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建筑場的共生哲學分析摘要:本文基于對波普三個世界理論的理解以及對康德哲學作品的聯想,提出并解釋了建筑場概念,同時嘗試著用該概念來擴充對康德哲學思想的闡釋。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自體”與“現象”二分、崇高感、道德律令以及“人為自然立法”四方面思想與哥尼斯堡建筑場的關系。 /2/view-546795.htm關鍵詞:建筑場;共生;康德哲學中圖分類號:TU-0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3-0047-02收稿日期:2006-11-28:林煌斌(1981-),男(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1 引言人與環境處于共生狀態,人創造了環境,生態、和諧的環境又會促進人的發展
2、。在人所置身于其中的環境里,既包括純粹客觀的物,又承載著人類思想和文化的物。波普把純粹客觀的物組成的世界稱為世界一,把凝結人的思想和文化的物組成的世界稱為世界三,人類的主觀心理活動構成了世界二。在波普看來,世界三對于人的影響更大,它更為直接地作用著人的主觀世界(世界二)。1本文認為,雖然波普的學說有片面之嫌,但他無疑指出了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的世界對于人類自身有著不可忽視的涵育功能。波普意義上的世界三包括可以彈奏音樂的樂器、凝結人類思想的書籍、體現人類設想的建筑等等。然而,本文并不滿足于單純談論世界三對于世界二的影響,而是試圖把建筑作為研究的核心,探討通過建筑連綴起三個世界的整體對于個人的影響
3、和作用。基于以上考慮,本文提出建筑場的概念。它既不是純粹的物理場,也不是完全的心理場,更不是二者之間的簡單結合。建筑場包涵人本身及人相互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建筑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交互作用,并融為一體。建筑場中人和建筑是相互塑造、相互共生的。本文提出的基于建筑場的共生哲學分析是源于筆者在閱讀伊曼紐?康德哲學作品時的聯想,如果要真正理解偉人的創作和思想時,是否應該到他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去參觀,到他所曾經歷的生活環境去體會,是否應該到與他創作思想共生成長的建筑場去體驗?是否應該到康德故居到弗里德希炮臺間的被后人喻為“哲學大道”的街道去體驗?答案是肯定的。2建筑場概念闡述建筑
4、生態環境學是指人類建筑環境與自然生物共生關系的生態學。2建筑場就是人類建筑環境與自然界共生所形成的和諧整體,它包括建筑物、氣候、山水、土地和植被等。在參與塑造生活在該建筑場中每一個內界(精神)的方面,建筑場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莫扎特是在18世紀非西方的建筑場中成長的,他的音樂語言將是什么模樣?他還會攀登上西方古典音樂的頂峰?他還會有千載獨步的成就?孟子主張:“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里不僅指周覽四海名山大川,也包括驚嘆宏偉秀麗的建筑。宋朝蘇轍則直接強調“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而后知天下之巨麗”,也可見古人對建筑場的理解。孔子故居面對闕里街,夾于孔廟、孔府之間,是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門內為孔子
5、故居,內有御贊碑亭、禮器庫及詩禮堂等古跡,如果換成是古希臘建筑,那能和論語中的意象和語境對得上號嗎?孔子一生除了住在魯國外,其他時間都在周游列國。游覽這些建筑場對我們了解孔子生平和學說是會有幫助的,至少提供給我們想象力的空間。莫扎特經年累月接觸、感知到的建筑,包括教堂、劇院、音樂廳和普通民居。所有這些環境結合一起營構了一個建筑場,這樣的建筑場對其音樂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宗教、音樂方面,正如流水孤村、寒鴉古木的建筑場塑造中國古代詩人一樣,這樣宗教建筑場造就了莫扎特的宗教音樂,建筑場同音樂是共生的關系,他們之間的語言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圣?彼得堡18和19世紀的建筑(含教堂、修道院、火
6、車站和普通人的住宅)是具有紀念性意義的,因為在這兩百年里,俄羅斯出了不少世界級的文化巨人。從收集的建筑文獻出發,筆者試圖從這些建筑場中聽出、見出文化巨人的文化創作同這環境建筑場內在、微妙和隱蔽的關系。如果這些建筑都換成歐洲建筑,那還有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樂?還會有俄羅斯味十足的旋律嗎?可以肯定的是18世紀俄羅斯的建筑場參與了“甜美憂郁”的創造。建筑場同音樂、詩歌、繪畫和哲學思維等都有微妙的內在關聯,這微妙關聯正是共生的哲學。建筑一舞臺、人生一出戲,建筑場構造了大舞臺,其他文明活動在該舞臺上展開。3析康德哲學思維形成的建筑場在閱讀康德著作,在研究他的哲學繼承關系時,常局限于哪些思潮對其哲學體系形成
