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1 工程概況21.1工程簡介21.2 地質(zhì)概況21.3 主要技術標準21.4水文地質(zhì)21.5不良地質(zhì)31.6 氣象特征31.7 地震動參數(shù)32 淺埋、偏壓施工32.1 淺埋、偏壓施工要點32.2 淺埋、偏壓施工技術32.2.1 地表處理42.2.2 施作預加固樁42.2.3 超前大管棚支護42.2.4 暗洞開挖及初期支護42.2.5 監(jiān)控量測63 露頂處施工73.1 施工方案比選83.1.1 方案一:明挖法83.1.2 方案二:回填貧砼反壓法93.1.3 方案三:套拱法103.2 結論124 施工環(huán)保措施135 施工安全措施13xx隧道淺埋段施工方案1 工程概況1.1工程簡介xx隧道位于
2、xx鐵路安徽段xx縣境內(nèi),起訖里程DK111+050DK111+300。本隧為雙線隧道,全長250m。主要圍巖為級160m,級90m。縱坡為單面上坡,坡度為15。該隧道一側山勢較高,另一側山勢較低,兩側覆蓋分布不均勻,線路左側明顯存在順層偏壓,隧道最大埋深40m,最小埋深在DK111+184.2DK111+201段拱頂外露,無覆蓋層,為半明半暗挖隧道。巖體軟弱破碎,自穩(wěn)性差。1.2 地質(zhì)概況表層為Qel+dl/碎石土。下伏基巖為1h炭質(zhì)板巖、炭質(zhì)灰?guī)r,強風化呈碎塊狀,弱風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較為破碎。1.3 主要技術標準鐵路等級:客運專線;正線數(shù)目:雙線;速度目標值:250km/h,預留進一步
3、提速條件;最小曲線半徑:4000m;正線線間距:5m;最大坡度:20 ;到發(fā)線有效長度:650m;牽引種類:電力;機車類型:電動車組;列車運行方式:自動控制;行車指揮方式:調(diào)度集中;建筑限界:新建時速300350公里客運專線建筑限界。1.4水文地質(zhì)隧道區(qū)地表水以近南北向山脊為分水嶺,向東、西兩側排泄。在DK111+190處有一沖溝,三方匯水,并與村民進山道路相接。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潛水、巖溶水及基巖裂隙水,預測全隧道最大涌水量為535m3/d,為中等富水區(qū)。 1.5不良地質(zhì)經(jīng)勘察該區(qū)域可能存在順層、有害氣體、突水突泥等主要地質(zhì)災害。有害氣體:主要為煤層瓦斯。 1.6 氣象特征該隧道所處熱帶季風氣
4、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916.5,極端最高氣溫41.5,極端最低氣溫-14.1;年平均降水量1585.31630.3mm,年最大降水量2308.2mm,年最小降水量987.7mm;年平均相對濕度76%。1.7 地震動參數(shù)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值: 0.35s。2 淺埋、偏壓施工2.1 淺埋、偏壓施工要點(1)淺埋、偏壓隧道施工中對開挖方案的選擇尤為重要,做到“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并且監(jiān)控量測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及時分析圍巖及初期支護的變形情況,合理指導施工。(2)淺埋偏壓隧道的防治先從工程地質(zhì)入手,了解圍巖結構力學變化規(guī)律和自承能力的特點,采取超前加固措施,提高巖體
