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概述之建筑構造學建筑構造學是研究建筑物的構成、各組成部分的組合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主要任務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術經濟和藝術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構造方案,作為建筑設計的依據。中國先秦典籍考工記對當時營造宮室的屋頂、墻、基礎和門宙的構造已有記述。唐代的大唐六典,宋代的木經和營造法式,明代成書的魯班經和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等,都有關于建筑構造方面的內容。公元前一世紀羅馬維特魯威所著建筑十書,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四論和五種柱式規范等著作均有對當時建筑結構體系和構造的記述。在19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施工和建筑物理等學科的成長,建筑構造學科也得到充實和發展。在進行
2、建筑設計時,不但要解決空間的劃分和組合,外觀造型等問題,而且還必須考慮建筑構造上的可行性。為此,就要研究能否滿足建筑物各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在構造設計中綜合考慮結構選型、材料的選用、施工的方法、構配件的制造工藝,以及技術經濟、藝術處理等問題。建筑結構是構成建筑物并為使用功能提供空間環境的支承體,承擔著建筑物的重力、風力撞擊、振動等作用下所產生的各種荷載;同時又是影響建筑構造、建筑經濟和建筑整體造型的基本因素。為此就要研究建筑物的結構體系和構造形式的選擇;影響建筑剛度、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的因素;結構與各組成部分的構造關系等。建筑結構體系的類型,基本可分為:木結構建筑、磚混結構建筑和骨架結構建筑
3、,裝配式建筑和工具式模板建筑,筒體結構建筑、懸掛結構建筑薄膜建筑和大跨度結構建筑等。對于建筑物來說,屋頂、墻和樓板層等都是構成建筑使用空間的主要組成部件,它們既是建筑物的承重構件,又都是建筑物的圍護構件。它們的功能是用來抵御和防止風、雨、雪、凍、地下水、太陽輻射、氣溫變化、噪聲以及內部空間相互干擾等影響,為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創造條件。按照建筑功能需要而設置的構件和設施,包括樓梯、臺階、陽臺、雨篷、欄桿、隔斷、門、宙、天宙、火墻、火炕和房屋管道配件等。建筑配件除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外,均有藝術造型方面的要求,在習慣上把中國古代屬于小木作范圍的如門、宙、欄桿、隔斷、固定家具以及頂棚、地面、墻面等構件歸
4、入建筑裝修。單純為了滿足視覺要求而進行藝術加工的則歸入建筑裝飾。建筑裝修和裝飾同建筑的藝術表現和使用功能有密切關系。為此,就要研究構配件的功能、造型、尺度、質感、色彩以及照度等有關問題。為了防止建筑物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或破壞,必須研究下述問題,并采取安全措施,如建筑防火、建筑防震建筑防爆、建筑防塵、建筑防腐蝕、建筑輻射防護、建筑屏蔽、地下,室防水、外墻板接縫防水以及變形縫等。建筑構造是為建筑設計提供可靠的技術保證。現代化的建筑工程如果沒有技術依據,所作的,設計只能是紙上的方案,沒有實用價值可言。建筑構造作為建筑技術,自始至終貫穿于建筑設計的全過程,即方案設計、初步設計
5、、技術設計和施工詳圖設計等每個步驟。在方案設計和初步設計階段,首先應根據該工程的,社會、經濟、文化傳統、技術條件等環境來選擇合宜的,結構體系,使所設計的建筑空間和外部造型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性;在技術設計階段還要進一步落實設計方案的,具體技術問題,并對結構和給水排水、供暖、供電、空調設備等工程項目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各工程項目之間的交又矛盾。施工詳圖設計階段是技術設計的深化,處理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并為工程的實施提供制作和安裝的具體技術條件。隨著建筑業的發展,多層建筑、高層建筑、大跨度建筑以及各種特殊建筑都在構造上不斷提出新的研究項目。例如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對構配件提出既要標準化,又要高度靈活性的要求;為節約能源而出現的太陽能建筑、生土建筑、地下建筑等,提出太陽能利用和深層防水、導光、通風等技術和構造上的問題;核電站建筑提出有關防止核擴散和核污染的建筑技術和構造的問題;為了在室內創造自然環境而出現的“四季廳”有遮蓋的運動場,提出大面積頂部覆蓋的技術和構造的有關問題等,都有待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