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于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到中國。當年有20匹白馬馱著經書從上天竺,就是今天的尼泊爾,經過絲綢之路的南線來到洛陽城外。在洛陽城外的東郊建了中國第一座寺廟。因為有白馬馱經,便取名為白馬寺。現在的白馬寺仍然保存了中國古代印度寺廟中最重要的特色。寺廟是供奉釋迦牟尼舍利的地方,所以寺廟的中心建筑就是塔。因為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舍利的塔,所以叫佛塔。白馬寺大門一進去就是中心廟塔,沒有其他東西。佛教在中國經歷了一個被中國人民融會貫通、消化并注入中國本土文化的過程,慢慢變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即漢化佛教,也叫漢傳佛教。使得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簡化成以偶像崇拜為代表的,廟堂建筑為中心的寺廟格局。我們中國的寺廟從大門一直
2、到最后的佛堂一共有七進,我們稱之為七堂。七堂代表三門、金剛殿、大雄寶殿(分左、中、右)、經堂、律堂、藏經樓,在兩邊有寥房(是僧侶居住的地方)。第一進是三門,三門是一組建筑,在山門的對面往往有一組照壁。照壁的學名叫做蕭墻,是做為風水當中的罩,不使這個建筑群里的福氣、財氣外露,所以叫罩。也保持整個建筑群的封閉,起遮擋的作用。后來發展到門里要有影壁,門外要有照壁,門兩邊還有八字墻,形成寺廟門前的院落,盡管這個院落是公共的,但它也是寺廟的一個特點。三門,也叫山門。因為過去修行都是在山上,因為山頂是離神靈最近的地方,也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最利于清修。所以自古以來大多寺廟修建在山上。門開了三個洞,所以又叫三
3、門。中間的門叫空門,進了空門表示進入了佛國世界中。左門叫無作,右門叫無相,表示世界萬物其實都是人們的感覺,而不是客觀存在的。既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山門內,就是金剛殿。兩則龕中各塑一尊執金剛杵護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剛力士。據大寶積經說,金剛力士原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后,成為佛的五百名隨從侍衛的首領,因為他普聞一切諸佛秘要秘跡之事,又稱密跡金剛。中國早期佛教的金剛力士只有一位,為了符合中國人講對稱的習慣,后來添上一位,成了兩位。他們上身赤裸,手持寶杵橫眉瞪眼,怒氣滿面,象兩位忠于職守的衛兵,護衛著寶光寺山門。左邊一位,正張口發梵語開頭的啊音;右邊一位,正閉唇發梵語結尾的哈首。在封神演義中,為使二
4、位金剛進一步漢化,就說他們是哼、哈二將鄭倫、陳奇死后所封的神,并把啊、哈二音轉變為漢語中富于感情色彩的哈、哼二音了。第三進是天王殿。天王是疊音字,天就是王,王就是天。按婆沙論記載四天王身長百丈。佛教認為,一切有情眾生,都處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二十八天之中,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等六天。四天王天在宇宙中心須彌山的山腰,那里有一座建陀羅山,山有四峰,四天王及其隨從分住其上。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天下,即掌握須彌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勝身、南瞻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四天王的形象,在各個時代,各地寺廟所塑的不完全一致。現在
5、寶光寺所塑四天王形象為: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彈琵琶調弦,職調;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舞劍生風,職風;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撐傘避雨,職雨;北方多聞天王,黃臉,托黃金寶塔,塔鎮妖魔,使其歸順,職順。因此,在科技落后,靠天吃飯的封建社會里,人們祈求護世四天王保護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天王相當于佛祖最重要的四位侍衛軍軍長,即軍級干部。天王殿是六位男生的集體宿舍。正中一龕塑的是彌勒佛,據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等佛經記載,彌勒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庭,后來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釋迦入來,上升兜率天內庭。準確的講,應是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名契此,又號長汀子,五代梁時