5、本身結構承載力和控制其變形,對初期支護進行加強,對受力結構進行完善,確保變形量在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遵循“早進洞,晚出洞的隧道設計原則,盡可能的減少對山體的破壞和擾動。(3)雨季施工對隧道影響很大。圍巖層間充水逐步松散軟化,擴大松弛圈,造成支護體系破壞,同時孔隙水壓力對初期支護產(chǎn)生新的附加應力,嚴重影響到隧道施工安全。盡量避免在雨季施工,施工中考慮加強初期支護的強度并利用輔助措施及時封閉。(4)通過對隧道洞口地段的加固措施,合理的施工組織安排,為隧道的安全、高效施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按期、保質(zhì)完成本隧道的施工任務營造了良好的施工環(huán)境。2.2 淺埋、偏壓施工技術淺埋偏壓隧道進洞施工技術以新奧法原理
6、為依據(jù),通過人工配合機械開挖或控制爆破,減少對土體的擾動。在進洞前完成洞口段地表處理、超前支護、錨噴鋼架支護、二次襯砌受力體系轉換。2.2.1 地表處理(1)做好天溝排水設施,開挖過程避開雨季進行,保證排水通暢,防止仰坡不受雨水沖刷,使洞門結構穩(wěn)定。(2)盡可能在少破壞植被的情況下刷邊仰坡,除去地表雜草后進行邊仰坡防護,永久性邊坡采用錨桿框架梁的形式進行防護加固。2.2.2 施作預加固樁隧道線路左側由于地形偏壓,在明洞段施作錨固樁加固樁13根,樁間距5m(中-中),樁長分三種,分別為16m、18m、21m,樁分別有1根、1根、3根,樁截面均為2.25m2.5m。錨固樁采用C30、C35鋼筋砼現(xiàn)
7、澆,主筋設置在靠山體一側。加固樁是作為抗壓抗偏的一種有效措施,通過施作左側加固樁來抵抗左側山體的側壓力,為確保安全,施工時采用隔樁開挖施工。2.2.3 超前大管棚支護超前大管棚作為洞口淺埋加強段的輔助施工措施,通過管棚和注漿來穩(wěn)固地層,防止隧道開挖爆破時造成的拱部坍塌。超前大管棚采用長20m,型號為1086mm的熱軋無縫鋼管,注漿孔采用鋼花管,鋼花管上鉆漿孔,孔徑10-16mm,孔距11cm,呈梅花型布置,尾部留不鉆孔止?jié){段110cm,檢查孔采用無縫鋼管。鋼花管兩端均預加工成外絲扣連接,同一斷面內(nèi)接頭數(shù)量不超過總鋼管數(shù)的50%。管距:環(huán)向間距40cm。鋼管加工前端呈錐形,管壁四周鉆設16mm的
8、注漿孔,孔間距20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預留不小于1m的不鉆孔止?jié){段。2.2.4 暗洞開挖及初期支護開挖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勤量測、早成環(huán)的原則。在軟弱圍巖的地質(zhì)條件下,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施工工序說明:(1)a、利用上一循環(huán)架立的鋼架施作隧道超前支護;b、開挖1臺階階;c、施作1部洞身結構的初期支護,即初噴4cm厚混凝土,架立鋼架,并設鎖腳錨(管)桿;d、鉆設系統(tǒng)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底部架立臨時鋼架封閉,則在掌子面噴10cm混凝土封閉。(2)上臺階施工至適當距離后,開挖2部臺階,接長鋼架,施作洞身結構的初期支護及封底,參照工
9、序進行。(3)a、開挖3部臺階,及時封閉襯期支護。參照工序進行;b、灌注該段仰拱;c、灌注該段隧底填充。(4)根據(jù)量測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灌筑二次襯砌(拱墻襯砌一次施作)。 . 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施工要求(1)隧道施工應堅持“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2)如有超前支護等輔助施工措施,應首先利用上一循環(huán)架立的鋼架施作完畢,再開挖。(3)開挖方式采用弱爆破,爆破時嚴格控制炮眼深度及裝藥量。(4)鎖腳小導管可根據(jù)需要設置,以確保下臺階施工的安全。(5)各步臺階一次開挖長度宜控制在2m3m之間,第 3 部臺階開挖后仰拱應緊跟。(6)施工中,應按有關規(guī)
