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羅馬萬神廟建筑分析羅馬萬神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筑。以其寬廣闊大的容積、設計智巧高超的巨大圓拱而聞名于世。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文藝大師米開朗基羅曾經贊嘆它是“天使的設計”。萬神廟宏偉壯麗的風姿、雄偉端立的氣勢與和諧優美的古典氣質,都堪稱世界建筑的珍品,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諧與完美的典范之作。功能為紀念早年的奧古斯都戴白安東尼和克委帕特拉,由他的副手阿格里巴主持,在羅馬城內建造一座廟,獻給所有的神,因而叫萬神廟。在古羅馬時代,在柱廊里經常舉辦藝術展覽。萬神廟獻給所有天神,也曾供奉過古羅馬最偉大的兩位英雄銅像,但皇帝們也曾經在廟里舉行過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動穹頂開天窗,這個天窗一方面用于建筑物內部
2、采光,而且意味著透過這個天窗,地上的人與所祭祀的天上諸神才可進行溝通交流,使得只有一扇門和一個天窗的萬神廟中,人們不產生閉塞陰暗的感覺。形式 單一空間,集中構圖,圓形平面,幾何形狀,尺度恰當,曲線飽滿,構圖連續,整體感強。與傳統的正方形矩形廟宇造型截然不同,平面圖圓形,并用優美的希臘柱廊及各種雕塑裝飾,即使羅馬建筑中的雕塑藝術精品,也是羅馬什么別具一格的廟宇建筑杰作。具體形式如下:內部單一局部對稱的空間,集中式的構圖,平面圓形。進入堂內,是一個圓廳,墻壁上布滿了長方和半圓形的壁龕,內有羅馬時代為遇刺的愷撒大帝復仇者的塑像,還有愷撒本人的雕像、戰神雕像等其他的英雄神像。壁龕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墻
3、壁上方和地板,亦鋪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視覺上極深刻的印象。在左側第一間小堂內埋葬著佩林德瓦卡畫家的骨灰,他是拉斐爾的得意助手。隔壁是大畫家與建筑師巴爾達薩萊佩魯吉的墳墓。穹頂直徑可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天宇,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無需支撐的穹頂,給建筑物提供了空前廣闊的空間,使得建筑特有的莊嚴神圣,穹頂中央開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從圓洞進來柔和的漫射光,照亮內部,有一種靜謐的氣息。穹頂外覆鍍金銅瓦。內由凹格瓜分。穹頂內部凹格整齊分布,既減輕了穹頂的重量,而且增加了神殿內部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整體的修飾效果也很明顯,使得整個高大的建筑渾然一體。宏偉
4、的高空間圓頂,一直影響到歐洲的巴洛克風格,甚至一直到近代的宮殿建筑都有它的影子。這個大圓頂,過去一直認為是用磚和混凝土砌成的,并認為圓頂是擱在第二層上面的,通常來說,這樣規模宏大的穹頂必須有一些支撐物。但在20世紀30年代的修復工作中發現,實際上,這個大圓頂里并無磚砌的骨架,圓頂也不是擱在第二層上,而是擱在第三層上,就像是一頂淺而扁的無檐帽,挺立在凹格的支撐上。因為穹頂外表裝修的極為細致,二、三層之間的構架十分嚴密,所以才給人以整個連在一起的錯覺。如此大膽的空間處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萬神廟穹頂直徑43 米的紀錄直到20世紀還未被打破。古羅馬人憑借高超的拱形技術,建造出一個獨一
5、無二的圓頂。圓拱形的內壁雖無窗戶,卻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鑲銅等裝飾,華麗炫目,富麗堂皇。萬神廟的內墻全部用赭紅色大理石貼面,地面鋪設著灰白色的大理石。地面和穹頂呼應,也用格子圖案,統一而和諧。正面八根柱子,高14.18米,柱身用獨塊的埃及灰色花崗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穹頂外的表面覆蓋著包金的銅板。內部墻面貼15厘米厚的大理石板,穹頂抹灰,每個凹格中央點綴一朵鍍金的銅花。尺度正常色調沉穩,地面鋪彩色大理石板,中央略凸,向邊緣逐漸低下,形成一個弧面,像肌體一樣富有生命感。內部空間無具體的大規模切割,除去支撐的柱子之外沒有任何垂直要素,這使得整個空間
