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寧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波市城市總體規劃(2002006 620202020 年年)(20201 15 5 年年修修訂訂)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 年)(2015 年修訂)已獲得了國務院批復,現將總規主要內容公布如下:一、一、編制目的編制目的 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 年)作為指導城市發展與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較好地引導和促進了寧波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隨著區域發展背景的重大變化,寧波城市面臨著新的發展問題,為充分發揮城市總體規劃對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指導作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進行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二二、規劃、規劃范圍范圍 規劃范圍分為市
2、域、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范圍為寧波市行政轄區,面積 9817 平方公里,重點研究區域協調、市域空間結構、市域基礎設施布局及重點城鎮發展等。中心城區范圍包括三江片、鎮海片、北侖片,是本次總體規劃修改的重點地域。中心城區的城市規劃區范圍為市區行政區域,面積 2560 平方公里,該區域的建設和發展實行統一規劃與管理。三三、規劃、規劃期限期限 本次總規修改期限至 2020 年。四、城市性質四、城市性質 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五、城市職能五、城市職能 國際貿易物流港、東北亞航運中心深水樞紐港、華東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對外貿易口岸、
3、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核心。六六、城市規模、城市規模 2020 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 395 萬,城市建設用地 420 平方公里。七七、市域空間、市域空間布局布局 1.市域總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 1000 萬以內,城鎮化水平達到 75%以上。2.市域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核兩翼、兩帶三灣”多節點網絡化市域空間格局。其中一核為寧波市區;兩翼為由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灣新區組成的北翼和由奉化市、寧海縣和象山縣組成的南翼;兩帶為東部濱海城鎮產業帶和西部山區生態人居帶;三灣為杭州灣、象山港和三門灣;節點為衛星城、中心鎮和新市鎮。一核由寧波中心城區、外圍組團及近郊城鎮組成。重點發
4、展行政辦公、航運服務、金融保險、商貿物流、信息科技、風景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促進轉型升級,提高城市集聚輻射能級,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以寧波中心城區為主體,初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北翼包括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灣新區。北翼是寧波都市區副中心,杭州灣地區專業性生產服務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性現代物流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組成部分,浙東歷史與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基地。南翼包括奉化市、寧海縣和象山縣。南翼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國際旅游休閑區、海洋經濟示范區、特色宜居健康新區、國家海洋文化和生態保護區。東部濱海城鎮產業帶向北對接上海,向南銜接三門灣地區,串聯慈溪中心城市、杭州灣新區、鎮海片、北侖
5、片、東部濱海組團、象山縣城、三門灣區域等。西部山區生態人居帶向北對接杭州,向南聯系浙南、臺溫地區,串聯余姚中心城市、三江片、奉化中心城市、寧海縣城等。杭州灣區域包括余姚、慈溪、杭州灣新區、鎮海的杭州灣沿岸區域,是浙江省特色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濱海生態保護區。象山港區域包括東部濱海組團、奉化東部、寧海和象山北部地區,是全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休閑度假港灣、浙江省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寧波現代都市重要功能區。三門灣區域包括象山南部和寧海南部,是產業復合型、生態友好型、濱海風情型的全國海灣生態經濟試驗區、國家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現代農漁業基地、長江三角洲海洋新興產業基地、海峽
6、兩岸交流合作示范基地。3.城鎮規模等級 城鎮規模等級分 6 級:級人口 400 萬左右(寧波中心城區),級人口 50100 萬(余姚、慈溪),級人口 2050 萬(奉化、寧海、象山、東部濱海組團、杭州灣新區),級人口 1020 萬(慈城、九龍湖-澥浦、泗門-黃家埠-臨山、周巷、觀海衛、溪口、龍山-慈東濱海區),級人口 510 萬,級人口 5 萬以下。中心鎮人口一般不小于 5 萬,一般建制鎮人口原則上不小于 1 萬。4.城鎮職能等級 城鎮職能等級分 4 級:級為寧波中心城區及外圍組團,級為慈溪中心城市、余姚中心城市、奉化中心城市、寧海縣城、象山縣城、杭州灣新區,級為衛星城、中心鎮和新市鎮,級為一