10、范及標準圖的要求,進行監(jiān)控量測,及時反饋結果,分析洞身結構的穩(wěn)定,為支護參數(shù)的調(diào)整、灌筑二次襯砌的時機提供依據(jù)。 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施工工序見附圖 監(jiān)控量測監(jiān)控量測是新奧法的重要內(nèi)容,也應將監(jiān)控量測納入施工工序,它所測得有關變形量的數(shù)據(jù)是反應工程穩(wěn)定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是確定經(jīng)濟、安全支護結構參數(shù)及合理施工方法的重要依據(jù)。處于淺埋偏壓地段,在開挖前在洞頂埋設地表沉降觀測點,進洞支護后立即埋設凈空變化觀測點,為彼此進行驗證,地表沉降與洞內(nèi)凈空變化斷面設在同一斷面上。觀測斷面間距根據(jù)圍巖級別控制在510m,觀測點埋設要牢固,易于識別并妥為保護。每次量測后立即對量測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生成位移時態(tài)曲線,掌握
11、巖體和支護變形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按照變形等級管理確定三階段的指導施工,當處于1/32/3范圍內(nèi)需加強量測,密切關注,采取適宜的加強措施;當超過2/3,暫停施工,分析原因,采取特殊處理措施。3 露頂處施工xx隧道在DK111+184.2DK111+201段拱頂外露,無覆蓋層,為半明半暗挖隧道。埋深深度見下表,縱斷面圖及典型橫斷面圖如下所示。xx隧道淺埋段埋深數(shù)據(jù)表如下淺埋段埋深數(shù)據(jù)表里 程DK111+180DK111+185DK111+190DK111+195DK111+200DK111+205埋 深(m)2.468-0.427-2.695-3.135-0.663-2.827縱斷面圖 典型橫斷面圖
12、露頂處原地貌照片遠景 近景3.1 施工方案比選3.1.1 方案一:明挖法總體思路DK111+184.2DK111+201段露頂處施作明洞。施工方案土石方采用明挖法,用機械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土方,反鏟挖掘機配合自卸汽車裝、運渣,及時進行邊坡穩(wěn)定支護,隨時監(jiān)測、檢查山坡穩(wěn)定情況。邊仰坡按照1:0.75進行刷坡,邊仰坡防護采用50注漿小導管、鋼筋網(wǎng)、噴射砼進行防護;小導管長4.0m,間距1.5*1.5m,梅花形布置;鋼筋網(wǎng)采用6鋼筋網(wǎng),網(wǎng)格20*20cm。露頂洞口位置取導向墻(套拱)配合大管棚進洞的形式邊仰坡開挖到位后,先施作套拱的施工,作為長管棚的導向墻,采用C20混凝土套拱作為管棚的導向墻,套拱在
13、明洞的外輪廓線以外,緊貼洞口仰坡面,護拱內(nèi)設3榀I18制作的鋼拱架為橫向支撐,管棚的導向管固定在鋼拱架上并焊成整體,導向管采用140mm無縫鋼管,壁厚5mm。在洞口施工放樣后進行搭設支撐體系和內(nèi)、外模安裝,按設計布置工字鋼、孔口管的位置和角度準確,然后進行護拱混凝土的澆筑,待護拱混凝土強度達到85%時開始長管棚的施工。由于進出口地質(zhì)條件差異較大,為了保證施工安全,導向墻厚度1m,縱向長度3.5m,導向墻兩側基礎根據(jù)地質(zhì)條件分別進行加固處理。優(yōu)缺分析優(yōu)點:造價低;施工工藝簡單。缺點:露頂出地處沖溝三方匯水點,沖溝坡度大,開挖后難以防護。加之,時值多雨季節(jié),對施工影響較大;土石方開挖量大,對山體破
14、壞較大,易造成后期工程隱患。 3.1.2 方案二:回填貧砼反壓法總體思路DK111+184.2DK111+201段露頂處采用C20素混凝土回填,待混凝土強度達到強度后,再開始掘進,并按雙線復合式襯砌b進行支護。施工方案通過施工放樣,定出水泥土回填工區(qū)后,挖除不小于30cm保護土層,清除地表耕植土、植被草皮、淤泥等雜質(zhì),當原始地面坡度陡于1:5時,地表應開挖臺階,臺階寬度不得小于1m。露頂處回填混凝土高度至少高出隧道拱頂3m,由于沖溝坡度大,坡長較長,且坡腳位置連接村民進山道路,露頂位置回填混凝土前,線路左側需砌筑一段長18m,墻高13m的擋墻,擋墻基礎埋深2.5m。混凝土回填高度及擋墻設置圖如
