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摘 要】本文根據我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現狀,分析構建職業能力評價的必要性,闡述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評價體系的構架和評價方法,并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評價體系進行實踐探討。 【關鍵詞】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 能力評價 成本控制 評價方法【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66-03一、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現狀長期以來,對于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大多是以鑒定為目的終結性評價,缺乏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有效評價。主要表現為:評價方法簡單。評價方式以筆試為主要形式,不利于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評
2、價。評價內容單一。評價的內容大多局限于學業成績,很少涉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創新、價值觀等多方面內容。評價時效單一。一般強調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評價功能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鑒定功能,忽視了教育、反饋與激勵的功能。評價的主體單一。評價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評價的被動接受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這種評價體系難以全面、系統、準確地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高職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二、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必要性高職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3、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要求學生畢業馬上能勝任工作,在企業中直接發揮作用。然而,傳統的高職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培養出的畢業生在能力和技術上與實際崗位脫節,畢業后不能馬上適應工作崗位,企業還需花費半年或更長的時間培訓,才能使其在相應的崗位上發揮作用。為了盡量在學校與企業的接軌上減少縫隙,培養出具有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學生,高職教育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最終目標,強調職業與職業崗位的針對性,注重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盡量縮短學校與職場的距離。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考核和評價體系方面進行改革,建立符合職業
4、能力培養要求的考核標準和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由此可見,有效地、科學地評價學生職業能力對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三、職業能力評價的構架及評價方法建筑施工技術專業能力評價體系為土建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驗收標準,是符合職業能力培養要求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一)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構架建筑施工技術專業能力評價體系由12個綜合能力、59個專項能力和若干個單項能力組成,能力評價體系框架如圖1:在評價體系中,每一項綜合能力又進一步分解為若干個專項能力。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是其中的一項綜合能力,其所包含的專項能力以及每個專項能力包含的單項能力、權重、評價等級見
5、表1:單項能力是評價體系的最基本能力,整個評價體系的操作是從單項能力開始的。因此各單項能力的評價體系是建筑工程技術職業專業能力評價的核心要素,它包括能力目標、考核項目(工作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主要內容。如專項能力“建筑工程工程量計算能力”中的第一個單項能力“建筑工程工程量計算”的評價體系,見表2。(二)評價結果的確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評價體系最終采用等級評定表示評定結果,評定等級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檔。評價時,首先按照評價標準對各單項能力進行評分,然后分別乘以各單項能力的權重,累加后計算出各專項能力的評分(百分制);其次,再將各專項能力的評分分別乘以各專項能力的權重,累加后就可以得
6、到綜合能力的評分(百分制),最終以下面的標準來評定綜合能力的等級:90-100分為優秀,75-89分為良好,60-74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計算如下:以“建筑工程工程量計算能力”專項能力及“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綜合能力為例,評價匯總表見表3、表4:四、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實踐為了扭轉目前高職職業能力評價的現狀,我們應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結合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對知識和能力進行科學整合,并在職業能力評價實踐中獲得實質性體現。我系在2012年至2016年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個教學班進行了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評價體系的實踐,具體教學和評價實踐過程如下:(一)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打
7、破傳統的單一教師授課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按照評價體系里的考核任務,重新設計課堂教學。每個教學單元都根據能力目標進行設計,最終要求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完成考核任務。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考核任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生個人單獨操作可以完成的比較單一的基本技能訓練;另一類是需要團隊合作共同完成的比較復雜、全面的綜合實踐訓練。比如要求學生獨立算出一套施工圖紙中單個基礎的土方工程量,是基本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分小組團隊合作共同完成該套圖紙中全部基礎的土方工程量,這是綜合實踐訓練。基本技能訓練是綜合實踐?練的基礎。(二)實施課堂教學評價與職業能力評價合二為一的評價形式以往的課程考核都是在學期結束時,進行一次書面知
