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類型學角度談傳統徽派建筑元素的現代運用中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類型學的認知,解析傳統徽派民居的元素,試 圖探索其文化傳統中相應的精神原動力,注重傳統民居中內在不變的“原型”,以類型學的研究方法來解析當代地域主義建筑創作實踐,以期在我們的城市化過程中能傳承和發展我們的傳統。 關鍵詞:類型學傳統徽派建筑現代建筑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經濟增長擺在第一位的政策指導下,商業競爭波及到建筑領域,建筑被加上了越來越多的重負:城市的象征、公司的形象它變成了紀念碑式的產物,城市面貌隨著大量體型各異的高層建筑而發生著變化,然而城市的結構、城市生活的組織與歷史的漸進關系被分隔得
2、支離破碎,人們為此感到了強烈的“陣痛”。類型學強調保持城市生活的相對穩定或延長穩定性,城市設計、建筑設計也應充分考慮其歷史、文化發展的延續性,照顧人的視覺在形式跳躍上的承受能力和人們生活在斷裂中的茫然、無所依從的心理反映。社會的發展是在矛盾中前進的,在建筑設計方面,類型學為我們提供了新思維、新觸角。 正文: 1、對建筑類型學的認知 類型代表了一種要素的思想,這種要素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則。 科特米瑞?狄?昆西; 類型應該被理解成為一個形式的內在結構。 G.C.阿爾甘; 類型就是建筑的觀念,它最接近于建筑的本質。 阿爾多?羅西。 現代建筑流派的演變與消退現象引起了我們這樣的思考,那就是除了易于消
3、失、變化的那些表面東西外,是否還有一些永恒、長久的東西,即在建筑發展過程中常具生命力的理論思想體系,這樣的理論來自于建筑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這種理論在建筑學中就是“類型學”。類型是一個傳遞歷史文化信息的媒介,類型學注重“不變”,追尋建筑的內在本質,探索“不變”與“變”之間的關系。由于選擇“原型”的來源角度不同,概括起來,當代建筑類型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從歷史中尋找“原型”的新理性主義的建筑類型學;?從地區中尋找“原型”的新地域主義的建筑類型學。作為設計方法的類型學十分講究理性。歐洲一些建筑師認為人類的文明史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建筑類型。意大利的格拉西認為建筑問題的關鍵在于對這些類型進行集合、排列
4、、組合和重建(組)。羅西則認為一種特定的類型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一種形式的結合,并進而認為房屋的類型從古至今在本質上沒有變化,這些觀點是一種傳統和歷史的特定視界,它是從歷史的恒定面上看待歷史上出現的建筑,即看待傳統,這種視界又是從人類生活的文化角度來觀察而非局限于實用的角度。如從文化的角度講,這些建筑形式均可從歷史中找到先例,可從人類的文明史中發現。這些新的形式大多可從歷史上的建筑類型中衍化而來,可從對歷史上的類型加以重組、構成而來。 2、徽州民居演變過程中所體現的建筑類型學思想 徽州民居,以布局的整體性、民居的藝術性、景觀的獨特性見長;以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墻、變化豐富的馬頭山墻和大量的
5、樓閣牌坊為特色。同時,雕鏤裝飾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通過宅門的門罩、窗楣、柱礎等予以體現。從工藝、構造到構圖圖案,其精美的雕琢呈現出獨特的藝術色彩。據歷史推斷,徽州民居起源于南方山地林區的干欄。再從普通樓居發展到后來的天井四合院馬頭墻風格,其建筑型制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然而,研究它們的演化過程,我們發現建筑類型學的思想一直貫穿其中。首先它強調了歷史的屬性和精髓;其次由于時代條件存在著差異,在模型選型類型還原顯型的過程中,它時刻滲透著個人、集體的創作靈感與理想。 無論哪個時期的徽派建筑,他們都有以下的特點:在外觀上,大多為兩層的樓房,樓下低矮,樓上寬敞,外面用高高的白墻圍合,整個墻面僅開少數漏窗
