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魏風格的小品建筑小品,是一種文體的名稱,常指隨筆、雜文、散文一類短章。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此名稱源于佛經的譯本,如鳩摩羅什翻譯般若經,就分“大品般若”與“小品般若”,后者小而簡。小品建筑也是相對大建筑而言,本書談的主要是古代建筑中的牌樓、華表、香爐、影壁、須彌座、堆石等。 牌樓 以小品建筑在建筑群中所占的位置來看,牌樓最先進入人們的視線。因為它往往被安置在一組建筑群前的顯要位置上,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中心,或者在通衢大道的兩頭。它起到劃分和控制空間的作用,增添了建筑群體的藝術表現力。 牌樓起源于建筑的院門。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門,在古代稱為“閭”。中國古代有“表閭
2、”的制度,就是把各種功臣的姓名和他們的事跡刻于石上,置于閭門以表彰他們的功德。據建筑學家劉敦楨先生分析,這種閭門上往往都書寫著里坊的名稱,而且按表閭的制度,將表彰事跡書寫于木牌,懸掛在門上。后來這種牌坊模仿木構建筑,形式日趨華麗,加了屋頂和各種裝飾,所以又稱為“牌樓”。從形式上講,凡柱子上沒有屋頂的稱為牌坊,有屋頂的則稱為牌樓以示區別,本文則統以牌樓相稱。 立于宮殿、寺廟、陵墓等建筑群前面的,稱為標志性牌樓。這種牌樓占大多數,例如在頤和園萬壽山前麓,排云殿建筑群最前面的“云輝玉宇”牌樓。凡是道路直對建筑門前的,牌樓也在大門的正前方;如果道路是橫穿大門前的,則在門前道路兩側各立有一牌樓;如果前面
3、和左右都有道路的,則前面及左右都有一座牌樓,它們和大門共同形成一個門前廣場。老北京城在東、西城區中心的十字路口各建有四座牌樓,作為地區的標志,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就成了這兩處市中心的代名詞了。后來,市內交通發展,馬路拓寬,這幾座木牌樓因阻礙了來往車輛的頻繁運行而被拆除,但這兩個地方至今仍被稱為“東四”和“西四”。 木牌樓是所有牌樓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其裝飾集中在屋頂和檐下的梁枋斗拱上。屋頂和一般木建筑一樣,正脊兩端用正吻,戧脊末端有走獸,檐下梁枋布滿了彩畫。這些裝飾在北方皇家建筑群的牌樓上,多采用官式的規范做法,各間樓頂下的龍鳳板上繪制龍紋或其他花飾,與該建筑群的身份相符,總體效果是五彩繽紛
4、,金碧輝煌。 木牌樓加工制作方便,但一經風吹雨淋,極易受到腐蝕,所以后來才有了大量石牌樓和磚制牌樓的出現。我們現在見到的大多數石牌樓,與木牌樓相比,不少細部上都進行了簡化。孔廟前的“太和元氣”石牌坊是四柱三間沖天柱的形式,在每間的上面,用一整塊石料代替了幾層額枋,再上面只蓋有一塊三角形的瓦頂形石料,省去了頂下的檐部,立柱下有抱鼓石,上面各有一蹲獸。在這里,除了象征性的屋頂外,其他部分可以說已經沒有木結構的形式了。 石牌樓多為單色的石料筑成,所以它的裝飾主要表現在雕刻上,很少用色彩來表現。但這并沒有減弱它們的表現力,相反,有時用石雕表現的內容反而更豐富。山西五臺山龍泉寺的石牌樓渾身上下都布滿了雕
5、飾,蝙蝠、如意、靈芝及各種仙果隨處可見,屋頂正脊兩端是騰飛的龍頭,脊上滿是盛開的花朵。這樣華麗雕刻的目的就是要表現出那佛光普照的彼岸的一片繁榮景象。 獅子 在中國,獅子與老虎不同,它不是土生土長而是進口的。獅子原來生長在非洲與亞洲的伊朗、印度一帶,傳說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安息國(今伊朗)國王贈獻獅子給漢章帝,從此獅子由異國他鄉來到中國。獅子在異國為珍獸,古波斯就以崇獅為時尚,王者戴著金花冠,坐在金獅座上。 佛教也將獅子尊為獸中王,傳說佛初生時,有五百獅子從白雪中走來,侍列門前迎接佛的誕生。獅子在原產地和在佛教中是有地位的,是被神化和被藝術化了的形象。也許正是這種原因,到了中國以后賦予它
6、以特殊的使命,讓它突出地起到一個護衛者的作用。 自古以來,在我國留下了眾多的石獅、鐵獅和銅獅子,從歷史的發展來考察,各個時期的獅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風格。 早期的獅子雕刻,造型比真實的獅子簡練,工匠們善于用概括和夸張的手法,用渾厚有力的線條表現出獅子作為獸中之王的神態。而晚期作品,在獅子的整體和細部上都更接近于真實,但在造型上卻只注意細部的刻畫而不注意整體的把握,反而失去了這種猛獸雄威壯實的特征。這種風格的變化不是偶然的,它和那個時代總的藝術風格和建筑風格相符合。 唐代統一中國,維持了一個政治上相對穩定,經濟上繁榮昌盛的時期,所以在建筑發展史中,唐代可以說是一個鼎盛時期。在當時的皇宮大明宮的含元殿
7、、麟德殿等宮殿建筑中,在佛光寺等宗教建筑中,在眾多的唐代佛塔以及大量的唐代裝飾雕刻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點。這個時期建筑風格上的特點是:規模宏大,氣魄雄偉,突出建筑藝術上的大效果,壯麗而不纖巧。我們從唐代留下來的石獅子上也看到了這種風格。宋代建筑,從技術上看,比前代更趨成熟,總結出一套建筑形制、施工和用料的規范,但就其建筑藝術風格來看,宋代建筑逐漸走向秀麗的方向,在總體氣勢上大不如以前了。這個特點在石獅子上也很明顯地反映出來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藝術上都表現出一種追求繁瑣綺麗的風氣,工藝品上堆砌玉石珍寶、金銀琺瑯,連建筑裝修上也鑲嵌上琺瑯玉石,藝術之高低仿佛與金銀財寶
