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徽州古建筑發展概述 原文下載 作者程極悅 機構黃山市歙縣建委 光盤號SCTC99S5 文獻號0 中文刊名安徽建筑 拼音刊名AHJZ 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 年1999 期01 CN34-1124/TU ISSN1007-7359 文件名AHJZ199901012.kdh 頁36-38 分類號TU-09 專題代碼C038; 子欄目代碼17; 全文徽州古代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積淀物,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人類建筑寶庫中的一份遺產。遠在新石器時代,徽州就出現了房屋和聚落。撤縣新州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燒土塊,上有編織成骨架的植物干莖痕跡,反映了徽州當時的原始建筑已進展到干
2、闌式建筑。漢代徽州制磚技術的進步,使磚拱墓室出現在該口等東漢墓中。唐宋時期徽州建筑有巨大發展,如唐代始建的漁梁壩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時期的長慶寺塔的磚石結構至今完好。由于金、宋的長期對峙,徽州建筑風格發展較北方滯后。磺蔚出里門訪和西溪南老屋閣來看,徽州元代建筑形式基本與明代無太大區別。經過長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晚期的明、清二代,在當時十分發達的徽州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下,徽州古代建筑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技術上和藝術上獲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太平橋、誰樓、圣僧庵及其壁畫、巖寺水口神來培、紫陽書院等建筑,尤其突出的是大量營造的住宅、園林、柯里、牌坊,奠定了徽州古代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的重
3、要地位,其獨特的傳統手法則使徽州工匠群體成為當時中國建筑工程四大幫之一的徽州幫。”一、住宅徽州住宅平面的基本形式作內向矩形,以圍繞長方形天井的合院為基本單元。天井是徽州住宅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徽州住宅的獨特功能。正屋一般面闊三間,前兩側建廊屋,由于明代營建制度的限制,明代較少有清代那樣的大型住宅。樓梯明代多設于一側廊屋內,清代則多設于正屬大師壁后。住宅普遍由迭落山墻封閉,山墻高出屋面,循屋頂坡度而呈階級形封火墻,參差錯落,富有韻律。徽州封火墻約始于明弘治本年,在此之前住宅屋頂形式以懸山為多。住宅大門上建有門罩,飾以磚雕。其造型明代簡潔高古,清中葉以后漸趨精細繁瑣。外墻幾乎不開窗,墻面抹石
4、灰,建筑色調十分淡雅。當地明、清住宅多為二層,部分三層,底層與樓層空間高度的變化,隨時間推移,底層由矮于樓層而漸高于樓層。明代住宅多用梭往,有卷殺。石質柱礎,少數明代住宅尚使用木質。小型住宅梁架為穿斗式,穿插于柱間的梁略呈彎曲,剖面如琴,素凈無華。大型住宅中跨使用雕刻華麗的月梁,僅山面為穿斗式梁架。這種月梁和宋(營造法式)所載有所不同,當地俗稱“冬瓜梁”。梁架結構中明代使用丁頭拱、駝峰、叉手等,許多構件雕刻朵云卷草,十分精美;清代演變為雀替、梁論,梁架雕刻則為象具等。明代住宅多用插拱以承托外檐重量,且常使用斜拱。插拱安裝在八角柱上,柱則立在樓層外挑的弧形欄桿上。至清代,梁外端伸出,直接承托挑檐
5、棋。同時在出檐柱的承重梁外伸段下,增置了圓雕撐拱住宅堂虎地面用方磚或條磚鋪砌,房間則多用地板。樓面做法,明代一般在梁上架擱柵鋪木板,清代大多不用擱柵,而增厚樓板,上鋪方磚。天井以石板鋪地,狀如淺池,隨時間推移,由深至淺。外墻砌磚,多為空斗,中填以碎石泥土。徽州明代住宅窗格都是方格柳條,邊框和抹頭線腳類(營造法式)的通混壓邊線,清代則繁復。大門多為木基層,水磨方磚或鐵皮面層,圓頭鐵釘固定。明代住宅隔斷主要為木板墻和編葦夾泥墻。木板墻有屏門、“一板一本次”等做法,樓層面臨天井的裙板拼縫還壓以扁圓形木條,似宋代護縫道制。編葦夾泥墻則用蘆葦編成壁體,二面涂以灰泥,即(營造法式)敘述的“隔截編道”。至清
6、代,隔斷多為木屏門,或木板磚墻混用,有些還飾以水磨磚框,編葦夾泥墻已不再使用。明代住宅在樓層窗下面向天井安裝“飛來揭”,這是徽州明代住宅內部裝飾的集中部位,飛來椅式樣,隨年代先后由簡至繁,清代則已少見。明、清住宅一般很少用天花、彩畫,明代更不施漆,以保持木材本色。由于當地自然和經濟條件的影響,徽州住宅型制特殊,手法巧妙,平面緊湊自由,格局統一多變,同時磚、木、石雕裝飾雅致,較之江南諸省,更為富麗。徽州明、清住宅遍布城鄉,數以百計。其中明代的敦睦堂、蘇雪痕宅、方上載宅、方文泰宅。斗山街住宅區,以及遍布城鄉的清代住宅,都令人嘆為觀止。二、園林徽州園林的主要代表是水口園林。傳統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鎮