6、,一樓基本不對外開窗戶。房屋兩端山墻的升高超過屋面及屋脊,山墻面頂部呈階梯形,即風火墻。一般風火墻 凸出三階,少數凸出五階, (圖1 馬頭墻) 每階以水平條狀的山墻檐收頂。為了避免山墻頂距屋面高度過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漸跌落的方法,每階收頭處做出翹犀頭,當地稱此為馬頭墻(如圖1)。外觀色調上以灰、白、黑為主,不用重彩濃色,并且盡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質感。屋頂一般不用琉璃瓦裝飾,正脊及垂脊皆無裝飾物,坡面屋頂、墻頂以小青瓦鋪成魚鱗狀。墻面均粉白灰,沿滴水頭處墻面用濃淡墨線繪出兩條粗細磚紋墨線,同時在墻體轉角處繪收頭花紋。在裝飾手法上,徽州的磚雕、木雕、石雕在住宅中得到絕妙的展現,到處可見到這種精
7、美的佳作。雕文大多以戲文故事、民間傳說為主,也有花鳥蟲魚以及各種幾何圖案等,意指福祿壽禧、吉祥如意。 徽州民居建筑基本型制的特征是以天井為連接點,以廳堂為主軸線,點線圍合成多樣組合的形式;多以2,3層樓為主,單體民居的平面形式以內天井式三合院為基本單元,由起居等不同功能空間組合而成。研究此后的建筑平面形式,便是以它為“元類型”發展,進而組合成“凹”形、“H”形、“回”形、“日”形等平面形式,方整緊湊,對稱布置。具有向心性、整體性、封閉性和秩序性等特點。我們可以發現徽州民居從單元組合方式上看,是以“三合式”或“四合式”為主,以隨機性和非理性方式,呈現出多樣性。這種單元組合在保持同一性和相似性的同
8、時,又表現出偶發性和差異性的特征。其具體表現為主要單元的定型和次要單元的不定型、縱向軸線的對稱性和橫向軸線的非對稱性等。從空間構成形式上看,徽州民居空間多以廳堂空間、庭院空間和巷道空間構成。不同功能的空間采用內外轉化、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和視覺過度等設計方法,使得空間組合連續多變。這種組合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天井空間為生長點結成秩序井然而又組織靈活的民居體系。 3、傳統徽派建筑元素的現代運用 從徽州民居所探討的建筑類型學思想角度出發,我們注意到建筑設計要整體地體現以下的原則:功能合理性、環境適應性、構造、材料和技術的地域性、文化傳統、社會意識和生活方式的延續性以及獨創性的原則。這些原則歸根結底就是建
9、筑傳統的延續與建筑設計的創新,是貫穿建筑類型學設計模式自始至終的中心思想。 在現代建筑中,運用類型學設計模式批判的繼承傳統徽派建筑元素,營造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氛圍。在建筑物的主入口和近人部位采用“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體量較大,有較長的連續性墻面的現代建筑,達到化可通過線條分割、墻面凸凹等多做方法化大為“小”,把握好尺度,大為小;在橫向上,處理好墻角處的過渡,縱向上,做適當的進退,以體現階梯式布置、群房一體的多層次墻面的傳統特征;馬頭墻符號的應用是現代建筑體現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延續傳統建筑特征符號的尺度比例,抽象變通地運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模仿;靈活運用不拘朝向和
10、大小,并且層次感極強的坡屋頂,可以規劃角度要求,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頂,多、高層公共建筑盡量使用現代建筑技術及材料,采用與坡屋頂相協調的變形處理,使天際線變化和諧;堅持青山、綠水、粉墻、黛瓦構筑成的主色調,色彩力求統一、清新、明快等等。 總而言之,類型學是一種設計方法,它的模式可以擴展至所有設計類型中,從傳統中提煉要素,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再現;它又是一種創作思想,把傳統建筑作為現代創作的源泉,在現代設計中延續和再現地域文化,在創新中尋求個性的表達。 參考書目: 1 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K?弗蘭姆普敦.張欽楠等譯.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3 段進.空間研究1: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古村落空間解析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 汪麗君,舒平.當代西方建筑類型學的架構解析J .建筑學報,2005(08) . 5 沐小虎.建筑創作中的藝術思維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 6 江驥.徽派建筑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7 吳良鏞.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