7、般建制鎮。5.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 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體系化、均衡化、品質化的發展目標,構筑與城鎮體系相適應的網絡化格局,確保公益性(準公益性)設施的有序建設。基礎教育設施:按千人指標 6068配置小學,千人指標 3034配置初中和高中,其中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1:1。醫療衛生設施:寧波市域每千人床位數達到 5 張以上。寧波中心城區規劃布局三級綜合醫院 16 家,各縣(市)布局三級綜合醫院 35 家。各街道(鎮、鄉)設 1 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文化體育設施:各縣(市、區)設 1 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文化活動中心,各街道(鎮、鄉)設 1 處有獨立占地的街道級體育健身場館和文化活動
8、場館。競技性體育場館能夠滿足承辦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國際重大單項體育賽事的需要,訓練基地能夠滿足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需要。養老服務設施:每百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 5 張以上;積極推進街道(鎮、鄉)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各社區(行政村)設 1 處居家養老服務設施。6.市域歷史文化保護 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發展的資源,完善保護體系,建立整體保護框架,在保護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按市域、中心城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五個層面進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歷史文化名城(寧波、余姚 2
9、處)、名鎮(慈城、石浦、前童、鳴鶴、梁弄等)、名村(許家山、龍宮、巖頭、橫坎頭等)必須依法編制保護規劃,并按照保護規劃保護和管理。天一閣、保國寺、河姆渡遺址、蔣氏故居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遵循歷史載體真實性、歷史環境完整性和功能利用延續性的原則,執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中國大運河寧波段應按照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原則制訂保護措施,把大運河遺產保護和功能延續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八八、中心城、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區空間布局 1.空間結構 中心城區呈“一主兩副,雙心三帶”的空間結構。一主即三江片,兩副即北侖片和鎮海片;雙心即三江口中心和東部新城中心
10、,三帶即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依江形成的三條濱江生活帶。2.發展方向 三江片在進一步完善東部的基礎上,重點向西、向北發展,適度發展南部;北侖片、鎮海片沿海岸線發展。3.分片布局 三江片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為依托,形成以三江口為商業中心、東部地區為行政商務中心的雙核空間結構,依江形成以水和綠地為主的生態休閑軸。重點打造中山路城市主軸、東部城市次軸、西部城市次軸三條城市軸線。北侖片形成帶狀組團式結構,由中心片區、小港片區和大榭-白峰片區組成,各片區之間以生態帶分隔,以快速交通相聯系。中心片區強化產業發展與城市生活的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小港片區推進轉型升級,承接三江片功能和產業的外溢;
11、大榭-白峰片區推進海洋產業集聚發展。鎮海片形成濱江生活居住和濱海工業倉儲兩個片區,其 中濱江以生活居住為主,濱海以工業倉儲為主;生活居住片區和工業倉儲片區之間以防護綠帶相隔離。4.外圍組團 為加強中心城區與周邊區域統籌發展,實現功能互補與空間協調,外圍形成慈城、東錢湖、東部濱海、九龍湖-澥浦四個組團。慈城組團:即慈城鎮,是以都市休閑、山水宜居、高新產業集聚為主導的綜合組團。積極發展旅游產業,處理好歷史保護與城市建設關系。東錢湖組團:包括東錢湖、云龍、下應,規劃為國家級生態旅游度假區和長江三角洲著名的休閑度假基地、華東地區重要的國際會議基地、國際性的高端總部經濟基地。嚴格控制建設規模,避免對公共
12、空間和生態本底的侵占。東部濱海組團:包括春曉、梅山、咸祥、瞻岐,是以保稅物流、貿易口岸、生態休閑、生活居住為主導功能的綜合組團。控制工業用地規模,合理利用海岸線。九龍湖-澥浦組團:包括九龍湖、澥浦,是以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產業配套為主的中心城區北部綜合性組團。5.中心城區遠景發展構想 中心城區遠景將形成更為開放的組團式空間結構。三江片為中心城區的主城,外圍形成多個片區和組團,通過軌道 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加強主城與外圍片區、組團之間的聯系,構建錯位發展、生態良好、開放有機的網絡系統。中心城區遠景重點向南發展。6.城市特色 寧波是以“水”為核心的水網城市,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營造
