況見表1。澆筑段劃分基本情況表
4、 表1I 段II 段III 段IV 段澆筑段機坑底板-1-2機坑底板混凝土量18438519755.42676.13139.21236.27840.5厚度3m3m1.5m1.5m1.5m3m3m計劃澆筑時間由于本工程底板混凝土為厚大體積混凝土,在“ISO9002”中屬于 “4.9過程控制”中的特殊過程控制項目,系質量控制重要內容。為確保工程施工質量,特制定本施工方案,以便在施工中遵照執行。第三章 施工難點3.1 本工程工期短、時間緊,底板混凝土總量大,3m 厚底板不允許分段,最大澆筑量超過10000 m3。必須全盤考慮、精心安排、采取周密的技術措施保證質量。3.2 底板混凝土澆筑基本安排在夏季
5、,氣溫高不利于混凝土入模溫度的控制。3.3 底板施工時進出車輛多,多臺輸送泵同時作業。施工場地狹小、不利于交通和多臺輸送泵的布置。因此要求業主協助我公司跟有關部門協商解決,借用臨近市政道路布置一部分輸送泵,解決場地緊張的狀況。3.4 本工程地處中心地段,交通不暢。而且商品混凝土的運輸車輛受到交通管制。施工前必須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做好交通組織方案,并提前向有關部門辦好通行許可,保證混凝土連續供應。3.5 本工程底板混凝土的澆筑時間均安排在氣溫較高的8 月和9 月,此時大氣溫度高出混凝土的入模溫度,長時間的間隔對混凝土的溫度和澆筑層之間結合都非常不利。須報請有關部門批準,在混凝土澆筑的特定時間允許
6、夜間施工,使澆筑工作連續進行保證大體積底板的澆筑質量。第四章 技術準備基礎底板的施工,除必須滿足國家和地方有關規范、標準的規定要求外,采取必要的預控措施防止大體積混凝土由于溫度變化和收縮產生裂縫是施工技術準備的關鍵。根據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機理,在抗裂驗算的基礎上通過控制原材料質量、降低混凝土的溫差(入模溫度、水化熱溫升)、減小地基的約束以及控制降溫速率、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應力松弛特性、延長養護期、表面布設溫度筋、加強施工過程控制等幾個方面綜合安排抗裂技術措施。4.1 對原材料的要求拌制混凝土的各種原材料除了必須滿足相關國家規范和北京市地標外,還應符合以下規定。4.1.1 水泥:1) 采用32
7、.5 級普通硅酸鹽水泥。2) 采用低水化熱水泥,水泥的7d 水化熱指標不高于275kJ/kg,不得使用帶有R 字樣的早強水泥。3) 水泥的堿含量須滿足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總堿量不大于2.25kg。4.1.2 粉煤灰:粉煤灰的級別不低于II 級,不得使用高鈣粉煤灰。4.1.3 粗骨料:宜采用531.5mm 級配均勻的機碎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孔隙控制在39%以內。4.1.4 細骨料:為減小混凝土的后期收縮,宜采用中粗砂,細度模數2.53.0,不使用人工砂。砂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4.1.5 外加劑:4.1.5.1 外加劑應采用低堿、低水化熱的外加劑。4.1.5.2 不得具有早強性能。4.1.
8、5.3 不添加任何膨脹劑。4.1.5.4 使用高效減水劑。4.2 對商品混凝土的要求除必須滿足規范要求外,還應符合以下規定:4.2.1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要求為C40(P10)R90。4.2.2 水膠比控制0.45 以下。4.2.3 砂率控制在40%以內。4.2.4 為保證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兼顧施工要求,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60mm 之內,誤差上限+20mm,下限-40mm。4.2.5 緩凝時間宜為810h。4.2.6 混凝土到工地的溫度:4.2.6.1 對于-1 段,及、段內的機坑,混凝土到工地的溫度不得超過28。4.2.6.2 對于-2 段,III 段底板,混凝土到工地的溫度不得超過
9、25。4.2.6.3 對于段底板,混凝土到工地的溫度不得超過23。4.2.6.4 對于段底板,混凝土到工地的溫度不得超過20。4.2.6.5 混凝土供應單位可參考以下措施,也可在保證上述溫度指標的前提下,根據企業特點采用其他措施。1) 外加劑、砂石須遮蓋,避免陽光直射,并保持通風,在拌合前2d將碎石灑水降溫;2) 拌合水應使用地下水,并預先加冰塊降溫;3) 散裝水泥必須提前進料降溫,保證拌合時的溫度在35 以下;4) 混凝土運輸罐車外罩保溫套。4.2.7 為保證水化熱不超過本方案抗裂計算的要求,試配時須對各試配配合比作混凝土或混合膠凝材料的水化熱試驗,并及時將試驗結果上報本項目部總工辦。4.3
10、 主要技術措施4.3.1 采用90d 混凝土的強度,同時,經業主、監理和有關專家共同論證,將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控制在不少于220kg。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本方案確定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為:32.5 級普通硅酸鹽水泥230kg。4.3.2 采用中低水化熱水泥,7d 水化熱指標不高于275kJ/kg。4.3.3 采用三摻法,即在混凝土中同時摻加高爐磨細礦碴粉(S75)和粉煤灰,以保證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同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4.3.4 在滿足泵送要求的條件下,降低砂率,防止混凝土因收縮產生裂縫。4.3.5 不使用膨脹劑。4.3.6 除設計布置的后澆帶外,在1.5m 厚的底板內增加兩條
11、施工后澆帶,施工后澆帶做法與沉降后澆帶相同,在相鄰板塊澆筑90d 后用C45(P10)R28 混凝土澆筑。后澆帶的布置如圖1 所示。4.3.7 分層澆筑,兩主樓下3m 厚的底板內均設有多個機(集水)坑,坑深3m,且體量較大。綜合考慮機坑內降水、總體施工組織、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等因素,決定先澆筑機(集水)坑,再澆筑底板。兩次澆筑間隔宜控制在15d 之內。4.3.8 設計后澆帶處斷面如圖2 所示,其中1500mm 厚500mm 寬的板帶長度74m 超過抗裂計算的最大裂縫間距54.91m,存在開裂隱患,建議設計將這一條1500mm 厚500mm 寬的板帶的縱向配筋率提高到1.2%。圖1 基礎底板分段及
12、后澆帶位置圖2 后澆帶處斷面圖4.3.9 遵循抗、放結合的原則,為減小地基的水平阻力對底板的約束作用,在底板卷材防水層上干鋪兩層油氈作為滑動層,為防止水泥漿進入油氈之間,上層油氈搭接處須用聚氨酯粘結。特殊情況:B 塔下底板分布有四個機坑,四個坑中間的板塊處于四邊約束狀態,邊緣拉應力較大,因此,該板塊下不設滑動層,不做級配砂石換填,以較大的地基水平阻力減小邊緣位移,進而減小邊緣拉應力。4.3.10 在1.5m 厚底板的上表面3m 厚底板有木模的側面設置120 4 的鋼筋網片,增強表面抗裂能力。4.3.11 由于底板計劃澆筑時間在最炎熱的月份,氣溫遠高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為盡可能減少澆筑時的冷量損
