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號:20094859 姓名:石竣夫 專業班級:金融三班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筑欣賞摘要:承德避暑山莊這個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從康熙42年(1703年)開始興建,到乾隆57年(1792年)竣工,歷時近一個世紀,占地846O畝,山莊的建筑秀麗壯觀,令人神往。多種建筑形式的自由組合與變化,人工園林與山林景觀的對比與和諧,各民族建筑文化的交流與融會。本文主要欣賞了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的美學、古典哲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和藝術。關鍵字:建筑;文化景觀;園林;藝術正文:一、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 避暑山莊不是一座普通的園林,而是中國清朝
2、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康乾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任務是把處于紛爭、散漫狀態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并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當年,清帝每年有半年時間在這里處理朝政,接見各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他們在此接見蒙古、西藏、新疆、青海、西南及臺灣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宗教領袖和外國使節,加強了清政府與各民族上層人物的聯系以及和其他國家的交往,取得了單純靠軍事力量難以取得的效果,為穩定邊疆和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萬樹園是清帝在山莊進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他們曾在此野宴少數民族上層首領和各國使節。游人面對著萋萋芳草、追逐的群鹿,座座蒙古包和“天蒼蒼,野
3、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眼前仿佛閃現出貴賓滿座、笑語喧嘩,清帝盛宴邀請少數民族首領和各國使節的壯觀場景。二、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避暑山莊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一康乾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苑囿與皇家寺廟建筑經驗的結晶,它與私園并稱的中國兩大園林體系,園林建造實現了“宮”與“苑”形式上的完美結合和“理朝聽政”與“游息娛樂”功能上的高度統一。走進這座海市蜃樓般的建筑群,可以觀賞到另一類風景。這是一片皇家園林,因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文化景觀。名人書寫的牌匾、楹聯、詩詞到處可見,有康
4、熙帝以四個字題名的景色36處,有乾隆帝以三個字題名的景色36處,史稱“康乾72景”。梨花伴月、卷阿勝境、月色江聲、風泉清聽、水流云在、滄浪嶼等,72景的充滿詩情畫意,僅名稱都會讓人浮想聯翩,如“月色江聲”景點位于避暑山莊湖區中部、上湖與下湖之間,在天然成趣的基礎上仿杭州蘇堤建了芝徑云堤接連三島,頗得園林藝術“一池三山”之神韻,隔湖與水心榭、環碧島和如意洲遙遙相望,周圍的湖光山色秀美宜人,島上民居風格的建筑與周圍的湖水、山石和植物的巧妙結合,使園林景觀富于變化。園林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其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藝術,往往是通過植物為媒介,來影響人的感覺器官,使人產生不同的聯想,獲得不同的意境。月色江聲
5、島上構筑的庭院,追求民居格調,體現自然、樸素的山莊野趣,這在建筑形式上必然造成缺乏高低錯落的變化,置身于此,給人以平淡的感覺。為彌補不足,造園者充分利用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三者之間的高差特點,采用掩映手法,來增加庭院的層次。高聳云天的古松與建筑對比,給人以整個庭院空間的高低參差變化和層次感,無形中增加了庭院前后錯落變化和空間深度。這樣,整個島嶼上的建筑,半藏半露于樹叢之中,景觀上既高低參差,又前后錯落,給人以美感。島上被列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二景的“冷香亭”。西、南兩側瀕臨上湖與下湖,視線開闊,景色秀麗,是清帝夏秋之際聞香賞荷之所。每當夏秋時節,置身亭中,既可觀賞艷麗的敖漢荷花,又能聞著隨風飄來
6、的幽香,乾隆皇帝曾用“四柱池亭繞綠荷,冷香雨后襲人多”的詩句,來描寫這里秋季的景色。這里主要是以荷花為媒介,通過視覺和嗅覺產生聯想,而獲得令人陶醉的意境。“峽琴軒”是清帝彈琴弄笛、欣賞音樂的地方。而真正取意則是松濤和水聲。陣陣松濤和湖水拍岸之聲交相呼應,形成了優美的旋律,“峽琴軒”因此得名。三、避暑山莊標志中國古代造園與建筑藝術的巨大成就,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園囿。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是具有創造力的杰作。對園林進行具體分析,以“中國傳統建筑包括造園藝術的審美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知覺,象征涵義給人聯想認識它們全面體現
7、了傳統建筑(和園林)的美學思想”在造園上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總結并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素材、造園技法使其成為自然山水園與建筑園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繼承、發展并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建筑技藝擷取中國南北名園名寺的精華,在模仿中創造性地表達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建筑主題。在園林與寺廟、單體與組群建筑的具體構建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現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和建筑藝術的融合。它囊括了亭、臺、閣、寺等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木架結構建筑的高超技藝并實現了木架結構與磚石結構、漢式建筑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結合,再加上建筑裝飾及佛教
8、造像等中國古代最高超技藝的運用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觀。既然是皇家園林,建造者當然是天下一流,園中奇景“日月同輝”讓人驚嘆:站在文津閣前向池中望去,可見水底藍天中有一彎新月,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這是能工巧匠運用光學原理,在池水南面的假山上開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讓光線透過去,映現在水中,便形成了彎月如鉤。文津閣,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位于澄湖西北山腳下,為皇家藏書處。文津閣的主要建筑有:外二層內三層的閣。閣前水池,環池而建的假山,山南的文津閣院門。文津閣的規劃設計,充分表達了它所獨有的與嘈雜喧囂相隔絕的“幽雅”環境。設計者在實現這種環境時,力圖利用人造假山、水池、樓閣及樹木
9、花草,在蒼勁古樸、山重水復之中,達到“靜”的感覺。令人稱奇的是,設計者不僅通過模仿自然風光,而且還通過模仿自然現象來深化景觀設計的要求,即采用模仿“月夜深沉”的“晝月”,堪稱我國古代景觀設計的瑰寶。文津閣的“晝月”是指在白天陽光下,立于閣前池邊觀池水,可清晰地倒映出天上一彎明月,其背景漆黑,深不可測。尤在烈日炎炎之時,給人平添一份涼意,更添一份“幽靜”。文津閣的“晝月”不僅只是“形似”,而更重要的是其巧妙地、獨具匠心地以黑夜為月亮的背景,這種黑夜是純正的,無人工痕跡的,使“晝月”由形似而達到了“神似”?!皶冊隆边\用了物理中光學的原理,他們采用了構思奇特、令人叫絕的方法一一將背景投影原物用物理學
10、中的絕對黑體構成。為了構成絕對黑體,建筑師完全使用了近代物理中才出現的空窖模型。除了“晝月”背景投影原物的精心選擇,文津閣的建筑師還同時又與周圍的環境巧妙結合,恰當地規劃出了假山高度、山洞出入口位置、池寬深、閣距離池北沿的長度等,以建筑物理的角度,盡可能使“晝月”現象形神兼備?!皶冊隆笔强茖W史和建筑史上的典范,它突出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家、建筑師對物理黑體的深入研究,公元1774年的黑體研究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那么遙遠和超前,更難能可貴的是把物理黑體在建筑設計中做到了恰到好處的應用,這真是難以想象和難以捉摸的。文津閣是我國古代建筑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結果,是古代建筑的杰作。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實物資料,它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避暑山莊是一座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價值的藝術杰作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才能使其得以永久傳世并更好地發揮其所具有的世界意義。參考文獻:1李秋生.2曾昭奮中圖分類號TU一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39X(2002)060012023高俊虎、佟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