13、具有江南水鄉與現代港城于一體的城市個性,形成“江、河、湖、港、橋”融為一體的城市風貌。突出自然環境景觀特色,創建山海交融、依山傍水的山海宜居名城特色。保護利用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發掘河姆渡文化、浙東文化、商幫文化、港口文化等精華,突出現代港城特色,體現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中心城區按照“一主兩副、雙心三帶”的城市空間結構,突出“山海相融、三江六岸、一湖居中”的城市總體形象。疏散舊城區人口,適當控制城市用地發展規模,組團之間保持一定的生態隔離帶,形成良好生態環境,從整體上保護山水城市的風貌。中心城區風貌特色規劃的重點地區為“兩心一軸、三江六岸”,“兩心”分別指三江口核心區與東部新城核心區;“一軸”指
14、中山路城市景觀軸;“三江六岸”為由余姚江、奉化江、甬江水系組成的濱江景觀走廊。7.舊城更新 舊城改造的對象主要為棚戶區和城中村。棚戶區改造以成片危舊住宅改造為重點,力爭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基本消除安全隱患嚴重的成片危舊住宅區,全面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城中村改造采取整體拆建為重點的改造方式,科學編制城中村規劃,合理優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九九、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與四線管制保護與四線管制 1.市域生態系統 市域內通過兩條南北向生態屏障,三條東西向生態走廊,多條生態間隔帶,多個生態綠源,構筑連山、串城、面海網絡化的生態安全格局。2.市域生態保護紅線 按照“保護優先、合
15、理布局、控管結合、分級保護、相對穩定”的原則,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內土地面積占陸域面積 40%以上。生態保護紅線內區域實行分級分類管理,以滿足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的基本需求。3.市域空間管制 寧波市域陸域范圍內根據地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不同,劃分為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強化空間 管制。禁建區指自然及人文資源珍貴、必須加以原真性保護、避免受人類開發活動破壞的區域,約占市域陸域面積的 50%。限建區主要指資源承載能力及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以及城鎮遠景發展預留用地,約占市域陸域面積的 30%。適建區指綜合條件下適宜城市
16、(鎮)發展建設的用地,是城市(鎮)發展優先選擇的地區,約占市域陸域面積的 20%。4.中心城區綠地系統 中心城區構筑“一個生態圈、雙Y生態軸、一個生態環、多條生態廊道”的生態框架,凸顯寧波自然山水格局,維護城市生態安全。5.中心城區四線管制 城市綠線指市級公園、區級公園、專類公園、主要防護綠地等各類綠地的范圍線。城市藍線指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西塘河、甬新干河等主干河道,東錢湖、九龍湖等湖泊,皎口水庫、英雄水庫、新路岙水庫等飲用水庫以及大型排水渠和濕地等主要地表水體的保護范圍。城市紫線指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城市黃線指對城市布局和周邊環境有較大影響的城市基礎設施用
17、地的控制范圍。中心城區“四線”范圍內用地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要求實施管理。十十、城市綜合交通、城市綜合交通 1.高速公路 構筑“兩環十射”的高速公路網絡。“兩環”為繞城高速公路與都市區環線;“十射”指杭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復線、甬臺溫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及連接線、杭州灣跨海大橋第二通道、甬舟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復線(北侖接線)、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六橫高速公路。2.鐵路 構筑由國家鐵路與省級城際鐵路組成的對外鐵路網絡。國家鐵路在既有蕭甬鐵路、甬臺溫鐵路、杭甬客運專線鐵路基礎上,增加甬金鐵路、滬甬(跨杭州灣)鐵路、甬舟鐵路、沿海鐵路貨運通道;同時預留杭甬城際鐵路、甬臺
18、溫城際鐵路、滬甬城際鐵路通道。3.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網由東外環路、望海大道-世紀大道、廣德湖路、九龍湖大道、機場路、秋實路-廣元路、北外環路、通途路、夏禹路、環城南路-富春江路、鄞州大道、沿海中線、泰山路-鎮浦路、余北快速路、大海線等道路構成“四橫五縱九聯”的總體布局。4.軌道交通 市域軌道形成以中心城區為中心的放射狀網絡,網絡由余姚-杭州灣新區線、慈溪線、奉化-寧海線、象山線四條線組成,并與城市軌道形成便捷的換乘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線網以三江片為核心,形成跨三江、連三片的放射狀網絡格局,規劃線路 7 條,線網總規模 278 公里。5.交通樞紐 客運樞紐形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國家級綜合客運樞紐
19、,由鐵路寧波南站綜合樞紐、櫟社機場綜合樞紐組成;第二層次為區域級綜合客運樞紐,由鐵路東站、鐵路莊橋站和駱駝、邱隘、段塘和鄞州等公路客運站組成;第三層次為城市客運樞紐,圍繞軌道站點布置,為公交、慢行、機動車等城市不同交通方式轉換提供服務。物流園區及貨運樞紐結合港口、公路、鐵路、航空場站及大型工業園區集中布置。規劃主物流中心布置在北侖港區后方,副物流中心布置在杭州灣新區。市域內縣(市)各設1 個物流園區;中心城區布置 5 個物流園區,分別為空港、陸港、后海塘、霞浦和梅山物流園區。市域內規劃杭州灣、余姚、慈溪、奉化、寧海和象山 6 個貨運樞紐;中心城區規劃霞浦、空港、后海塘、鄔隘、陸港、邱隘、穿山、濱海梅山 8 個貨運樞紐。十一十一、市政市政基礎設施等(略)基礎設施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