13、失,澆筑時采取斜面分層、一次到頂的方式,使混凝土的暴露面積最小,混凝土輸送泵管用一層麻袋包裹并經常灑水保持濕潤。4.3.12 混凝土入槽前,對槽內四壁及槽底灑水降溫。4.3.13 澆筑前一天,用氈布覆蓋底板鋼筋,混凝土澆筑時隨澆筑進度逐步揭開。4.3.14 混凝土初凝前,表面用平板振搗器做兩次振搗,改善混凝土的密實性。兩次振搗后,用刮桿刮平,再用木抹子做兩遍壓實抹平,最后表面掃毛。4.3.15 加強養護,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松弛特性降低混凝土的收縮應力。混凝土的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差及表面溫度與外界溫度差可控制在30以內。降溫速率宜控制在1.52。4.3.15.1 澆筑完成后14d 內,采用蓄水養護
14、,蓄水深度為150mm。因底板面積較大,宜采用分格蓄水,蓄水圍堰高度不低于200mm。4.3.15.2 兩次抹面壓實后立即蓋一層塑料薄膜,同時隨澆筑進度分格砌筑蓄水圍堰。4.3.15.3 蓄水養護至少7d,如果7d 后,為下道工序施工方便要求改變養護方式,養護方式可改為采用塑料膜加草袋的方式,即一層濕草袋上蓋一層塑料薄膜。變換養護方式時,應先鋪草袋再灑水。4.3.15.4 保溫保濕養護至少14d。養護至第15d 時,根據測溫情況和當時天氣情況決定是否撤銷養護。在施工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將養護期延長到30d。4.3.15.5 后澆帶處的養護:1)底板后澆帶處側模有木模和快易收口網兩種。木模
15、處采用一層阻燃保溫草袋外面加蓋一層黑色塑料布保溫保濕養護。塑料布和草帶要綁扎在模板上,與模板密貼。木模的拆模時間,同樣在第15d 根據測溫情況決定,如當時施工條件許可,則安排在第30d 拆模。2)快易收口網處采用一層濕草袋外面加蓋一層黑色塑料布保溫保濕養護。濕草帶要綁扎鋼筋上與收口網密貼,養護期間草袋必須始終保持浸濕狀態。塑料布必須與濕草袋密貼。3)后澆帶處500mm 寬1.5m 厚的板帶上表面采用兩層草袋兩層塑料薄膜養護,即一層濕草袋 + 一層塑料薄膜 + 一層干草袋 + 一層塑料薄膜。4.3.16 做好澆筑后的測溫工作,設專職測溫工,及時將測溫數據錄入預先編制好溫度曲線的描繪程序和溫度應力
16、的計算程序,實時掌握混凝土內部溫度和應力的變化情況,推斷下一時段的溫度和應力變化趨勢,根據計算結果決定是否調整保溫層的厚度。4.4 混凝土的配合比根據本章第4.1、4.2、4.3 條確定的原則,參考攪拌站統計資料和試配數據,確定混凝土單方主要材料用量(kg)見表2。混凝土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主要材料用量) 表2水泥(普通硅酸鹽32.5 級)粉煤灰(不低于II 級)礦渣粉(不低于S75)2307580詳細試配數據參見試配報告。4.5 1.5m 厚底板的抗裂驗算根據結構特征,選最不利抗裂的II-2 段進行抗裂驗算。4.5.1 結構特征外形尺寸: 長寬高=88.4mm18.75mm1.5mm縱向平
17、均配筋率:Ag/A=0.71%最大鋼筋直徑:25mm混凝土強度等級: C40(P10)R90fc(90)=19.1N/mft(90)=1.71N/mEc(90)=3.15104N/m計劃澆筑時間: 2003 年8 月25 日。澆筑時大氣溫度:按北京專業氣象臺提供的資料,8 月平均氣溫為25.7,最高氣溫為35.0,最低氣溫為17.3。4.5.2 混凝土的入模溫度TjTj=304.5.3 各齡期混凝土的中心溫度按照保守狀態,在本計算中取1.5m 厚底板的降溫系數為0.75。各齡期混凝土內部中心最高溫度估算詳見表3。1.5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內部中心最高溫度估算表 表3齡期(d)369121518
18、21242730Tmax56.949.844.139.633.232.631.930.630.3304.5.4 混凝土的內外溫差估計,詳見表4。1.5m厚底板混凝土的內外溫差估計值表 表4大氣平均溫度 Tq=25.7 大氣最低溫度 Tqmin=19.2齡期36912151821242730中心溫度56.949.844.139.633.232.631.930.630.330表面溫度38.635.933.832.129.729.429.328.728.628內表溫度差18.313.910.37.53.53.22.71.91.71.6外表溫度差21.318.616.514.812.412.11211
19、.411.310.74.5.5 最大溫度收縮應力計算為留有充分的安全余量,計算溫度收縮應力時,不考慮混凝土升溫階段產生的內部壓應力及兩端支護結構限位產生的預壓應力。以下分別驗算澆筑后第6、9、15、30 和60 的外約束應力4.5.5.1 采用公式(t)=E(t)T1-1/cosh(iL/2)S(t)其中,E(t)混凝土各齡期的彈性模量;混凝土的線性膨脹系數,取1.010-5;S(t)考慮徐變影響的應力松弛系數,取S(t)=0.5;L=88400mm(基礎底板長度);H=1500mm(基礎底板厚度)。Cx 為地基水平阻力系數,查趙志縉主編高層建筑施工手冊:在設置滑動層后,Cx=0.010.03
20、N/mm3,偏于安全,在此取Cx=0.01N/mm3T 為最大綜合溫差,T=降溫差T(t)+ 收縮當量溫差Ty(t)4.5.5.2 計算E(t),詳見表51.5m厚底板混凝土各齡期的彈性模量表 表5齡期69153060E(t)1.311041.751042.331042.941043.141044.5.5.3 計算綜合溫差T1)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當量溫差Ty(t)按公式 Y(t)=0Y(1- e -0.01t)M1M2Mn,TY(t)=-Y(t)/各系數選用詳見表6:1.5m 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當量計算用系數表 表6齡期(d)69123060M11.0001.0001.0001.0001
21、.000M21.1301.1301.1301.1301.130M31.0001.0001.0001.0001.000M41.1051.1051.1051.2101.210M51.1201.1201.1201.0001.000M61.0400.9600.9570.9300.930M71.1001.1001.1001.2561.256M80.7800.7800.7801.0001.000M91.0001.0001.0001.0001.000M101.0001.0001.0001.0001.000*1.2481.1521.1481.5971.597注:M1:水泥種類影響系數;M2:水泥細度影響系數;
22、M3:骨料影響系數;M4:水膠比影響系數;M5:水泥漿量影響系數;M6:齡期;M7:環境濕度系數;M8:截面影響系數;M9:振搗方式;M10:配筋率影響系數。1.5m 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相對變形計算值詳見表7。1.5m 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相對變形計算值 表7齡期(d)69153060Y(t)2.3510-53.2110-55.1810-51.3410-42.3310-42)綜合溫差T 詳見表81.5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綜合溫差計算值 表8齡期69153060T(t)4.78.515.819.825.0TY(t)2.43.25.213.423.3T(t)7.111.721.033.
