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產業化社會效益分析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城鎮化率以每年大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到實現“全面小康”的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超過8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0%左右。城鎮化是住房需求大量釋放的時期,解決城鎮新增人口的住房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大規模的住宅建造是產生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基礎。1可以大幅度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更好實現建筑工業節能減排目標建筑產業化可有效節約能源和資源,縮短房屋生產周期,減少使用期的維護管理費用。圖3為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集團提供的詳細技術指標分析,產業化建造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工業化住宅生產可降低約50%左右的施工材料消耗,減少約20%的用水量,節約
2、能耗3%;同時減少80%的施工垃圾和二次裝修垃圾,節能減排效果非常明顯。2能夠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質量裝配式工業化住宅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工業化生產和安裝,預制構件表面平整、尺寸準確,密實度高,能獲得較好的混凝土強度,而且能將保溫、隔熱、水電管線、裝飾裝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結合起來。混凝土質量的提高,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構件的耐久性,降低后期的維護費用,能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1015年,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也有利于結構百年設計目標的實現。3改善施工作業環境,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生產環境的改善,可減少單位工程的勞動力用量和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符合“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住宅構配件及部品在工
3、廠生產會增加區域和行業的就業機會;現場濕作業減少和材料遺灑減少,有利于文明施工、環境保護和減少施工擾民;操作環境的改善及現場作業的減少,還可大幅度減少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更好地保障勞工的生命安全。(二)經濟效益分析我國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資源配套還有待不斷完善,產業化試點及示范工程規模較小,與傳統施工方法相比建設成本相對偏高,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比較明顯。隨著產業化建造水平的提高和規模化推廣應用,建設成本會逐步下降,相反傳統施工方法的成本會隨著人工費用上漲不斷提高,根據北京、上海等地對產業化住宅的初步統計分析,目前的建安成本要高10%左右,預計未來23年可實現與傳統住宅建造成本
4、持平(如圖4)。如果傳統住宅量逐年下降,其建安造價會逐年提高;相反如果隨著產業化住宅量逐年提高,其建安造價反而會逐年下降。預計在2015年后,產業化住宅的規模達到20%的市場份額時,其建安成本將會與傳統住宅持平,但其性價比會有明顯優勢。因此,產業化項目未來發展具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性和市場開發潛力。根據上海三個初步工業化住宅小區的統計結果,節約的塔吊相關費用約18元/m2;節省模板和混凝土損耗費用約6元/m2;現場混凝土施工量小,減少混凝土施工費用2元/m2;現場濕作業少,現場施工垃圾減少約15%,節省了垃圾清理和處理費用;預制構件制作質量高,表面效果好,甚至可做成清水混凝土效果,可省略現澆工藝中
5、的抹灰工序,節省費用約25元/m2;住宅建筑的外飾面、保溫材料可以和外墻板一起在工廠完成,比現澆工藝節省人工,減少了腳手架的需求,節省外腳手架使用費用約5元/m2。隨著技術和工業化率的進一步提高,工業化住宅的綜合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經濟效益將進一步擴大。產業化項目的風險主要為建設總投資控制、建設及達產的工期控制、產品的市場需求量等三方面因素;項目建設及運行初期具有一定的經營風險,政府可以通過制定鼓勵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扶持政策及推進政府主導的政策房產業化建造來化解市場需求和價格競爭的風險。如項目建設總投資概算比較適中,實施方案比較明確,完全可以控制住項目的投資概算;建設和達產的工期控制對化解項目風險比較重要,項目建設和運營可以按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完全按市場化規則運行,確保項目早投入、早產出,縮短項目的試運行磨合期。未來十年,我國無論是住宅、公共建筑、工業建筑,還是基礎設施的產業化建設規模都非常巨大;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實施建筑產業化總體風險可控。結合我國產業化項目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成功實踐,我們認為產業化項目具有技術先進成熟、產品質量高,市場規模大、投資小,回收期短、經濟效益好等優勢,符合我國綠色建筑和建筑產業化發展方向的要求,建筑產業化實施不但可以取得很好的技術經濟效益,還可獲得良好的社會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