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徽派建筑藝術風格與鑒賞 1244426 黃方婷 粉墻黛瓦、錯落有致,集山川風景之靈氣,匯風俗文化之精華,便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幾百年歷史的磚瓦樓閣,皖南古村落群風雅依然,隱隱散發著被時光浸潤過的溫暖和暗香,縈繞在長長窄窄的青石小巷之中,盤旋在灰白色的天際上。這樣的山水靈動清澈,而當地的居民就在這百年山水間生動游走。古村落群在這流淌的時光長河中,仿佛是被濯洗凝固的畫卷,又仿佛是一個遺世獨立的東方舊夢。 徽派建筑主要散落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其構造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
2、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 那么,徽派建筑中具有代表色彩的,就不得不提宏村與西遞了。兩地現在依然保持著幾個世紀前的村莊原貌,西遞村保有完好的明清民居一百二十四幢,祠堂三座。宏村保有一百五十八幢,其中完好一百三十七幢。他們是中國古代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作。有著高超的建造技藝和濃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獨有的地方特色,受地方獨特的地形與人文思想影響而形成,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欣賞價值。 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商財力雄厚。主要經營木材茶葉和鹽業,后來因崇尚儒
3、家思想與官員多往來,竟也達到了壟斷的局面。當時徽商遍布大江南北,而中國人落葉歸根的特性,使殷實的徽商在家鄉大興土木。可以說,其經濟的繁榮也大大促進了建筑的發展。 文風昌盛的古徽州十分重視文化傳承與教育。宏村的南湖古書院有書對聯“漫研竹露裁磨句,細嚼梅花讀漢書”。清代,安徽省就出過十九個狀元,當地人對儒學十分推崇,祠堂內還保存著朱熹理學一派的碑文。年年歲歲的文化積淀,也讓當地人認為讀書是極好的事情,堅信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徽派建筑與其他建筑類別的明顯不同之處是外觀僅有兩種顏色。近賞宏村,白色墻面斑駁蒼涼,與黑色的對比已不再那么強烈。而遠觀村落,黑白相間,在群山的暗青色背景的掩映之下,又
4、有一種耀眼的淡雅。步入其間,是高聳的馬頭墻,隱隱現出過去的榮耀,其各種造型與家族建筑融為一體,表情高傲睥睨,仿佛隨時要騰空飛去。馬頭墻與房內交接處,露出一片長方形的空白天際天井,采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使用價值方面也可以使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而且是人們的共享空間,可以在這里晨沐朝霞夜觀星斗。這一手筆起屋子變得敞開明亮,具有親和力。 與外部的簡潔大方相比,內部則顯得繁復精致。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木雕和石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筑的裝飾,能夠將亭臺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于同一畫面,宏村之內也有馬到成功、三陽開泰、福臨門等
5、藝術精品。 徽派建筑的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賢、新年謁祖、舉行慶典、執行族規、嘉獎子孫,宴請功名成就者等諸事舉行的廟堂。徽州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以示家族昌盛,人丁興旺。一般宗祠門外立石鼓,支祠門外立石鏡,顯示等級區別和宗法森嚴。其結構與民居相同: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墻;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進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碩。還有徽派建筑中的牌坊,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是用來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宣揚封建禮數的標志性建筑。 從布局到構造,宏村的承志堂可稱得上是徽派民居的巔峰之作。承志堂是商人汪定貴的宅邸,極為精美。房屋占地二千一百平方米,全宅磚木結構,沿中軸線分為三進,前進為天井式庭院,中進和后進均為三進式廳屋,三進左右是煙房、麻將室等活動空間,以及馬房廚房、傭人室和佛堂。三雕中木雕為最,此處的唐肅宗宴百官圖,僅木雕上鍍的黃金就一百兩,是二十個工匠花費四年完成,有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歲月流轉,時光推移,徽派建筑帶著歲月見證的古意,帶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民間藝術色彩。因此,徽派建筑既是中國傳統鄉土建筑的藝術瑰寶,也是中國古典建筑的典范之作,今后的朝朝暮暮,也依然在那一方天地間,靜靜展現東方特有的含蓄內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