23、248.44.5.5.2 最大外約束應力,詳見表9L=88400mm H=1500mmCx=0.01N/mm2 ft(R90)= 1.71N/mm21.5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最大約束應力值 表9齡期69153060i2.3E-052.0E-051.7E-051.5E-051.5E-05S(t)0.5000.5000.5000.5000.400(t)0.1630.2910.5540.9131.073ft0.6810.8351.0291.2931.556ft/(t)4.182.871.861.421.45各齡期的抗裂安全度K 都不小于1.05,滿足抗裂要求。4.5.6 驗算裂縫間距4.5.6.1
24、 應用公式式中 混凝土的線性膨脹系數, =1.010-5;p考慮徐變時鋼筋混凝土的極限拉伸;T綜合溫差。4.5.6.2 基本參數,詳見表10。1.5m厚底板基本參數值 表10H=1500mmft(R90)=1.71MPaE=3.15104MPap=0.71%Cx=0.01N/mm3d=25mm4.5.6.3 混凝土的極限拉伸,詳見表11。1.5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值 表11齡期69153060p(t)6.5610-58.0410-59.9110-51.2410-41.5010-44.5.6.4 綜合溫差T,詳見表12。1.5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綜合溫差值 表12齡期69153060
25、T(t)4.78.515.819.825.0Ty(t)2.43.25.213.423.3T(t)7.111.721.033.248.44.5.6.5 計算裂縫間距,詳見表13。1.5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裂縫間距值 表13齡期69153060各齡期彈模E(t)1.311041.751042.331042.941043.141044.441045.121045.921046.641046.86104L219140111.29104.294.16Lmin145.893.374.269.557.34.6 3m 厚底板抗裂計算根據結構特征,選最不利抗裂的I 段進行抗裂驗算。4.6.1 結構特征外形尺寸
26、: 長寬高=74.5mm30.75mm3.0mm縱向平均配筋率:Ag/A=1.71%最大鋼筋直徑: 32mm混凝土強度等級: C40(P10)R90fc(R90)=19.1N/mft(R90)=1.71N/mEc(R90)=3.15104N/m計劃澆筑時間: 2003 年9 月5 日澆筑時大氣溫度:按北京專業氣象臺提供的資料,9 月份平均氣溫為20.5,最高氣溫為35.0,最低氣溫為10.1。4.6.2 混凝土的入模溫度TjTj = 304.6.3 各齡期混凝土的中心溫度按照保守狀態,在本計算中取3m 厚底板的降溫系數為0.85。各齡期混凝土內部中心最高溫度估算詳見表14。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
27、土內部中心最高溫度估算值 表14齡期(d)36912151821242730Tmax60.154.65.034642.339.236.433.731.6304.6.4 混凝土內外溫差估計,詳見表15。3m厚底板混凝土內外溫差估計表 表15大氣平均溫度Tq=20.5大氣最低溫度Tqmin=10.1齡期36912151821242730中心溫度60.154.65.034642.339.236.433.731.630表面溫度35.433.331.730.128.727.526.525.524.724.1內表溫度差24.721.318.615.913.611.79.98.26.95.9外表溫度差25.
28、323.221.62018.617.416.415.414.6144.6.5 最大溫度收縮應力計算為留有充分的安全余量,計算溫度收縮應力時,不考慮混凝土升溫階段產生的內部壓應力及兩端支護結構限位產生的預壓應力。4.6.5.1 采用公式(t)=E(t)T1-1/cosh(iL/2)S(t)其中,E(t)混凝土各齡期的彈性模量;混凝土的線性膨脹系數,取1.010-5;S(t)考慮徐變影響的應力松弛系數考慮,取S(t)=0.5;L=75000mm(底板混凝土長度);H=3000mm(底板混凝土厚度);Cx地基水平阻力系數,考慮滑動層,取Cx =0.03kN/m;T最大綜合溫差。4.6.5.2 彈性模
29、量E(t),詳見表16。3m 厚底板混凝土各齡期的彈性模量表 表16齡期(d)69153060E(t)1.251041.671042.221042.801042.991044.6.5.3 計算T1)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值按公式Y(t)=0Y(1- e -0.01t)M1M2Mn,T Y(t)=-Y(t)/各系數選用詳見表17 (取0Y =3.2410-4) 。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當量計算用系數表 表17齡期(d)69153060M11.0001.0001.0001.0001.000M21.1301.1301.1301.1301.130M31.0001.0001.0001.0001.0
30、00M41.2101.2101.2101.2101.210M51.0001.0001.0001.0001.000M610.40.960.9530.9300.930M71.0001.0001.0001.2501.250M81.0001.0001.0001.0001.000M91.0001.0001.0001.0001.000M100.8000.8000.8000.8000.800*1.1381.0501.0421.2721.272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值,詳見表18。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收縮相對變形計算值 表18齡期(d)69153060Y(t)2.1510-52.9310-54.7010-
31、51.0710-41.8610-42)綜合溫差T,詳見表19。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綜合溫差值 表19齡期69153060T(t)3.76.511.924.429.6Ty(t)2.12.94.710.718.6T(t)5.89.516.635.048.14.6.5.4 最大外約束應力,詳見表20L=75000mm H=3000mmCx=0.03N/mm2 ft(R90)= 1.71N/mm23m 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最大外約束應力值 表20齡期(d)69153060i2.810-52.5 10-52.1 10-51.9 10-51.8 10-5S(t)0.5000.5000.5000.500