6、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住奉化岳林寺。傳說他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形如瘋癲。他臨死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有辭世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世人遂以他為彌勒佛化身,稱為大肚彌勒,并為他造像供奉于寺廟。為什么要把大肚彌勒安置在前殿呢?因為,人們一進寺院,首先見到橫眉怒目、兇神惡煞的二金剛和四天王,給人們的心理造成緊張感覺,為了緩解氣氛,特派他作禮賓官,在這里迎侯客人。他手持念珠,翹翹腳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滿面,好象一位禮賓官在迎候貴客,給人以和藹親切之感。曾有詩詠道:寶光照我凡心朗,彌勒迎人笑口開。韋馱殿:塑頂盔貫甲、威武雄壯的韋馱像的殿堂。朱仙
7、鎮導游詞中岳廟導游詞岳飛廟導游詞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彌勒的背后是韋馱,傳說姓韋名琨,又稱韋天將軍,南方增長天王八神將之一,居四大天王所統三十二神將之首。佛教說他生知聰慧,早離欲塵,立下宏愿,要終生護持佛法。自唐代他示現人間以來,佛寺多塑其像。大雄寶殿為全寺的主殿,大雄,梵語摩訶毗羅的意譯,即像大力士一樣,一切無畏。古印度佛教徒用來作為釋迦牟尼的尊稱。大雄寶殿,即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殿,殿前檐口下,掛著南無釋迦牟尼佛的白地蘭色橫匾,傳為濟公和尚所書。臺基下,安放了一座造型精巧、焚化紙錢的大鐵鼎。有時掛一副楹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聯語頗富佛教哲理
8、,具有辯證觀點。殿內寬敞宏闊,蒲團整齊,供具精美,鐘、鼓、魚、罄等法器均按佛教儀規陳列,四時香煙繚繞,幢幡飄佛,是寺僧早晚上殿禮佛和日常做法會的莊嚴圣地。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的誕生像或成道像或說法像。誕生像作兒童狀,全身裸體,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據佛傳說,在西印度迦毗羅衛國(地跨今印度與尼泊爾之間)國王凈飯王的王后摩耶夫人臨產了,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摩耶夫人必須回娘家分娩。她在波阇、波提等人陪同下離開王宮,當路過藍毗尼花園時,就感到身子不舒服,她手攀無憂樹枝,悉達多太子便從右脅降生。降生后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唯我獨尊!這時,天空出現兩條龍,一吐溫
9、水,一吐涼水,為悉達多太子洗澡。據太子成道經記載,悉達多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但此像卻相反。這是為了適合中國以左為大的習慣,而改成了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成道像為坐像。據佛傳載,釋迦牟尼在成道前,作為王太子,他受到了國內最好的教育,并養尊處優,享盡豪華,十九歲與美麗賢慧的表妹耶輸陀羅結婚,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羅怙羅。他善于思考,當看到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八種苦惱后,為了尋找解脫這八苦的方法,追求最高真理而舍棄宮廷的榮華寶貴,到雪山苦行六年,最后求得大徹大悟,即成就佛道了。說法像也是坐像,右手上舉作說法手印。釋迦牟尼住世說法四十五年,講經三百余會,最早在鹿野苑,后來在祗園精舍、竹林精舍、靈鷲山、那爛陀等處。釋迦牟尼的弟子前后數千人,其中十個人最有名,稱十大弟子。說法像左邊立像為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俗收老迦葉,他少欲知足,是個苦行僧,稱頭陀第一。釋迦牟尼死后,他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右側為阿難陀,俗叫少阿難,他是釋迦牟尼的堂弟,侍從釋迦二十五年,并長于記憶,稱多聞第一,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由他誦出經藏,即是最早的佛經。大雄殿后面是藏經樓。藏經樓是保存佛教經典的地方,也是保存寺廟三寶(佛寶、經寶、僧寶)的地方,所以也稱三寶殿。同時它又是高僧修行的地方。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