8、識考試,給學生一個百分制分數或一個等級。這種考核難以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更無法反映學生的職業素養,也不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能力評價體系突破了單一“知識型”的評價標準。第一,“過程評價”是課程教學評價的一種有益的探索。以一次考試的成績來衡量學生能力,教師無法通過學習過程了解學生,還會出現學生考什么學什么,老師考什么教什么,扼殺了相當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創造性。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應重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并把其所有的學習成果和學習全過程的自我表現作為職業能力評價的依據。也就是說,既要重視“成果評價”也要注重“過程評價”
9、。實踐證明,“過程評價”理念的提出彌補了“終結性評價”的不足,不僅可以為教學提供有益的反饋,幫助教師通過“過程評價”不斷獲得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創造性。第二,采用“多元主體”的教學評價機制。課程考評不是由教師一方所決定,多采用“教師、學生”或“教師、學生、企業”相結合、開放的評價方法。學生和企業成為重要的評價主體,實質上是引進了民主化、社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使評價體系成為易于學生接受、適應社會需求、利于推動學習的有效機制。學生參與評價,對評價標準有了直觀認識和體驗,能夠引導他們發揮自身的潛能,不
10、斷進行自我總結、完善,更能夠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鍛煉學生的自信心理。例如,在“鋼筋工程工程量計算”單項能力的成果評價中,評價標準明確鋼筋的計算結果準確度達到95%以上才能評為優秀,全班有5位同學達到優秀等級,有位同學計算結果的準確度是86%,只能給自己評定為良好等級。課后,該生拿著一位獲得優秀等級學生的鋼筋計算書跟自己的比較,一根根鋼筋的對量,找到了自己的差距,重新樹立了信心,在下一單項能力考評中達到了優秀等級。(三)評價標準量化,可操作性強評價體系中的評價標準絕大部分量化,適合采用表格評價。實踐證明,表格評價直觀、全面、科學,能把教師主觀評分變化為客觀評分,使考評更趨于公平;量化的評價標準使
11、學生對學習訓練目標更加明確;方便教師和學生的考核操作。實行了新的評價體系,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與其他沒有采用評價體系的班級相比,主要優勢在于:第一,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斷獲得反饋信息,對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第二,實現了對學生基本職業能力的挖掘和培養,提高了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第三,有效地體現了分層教學的思想。降低了對基礎薄弱學生的評價底線,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又提高了基礎稍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來施展才華,并獲得發展和認可。第四,學生的協作意識得到了培養和加強。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
12、進一步明確了在職業中的成功不在于一己之力,而在于通力協作,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為其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五、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一)學生優秀率較低在評價過程中,一些單項能力評價標準定位較高,學生考評結果中優秀率偏低,有的甚至只有3%,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們根據本系學生考評的具體情況,?整了部分單項能力的評價標準。(二)部分評價標準模糊一些評價標準難以準確量化,比如說“認真工作,積極參加團隊合作”“成果完整,質量好”等極易導致教師或學生憑主觀印象,產生不全面、不客觀公正的判斷,模糊的評價標準很難使學生對評價結果感到信服。(三)教師和學
13、生的評價工作量加大“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綜合能力包括5個專項能力、16個單項能力,表格評價的工程量較大。如能開發出相應的能力評價軟件,不僅能減少評價過程的工作量,還能使評價體系朝著高效率方向發展。(四)缺少社會考證評價高職能力評價還應要求學生參加社會考證,在校期間爭取獲得多張職業資格證書,來增強就業資本和競爭優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在校期間可以參加考證,獲得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造價員、資料員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可以進一步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將社會考證納入高職生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能使評價體系朝著高規格方向發展。準確、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既是高職教育工職業內容
14、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要求。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對其評價時,不但要考慮到學生在校期間的能力培養,還要去追蹤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的能力表現;不但要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更應注重學生學習及應變能力,以求學生在競爭激烈的職業生涯中提升職業技能。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建立,拓寬了能力評價的范圍,使職業能力評價更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具時代性。【參考文獻】1周標,劉魯平,葉賞荷,吳一玲.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及建模的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2王妙.高職課程“評價體系”創新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宋 芳(1969 ),女,湖南寧鄉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及成本控制;林冠宏(1985 ),廣西北流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程師。(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