32、0.500(t)0.1390.2460.4601.0181.414ft0.6810.8351.0291.2931.556ft/(t)4.913.402.241.271.10各齡期的抗裂安全度K 都不小于1.05,滿足抗裂要求。4.6.6 驗算裂縫間距4.6.6.1 應用公式式中 混凝土的線性膨脹系數, 取1.010-5p考慮徐變影響時鋼筋混凝土的極限拉伸T綜合溫差,4.6.6.2 基本參數,詳見表21。3m厚底板基本計算參數值 表21H=3000mmft(R90)=1.71MPaE=3.15104MPap=1.71%Cx=0.03N/mm3d=32mm4.6.6.3 混凝土的極限拉伸,詳見表2
33、2。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值 表22齡期(d)6915306090p(t)7.8210-59.5910-51.1810-41.4810-41.7910-41.9610-44.6.6.4 綜合溫差T,詳見表23。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綜合溫差值 表23齡期(d)69153060T(t)3.76.511.924.429.6Ty(t)2.12.94.710.718.6T(t)5.89.516.635.048.14.6.6.5 計算裂縫間距,詳見表24。3m厚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裂縫間距值 表24齡期(d)69153060T5.8110-59.46 10-51.66 10-43.50 10-
34、44.81 10-4各齡期彈模E(t)1.251041.67 1042.22 1042.80 1042.99 1043.5 1044.08 1044.71 1045.29 1045.46 104L135.8691.1285.17Lmin90.5760.7556.784.7 底板混凝土自約束應力計算按內表溫度差30計算。4.7.1 套用公式:各齡期混凝土的最大自約束應力:4.7.2 各齡期最大自約束應力,詳見表25。底板各齡期混凝土的最大自約束應力 表25齡期36912151821242730Tmax-Tb30.025.020.018.015.010.010.08.06.04.0E(t)7.10
35、1041.251041.671041.981042.221042.411042.551042.651042.741042.80104H(t)0.3500.4000.5000.5240.5701.0001.0001.0001.0001.000(t)0.3290.5520.7350.8240.8381.0621.1240.9370.7240.494ft0.3720.6720.8520.9931.1151.2011.2871.3481.4101.43ft/(t)1.131.221.161.201.331.131.151.441.952.904.7.3 結論各階段的自約束應力均在安全范圍之內,不會引起
36、表面開裂。4.8 測溫方案4.8.1 測溫儀器采用JDC-2 建筑電子測溫儀。儀表為手持式數字顯示儀,具備高低溫報警功能。4.8.2 測溫點布置:4.8.2.1 距混凝土表面1.5m 高度、露天、不易破壞處設三個普通溫度計測量大氣溫度,氣溫取讀數的平均值。4.8.2.2 在每個混凝土泵口用測溫探頭、測溫線固定在木棍上制成的探桿測量混凝土的入模溫度。4.8.2.3 各段測溫點的布置見圖3圖8。4.8.2.4 混凝土澆筑前在選定的測溫點上預埋測溫線和測溫探頭,測溫線和探頭用膠帶固定在12 的鋼筋上,探頭用塑料布包裹,與鋼筋之間用絕緣膠布隔離。測溫線另一端的插頭依據編號貼上標簽,插頭在澆筑混凝土前要
37、用塑料布包裹好,防止被污染或破壞。4.8.2.5 測溫線引出高度應高于混凝土面1.5m,澆筑機坑布設測溫線時,應注意在二次澆筑底板后仍要繼續檢測機坑內混凝土的溫度變化,引線長度應再增加3m。圖3 I 段測溫點平面布置圖圖4 II、III 段測溫點平面布置圖圖5 IV 段測溫點平面布置圖圖6 3m 厚底板內測溫點垂直方向布置圖圖7 1.5m 厚底板內測溫點垂直方向布置圖8 機坑內測溫點垂直方向布置圖4.8.3 測溫時間1)混凝土澆筑開始起測溫,第14d 每1h 測溫1 次。2)第515d 每2h 測溫1 次。3)第1630d 每4h 測溫1 次。4)第3160d 每12h 測溫1 次。5) 原則
38、上,在混凝土中心溫度低于入模溫度后可停止測溫。6) 如監理或設計方有要求,第6190d 每24h 測溫1 次。4.8.4 測溫數據的管理利用計算機對測溫數據進行信息化實時管理。預先編制好溫度曲線的描繪程序和溫度應力的計算程序,及時整理錄入測溫數據,描繪出溫度曲線、計算出累加溫度應力,與澆筑前的估計情況進行比較,推斷下一時段的溫度和應力變化趨勢,根據計算結果決定是否調整保溫方式和保溫層厚度。4.8.5 設置專人負責測溫工作,并在施工前對測溫人員進行詳細的交底,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4.8.6 測溫注意事項4.8.6.1 澆筑混凝土前應檢查支撐鋼筋是否牢固,測溫點標高是否準確,探頭、插頭是否包嚴。
39、4.8.6.2 使用探頭測混凝土入模溫度時,不得在流動的混凝土中探測。探頭插入混凝土約一分鐘左右后讀數,每次使用完畢應將探頭擦試干凈。4.8.6.3 測溫儀主機為精密儀表,使用時應小心輕放,嚴禁摔碰,使用完畢及時關機。4.8.6.4 嚴密監測混凝土的溫升情況,根據溫度記錄,增減保溫材料厚度或層數。控制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小于30。當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超過30時,可增加保溫材料厚度或層數;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超過30,可適當減少保溫材料厚度或層數,反之亦然。4.8.6.5 是否停止保溫、測溫,必須聽從本項目技術部門指令,不得擅自停止測溫。第
40、五章 施工部署5.1 商品混凝土5.1.1 供應商的確定通過招標和“業主、監理、施工”三方現場考察的方式選定本工程商品混凝土的供應商。在簽訂商品混凝土供應協議時,必須申明使用部位混凝土的性能與數量。原則上框定混凝土強度等級、抗滲等級、坍落度、澆筑時間和工程部位等數據,工程質量在材料保證上首先得以落實。5.1.2 商品混凝土原材料商品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須符合相關國家規范、北京市地標和本方案第2 章的規定。針對本工程施工的季節、氣候、運距以及工程特點等多方面因素,在常規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礎上,對混凝土的配合比有針對性的試配,根據試驗結果確定施工配合比。原材料及混凝土的檢驗試驗報告必須在施工前報交