6、開闊甚至可以說空蕩,行人在其中自由活動接受召喚以及洗禮,這樣一種宏大的氛圍對于震懾靈魂蕩滌塵埃所以具有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樣一種無交通線路的內部交通與外部回轉曲折的條條通向羅馬的道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予枝椏錯亂的心靈以真實簡單的狀態。穹頂之下入口高大,萬神廟入口處是兩扇青銅大門,為遺存的原物,它高7米,又寬又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靠門的兩個壁龕內,昔日放置著奧古斯都和阿格里巴的雕像。入口處正對圣像,因此開門進入時第一感覺就是陽光照耀下的圣臺,以及從穹頂洞口射下來的暖暖陽光。內部華麗的大理石,使得整座建筑給人莊嚴豪華之感。 外部圓形的整體形制集中、向心、內向,在整個場所的中心具有強烈的
7、向心性,外部層層上升的穹頂形態形成一種明顯的螺旋運動感,天窗位于建筑中央,穩定而趨于中性。外部使用混凝土。設計過程羅馬光輝的券拱技術,成熟的五柱式與券拱立面,完全充分的穹頂建筑的技術與技巧,讓萬神殿的設計放心而大膽,羅馬堅持古典式的矩形造型,但并沒有囿于傳統,城內的幾座圓形神廟建筑很能說明,而萬神廟無疑是其中最輝煌的作品。1萬神殿采用圓形集中式的形式,設計出一個巨大的圓形的穹頂,繼而和建筑物主體半圓形屋頂相等直徑的底部墻體支撐著這個巨大的穹頂,正面歸于傳統采用長方形柱廊,使得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神廟的整體形制設計完畢,恢弘雄偉。2萬神殿的材料問題,萬神殿可以說是羅馬人對混凝土技術應用的結晶
8、,由于從公元前二世紀羅馬人開始逐步推廣使用混凝土,到萬神殿建筑時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技術以及純熟,混凝土造價低廉,工藝簡單,技術要求不復雜,堅固耐用,適合大規模施工,因此理所應當的成為主體材料,同時也使用了磚,而墻體底部用大理石等比較堅硬的材料填充,穹頂則采用比較輕的火山浮灰石填充,使得穹頂重量大大減輕。3技術和美感的結合,細節和裝飾。A為了墻體減輕重量,整座建筑物的墻體在澆灌時,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下寬上窄,即底部較寬,越往上越窄,這種施工方法在施工過程中可以防止混凝土下滑,也使建筑物墻體的穩定性增強,更加牢固,設計者把底部設計成5.1米,而上部只有1.5米。B為了減輕了穹頂的重量,在神廟
9、內部穹頂上鑲有黃金的銅制裝飾物凹格,凹格越往上越小,整齊分布,同時也增加了內部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為了豪華的莊嚴的氛圍獲得,神廟內部用了許多華麗的大理石進行鑲嵌。C另外外部,為了減少穹頂側推力的影響,并把墻體加高使得提醒比較勻稱,于是設計者把外墻面劃分為三層,下層貼白色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曾有薄壁柱做裝飾,下兩次是墻體,第三曾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也沒有完整的表現出來。D用于供奉諸神的萬神廟請神入殿,因此設計者安排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天主教圣人,廳中有多座祭臺。右面開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給圣尼各老顯圣的畫像。第二座祭臺上有圣母領報像,其左右還有兩尊天使石像,等等,在左右墻上有耶穌圣誕與“三王”來
