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仡佬族民族建筑特點簡介:仡(ge)佬(lao)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現(xiàn)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fā)祥地。現(xiàn)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jié)、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qū),少數(shù)散居于云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崇敬竹子 1. 年節(jié)喂樹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后,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居住環(huán)境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
2、急劇減少,居住區(qū)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qū)域之間。仡佬人大多是本民族同住一村寨內。寨大小不等,多著百余戶,少者七八戶。全寨同為一姓者很少,大部分是一姓為主,雜有其它姓氏。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動蕩、民族的遷徙與流動,村寨結構漸為地域關系所取代。仡佬族一般依山傍水,高山無溪河處則鑿有水井、水塘。 家居建筑:根據(jù)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筑,貴州北部地區(qū)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qū)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中間為堂屋,供有神臺,不住人,兩邊分別是一間臥室、一間廚房。 仡佬族多數(shù)住在山區(qū),民諺說:“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巖
3、旮旯。”仡佬族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頭奠基。石塊砌石板蓋頂。卡內部卻是木結構吊腳樓。居住在平壩、安順、普定、六枝一帶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屯堡人”喜歡修建石碉耬,這種易守難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對當?shù)刎罾凶迕窬雍苡杏绊憽?黔西、大方、畢節(jié) 織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過去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墻,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qū)保暖防雹的髹要有關,茅草房屋魚得特別厚實。屋脊和屋檐相當講究,檐下收篡處精心編織造型。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朋間兩端木構架,次間兩極為土墻。 在遵義、仁懷、道真、務川一帶的訖佬族,自然條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蔥芳,屋尚覆蓋小表瓦
4、,四壁豎裝木板壁。若是土坯墻、夯土墻或者簇條墻、籬笆墻,貝刷白灰,清爽明決。 居住在石盯、思南、布鞏、施秉一帶的訖佬族酷愛修建干闌式翹角樓,很有特點。石盯花橋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橡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這些訖佬民居的體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秋收時節(jié),家家戶戶,檐下挫漪金燦燦的包谷,紅艷艷的辣椒,冫派豐收景象。以此展示勞動成果,可能是該民族民居要追求的目標之一吧。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間,明間有凵吞口。正屋一側力鷴廂房,飛檐翹角小巧玲瓏。廂房都是兩屋,而且多為吊腳。底屋關牲畜,堆柴草,放農具。樓上環(huán)以直欞欄于,擒下曬衣物檐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采光和室外
5、使用空間有重要作用。泫種翹角樓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哮月。逢年過節(jié),門窗、立柱遍貼對聯(lián),氣氛更為熱烈。 建筑變化清代以來,由于受漢文化影響,仡佬族的住房一般改為平房。正房往往是三間并列,中為堂屋,左右二間各隔為前、后兩進,前進用作灶房、火塘,后進為臥室。房屋墻壁多用土板筑成,屋頂蓋以茅草。務川仡佬族住房大多建在溪溝和河崖邊,也有在離山園林倚地形而建的。仡佬族一般聚族而居,有的村寨人口密集,可達50戶乃至100余戶。住房構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則視其經濟條件、人口多少,地理環(huán)境而有所不同。住房修建格式,一般分用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國,是供奉祖先、神靈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其余兩間作臥室和廚房。中間堂屋比兩邊臥房和廚房要凹進,形成一個廳口,正中為大門,兩扇大門內開,另裝有兩扇半截簽子門(又叫柵欄門)外開。白天開大門時,將半截簽子門關上,防止雞、狗等牲畜進入堂屋。“仡佬”漢語意思為竹子,這個以竹為名的民族同樣擁有竹子的品質。在漫長的歷史動蕩中,這個民族并沒有泯滅在漫漫的時間洪流中。他們隨遇而安,像竹子一樣頑強的扎根在每一寸隙縫中。他們的建筑簡潔方正,沒有多余的繁復,方正實用,每個細節(jié)都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個民俗建筑極具特色的民族,讓我們默默的向他們致以祝福。愿君繁榮,愿君,繁衍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