41、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查驗,經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共同認可后,方允許投入施工。外加劑、砂石等必須覆蓋,不得露天存放,避免陽光直射,并在拌合前2d 將碎石灑水降溫;拌合水應使用地下水,并預先加冰塊降溫;散裝水泥的出場溫度較高(可達75oC),因此,散裝水泥必須提前進料降溫,保證拌合時的溫度在35 oC 以下。無論采取何種措施,必須保證混凝土的到工地溫度不超過本方案第4 章4.2.6 條的規定。5.1.3 商品混凝土供貨為了保證混凝土能夠及時運送到工地,我部與混凝土供應商對運輸線路進行了考察。確定了攪拌站到工地的線路,同時對運輸線路上的車流量高峰時間進行了分析,準備應急方案,來確保混凝土及時
42、送到現場。行車路線見附圖1附圖6。混凝土澆筑前2d,會同混凝土供應商對選定的路線要再次進行詳細考察,根據當時的交通狀況和現場條件,調整交通方案和制定應急方案,完善混凝土供應方案。為預防底板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出現停、斷混凝土的情況,已與兩家租賃公司聯系好混凝土運輸車,作為備用車輛。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應加蓋保溫套,降低運輸過程中的冷量損失。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裝料前需將拌筒中積水排凈。運輸途中,拌筒以13r/min 運行,以防止混凝土離析。混凝土罐車到工地現場卸料前,應使拌筒以812r/min 速度轉運12min,然后再反向轉動卸料。基礎底板混凝土澆筑量大,混凝土供應商隨供貨派出現場調度、技術人員各一
43、名駐場,隨時反饋工地混凝土的質量并及時調整。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的生產機械設備詳見表26。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的生產機械設備一覽表 表26序號設備及機器名稱型號產地出廠日期數量臺功率備注1攪拌機HZS-150福建2002.52234(kW/)300m3/h2混凝土運輸車五十鈴HJC5270GJB 6日本2002.630250/2300 (km/r/min)240m3/趟3混凝土運輸車MAN(10m3)德國2003.115250/3500 (km /r/min)150 m3/趟4汽車泵三一(42m)湖南20024165 (kW/臺)400m3/h5拖式泵三一HBT80C-211 8D湖南2002.418
44、0 (/h/臺)柴油泵萬士WST90B-20浙江2001.6380 (/h/臺)柴油泵鴻德利上海2002.6690 (/h/臺)柴油泵6鏟車CL50廣東2002.62210 (馬力/臺)7砂石分離機THF50江蘇2002.7115(kW)8汽車衡SCS-100北京2002.61100t9罐裝水泥運輸車國產1030t/輛5.1.4 商品混凝土試驗商品混凝土應提供商品混凝土書面資料,即提供:原材料出廠合格證、試驗報告、含堿量報告;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申請通知單;商品混凝土開盤鑒定書;商品混凝土出廠合格證;商品混凝土抗壓試驗報告、抗滲試驗報告等。5.1.4.1 混凝土試塊的取樣方式現場取樣時,以攪拌車卸
45、料1/4 后至3/4 前混凝土為代表。5.1.4.2 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測試交貨地點的坍落度與出站前坍落度允許偏差20mm。澆筑現場每5 車檢查一次坍落度。5.1.4.3 每車混凝土入場后都必須檢測溫度。5.1.5 保證混凝土質量措施5.1.5.1 嚴格原材料的進場檢驗,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5.1.5.2 嚴格混凝土的開盤鑒定,保證開盤混凝土的原材料相符,計量符合規定,混凝土的和易性滿足要求。5.1.5.3 要根據混凝土澆筑量大小和施工進度,合理調整攪拌進度,使混凝土的澆筑溫度符合要求。5.1.5.4 出廠的混凝土車嚴格檢查,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準出廠。5.2 混凝土澆筑施工安排本分項工程施工安
46、排指導思想是在施工組織設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按混凝土工程“拌(合)運(輸)澆(筑)”3 大過程即施工工藝流程進行作業,以期完成質量目標和工期目標。5.2.1 施工段及施工順序按設計后澆帶和施工后澆帶將整個底板分成I、II-1、II-2、III、IV 五個施工段,施工段劃分見圖1。根據+0.000 以下施工進度計劃,確定施工順序如下:II-1 段III 段II-2 段I 段IV 段5.2.2 各段混凝土澆筑機械設備的投入5.2.2.1 混凝土泵的平均泵送量Q1 的計算根據Q Q 1 = max 式中 Q1每臺混凝土泵的實際平均輸出量,/h;Qmax每臺混凝土泵的最大輸出量,/h;1配
47、管條件系數,取0.80.9;作業效率:可取0.50.7。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泵的輸送能力為80/h。1=0.85;=0.61 Q =800.850.6=40.8/h5.2.2.2 每臺混凝土泵所需配備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輛計算公式式中 N1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臺數;Q1每臺混凝土泵實際輸出,m3/h;V1每臺混凝土攪拌車容量9m3;S0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平均的車速度,km/h;L1混凝土車攪拌車往返距離(km), 取定20km;T1每臺混凝土攪拌車總計停歇時間,min;則:5.2.2.3 各段須配備混凝土攪拌車、輸送泵數量及澆筑時間詳見表27各段須配備混凝土攪拌車、輸送泵數量及澆筑時間 表27澆I 段I
