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錄編制依據2工程概況2施工特點3施工準備3混凝土澆筑4混凝土的抹面4混凝土養護5混凝土測溫5混凝土模板安裝和拆除6施工中注意事項6其他質量保護措施7安全措施7編制依據根據施工圖紙設計要求、圖紙會審記錄、變更記錄和現行的電力施工規范。GB 175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 1499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50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164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 5020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J 107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JGJ 18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 52普通混凝土用砂質
2、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 53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 5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 63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 107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2、工程概況:騰龍芳烴(漳州)有限公司熱電廠擴建工程,位于福建混凝漳州古雷港口經濟區;鍋爐基礎為樁基承臺和筏板基礎,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由業主指定的混凝土攪拌站直接運輸到施工現場。3、施工特點:混凝土施工具有結構厚、體形大、鋼筋密、混凝土數量多,混凝土高度2.5m,C35砼約2400m,工程條件復雜和施工技術要求高。混凝土的截面尺寸較大,在混凝土硬化期間水泥水化過程中溫度增高,使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內外溫差產生的溫度應力大
3、于混凝土的抗拉應力,是導致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主要因素。在混凝土施工中必須考慮溫度應力的影響,主要是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控制內外溫差,減小混凝土內外由于溫度差而產生的溫度應力。4、施工準備:4.1鋼筋通過隱蔽驗收,符合設計要求,螺栓及螺栓支架預埋件位置準確、標高正確,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要求。4.2測量準備:根據建設單位及監理單位提供的坐標及高層控制點,用全站儀對鍋爐基礎進行定位測量放線,在砼墊層上把軸線、承臺、筏板及短柱的位置標注清楚;用水準儀把標高控制點標注在短柱插筋上。4.3機械(機具)準備: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兩臺泵車,4臺插入式混凝土振動棒。施工前先將機械設備調試完畢。輔助機具:2
4、m刮杠、木抹子、尺子、灰桶、線繩、鐵锨、鐵耙、馬凳等。4.4勞動力準備:操作人員實行晝夜連續作業,兩班人員輪換施工,每班6小時。施工人員不少于24人,其中振動棒操作手每班不少于3人,混凝土抹面人員不少于4人。4.5技術準備:認真熟悉圖紙,做到施工中重點突出,心中有數。認真做好施工方案的三級技術交底工作,并使技術交底落到實處。尤其是施工班組長向操作工人交底,須認真徹底,避免流于形式。5、混凝土澆筑5.1混凝土澆筑順序:兩臺泵車分別安放在東西兩端,由東西兩端向中間分層澆筑,每層澆筑不超過500mm;在已澆筑的下層混凝土尚未初凝前,開始澆上一層,逐層進行,直至澆筑完成,為了不使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出現
5、冷縫,初凝時間不小于8h。5.2振動棒操作人員應安排有操作經驗的人員擔任,熟練振動棒的操作方法。作到“快插慢拔”每個插入點的振搗時間應由現場確定(表面出現少量砂漿,無氣泡逸出為止),一般10秒左右,插入點之間距離控制在500mm左右,不得漏振,振搗時不得用振動棒趕漿,不得振動鋼筋和模板。5.3振動棒的插入深度應至少插入下層混凝土50mm,消除上下層混凝土之間的縫隙。6、混凝土的抹面:6.1澆注完成設計標高后的混凝土,應由專門的抹面人員收面找平。根據柱筋上的標高控制點,拉線控制混凝土上表面的標高,用2m刮杠找平,并用木抹子收平混凝土面。6.2澆筑后的混凝土初凝開始至終凝前,對找平收面的混凝土再次
6、收面抹壓,消除由于混凝土干縮造成的細微裂縫,并把面層收成毛光。該工序在必要時應多次進行,保證表面無裂縫出現。7、混凝土養護:7.1混凝土養護在混凝土澆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澆筑完找平后,混凝土表面及時鋪一層塑料薄膜,降低水化熱的釋放速度。7.2混凝土澆筑時,由于水泥凝結過程中產生大量水化熱,因而易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當溫差大于25時混凝土易產生溫度裂縫,為防止混凝土產生危害裂縫,采用如下措施:a選用水化熱較低水泥,摻加緩凝型減水劑,控制水泥用量,以減少水化熱。b采用合理的養護和表面溫度控制方法,減小大體積混凝土的內外溫度差。c.在1-2.5軸和3.5-5軸各安放兩條通長110mmPVC管,
7、管道標高分別為-3.00m和-2.5m,每條管道每隔6m,離筏板邊3m,向上接75mmPVC管,管高至-1.3m見(附圖1),以便混凝土散熱。附圖15m2.6m11m3.5m-3m8m-1.3m11m-2.5m30.5m7.3基礎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8、混凝土測溫8.1根據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實踐經驗及有關資料,混凝土澆筑后內外溫差t25,混凝土的裂縫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一段時間內對混凝土內外進行測溫,溫差較大時,在混凝土表面增加保溫覆蓋,降低溫差。8.2測孔布置:測溫孔采用20的薄壁鋼管制作,管長0.6m,管下端用鍍鋅鐵皮焊死,預埋入混凝土內,管口高出混凝土面50
8、mm。本工程筏板基礎比較規則,因此布置三個測溫孔(個/300m2)。8.3測溫方法:將溫度計伸入管內中下部位置,管口用軟橡皮塞堵嚴,以保證內部測溫準確,三分鐘后迅速提出溫度計讀取溫度讀數,并按測溫孔平面布置圖的編號依次測量并記錄數據。8.4混凝土初凝后,開始測溫,第一至七天每四小時測溫一次,第七至十四天每八小時測溫一次。值班人員分三班測溫,對每一孔進行編號,做好測溫記錄,根據測溫結果繪制溫差變化曲線,混凝土內溫度連續24小時呈下降趨勢且平穩時,可停止測溫。9、混凝土模板安裝和拆模9.1模板安裝用絲桿加固,絲桿的間距上下、左右不大于500mm,以保證混凝土的外觀尺寸,避免漲模。9.2墻體混凝土拆
9、模時間不易過早以免損傷混凝土表面,拆模也不易過遲,否則因養護推遲,易造成水化受阻。墻體混凝土應根據現場觀察,當混凝土表面、棱角有一定強度不易被破壞時即可拆模。9.3平面結構混凝土在終凝后應立即進行澆水養護,墻體混凝土在拆模后要立即進行澆水養護,將表面澆濕后,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覆蓋在表面,并時刻保證薄膜內有凝結水或麻袋濕潤。10、施工中注意事項:10.1避免施工縫的方法:在人員組織和材料準備上,保證混凝土澆筑的連續性。澆筑時在下層混凝土開始初凝前,及時覆蓋上層混凝土,避免施工縫的產生。間隔時間應由現場確定,約1-2小時。10.2澆筑混凝土時,要保證在澆筑時不能搖動鋼筋,避免鋼筋發生移位。鋼筋工應派專人負責看守配合,及時恢復移位的鋼筋。11、其它質量保證措施11.1對到場不合格的混凝土由現場調度退回攪拌站,并記好車型、車號。11.2質量檢查人員檢查施工,嚴格按順序振搗;接班振搗人員提前半小時到崗與上班振搗人員共同操作,交班人員推遲交班半小時撤崗(有一小時共同工作時間)。12、安全措施:12.1混凝土施工的作業人員,必須穿膠鞋、戴絕緣手套。12.2夜間澆筑混凝土必須有足夠的照明設備。12.3在指定電箱接線;振搗棒有專用開關箱,并接漏電保護器(必須達到兩極以上漏電保護),接線不得任意接長。電纜線必須架空,嚴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