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東傳統民間建筑裝飾工藝灰塑調差研究摘要:在廣東地區,特別是廣州以至珠三角一帶,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使用極為廣泛,同時有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灰塑。不同于石雕、木雕、磚雕等遍布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雕塑工藝,南粵的灰塑具有極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如此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灰塑工藝,現在卻面臨著后繼無人,逐漸消亡的境況。關鍵字:灰塑工藝 地方特色 傳承概況簡介在廣東地區,特別是廣州以至珠三角一帶,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使用極為廣泛,同時有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灰塑。灰塑又稱“灰批” 。根據史書記載,在廣州,灰塑這一種工藝早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經存在于民間。而到明朝、
2、清朝,灰塑工藝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地方特色不同于石雕、木雕、磚雕等遍布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雕塑工藝,南粵的灰塑具有極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個方面:其一,在材料方面,主要采用石灰、稻草、玉扣紙、糯米粉、糖、鋼筋、鋼釘、銅線、顏料等,將上述材料分別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制成草筋灰、石灰油、紙筋灰作為灰塑工藝的用料,為了提高粘性,有些用料還需漚制一段時間。雖然灰塑看起來與水泥成像或者雕塑相似,其實不然。水泥成像,由于水泥是水干(遇水很快就干),因此,上面的顏料很難滲入,色彩感不強且容易脫落。再說在陽光的暴曬下, 水泥會產生龜裂, 時間一長,形態就變了。而灰塑采用的石灰,是風干。這種材料
3、又非常適合廣州炎熱而潮濕的氣候,耐酸、耐堿、耐溫,不易變形,顏色容易滲入,色彩也十分鮮麗,不易褪色,塑造的形態因而能夠得以長期保持。由此可見,灰塑在用材方面對廣州自然條件的考慮與適應。其二,在制作灰塑時,工匠不是先畫好一個圖案,而是成竹在胸,一把灰匙挑出灰泥就要墻上創作,一拍一抹一推一壓一挑,一個圖案就可以完成了。其題材豐富多彩,涉及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民間風俗、祥禽瑞獸、花卉果木、吉祥文字、草尾飾線、詩文和博古等圖案。因此,灰塑的造型圖案創作完全是出于灰塑藝人對嶺南傳統文化的理解,沉淀了嶺南人民的文化傳統。傳承現狀然而,如此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灰塑工藝,現在卻面臨著后繼無人,逐漸消亡
4、的境況。造成灰塑工藝如此境況,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其一,現代建筑的興起,使得灰塑工藝行業萎縮。由于現代建筑裝飾中并不流行灰塑這一裝飾手法,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失去市場的行業自然沒有生存空間。其二,工作環境嚴苛,使部分堅持不住的灰塑學徒半途而廢。灰塑的制作必須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而通常藝人在工作中要經受烈日暴曬。其三,收入少,付出大,不能吸引年輕人。灰塑工藝復雜繁瑣,需要多年的漫長學習時間才能出師,但收入卻很少,每天只有不到百元。發展前瞻好在到了今天,由于廣州經濟的繁榮,人們開始注意到了對文物古建的維護。這為灰塑行業創造了生存空間。如今,隨著陳家祠、大元帥府舊址、資政大夫祠等文物古跡的修葺工程如火如
5、荼地進行,灰塑工藝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這一行業也因此煥發出了一點生機。但是只是引起社會的關注,并不足以保存灰塑這一種傳統民間工藝。要使其得以流傳進而發揚光大,必須考科學合理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以下幾點:其一,把灰塑工藝以現代的技術手段記錄下來。雖然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灰塑工藝就已經出現,但無論是其出現的年代,還是其使用的鼎盛時期,乃至技術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灰塑工藝的詳細流程一直沒有以文字、圖像等手段記錄下來,灰塑藝人的技術傳承和發展一直是靠師徒之間的口傳面授。這種情況使得該工藝的傳承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該技術在某一藝人的活動范圍內沒有傳人,這位藝人畢生的技術及經驗失傳的情況就很可能發生。由
6、政府主導,以現代化得手段,如:文字信息、影像、音頻等手段記錄下這一技術,再由政府集中保管這些資料,既可令這些技術得到最低限度的保留,又可保障藝人們的獨門技術不會泄露,威脅到其謀生。其二,繼續大力修復古建筑和有價值的傳統建筑。在現代建筑盛行的今天,灰塑工藝行業的生存空間幾乎已經被局限于古建筑修復這一領域了。在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的今天,繼續更關注修復具有價值的古建筑,無疑是為灰塑工藝的保存提供了市場上的保障。其三,灰塑工藝本身的創新。雖然古建筑的修復為灰塑工藝行業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但這終究只是摘取前人的果實。要真正的到發展,使這一行業有活力,還是必須靠創新。如何把傳統的灰塑因應時代的要求,推陳出新,和現代的建筑結合起來,是留給每一位灰塑工藝從業者以及關注傳統建筑技術的建筑行業從業者的重大課題。資料圖片:未經修繕的陳家祠灰塑(1)未經修繕的陳家祠灰塑(2)修繕后的陳家祠屋頂灰塑(1)修繕后的陳家祠屋頂灰塑(2)陳家祠屋脊獅子灰塑陳家祠的蛟龍圖案灰塑花都資政大夫祠屋頂灰塑(1)花都資政大夫祠屋頂灰塑(2)大元帥府入口紅色“壽”字灰塑參考文獻:神州民俗2009年第112期嶺南灰塑傳承人及工藝南方都市報2009年12月24日廣州灰塑 雕刻著嶺南古建筑的輝煌廣州日報2008年7月23日別讓灰塑工藝遺產變遺跡廣州日報2008年8月31日灰塑:振興還是消亡?寫作日期:2011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