48、I 段IV 段筑段機坑底板-1-2III 段機坑底板混凝土量18438519 755.42676.13139.21236.27840.5 混凝土泵4534536混凝土攪拌車23291623291629澆筑時間18h62h11h26h23h18h46h5.2.3 澆筑前的準備由于本工程處在東三環路邊,交通受到限制過多。為保證交通順暢,應配備專門的人員進行指揮,統一協調部署。為保證澆筑的順暢,事先需充分做好一切準備。5.2.3.1 接管:泵管必須牢固架設,輸送管線宜直,轉彎宜緩,接頭加膠圈,以保證其嚴密,泵出口處要設一定長度的水平管,澆筑前先用混凝土減石砂漿濕潤泵管。垂直方向采用鋼管搭設腳手固定泵
49、管,其腳手架搭設成塔式,靠近護坡樁的立桿放在護坡樁與槽鋼錨梁之間,水平斜撐用短鋼管與護坡樁邊的錨梁相連接牢固,垂直方向泵管架設詳見圖9.圖9 泵管垂直布置示意圖泵管水平方向用25 鋼筋焊接馬凳架設,馬凳間距為6m。其馬凳的做法詳見圖10。圖10 水平架設泵管的鐵馬凳5.2.3.2 事先與本地區交通主管部門聯系,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使攪拌車能夠在進入工地東側大門前暫停并排隊,并順利進入工地,施工現場有統一的指揮和調度。施工中配置手持對講機,為相互聯絡工具。5.2.3.3 澆筑前項目部排定各班作業的各崗位人員名單。按照施工方案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使所有參加人員都知曉自己的崗位職責。5.2.3.4
50、 對模板內的雜物用高壓空氣吹干凈,鋼筋上如有油污,則用棉紗蘸稀料擦洗。5.2.3.5 混凝土澆筑實行“澆筑令”制度,澆筑前對模板及其支架,鋼筋和預埋件、預留洞口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符合設計要求及規范、規定,且經過業主、監理的隱蔽驗收簽字認可后方可澆筑混凝土。5.2.3.6 在墻、柱鋼筋上必須抄出+1.00m 標高控制線,并用紅油漆畫上紅色三角做標記,現場備有水準儀,對集水坑等標高重點控制,以便隨時抄平,控制標高正確性。5.2.4 各施工段混凝土澆筑的順序以及混凝土泵車的布置5.2.4.1 I 段底板I 段分兩次澆筑,第一次為底板下機(集水)坑、第二次為底板。第一次澆筑高度:10-10、11-
51、11、13-13 剖面澆筑標高為-20.30m,3-3、15-15剖面澆筑標高為-20.60m。其余坑周邊的澆筑標高為-20.80m,比基底-20.60m 低200mm 便于混凝土表面蓄水養護。詳見圖11。圖11 I 段地板下的污水(機)坑平面圖I 段基礎底板澆筑由南向北的澆筑順序,配備5 臺混凝土拖式泵,澆筑時4 臺作業,1 臺備用。4 條同時澆筑作業帶。東側由于場內狹小,兩臺拖式泵和混凝土輸送罐車必須臨時占用東側圍墻外的便道和停車場,澆筑前由總包配合建設單位向地方有權部門做好協調工作。輸送泵的位置及混凝土運輸車的場內行走線路見附圖1附圖2。5.2.4.2 II 段底板II 段基礎底板混凝土
52、的澆筑,按照抗裂要求,II 段基礎底板增設兩道施工縫,分成兩個施工段即為II-1、II-2。II-1 底板混凝土澆筑配備3 臺拖式泵, 1 臺泵備用,2 臺泵作業,由東往西兩條作業帶同時澆筑。輸送泵的位置及混凝土運輸車的場內行走線路見附圖3。II-2 底板混凝土澆筑配備4 臺拖式泵,1 臺泵備用,3 臺泵作業,由南往北三條作業帶同時澆筑,輸送泵的位置及混凝土運輸車的場內行走線路37/37見附圖4。5.2.4.3 III 段底板澆筑III 段底板由西向東的澆筑順序,配備5 臺拖式泵, 1 臺泵備用,4臺泵作業,在基坑北側圍墻內外道路上共布3 臺和西側其坑外布1 臺。澆筑時采取由西向東,4 條同時
53、澆筑作業帶,輸送泵的位置及混凝土運輸車的場內行走線路見附圖5。5.2.4.4 IV 段底板IV 段分兩次澆筑,第一次為污水(機)坑、第二次為A 座核心筒底板.第一次澆筑高度:3-3、15-15 剖面澆筑標高為-20.60m,6-6、14-14 剖面澆筑標高為-20.60m,其余坑周邊的澆筑標高為-20.80m,比基底標高-20.60m低200mm 便于混凝土表面蓄水養護。詳見圖12。圖12 IV 段底板下污水(機)坑澆筑高度示意圖IV 段A 塔筏板平面呈方形,底板澆筑由東北角往西南角澆筑的順序,配備6 臺混凝土拖式泵,5 臺工作,1 臺備用。北側圍墻內外布置3 臺,西側基坑旁布置2 臺。輸送管
54、全部沿東西方向平行布置,澆筑時由東向西,5條同時澆筑作業帶。輸送泵的位置及混凝土運輸車的場內行走線路見附圖6。5.2.5 澆筑混凝土的器械準備基坑底板倉內準備插入式振搗器、鐵鍬、抹子等工器具。為與混凝土來量相吻合,每一施工段的每條澆筑作業帶須配置5 根80 插入式振搗器。因底板柱交接局部鋼筋密集,尚需準備50 插入式振搗器2 根。澆筑過程中要始終保證機具使用狀態良好,并配備備用機具。5.2.6 底板混凝土澆筑各項工作的人員安排5.2.6.1 管理人員安排,詳見表28。項目經理部對底板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養護等各項工作作出總部署,配備兩套人員,管理、監督控制混凝土的施工過程、施工順序、底板混凝土
55、的施工質量。底板混凝土施工管理人員安排表 表28序號管理職責值班時間(白班)值班時間1施工總指揮項目經理2現場協調2 人2 人3安全、質量負責1 人4質檢員2 人2 人5試驗員3 人3 人6測溫記錄2 人2 人7標高、軸線測量3 人3 人8現場臨電3 人3 人5.2.6.2 施工人員的安排,詳見表29。施工人員采取四六制作業。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時完成,人不到崗不準換班,并明確接班注意事項,以免交接班過程帶來質量隱患。各施工段每班施工人員組成表 表29序號工作內容I 段II 段III 段IV 段1裝卸泵管444344452混凝土振搗747374753混凝土出倉141314154平倉抹平壓實8
56、8885現場電工11116機械修理工22227其他11118合計每班人數60486072底板混凝土澆筑工程系重點作業項目。施工時要求各個工種顧全大局,服從調度,保證項目經理部靈活有效地調度全體施工力量,確保混凝土澆筑保質保量連續施工。5.2.7 技術交底混凝土工長在底板混凝土澆筑前向作業班組進行混凝土操作規程和安全施工的技術交底,做好人員安排。5.3 底板混凝土澆筑施工條件5.3.1 前期工序通過隱檢、預檢驗收基礎底板、集水坑鋼筋及內外墻體、獨立柱、暗柱等的插筋安裝完畢,外墻上口內模及后澆帶模安裝、固定完畢,后澆帶水平止水縫鋼板安裝完畢,以上諸分項工程經過隱檢、預檢報驗,由建設單位、設計單位、
57、監理單位、質監單位等會同驗收通過。5.3.2 澆筑高程控制在內外墻體、柱鋼筋上適當部位標出50 水平線和基礎底板上皮線,以此控制底板混凝土澆筑高程。并準備20 塑料管50cm 長的標尺,隨時檢測底板混凝土面的標高。外墻墻體混凝土一次澆至水平止水縫處。在基坑四壁h=3300mm 、防水結構保護墻面上標識水平止水縫高程線(17.30m),以此控制外墻墻體混凝土首次澆筑高程。5.3.3 混凝土開盤鑒定與澆筑申請商品混凝土站及時提供混凝土開盤鑒定書、澆筑申請單等有關資料。5.4 混凝土試驗5.4.1 準備坍落度桶,以便現場取樣測定商品混凝土坍落度。5.4.2 準備混凝土試模,含標準抗壓強度模具(正方體
