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地域性看建筑創作的回歸【摘要】 建筑的特征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和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環境是建筑賴以存在的物質前提。任何建筑都必然要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并和環境保持著某種聯系,環境的好壞對于建筑的影響甚大。古今中外的建筑師都十分注意對于地形、環境的選擇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夠與環境取得有機的聯系。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的園冶一書中一開始就強調“相地”的重要性,并用相當大的篇幅來分析各類地形環境的特點,從而指出在什么樣的地形條件下應當怎樣加以利用,并可能獲得什么樣的效果。建筑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展現環境特色,使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 【關鍵詞】 地域建
2、筑 建筑創作 價值文化1. 我國建筑市場發展的誤區在多元化的今天,特別是我國實現開放改革以來,國外的種種建筑思潮洶涌而來,可謂魚龍混雜。進入市場經濟后,一切都商品化,建筑也毫不例外的需要包裝,洋裝成為時尚,歐陸風由南到北,盛極一時,暴發戶式的建筑形象充斥著全國城鄉。不管什么城市、什么環境,也不管是什么性質、什么功能的建筑都一味追求國外的某個式樣。美國的“國會大廈”在中國大多肆意被“克隆”。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中還常常看到克隆的國會大廈形象。刮洋風一時成了建筑設計價值取向的原則,甚至成為挑選設計單位,選擇設計方案的首要原則。南京新火車站,南京江蘇美術館就是遵循這個原則,但是南京新火車站內部的流
3、線可以說是“一塌糊涂”,室內空間高高低低,流線不清,很難找到你要去的侯車室,侯車空間小,長度不夠,不適合我國排隊候車的使用特點,節假日更是擁擠,完全忽視了或者說根本不了解中國鐵道旅客車站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遠不如28年以前中國人自己設計的上海火車站(北站),人流組織得那樣簡潔明了、直截了當,從進入大廳到候車廳到站臺上車,幾乎沒有一點曲折行程。因此,我們開放要向外國學習,但不能全信;也不要只看外觀形式,而忽視建筑使用功能,而是要提倡、鼓動建筑創作。2. 重視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建筑的特點是與“地”相連,建于一個特定的場所,屬于一定的地域,這個地域的自然條件(氣候、地質、水文,地形、地貌等)、社會、
4、經濟,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對建筑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域的條件建構了建筑的形態。建筑是因氣候而生,隨氣候而變的,建筑的原始功能就是為了給人婁提供一個避風雨,避寒暑的庇護所。因而建筑與氣候的關系是天生而來,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氣候條件就有不同的“庇護”方式,構成不同的“庇護”形態,特定地區的氣候條件是地域建筑形態形成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我國的傳統民居從南到北都有合院形態,但因地域氣候差異,南方與北方院落形態是不一樣的。而目前中國的住宅東南西北中都是一樣的,地域性特征沒有了,導致城市也千城一面。建筑原本就是地域性的,從全球來講,歷史上存在著4大獨立的地域建筑體系即以中國為首的東方建筑、以歐州為主的西
5、方古典建筑、伊斯蘭阿拉伯建筑和以印度為主的印度建筑,他們都各自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現代主義建筑產生流行以后,出現了國際式建筑,給地域建筑帶來沖擊。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種形勢將越來越加劇。因此,建筑規劃與設計回歸本土,制造地域的建筑就顯得更為迫切,更為重要。3. 如何追求建筑的地域性自然化和人文化是地域建筑兩個本質的特征,也是今日現代建筑發展的方向。提倡建筑創作回歸地域,就是強調在建筑創作中一方面要尊重本土的自然條件,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努力使我們創作的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并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提倡本土化,應該努力學習外目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我們自身發展中
6、的問題,但絕不是照搬照抄,拿來就用,而是要經過消化、吸收、結合自己的肌體條件,有選擇、有改進的應用,最終使它適合我們的國情、鄉情、人情,這個過程就是創造新的本土文化的過程。譬如解決住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四合院的辦法,而是引進了“單元住宅”的理論和模式,基本采用多層甚至高層單元住宅的方式,但是它的平面布局、空間設置與安排,建筑材料和結構方式,甚至是建筑形式不是簡單的把國外的搬來照用,而是設計要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適合當地居民的經濟條件和居住需求,采用適合當地的建筑材料技術,設備和結構方式。3.1調整主觀層面的偏差建筑的地域性原本是一個樸素的概念,它并非某種程式化的風格主義、流派,究其實質是一
7、個“以人為本”的創作觀與方法論。建筑師作為地域建筑創作的主體,以合理的構造方式,恰當的形體語言組織實現使用者詩意的棲居,喚起他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就是其最本質與原真的思想。在中國地域建筑創作的當下,一些建筑師缺乏對民眾現實生活的基本了解,在建筑觀念中未能建立起終極關懷性質的價值體系,這直接導致了建筑創作中人文關懷的淡漠或是以經驗主義臆造建筑的地域性,先驗地“意構”一個無生活根基的虛無場所;或是忽視地域性處于動態發展過程中,歷史的片段與符號只是其有限度的表征,一味的濫用只能導致時空錯位,無法使人在現實的維度中實現自我認同一些偏差。一些建筑師對西方地域建筑創作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表面描述和經驗分析的
8、水平上,缺乏深入探究實現創作理論在中國有效轉譯的意識與自覺,在實踐中更多將地域性視為某種文化符號與時尚理念,最終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3.2調整價值層面的偏差在技術價值層面,忽視自身地域條件和特點,盲目引進移植不合本地域且代價高昂的新技術,造成能源消耗過多環境負荷增加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對于立足本土的傳統建筑技術繼承與發展帶來了沖擊和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地域建筑創作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背離,出現了以激進意識形態上的創新為目的的技術非理性現象。這種對“極端”形式主義的追求有時被置于“進步”的名義之下,導致了建筑地域性本原的喪失。地域性作為建筑的基本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且一直伴隨建筑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建
9、筑地域性的獨特表征使其既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既要維持和延續原有傳統的地域觀念,又要通過應用現代文明和技術對傳統建筑重新詮釋,實現對現實與未來地域性特征的重新判斷。地域建筑創作的目的應當揭示、闡釋當代人的文化內在,而不僅僅是描述文化形式本身,更不應將其所應具有的民族化精神與現代化品質對立起來。在中國地域建筑創作的當下,存在著地域建筑評判標準與審美價值取向迷失的問題,在某些建筑糞型的設計中依然無法突破。中、西、古、今的界限,無法給予地域建筑以當代的價值,陷于了進步與保守之間簡單的兩極化概念之中,是今天中國地域建筑創作健康發展的障礙之所在。4.結語地域建筑創作應強調多元包容
10、中傳承地域特色、和諧創新中提升城市魅力的原則,既保證城市發展的科學性,又彰顯建筑鮮明的時代性;既注重城市傳統地域文化特色,又以創新精神與時代同步。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回歸到地域建筑創作的本原時,腳下的路更為寬廣。參考文獻1. 梅洪元, 張向寧, 朱瑩,回歸當代中國地域建筑創作的本原J, 建筑學報, 2010(11):106-1092. 章明,張姿,當代中國建筑的文化價值認同(1978-2008)J,時代建筑,2009(3):18-233. 段智君,趙娜冬,中國建筑的世界表達關于當前建筑展示的文化思考J,華中建筑,2007(1),4-64. 鮑家聲,建筑創作的回歸J,建筑學報,2009(6):92-955. 李小龍,建筑創作中的“意識流”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