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科技時代的建筑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筑是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于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設計者是49個國家的681個方案的獲勝者意大利的倫佐皮亞諾和美國的理查德羅杰斯。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并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筑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
2、”之稱。中心大廈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覆蓋。大廈內部設有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和工業設計中心,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和聲學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代建筑中高技派(high-tech)最典型的代表作。 建筑興建后,引起極大爭議,由于一反巴黎傳統建筑風格,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些外露復雜的管線,其顏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
3、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盡管有這些極端的爭議,開館二十多年來,已吸引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次入館參觀。如果說盧浮宮博物館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么蓬皮杜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征。 高科技風格(高技派)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點。70年代后,一些設計師和建筑師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尖端技術不斷進入人類的生活空間,應當樹立一種與高科技相應的設計美學,于是出現了所謂的高科技風格。“高科技風格”這個術語也于1978年由祖安克朗和蘇珊斯萊辛兩人的專著高科技中率先出現。高技派(high-tach)是在建筑形式上突出當代技術的特色,突現科學技術的象征性內容,以夸張的形勢來達到突出高科技的是社會發展動力的目的。這個風格,在建筑上和工業產品設計上都有很突出的表現。注意:高技派其技術絕不是高科技,應該說是表現性地使用了19世紀式的重工業制品,也可以說是一種表現建筑保守性的形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