58、)和抗滲強度模具(圓柱體),以便現場取樣,制備混凝土試塊,經標準養護、同條件養護后用以測定混凝土實際強度等級、抗滲等級。混凝土試塊制備數量均須含有監理單位有見證取樣30%。5.4.3 混凝土試塊的留置(見表30)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02 規定。抗壓強度等級試塊,當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m3 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 取樣不得少于一組(一組3 塊)。同條件養護試塊的留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抗滲混凝土試塊,連續澆筑混凝土每500m3 應留置一組抗滲試塊(一組為6 塊),且每項工程不得少于2 組。采用預拌混凝土的抗滲試塊留置組數應視結構的規模和要求而定
59、。每一施工段混凝土試塊留置見表30各施工段混凝土試塊留置數量表 表30施工段混凝土量()標準養護抗壓試塊同條件養護抗壓試塊標準養護抗滲試塊標準養護備用試塊見證取樣試塊段機坑1843102415段底板851943418220 段-1 755.4381213-2 2676.1192637段3139.2163715段機坑1236.271314段7840.540617219合計143195711635.4.4 混凝土試塊采用人工振搗法制備。5.5 底板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流程驗筋、驗模清倉鋪漿、灌注攤平振搗做外墻水平止水縫壓實抹光養護第六章 混凝土澆筑6.1 進場混凝土質量的控制6.1.1 混凝土質量控
60、制:攪拌站派人進駐施工現場,對澆筑過程中的質量進行監控。混凝土到現場后由項目試驗室人員與攪拌站共同對混凝土的出罐溫度、坍落度進行測試。測溫必須每車都要測量,坍落度按每五車測一次,并且認真做好記錄。6.1.2 施工現場嚴禁往混凝土內加水和減水。現場人員應收好混凝土小票,并做好記錄。6.2 澆筑方法I 段和IV 段先澆筑機(集水)坑,間隔15d 左右再澆筑基礎底板。II 段和III 段均一次澆筑完成。全部底板混凝土劃分為7 個澆筑段,分7 次澆筑完成。在各個澆筑段澆筑時采用“分層澆筑、分層振搗、一個斜面、一次到頂”的推移澆筑法(見圖13)。分層澆筑宜于混凝土的振搗,且混凝土的暴露面小,冷量損失小,
61、有利于降低基礎底板混凝土的最高溫升。IV 段機坑因面積較小,可分層澆筑,分層厚度控制在500mm 以內。每個澆筑段澆筑混凝土時,各澆筑帶齊頭并進,互相搭接,確保各澆筑帶之間上下混凝土的結合,利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的斜面,分層澆筑循序漸進,一次到頂。保證上下混凝土澆筑停歇時間不超過初凝時間,交界面分界處不漏振,這種自然流淌形成的斜面的澆筑方法,能較好的適應泵送工藝,避免混凝土輸送管道經常拆除、沖洗、接長,從而提高泵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泌水處理,保證上下層混凝土澆筑不超過初凝時間。圖13 混凝土分層澆筑示意圖每層澆筑厚度要控制在500mm,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面的坡度1:6左右。每條作業帶配備5 臺
62、直徑80mm 的插入式振搗器,2 臺在出料口,其余布置在坡中和坡角。出料后先振搗出料點混凝土,促成流坡,在呈陣列自下而上全面振搗。振搗時嚴格控制振搗棒的移動距離,特別要注意混凝土的入倉振搗,防止離析和漏振。6.3 泌水處理對澆筑過程中出現的大量泌水,采用以下措施:6.3.1 后澆帶兩側的模板采用快易收口網,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形成的泌水,通過網眼自然流進后澆帶。后澆帶墊層按3的坡度施工,間隔一定的距離設集水井,墊層坡向集水井內,集水井內的水通過潛水泵排水。6.3.2 施工3m 厚底板時,3000mm 厚筏板和1500mm 底板交接面以上的側模采用18 mm 厚竹膠板和100mm100mm 木楞構成
63、模板體系,在模板上口下500mm 處按間距3000mm預留出水口,出水口處設兩層800mm厚鋼絲網阻止水泥漿流失。6.3.3 在澆筑最后的階段,改變澆筑方向,與早些澆筑時的坡面形成積水坑,用潛水泵加軟管抽出,潛水泵外罩鋼筋籠和鋼絲網阻止水泥漿流失。6.3.4 泵送開始時泵管內的水及稀砂漿泵入吊斗內吊至坑上處理,其余減石砂漿由端部軟管均勻分布在澆筑工作面上,防止過厚的砂漿堆積。6.3.5 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底板混凝土連續澆筑,須掌握3d 的天氣預報,如有大雨,不得安排混凝土澆筑。為預防天氣突然變化,現場應備有足夠的覆蓋用塑料布,并在基坑四周,設置盲溝和集水井排除雨水。6.4 混凝土的振搗6.4.1
64、 下料入倉后,用插入式振搗棒將混凝土攤平并振搗到位,振搗棒必須伸入下層鋼筋網下進行振搗。6.4.2 在澆筑過程中,混凝土振搗是一個重要環節,一定要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為了防止上層混凝土振實后而下層混凝土內氣泡無法排出,慢拔是為了能使混凝土能填滿棒所造成的空洞。在振搗過程中,振搗棒略上下抽動,使混凝土振搗密實,插點要均勻,插點之間距離控制在50cm,離開模板距離為20cm。采用單一的行列形式,不要與交錯式混用,以免漏振,振搗點時間要掌握好,不要過長,也不要過短,一般控制在2030s 之間,直至混凝土表面泛漿,不出現氣泡,混凝土不再下沉為止。6.4.3 在振搗時振搗器不得碰撞鋼
65、筋、模板和預埋件。6.4.4 在澆筑過程中正確控制間歇時間,上層混凝土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筑完畢, 并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棒下插5cm,使上下層混凝土之間更好的結合。為保證插入精度,在距振搗棒端部65cm 處捆綁紅色皮筋作為深度標記。6.4.5 為防止30cm 導墻根部出現漏振、爛根現象,導墻處在底板混凝土初凝前要兩次補澆混凝土,再用30 振搗棒振搗,直到混凝土自下方涌出為止。內模外側墻根處不得振搗。6.5 混凝土表面處理混凝土筑完振搗密實后,表面用鋁合金刮桿將混凝土表面的腳印、振搗接槎不平處整體刮平,且使混凝土表面的虛鋪高度略高于其實際高度。待混凝土初凝前,再用平板振搗器振一遍,進行