15、下。混凝土回填高度及擋墻設置示意圖當掘進里程距露頂處5m時,停止掘進,待回填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時,再開始掘進。掘進過程中,遵循新奧法原理,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按雙線復合式襯砌b支護形式進行支護。仰拱二襯緊跟,并做好超前支護及監(jiān)控量測。優(yōu)缺分析優(yōu)點: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對原山體幾乎無破壞,且擋墻和回填砼對山體有反壓作用;開挖量小,可有效控制臨時邊坡高度。缺點:混凝土回填方量大,擋墻圬工量較大;施工工期長。3.1.3 方案三:套拱法總體思路DK111+184.2DK111+201段整體施作護拱,并按雙線復合式襯砌b進行支護。施工方案在距離露頂處5.0m范圍內(nèi),采用雙線復合襯砌b進行支護,徑向錨桿
16、改為50注漿小導管,長4.0m。邊仰坡按照1:0.75進行刷坡,邊仰坡防護采用50注漿小導管、鋼筋網(wǎng)、噴射砼進行防護;小導管長4.0m,間距1.5*1.5m,梅花形布置;鋼筋網(wǎng)采用6鋼筋網(wǎng),網(wǎng)格20*20cm。露頂處洞口位置施作護拱(-斷面),護拱長度2.0m,厚度1.0m。內(nèi)設四榀I22a工字鋼間距為50cm,縱向采用22鋼筋連接,環(huán)向間距為100cm。在拱部140范圍內(nèi)設置注漿小導管,小導管共設置兩排,第一排共計55根,長6.0m,環(huán)向間距30cm;第二排共計56根,環(huán)向間距30cm,長6.0m,銜入山體4.0m,小導管尾端與鋼拱架腹部焊接牢固。第一排與第二排小導管錯開安裝,錯開間距為環(huán)向
17、15cm。拱腳處設置鎖腳導管,并注漿。露頂處護拱(-斷面)厚度1.0m,內(nèi)設I22a鋼拱架作為橫向支撐,每榀間距50cm,縱向采用22鋼筋連接,環(huán)向間距為100cm。在拱部范圍內(nèi)設置雙層22鋼筋網(wǎng),鋼筋間距20cm。拱腳處設置鎖腳導管,并注漿鋼筋網(wǎng)與工字鋼布置見圖。 由于露頂段線路左側巖層破碎,地質(zhì)條件差,套拱基礎需在線路左側端加大尺寸,嵌入基巖不小于0.5m,確保穩(wěn)定性。露頂處存在沖溝,且在線路左側處與村民進山道路相接,考慮到施工完成后回填土方,需在線路左側設置長18m,高8m的擋土墻。布置位置及尺寸見圖。護拱設置位置及布置形式如下圖所示。護拱設置圖-護拱斷面圖-護拱斷面圖擋土墻與護拱布置圖
18、工字鋼與鋼筋布置圖 工字鋼與小導管布置圖優(yōu)缺分析優(yōu)點:施工簡便,風險小;對山體破壞很小,植被易于恢復。缺點:施工周期較明挖長,造價亦比其高。3.2 結論采用明挖方案容易造成邊仰坡過高,尤其是在傍山偏壓地段,山內(nèi)側邊仰坡過高。邊仰坡的開挖破壞原山體的自然平衡狀態(tài),再加上防護不及時、降水等原因的影響,可能導致邊仰坡坍塌、順層滑坡等工程病害。雖然明挖方案造價低,施工工藝簡單,但后期潛在的病害處理對工程的影響遠遠超過其節(jié)約成本的優(yōu)點。回填貧砼反壓法開挖量小,對山體破壞小,可有效控制臨時邊坡高度,保證山體穩(wěn)定性;擋墻和回填砼對山體有反壓作用,有利于減小山體偏壓;但回填砼量及擋墻圬工量較大,施工周期長。套
19、拱法也具有開挖量小,對山體破壞小的特點,避免了大面積開挖帶來的水土流失和噴射混凝土防護對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只需施作臨時排水系統(tǒng),能解決沖溝排水的難題;回填土有利于減小山體偏壓,隧道的永久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從施工的安全性,質(zhì)量的可控性,以及防排水、環(huán)境保護、施工周期、工程造價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套拱法具有安全、易行、經(jīng)濟的特點,對縮短工期、保證質(zhì)量、保護環(huán)境又都有積極的作用,故xx隧道確定采用套拱法對露頂段進行施工。4 施工環(huán)保措施(1)、由于本地區(qū)為生態(tài)敏感區(qū),因此,施工界限外的植被、植物樹木等不得隨意破壞,必須維持原狀并加以保護;施工用地界限范圍內(nèi)的樹木、草皮和其他植物,移植利用,不得破壞
