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屋建筑學知識點第一章 民用建筑設計概論1、 構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建筑形象。2、 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主要依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規模來劃分等級。3、 不燃燒體:磚、石、混凝土等天然或人工的無機礦物材料和金屬材料。 難燃燒體:瀝青混凝土、水泥石棉板、板條抹灰。 燃燒體:木材等。4、 耐火極限用小時(h)表示。 5、 設計任務的必要條件:主管部門的批文、城建部門的批文、設計任務書。6、 建筑工程設計一般分為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兩個階段。7、 人體尺度及人體活動所需的空間尺度是確定建筑內部各種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8、 建筑模數:基本模數和導出模數。 導出模數:擴大模數和分模數。9、
2、基本模數是模數協調中選用的基本尺寸單位。 基本模數的數值為100mm,其符號為M,一般是3M。第二章 建筑平面設計1、功能空間:主要使用部分、輔助使用部分和交通聯系部分。2、房間是組成建筑物的最基本單位。3、一個房間的面積由家具設備占用面積、人們使用活動所需的面積和房間內部的交通面積。4、矩形教室的優點:便于家具布置、房間平面利用率較高。結構簡單,施工方便,且便于構件統一,有利于建筑構件的標準化。5、中小學校設計規范:第一排課桌前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2.2m;最后一排課桌的后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小學不宜大于8m,中學不宜大于9m;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6、樓梯的基本
3、形式:直跑樓梯、雙跑平行樓梯、轉角樓梯、三角樓梯。7、樓梯間的形式:開敞式、封閉式、防煙樓梯間。8、建筑平面組合形式:走道式組合、套間式組合、大廳式組合、單元式組合、混合式組合。9、日照間距的計算公式:L=H/tanh L-日照間距 H-南向前排房屋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高度 h-當地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12時的太陽高度角1/tanh-日照間距系數第三章 建筑剖面設計1、 C值:視線升高值 C值與人眼睛到頭頂的高度及視覺標準有關,一般為120mm。2、 房間的凈高:室內地面到吊頂或樓板地面之間的垂直距離,樓板或屋蓋的下懸構件影響有效使用空間時,房間的凈高應是室內樓地面到結構下緣之間的垂直距離。
4、 房間的凈高不宜小于2.20m。第四章 建筑體型和立面設計1、 符合建筑構圖的基本規律:統一與變化、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微差、韻律、比例與尺度。第五章 民用建筑構造概論1、 影響建筑構件的因素 -1、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1)外力作用的影響(2)自然氣候的影響(3)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 -2、物質技術條件的影響 -3、經濟條件的影響第六章 基礎和地下室1、 地基的分類: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2、 影響基礎埋深的因素:(1)地基土層構造的影響(2)地下水位的影響(P103)(3)冰凍深度的影響(4)相鄰建筑物基礎的影響。3、 按基礎所用材料及受力特點分類:剛性基礎、非剛性基礎。4、 剛性基礎:磚基礎、
5、石基礎、混凝土基礎。5、 按基礎的構造形式分類:條形基礎、獨立基礎、井格式基礎、筏形基礎、箱形基礎、樁形基礎。6、 地下室的分類(P108):全地下室、半地下室。7、 地下工程防水等級有4級。第八章 墻體1、 墻體的分類(P114)2、 承重墻的最小厚度為180mm。3、 墻體的結構布置:橫墻承重、縱墻承重、縱橫墻混合承重、部分框架結構。4、 磚的標準尺寸:240mm*115m*53mm5、 墻身防潮(P123)6、 過梁:用來支承門窗洞口上部砌體和樓板層荷載的構件。(1) 磚砌平拱過梁(2)鋼筋磚過梁(3)鋼筋混凝土過梁7、 圈梁(P128)8、 防火墻耐火極限不低于4.0h。9、 隔墻按構
6、造形式分為輕骨架隔墻、塊材隔墻、板材隔墻。第八章 樓地層1、 樓板的類型:木樓板、磚拱樓板、鋼筋混凝土樓板、鋼襯板組合樓板。2、 鋼筋混凝土樓板按其施工方式不同分為現澆式、預制式和裝配整體式。3、 井式樓板(P143)4、 板的擱置:在梁上應不小于80mm,擱置在墻上不小于100mm。第九章 飾面裝修1、 飾面裝修分類(P152)2、 地面的類型:整體式地面、板塊式地面、卷材式地面、涂料式地面。3、 頂棚裝修依其構造方式的不同:直接式頂棚、懸吊式頂棚第十章 樓梯1、 樓梯主要由梯段、平臺和欄桿扶手組成。2、 每個梯段的踏步數量3-18級。3、 (原題P182)樓梯的凈空高度:梯段凈高不應小于2
7、200mm,平臺凈高不應小于2000mm。4、 當樓梯底層中間平臺下做通道時,為使平臺凈高滿足要求,常采用:(1)降低樓梯中間平臺下的地面標高(2)增加樓梯底層第一個梯段踏步數量(3)降低樓梯中間平臺下的地面標高的同時,增加樓梯底層第一個梯段的踏步數量(4)底層采用直跑樓梯第十一章 屋頂1、屋頂的形式:平屋頂、坡屋頂、曲面屋頂。2、排水坡度的形成:材料找坡、結構找坡。3、排水方式的選擇:無組織排水、有組織排水。4、(重點)泛水構造(P210)5、平屋頂的隔熱可采用通風隔熱屋面、蓄水隔熱屋面、種植隔熱屋面和反射降溫屋面。6、坡屋頂的承重結構系統:墻承重、屋架承重、梁架承重。第十二章 門窗看課本第十三章 變形縫三種縫看課本第十四章 建筑節能技術與設計1、 太陽能采暖技術總體可分為兩大類:被動式和主動式。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優先選用被動式太陽能技術。2、 被動式采暖設計:(1)通過建筑朝向和周圍環境的合理分布(2)內部空間和外部形體的巧妙處理(3)建筑材料和結構構造的恰當選擇。3、 設計原則:(1)有效的絕熱外殼(2)有足夠大的集熱表面(3)室內盡可能多的儲熱體(4)主次房間的平面位置合理。4、 被動式的形式:直接受益式、集熱儲熱墻式、附加陽光間式、屋頂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