66、此遍振搗時,應保證振搗后的混凝土面標高比實際標高稍高。在平板振搗器進行振搗時,其移動間距應能保證振搗器的平板覆蓋已振搗部分邊緣。前后位置搭接35cm,在每一個位置上連續振動時間一般保持2540s,以混凝土表面均勻出現泛漿為準。平板振搗器振搗完,混凝土初凝時(以可踩出腳印但不會下陷為準),用鋁合金刮桿將表面刮平。并用木、鐵抹子進行抹壓,當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再進行一次抹壓,使混凝土面層再次充分達到密實,與底部結合一致,以消除混凝土由初凝到終凝過程中由于收水硬化而產生表面裂縫的最大可能性。整個抹壓應控制在混凝土終凝前完成。6.6 防止鋼骨柱移位I 段、IV 段底板內設計有埋入式鋼骨柱,澆筑底板混凝
67、土時應特別注意不得造成鋼骨移位。6.6.1 澆筑到鋼骨位置時應在與鋼骨連系梁垂直方向上,兩側分別均勻放灰,禁止單向推移。放灰時注意,混凝土不得直接沖擊鋼骨柱和柱底支架。6.6.2 振搗第一層混凝土時, 在柱底支架及四周1m 的范圍內使用50振搗棒細搗,不得使用80 振搗棒。6.6.3 嚴禁將振搗棒別在下鐵鋼筋上振搗,同時振搗棒不得振動、沖擊鋼骨柱和柱底支架。6.6.4 底板澆筑混凝土時,鋼結構分包單位應安排專職人員對鋼骨柱進行全過程的監測。第七章 施工縫處理7.1 底板施工后澆帶7.1.1 按抗裂要求,在底板增設兩道施工后澆帶,第一道設置在78軸間,第二道設置在910 軸間。施工后澆帶做法與沉
68、降后澆帶做法相同。7.1.2 施工后澆帶在相鄰板塊澆筑90d 后用C40(P10)R28 混凝土澆筑。7.1.3 施工后澆帶的鋼筋處理與沉降后澆帶的鋼筋做法相同。7.1.4 施工后澆帶止水做法為:兩側面貼雙道緩膨型BW 止水條,見圖14。圖14 底板后澆帶雙道膨脹條止水7.1.5 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有大量的水和水泥通過快易收口網流入后澆帶內,而底板鋼筋的貫穿給后澆帶的后期清理帶來困難,處理方法:1)后澆帶內混凝土墊層按3找坡。2)后澆帶內設集水井,集水井內防水必須隨著底板墊層防水一起施工。3)趕漿:在澆筑底板混凝土時,用高壓水槍在后澆帶內往集水井方向沖進行。7.2 后澆帶的模板本工程后澆帶厚度
69、為1500mm,底板配筋比較密,不利于普通模板支模。因此,在后澆帶內部兩側面采用永久性模板“快易收口網”。快易收口網有以下幾個特點:力學性能好,受側壓力小;直接觀察澆筑過程;自重輕,運輸和安裝方便;優化工藝,增加抗剪界面;便于穿筋和連續綁扎鋼筋;適應分段澆筑混凝土,放工文明;套搪及裁剪操作簡便。在澆筑混凝土后快易收口網一直嵌在混凝土內,模板表面呈波紋狀。使混凝土漿通過模板的每個孔隙滲出,形成一個波紋狀的表面。便于兩次澆筑混凝土產生最佳粘結效果。詳細做法請參見模板施工方案。7.3 外墻水平施工縫7.3.1 按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 50108-2001 規定,本工程外墻水平施工縫留設在基礎底板
70、上皮以上300mm 即h=-17.3m 處。7.3.2 外墻水平縫和垂直施工縫止水做法:兩側面均采用緩膨型BW 止水條。7.3.3 外墻后澆帶防水做法詳見圖15:圖15 外墻后澆帶防水做法7.4 底板后澆帶立面卷材防水層保護為防止降水停止后,底板后澆帶立面卷材防水層受水壓破壞,底板澆筑混凝土前,在后澆帶處立面防水層內側按防5mm 厚鋼板保護,鋼板和底板鋼筋之間塞混凝土墊塊,使鋼板緊貼在卷材防水內側的砂漿保護層上,具體做法見圖16:圖16 底板后澆帶防水保護鋼板第八章 安全與環保措施8.1 塔吊使用主要安全措施8.1.1 塔吊裝、拆、頂升必須是有資質單位和有證操作人員。安、頂、拆按照原廠的規定和
71、安全要求進行。8.1.2 塔吊的“四限位、兩保險”必須齊全、可靠。安全部門和信號工經常檢查吊具、繩索的磨損程度,安全部門做好檢查記錄。8.1.3 當風力達四級以上時不得安、頂和拆卸作業。8.1.4 夜間施工時塔吊的轉臂上裝有燈光和指示信號,以保證一定的能見度和促進操作人員的安全警惕性。8.1.5 塔吊起吊東西時要派責任心強的有證信號工指揮,不得無人指揮或亂指揮。8.1.6 起重臂下嚴禁站人。8.1.7 機械設備防護罩不得隨意拆卸。8.2 混凝土泵送設備的主要安全措施8.2.1 泵車操作工必須是經培訓合格的有證人員,嚴禁無證操作。8.2.2 泵管的質量應符合要求,對已經磨損嚴重及局部穿孔現象的泵
72、管不準使用,以防爆管傷人。8.2.3 泵管架設的支架要牢固,轉彎處必須設置井字式固定架。泵管轉彎宜緩,接頭密封要嚴。8.2.4 泵車料斗內的混凝土保持一定的高度,防止吸入空氣造成堵管或管中氣錘聲和造成管尾甩傷人的現象。8.2.5 泵車安全閥必須完好,泵送時先試送,注意觀察泵的液壓表和各部位工作正常后加大行程。在混凝土坍落度較小和開始起動時使用短行程。檢修時必須卸壓后進行。8.2.6 當發生堵管現象時,立即將泵機反轉把混凝土退回料斗,然后正轉小行程泵送,如仍然堵管,則必須經拆管排堵處理后開車,不得強行加壓泵送,以防發生炸管等事故。8.2.7 混凝土澆筑結束前用壓力水壓泵時,泵管口前面嚴禁站人。8
73、.3 環保措施8.3.1 本項目為國內首家執行美國LEEDTM 綠色建筑認證的寫字樓,所用原材料必須符合美國LEEDTM 綠色建筑認證“材料與資源”的要求。8.3.2 噪聲的控制:現場沿基坑四周用紅白相間的DN 48 鋼管圍擋,外側滿掛密目網,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振搗棒不得振動模板、鋼筋等,以降低澆筑基礎底板混凝土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現場施工的操作工人在施工時,要有意識地控制說話的音量,以避免人為產生的噪聲,減小噪聲對周邊居民的影響。8.3.3 混凝土泵、混凝土罐車噪聲排放的控制:加強對混凝土泵、混凝土罐車操作人員的培訓及責任心教育,保證混凝土泵、混凝土罐車平穩運行、協調一致,禁止高速運行。8.3.
74、4 水的循環利用:現場設置洗車池和沉淀池、污水井,罐車在出現場前均要用水沖洗,以保證市政交通道路的清潔,減少粉塵的污染。8.3.5 施工全現場均鋪設100mm 厚C15 混凝土硬化,以確保降低施工現場揚塵污染。并且全天候的保持道路濕潤無灰塵。8.3.6 本工程混凝土內所摻的外加劑均不含有氯鹽、氨等,避免對鋼筋和大氣的不利影響。第九章 附圖附圖1 段底板混凝土澆筑泵車位置及運輸線路附圖2 段底板污水坑混凝土澆筑泵車位置及運輸線路附圖3 -1 段底板混凝土澆筑泵車位置及運輸線路附圖4 -2 段底板混凝土澆筑泵車位置及運輸線路附圖5 段底板混凝土澆筑泵車位置及運輸線路附圖6 段底板混凝土澆筑泵車位置及運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