7、的影響較大,可以列出如牛頓力學、18世紀的天文學等等,幾乎所有研究康德的傳記著作都忽略分析康德所生活過的建筑場的分析。柏拉圖說過:幾何學把靈魂引向真理,產生哲學精神。建筑場是由無數個幾何形體構成,康德的哲學精神不可避免地在建筑場中醞釀與共生。3.1城市歷史與“物自體”和“現象”的二分“物自體”和“現象”的二分是康德哲學的基石。在康德看來,我們無法真正認知物本身,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主體對物自體給予人刺激的整理。對于康德的這個思想,我們不僅要從哲學史進行分析,更應該從康德所生活的城市歷史與其理論關系的角度進行探討。歷史上,普魯士曾經分為東、西普魯士兩個行政省,東普魯士的首府叫哥尼斯堡。1724年康德
8、就誕生于此,1804年這位哲學家逝世并長眠于此。作為首府的歷史賦予哥尼斯堡一些雄偉壯觀的標志性建筑。徜徉在這些建筑之間不免讓人浮想聯翩,追憶那些輝煌的歲月。然而康德在世時哥尼斯堡已經淪落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曾經的浮華與眼前的寥落形成了極強的對比。面對此情此景,熟悉歷史的康德很可能會產生世界如夢、歷史變幻的想法,這是否是他把“物自體”與“現象”對立起來的原因呢?據說康德除了曾到幾十英里外的但澤旅游過外,幾乎沒有走出哥尼斯堡一步,真正做到了“不出戶、知天下”,“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雖然說地理意義的旅游很重要,但是偉大思想的升華卻是孤獨思索的結晶。康德習慣了哥尼
9、斯堡,當然也習慣了這個城市的建筑,也許康德只有在這樣的建筑場里才能做出令后世嘆為觀止的思考和寫作。蘇聯學者古留加曾寫過:“按照慣例,我們敘述康德的一生要從敘述他生活的那個城市開始,哲學家的那些嚴密學說仿佛是用這個城市的花崗巖石砌筑而成的”3。很可能,康德的思想不僅受惠于英國和法國的哲學家,更受惠于城市的花崗巖和城市的歷史。3.2崇高感是康德哲學思想的重要概念事實上,康德的哲學體系本身就宛如由花崗石砌筑而成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給讀者以崇高的美感。在哥尼斯堡及其周邊的地區并沒有高山峻嶺,就外部環境而言,教堂建筑和星空是康德有關崇高概 念的兩個刺激源。同時還有抽象意義上的崇高數學和力學上的崇高。如
10、果把康德哲學體系比做哥特式大教堂,那么其尖頂便如他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我頭頂上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羅伯尼切教堂是康德住宅對面的標志性建筑,偏愛眺望的康德,同羅伯尼切教堂默默對話,隨后墮入沉思默想,悲壯沉郁。3.3道德星空思考是康德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哥尼斯堡的建筑場凈化、營養和拔高了康德,助他登高臨遠,洞察一切。星空之所以被注意到,與哥尼斯堡挺拔的教堂建筑的指引是分不開。建筑引發人的思考,也激起康德對道德星空的探索,使其越來越體會到人性之偉大、人性之美,引發“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的星空
11、與古希臘的宇宙(cosmos)概念一脈相承,在康德的宇宙中一切都井然有序,并充滿著人的意志自由。或許正是這種以教堂為背景的星空,成就了康德“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思考4。3.4城市建筑與“為自然立法”思想康德習慣于每天出去散步,在散步的過程中他會想起哥尼斯堡這個名字還與一個數學難題聯系在一起。在哥尼斯堡的萊茵河上有七座橋,將河中的兩個小島和河岸連接。生于斯、長于斯的哥尼斯堡人產生了一個疑問:能否尋找一條路線,經過每一座橋只一次而能回到出發點。整個城市沒有人能解答,歐洲的著名數學家也一籌莫展。后來數學家歐拉于1736年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并為拓撲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初等的例子。如果哥尼斯堡人沒有提出問
12、題,哥尼斯堡七橋問題也不會成為數學上的著名問題。這說明哥尼斯堡人非常喜歡理性的思辨。康德應該經常在七座橋梁上漫步,橋梁以及七橋問題對他那善于思考的氣質不能不產生一定的影響。再加上他的前提是“物自體”與“現象”的二分,所以他認為自然本身并無規律,所謂自然的規律只能是人先天能力賦予的。這就是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這一“革命”后來被視為古典哲學與當代哲學的分水嶺。對于專業哲學家來說,哥尼斯堡七橋與康德哲學是個“弱”相關關系,但又有誰能否認它們之間微妙的聯系呢?4結語在閱讀康德的哲學著作和瀏覽哥尼斯堡城的建筑時,我們深深感動于康德哲學思想的深邃及與其哲學思想共生的建筑場的壯麗。建筑場可以使人產生崇敬
13、感、敬畏感、使人興奮、激昂、深沉、傷感、惆悵建筑場可以容納人類所有的情感中。建筑場可以影響人們的深層意識,對人們在形成科學、人文、歷史、物質、生命、環境、技術等觀念的形成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在建筑場理論分析基礎上可以融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等方面,使設計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尋找最佳答案。建筑場與意識共生發展,它不僅是對和諧發展觀的補充,也將進一步推進建筑設計思想的完善與發展。參考文獻:1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2孫鳴春生態環境設計中的諸多因素J.環境設計,No.01,2002:21-243賈澤林譯康德傳北京:商務出版社,19814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