10、朝壁畫和圣若瑟夢游與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建筑師的設計概念最早的萬神殿是公元前后修建的,繼承了希臘的宗教和建筑形制,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筑,、公園110年,因雷擊起火,建筑物被毀,哈德良皇帝即位后,重新修建萬神殿。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萬神殿,它的設計者就是這個鐘情于建筑的哈的皇帝,一個皇帝無疑是會具有自己民族的烙印的,很多時候扮演著一個代言人的角色,于是這一批熱情洋溢的建造者,在神廟上印刻了當時羅馬的民族心理,以及當時的科技文化,人文因素的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對于神廟用途的認知,這也便是模糊而別具特色的設計概念。1雖然羅馬征服了希臘,卻成為希臘文化的俘虜,潛移默化的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甚至之后的凱
11、爾特,埃及的藝術風格,幸而羅馬人以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去消化理解各種外來文化,建筑風格也包容吸納各種風格,從而風格獨到,另外忙于政治斗爭和對外征討的羅馬人,質樸務實,講究實用主義,在建筑實踐中,設計師堅持堅固實用的原則,當堅固實用和美觀修飾發生矛盾時,美觀修飾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于堅固實用。2萬神廟必須體現的氣質與價值,以及羅馬人追求的宏大美感,讓設計師把目光重點放在建筑的大型機制上,例如穹頂的設計,穹頂無需支撐,因此建筑物內部才能有更廣闊的空間,使得建筑有了特有的莊嚴與神圣。3羅馬人重視世俗生活,也不會忘記給天上的神營造一個豪華的居住空間,立志讓萬神殿從內到外,從各個方面,各個建筑細節都顯得精致同
12、時蔚為壯觀,羅馬豪放,嚴整,壯觀和充滿力量的國家精神,使得建筑師立志創造舉世無雙的建筑,用磚,石,混凝土鑄造一種羅馬靈魂4在設計者及所有羅馬人的心目中,天宇是與天空相關的神居住的地方,地上的人和神交往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天窗式的圓洞,是無法進行的,于是便有了大型的天窗。5羅馬人在建筑方面追求曲線美,其在萬神廟的整體結構裝潢裝飾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內部地面的中央是凸起的,并用大理石鋪成了修飾圖案,形成了弧形地面。綜述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物,是繼希臘神廟藝術的又一發展高峰,充分發揮了高超發達的拱券技術,加大了神廟的內部空間,營造出壯闊宏大的風格。顯示了古羅馬人卓越的建筑工程
13、技術,體現了古典建筑和諧、穩定和莊嚴高貴的特色。萬神廟實現了以一巖當天蓋的大膽假設,在現代結構出現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空間建筑。其高妙的技術令人驚嘆!它簡潔洗練,和諧大方、恢弘浩大的建筑樣式,錯落有致、和諧美觀、別具韻意的建材排列,使萬神廟產生一種崇高的美感。 你進入它的時候也許經過了長途的跋涉,也許帶來了滿身的疲憊,也許祈求一個神明的指引,也許需要寬恕,也許妄圖頓悟,各種的期望于是它承載了太多。無論如何它都在風雨中經受歷史和人心的考驗,成為一個典型一種不朽。高大雄偉的穹頂,大氣恢弘的建筑外觀,精致貴氣的內部裝飾,那一條條朝圣路所指向的終點。很遺憾由于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離我們都太過久遠,既無法親歷其中一睹風采,更無法親眼所見它的鑄造過程以及它鼎盛時期的滿目恢弘,然而我們依然可以從如今的遺存中看到它的那不可思議的高大雄偉,依然可以去感受來自穹頂大型天窗透出的陽光雨露甚至神奇召喚,依然可以極盡想象,稀有的寶石,閃光的金銀,名家的傳世畫作。由于設計師并為完全從匠人中脫胎出來,加之年代久遠,權威記載的缺乏,使得設計思路及設計師的設計過程都變得不可考,因此以上所述很遺憾的添加了個人的推理,也不能達到全面細致。待學習深入再做考慮。有所偏頗望得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