20、。(2)、永久用地范圍內(nèi)的裸露地表用植被加以覆蓋。(3)、充分做好開挖邊仰坡、棄碴場地的植被恢復與綠化工作。(4)、在堆棄過程中需先修好擋墻并作好地表水的引排疏導,其坡腳采用漿砌片石防護,不得向河流和設計范圍外的場地棄碴,堵塞溝壑、河道。棄碴堆棄前,將地表熟土推至一旁,待棄碴完畢后將碴頂整平,并填保存的熟土進行復墾。(5)、及早施作防護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蓋,防止水土流失。(6)、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xiàn)場徹底清理。(7)、防護棄土場,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源。(8)、加強設備養(yǎng)護,減少設備漏油施工機械的廢油廢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得超標排放。(9)、注意保護自然水流形態(tài)
21、,做到不淤、不堵、不留施工隱患,不阻塞河道。5 施工安全措施(1)、洞內(nèi)、外施工時,都必須配備專職安全人員;專職安全人員上崗必須佩戴安全人員袖標,凡進洞人員必須戴安全帽。(2)、重視邊坡的穩(wěn)定和排水,做好截水溝、邊溝,經(jīng)常檢查邊坡的穩(wěn)定情況。(3)、加強本段的超前地質(zhì)預報,注重圍巖監(jiān)測和觀察,對目測觀察予以足夠的重視,隨時注意圍巖的巖質(zhì)和分布情況變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程度和方向,掌子面填充物的性質(zhì)、涌水量,噴混凝土是否產(chǎn)生裂隙,拱架是否壓彎。當圍巖變形量無變緩趨勢或噴射混凝土產(chǎn)生較大的剪切狀態(tài)時立即停止開挖,采取輔助加固措施。(4)、隧道施工各班組間,應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時,交班人應將
22、本班組的施工情況及有關安全事宜及措施向接班人詳細交待,并記載于交接班記錄本上,工地值班負責人(領工員)應認真檢查交接班情況。每班開工前未認真檢查工作面安全狀況,不得施工。(5)、對本段施工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施工安全措施,施工中采取預防措施,不得盲目冒進。(6)、隧道掌子面鉆眼前鉆眼人員到達工作地點時,應首先檢查工作面是否處于安全狀態(tài),如支護、頂板及兩幫是否牢固,如有松動的巖石,應立即加以支護或處理。(7)、洞內(nèi)爆破作業(yè)必須統(tǒng)一指揮。施工爆破時,所有人員必須撤至不受有害氣體、振動及飛石傷害的警戒區(qū)外,并設置安全警戒線。(8)、當噴射砼尚未達到一定強度即趨失穩(wěn)的圍巖,或噴錨后變形量超過設計容許值以及發(fā)生突變的圍巖,宜用鋼架支撐進行支護。(9)、把噴層的異常裂縫作為主要安全檢查內(nèi)容之一,經(jīng)常進行觀察與檢查,并作為施工危險信號引起警惕。(10)、如發(fā)現(xiàn)隧道內(nèi)有險情,必須在危險地段設置明顯標志或派專人看守,并迅速報告施工現(xiàn)場負責人及時采取處理措施。若情況嚴重時,應立即將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危險地區(qū)。(11)、在本段開挖支護完成后,及時施作仰拱襯砌以及拱墻襯砌,封閉成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