7、,受風水理論影響,依山傍水,在村落走向、建筑布局、環境特色、空間的聯系和分割等方面,頗見匠心,許多村鎮事實上就是一座完整的園林。在所謂的水口”自然環境優美,村人利用天然湖山坡地,廣植高大喬木,點綴涼亭水樹,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結合村鎮規劃進行風景構圖,達到絕妙的園林藝術效果。水口園林溪流境蜒,呼陌縱橫,建筑質樸自然,親切宜人,居民游患于此,是古代的公共綠地,為別處所少見。水口園林之外,城效園林和詞社園林同樣是具有公共性質的游意場所,前者是一些具有天然景觀特點的地區,經過逐漸開發建設而成。后者亦多建于村頭。相地合宜,構圖得體,與外界取得有機聯系,頗類園中園。徽州宅國則布局錯落緊湊,自由活潑,小池
8、月波,漏窗竹影,型制雖小,韻味無窮。一些住宅天井的庭院亦布置綠化,頗有園林意趣。從保存至今的遺址來看,早在宋代,徽州已有造園活動。明、清兩代,造園之風更盛。徽商的興盛,給徽州園林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商業資本造就了當地人文的發展,新安畫派等多種藝術成就則為徽州園林提供了卓絕的創作理論;受經濟文化影響很大的徽州古建筑為徽州園林提供了高超的表現技巧;而徽商活動范圍之廣,增進了與蘇、揚等地的文化交流,又為徽州園林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機會。徽州園林作為江南園林中的一個流派,對江南園林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園林之一。唐模的槽子園、許村的盼溪、雄村的竹山書院,以及洪坑的洪
9、家花園等處,都是難得的園林佳構。三、調堂徽州調堂極其堂皇宏麗,是當地建筑技術和藝術的代表。何堂主要有宗調和支調兩類,宗調一般位于村鎮出入要道或村鎮較突出的中心地段,支們則大多位于村內,面臨街道。宗調規模較大,少則兩進,多則四、五進,前登牌坊,由享堂、寢堂等組成,接近廊院古制。支詞平面布局與住宅相類,多為四合院式,中為天井,四周環廊,后為堂。有些詞堂尚設“例院”,以供奉妾的牌位。另有始批分詞而把的女們,這種別出心裁的建筑亦為他處所少見。調堂外觀比較簡潔,僅山面隱出混水搏風、坡頭等,但正面頗豪華。明代宗們除牌坊、地橋、石獅。擺手等設置外,大門為獨立門屬,其當心間屋面高出兩次間。至清代則發展為五風樓
10、形式,約心斗角,氣象雄渾。支洞由于大門緊臨街道,故多用磚雕門樓,或大門后退,前為木裝修;徽州調堂結構做法與當地大型住宅大致相同,唯梁架雄偉,雕刻華麗。木構用材碩大,柱礎較高,外檐柱多采用木石組合詐法。斗拱類型較住宅復雜,明代沉堂插拱可達三跳,并使用補間鋪作,插拱和間鋪作多施斜拱,在一跳華拱上出45斜拱和瓜子拱。少數桐堂還保存著上昂做法,上昂騎在里跳華供上,有楓拱。在徹明造建筑中,詞堂的梁架融結構和裝飾為一體,并和其它部分保持完整的統一性。在非徹明造建筑中,草架和卷的普遍使用是一個特點。明中葉出現人字形覆水線,萬歷以后則幾乎一律用卷。由于調堂進深較大,卷及卷土草架的使用,降低了過高的空間,取得同
11、廊點呵成一氣的統一內部空間效果,同時也避免了建造天為易漏水之弊。徽州詞堂大量使用磚、木、石雕,裝飾極華麗。調堂內的石欄桿則是石雕集中的部位,欄桿華版多為浮雕。明代常用天祿獻瑞、綿紋等圖案,清代則更多山水、動物、花鳥等內容。部分調堂并繪有精致的包袱彩畫,敷色淡雅,不做地仗,直接畫于木地上。徽州調堂是封建社會的公共建筑,其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十分珍貴。港口的司諫第、呈坎的羅東舒調、鄭村鄭氏宗調、北岸吳氏宗調、棠指清酸堂等,都是重要的實例。回、牌坊徽州牌坊遍布城鄉,保存至今的甚多。牌坊發動于宅詞之門,依外形劃分有柱出頭與不出頭二式,尚有平面上柱網呈面排列的立體式。依用材則可分為木、石、磚等,徽州明、
12、清牌坊絕大部分為石坊,石坊皆仿木結構做法,斗拱、梁柱、屋頂等細部尚保留著許多當時木構的特征。早期石坊采用二往三樓型制,至明中葉開始出現四柱三樓石坊,旋即為四往五樓取代。明未出現的立體式石坊,是造型上的一個突破。徽州明代石坊皆施斗拱,其具體構造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從整體雕鑿到分塊拼裝的過程。石坊柱子明代皆方柱抹角,清代幾乎為一式方往。柱子收分與側腳做法,早期明顯,至清代不再使用。靠背石早期采用“雕日月卷象鼻格漿腿”,明中葉出現以圓雕獅子代替靠背石。明末靠背石開始簡化,一般僅用素板。石坊屋頂早期多為懸山,仿木構之舉折作平緩曲線屋角起翹已有嫩戰發低的做法。明中葉盛行歇山頂,屋面檐板坡度極平,金板較陡,整個屋面呈折板狀。明末以后,屋面坡度顯得更為陡峻。石坊之上、下訪明末盛行月梁,丁頭村被雀替取代。至清代,有的雀替已作樓空之雕飾了。這些石坊絕大部分都施以雕刻的彩畫,主要集中在上、下訪,構圖頗為自由,彩畫內容早期多花卉魚鳥,以后幾乎全為雙獅滾球、鳳凰牡丹、雙鶴翔云之類。徽州牌坊這種古代的紀念性建筑,它們所宣揚的封建意識今天已被歷史洪流沖刷殆盡,但它們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徽州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史和地方建筑史,仍頗有研究價值。徽州石坊的代表當推尚賓訪、許國訪、棠推牌坊群、殷尚書坊等。徽州古建筑發展概述程極悅$黃山市歙縣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