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減量化 資源化 讓建筑垃圾“消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環境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垃圾排放問題。由于前期對于垃圾處理沒有很好的政策實行,尤其在化工產業、建筑業創造的不可再生垃圾,正在每天數以萬計的速度侵蝕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也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也逐漸增加。這些垃圾不僅嚴重破壞了環境衛生,還帶來了隱患。據了解,隨意傾倒垃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環境,大量建筑垃圾堆積還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另外,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油漆等還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含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這些廢棄物被埋在地
2、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任何事情的出現都具有兩面性,關鍵是我們如何趨利避害。如何破解建筑垃圾的難題,已成為中國環保亟須應對的要務之一。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首先是要減量化。我國的不少建筑由于施工質量不高,“樓歪歪”、“樓脆脆”等問題時有發生,加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隨意拆建,導致中國建筑的平均壽命只有30年,遠低于發達國家中英國的132年和美國的74年。因而,要從根本上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一是要提高施工質量,盡可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并從工程設計、材料選用等源頭上解決和減少施工現場建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數量;二是要杜絕盲目拆建,加強城市規劃設計的長期性和權威性,
3、嚴禁朝令夕改。其次,要資源化,就是變廢為寶。據專家介紹,根據我國目前建筑垃圾的特點,回收利用率可達95%以上。就拿利用建筑垃圾制作再生磚來說,與實心黏土磚相比,同樣是生產1.5億塊標磚,可減少取土24萬立方米,消納建筑垃圾40多萬噸,節約土地340畝。此外,在制磚過程中,還可消納粉煤灰4萬噸,節約標準煤1.5萬噸,減少燒磚排放的二氧化硫360噸。建筑垃圾資源化,不僅有著巨大的環境效益,還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按到2020年我國新產生建筑垃圾50億噸估算,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夠轉化為生態建材,創造的價值可達到1萬億元。然而,我國目前從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企業只有20多家,全國再生利用率僅為5%左右,
4、而歐盟國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率超過90%,韓國、日本更達到97%以上。到處是高聳的塔吊和林立的樓宇,這是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的第一印象。人們期待著,中國在擁有全球最大建筑業的同時,在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方面也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政府和相關建筑行業的不懈努力,人們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夠達成,建筑垃圾也必將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點評】文章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大力推進,環境污染、垃圾排放等難題困擾人們”開篇,引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這一話題,順勢切入主題,水到渠成,下筆如有神。隨之,通過建筑垃圾的減量化與資源化,即“變多為少”與“變廢為寶”相結合,展開論述,緊
5、鑼密鼓,內外兼顧,攻克建筑垃圾這一難題,構思巧妙,觀點平實,說服力強。巨量、龐雜的建筑垃圾堆放與處理,已經極大地占用了土地資源,惡化了生產生活環境,給子孫后代的生存埋下隱患,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應對巨量建筑垃圾的不斷產生及其帶來的諸多弊端,正成為我國環保工作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圍繞建筑垃圾這一主題,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脈絡,在文章第一段引出建筑垃圾及其再生利用這一話題,此為文章第一部分,緊接著在第二段分析了建筑垃圾大量產生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及其危害,分析深入,論述全面,言簡意賅,比較精到,此為文章第二部分。在文章第三部分即主體部分第三、四段,指出破解建筑垃圾難題關鍵在兩個環節:一是減量化(變多為少);二是資源化(變廢為寶)。在論述“減量化”的過程中,作者又采用了層內分層、撥云見日的論證方法,使得行文觀點與思路躍然紙上,清晰可辨,一語中的,藥到病除,釜底抽薪。文章結尾處是對我國建筑垃圾治理的期待與信心,言辭平實,語氣堅定,首尾呼應。因此,本文的寫作主題鮮明,脈絡清晰,觀點準確,結構完整,語言規范,可謂佳作。(趙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