8、的多少成了簡單的正比。 以上是歷史縱向上的比較,如果從橫向去比較,中外獅子形象也有風格上的差異。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一個講究神似,一個追求形似。中國獅子不求形態的真實,可以不符合解剖地將獅子身上或者四腰的肌肉任意起凸。印度和西方的一些獅子卻十分講究造型的形似,獅子整體和獅子頭部及四肢都要與原形相符,獅子的身上、腿上的肌肉起伏也要符合骨骼與肌肉的解剖學,它們的總體特征是形象很真實但神韻不夠。這種風格上的差異自然與中、西方在藝術創作上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傳統有關,在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創作上都表現了這種差異。 獅子作為門前的守護神獸,它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副兇煞威武的神態。但這并不代表獅子的全部,在
9、清代所留下來的眾多獅子雕刻中,我們發現有許多獅子并無兇相,有的略顯溫順,有的面露笑容還帶一點頑皮,有的顯出一副無賴之相,這是獅性的“人化”。 獅子一經人化,它的性格和形象都變得豐富多彩了。人們還賦予這些獅子以各種有趣的神奇傳說。北京宛平縣的盧溝橋,兩邊石欄桿的每一根望柱頭上都雕有石頭獅子,自古以來就傳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并說如果數清了,石獅子就全跑了。這是因為欄桿柱頭上許多大獅帶著小獅,這些小獅在大獅的腳下、胸前、背后,姿態各異,工匠們還有意把小獅刻在隱蔽處,讓人不易發現。 碑碣 中國古代早期的碑,功能有所不同。一是立于宮室、廟堂之前,用以觀察太陽的影子位置從而辨明陰陽的方向。二是立在宮
10、室、廟門前用做拴牲口的石頭。三是立在墓邊用以拴繩子系棺木入墓穴的,用完之后,隨棺木一起埋入土中。后來,這塊石頭不埋入土而留在地上,而且在石頭上刻上墓主人的姓名及生平事跡,豎立在墳頭或墓前神道上,稱為墓碑或神道碑。這種在石頭上刻文字記事的方式不但用在墓碑上,也逐漸地用到觀日影和拴牲口的石頭上,石上刻文記事成為石碑的主要功能,并且逐漸走出廟門與陵墓而出現在其他需要文字記載的地方。 今河北圍場縣是清代皇帝專用的狩獵場所。每年秋季,正當水草豐盛、野獸出沒時,帝王邀集漢、滿、蒙諸族的王公大臣一起到這里狩獵。就在這一地區,留下了好幾處石碑:“虎神槍記碑”記的是乾隆皇帝用虎神槍獵虎之事;“木蘭記碑”記的是木
11、蘭圍場創建的經過及狩獵的盛況;這些碑所記內容都圍繞著圍場狩獵的事,并抒發了帝王牢記祖訓,不忘習武的心愿,多數還用了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在碑的四面。 記事之碑,也有專門記述當地重要事件的,如四川西昌市郊的光福寺,共有石碑百余塊,較詳細地記述了西昌、甘洛、寧南等地歷史上發生地震的情況,包括明清以來幾次大地震的時間、受震范圍及震后人畜、建筑所受損害狀況,成了很重要的科學史料。碑也有專門記人的。河北唐縣有一塊“六郎碑”,是后人為紀念宋代將領楊延昭(六郎)鎮守三關的功績而建立的,這就是所謂的“樹碑立傳”。 石碑是一部石頭的史書,它渾身上下都是寶,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四川成都紀念蜀國丞相諸葛亮
12、的武侯祠內有一塊唐代碑,記載了諸葛亮的一生功德,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著名石刻匠人魯建刻字。明代四川巡按華榮于碑上題跋曰:“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宇不朽也。”這是贊美諸葛亮本身的功績和裴度的文章與柳公綽的書法,并稱為“三絕”,又有一說是魯建刻字之美亦堪稱一絕,故合稱“四絕”。 常見的石碑分碑首、碑身、碑座幾個部分,碑首多刻盤龍。龍的多少則要看碑身的厚薄而定。碑身是刻寫碑文的地方,所以它占了石碑的主要部分,前后左右四個面平整光潔,很少雕飾。有的石碑為了求得華麗的效果,在碑身的兩個側面,有時也在碑峰正背兩面的邊上加雕飾,形成一種在文字外圍有一圈邊飾的效果。 碑座中,以龜作座者多。龜自古就被當做一種靈獸,與龍、鳳、麒麟齊名,稱為四靈物,或與龍、鳳、虎合為四神獸。海中的大龜稱為鰲,傳說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氏斷鰲足以立地之四極。鰲足可以支撐住天地,足見其力量之大了,所以宋營造法式中將碑座稱為“鰲坐”。還有一種傳說,認為龜力氣大,善于負重,但它愛好揚名,常馱三山五岳在江海中興風作浪,以顯示自己。大禹治水時收服了龜并用其所長,讓它用力推山挖洞。治水成功后,大禹搬了一大塊石頭讓龜馱在背上,使龜無力隨意行走,以免它再興風作浪,但又在石頭上刻著龜治水的功勞,從此龜就成了碑的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