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xx調查報告摘要:閬中古城,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同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由于歷史原因,閬中古城的建筑呈現出南北文化交融、構建精巧等特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筆者從實地考察、資料調研入手,探究其建筑的外形特點、結構、布局和文化含意,再現其曾經作為川東北行政中心的繁華,并希望對現代建筑有借鑒意義。關鍵詞:xxxx;xx調查時間:2017-1-31調查地點:xxxx調查對象:xxxxxx一、xx全貌閬中古城四面環山、三面繞水。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公里,過去以城墻作為界限,城墻內部稱為“城”,城墻外部稱為“市”,由于戰亂、文革等原因古城墻
2、已不復存在,現重修部分城墻,與牌坊一起作為古城界限。古城格局成棋盤式,主要街道由唐代風水大師袁天罡規劃,歷經上千年格局大致沒有改變,與古城的建筑風格一起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范例。二、華光樓、中天樓華光樓、中天樓都始建于唐,于明清復建(中天樓又在民國初年被拆毀,2006年修復)。中天樓與華光樓結構相似,筆者在這里著重介紹華光樓。華光樓被稱作“閬苑第一樓”,是閬中古城的標志性建筑。華光樓的樓基高5米,通高36米,底層為石砌拱券,以上三層為全木建筑。樓閣成四方形結構,四根極為緊實的直木分立四角作為立柱,在每一層立柱間還有木梁通過榫卯結構相連接,能起到穩
3、定水平結構的作用;每根立柱上同樣通過卯榫結構接有枋、檁等建筑構件;樓內有木梯,極為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木梯傾斜角接近75度,十分陡峭;樓閣屋面為翠色琉璃筒瓦,脊飾極為考究繁復;樓頂為歇山式屋頂,從上往下十二個飛檐凌空,極為壯麗。登上樓臺,古城與嘉陵風光盡收眼底,難怪古人詩曰“巍巍千載鎮江樓,閬苑風光一望收。綠水青山繞城廓,朱檐碧瓦臥江流。”三、xx院落閬中自古以來是西南重鎮,現存建筑大多建于清朝初期。在湖廣填四川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的交融、發展,形成了閬中古城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閬中古城中的民居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過去普通百姓的商居兩用樓,這種樓房下層用于擺鋪經商,上層用于休息生活,是閬中經
4、濟繁華的基礎。另一種過去地方望族所住的大院,如秦家大院、杜家大院等,現大多已被改造成客棧。川北建筑最大的特點是南北結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南方蘇州園林的特點。進門往往是一道巨大的屏風,屏風之后是充滿江南氣息的水池或水缸,常有假山、金魚作點綴,旁邊也往往栽著竹子等植物。整個院子又被三面房子和屏風圍繞,是典型的四合院式院落。因為南北文化的交融,所以閬中古城既有錯綜的胡同巷子,也有幽靜的竹林小院。四、xx建筑特色筆者在觀察古城的建筑時,充分感受到了先民們的智慧與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閬中古城的建筑有一下幾個特色:1.屋頂。民居屋頂均為歇山式或懸山式,而無硬山式屋頂,這是由閬中的氣候特點決定的,閬中處于
5、四川盆地,常年溫潤多雨,歇山式和懸山式的屋頂為人們擋住了雨水,也顯得十分美觀。2.門檻。古城民居的門檻高度不同,望族大院子的門檻明顯高些,貢院和道臺的門檻就更高了,這反映了人們過去的地位,“門當戶對”就是指男女雙方家門檻差不多高,及地位差不多,當然門檻同樣有著實際意義,大門的柱子架在石質的門檻上,能十分有效地防止被濕氣侵蝕。3.瓦片。瓦片同樣反映出了舊時人們的地位,百姓只能用灰瓦,而王侯將相則是可以使用琉璃瓦,如在漢桓侯祠就大量使用了琉璃瓦,但古人無論使用什幺樣的瓦片,都能堆疊出十分精美的裝飾物,一排排整齊而又有各具特色的瓦片延伸而去,煞是好看。同時瓦片起到了保護木質結構、排水、隔熱的作用。房
6、屋上的握挑、吊檐、檐頭、門窗、門楣閬中古城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生動靈性的雕花。5.“魚翅”這里的“魚翅”是指閬中古城一種十分精妙的防洪系統,“魚翅”是用約1米至2米長的鎖口石一環扣一環呈階梯狀修砌而成的,堤狀的臺階長約在30米至40米之間,既是江堤,又能分水減緩沖刷力,還有碼頭的功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小結:一、xxxxxx價值1.閬中古城有著保存完好的近百余條古街道,充滿歷史、文化氣息。2.閬中古城有著成片的且依然活躍著的明清民居,融北方四合院之大氣與南方園林之靈巧于一體,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3.閬中古城裝飾細致典雅,在每一個角落都有著精細考究的裝飾圖案。4.閬中古城古建筑結構精妙,體現了先人們的建筑智慧。5.閬中古城是我國風水文化最典范的體現,古城的建筑、布局等無一不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風水理論。二、對現代建筑的意義:1.建筑作為人造空間,是人與自然的中介,人、建筑、自然是分不開的。由于一味地追求城市化速度,有些現代的建筑不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十分突兀地出現在不恰當的位置,影響了整地區的景觀。古代的風水講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閬中古城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們在新建建筑時,一定要使建筑能和自然環境有機地融合,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需要我們合理利用科學技術,尊重自然,從聲、光、熱、造型、顏色等多個方面融入自然,這樣,才能建出真正美的建筑。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