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墻深院, 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 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傮w構造采用傳統樓房“戶”(P)字形或者“啟”(B)字形的二層或者三層結構樣式,高大且窗戶小,為磚制或石制,有封火墻。平面布局對稱分列,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 五開間,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或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廳,采光通風。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 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以木梁承重,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其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
2、(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正門一般不朝正南,建有門樓或門罩,門頭上有精美的磚雕,大門為雙開門,門洞面積一般為34平方米,門窗為磚、石結構。整個建筑的采光大都靠天井,外墻一般不開大窗戶,僅在二層及二層以上的封火墻上開較小的孔洞窗,一般為“口”或“介”。 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
3、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封火墻采用磚石結構,以磚砌為主,建筑在房屋的四周,兩端的山墻高出屋面,有三封山、五封山、七封山造型,封火墻的垛頭造型有斗式,雀尾式,哺雞式,墻面涂白石灰,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建筑的鴟吻造型多為鰲魚形狀。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封火墻,屋面為人字屋脊。蘇派建筑的其顯著特征之一為園林式布局。 蘇派民居以南向為主,這樣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 ,充滿了江南 水鄉古老文化的韻味。脊角高翹的屋頂,加上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等。粉墻黛瓦,鱗次櫛比、輕巧簡潔、古樸
4、典雅,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而中國傳統園林講求借景 ,中國傳統園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為:廳、堂、齋、 館、樓、臺、亭、榭、門戶、游廊、天井和巷道。歸納起來有:翻墻黛瓦,體量小而輕巧,低層高密度,錯落有致,有多數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盡枕河的水鄉風情。蘇州舊民居的平面布局大致有如下幾種:曲尺型,即主屋邊間加出廂房,而形成小型民居。三合院,即主屋兩邊間前置廂房或廊;也有于對照廳之一側用廊聯系。四合院有一間為主屋,兩邊間前列廂房,對面用廊;也有兩面主屋(對照廳)左右用廊聯系;另有主屋前三面用廊或四面為環樓的,俗稱走馬樓,樓長方形或者縱長方形,主屋為長方形,三面或兩側為院墻;或主屋對面再相應配置,再形成對照廳,凸字形,即主屋后加穿堂(稱后翻軒);或在主屋錢加戲臺并加廊;若前后并用則成為十字形。工字形,即在兩主屋中間用廊相聯。H形,在主屋兩邊間前后置廂房。日形:用兩個三合院組成,但若人立于前觀察為三合院,置身其后則為四合院。除上述的平面以外,尚有利用上面的形成加以自由組合。各種墻式的混合相連使用,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外墻景觀;建筑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色彩淡雅,層次豐富、臨河貼水,空間輪柔和富有美感,即常言所說:“翻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