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地域建筑特征與氣候條件的關系不同地域的建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這些特征的形成除了受當地人文文化的影響外,很大一部分是由當地的氣候條件決定的。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位于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窯洞是陜北農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的深層文化,是陜北人民創造了窯洞這一民間藝術。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筑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在過去,一
2、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傣家的竹樓。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筑。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于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臺和走
3、廊,在陽臺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臥室,臥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于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最后,再讓我們回到我們的首都-北京,來領略北京四合院的風韻。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筑,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這一傳統建筑的誕生與其所在地處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分不開的。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即是中國古代的建
4、筑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總的來看,建筑最初不過是庇護人類活動的掩體,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建筑將各個時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跡最完整的載體。而建筑特征的形成與當地的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認為,不同地域建筑特征與氣候條件的關系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氣候條件決定了建筑特征,建筑特征又體現了氣候條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