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土地整理施工方案一、土地平整一般整理原則和施工方法1.1 一般原則1、在進行土地平整施工以前,應對土地整理范圍內的地形進行全面測量,并根據測好的地形上進行土地整理的設計。設計時應因地制宜,不要一味追求田塊歸并得越大越好,而加大土地平整的工程量。而是一要根據地形、地貌、地面高程、灌排水需求。二是力求土方能就地平衡,三是相臨田塊高差不宜太大,制埂高度適宜。2、改建生產路的土地整理應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施工,做到邊施工邊撒離,對已施工好的生產路地,施工機械不宜再次進入,以免使整理好的生產地遭到破壞而導致返工。3、表土的利用非常重要,此次土地整理,首先考慮將表土剝離,堆積在施工區域外,在平整工作完
2、成后,將剝離的表土覆蓋于平整好的土地上。做到對表土充分進行利用,不得將表土移作其它用途。表土覆蓋完成后,用旋耕機進行旋耕處理,以利耕作。4、根據設計要求按照農田田塊放正,便于農業機械化耕作的農藝要求進行土地平整,每一格田4-6畝,田面按設計高程施工,應便于土方量少、排水順暢;土地平整田面高差控制在3cm,耕作層在30cm以上。1.2 施工工藝流程土地平整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按設計圖紙分格田設計平整高程測量放樣田間施工便道布置機械進場沿渠道流向,機械剝離表土耕作在格田內集體堆放耕土層平整格田若新造田塊缺少覆耕作土,則翻松30cm處理 交工驗收表土耕作層加覆 復核平整后的格田高程1.3 施工方法1.
3、3.1 測量放樣根據設計單位提供的坐標控制點及水準測量點,定出平整開挖區域和填筑區域,根據測量結果和設計圖紙進行土方平衡計算,制定合理的土方調度方案。如存在較大差錯時,應邀請建設單位及設計單位進行協調,研究解決方案。如有較大變更設計,應按國土資源廳規定的變更程序進行變更。高程復核完后,應對該田塊底層基礎進行檢查,看田塊耕作層底下是否為砂漏地或淤泥,如是應及早進行協調,保證施工機械及人員的安全和耕作側防滲能力。1.3.2 深翻旋耕平整施工考慮平整區域內的土方平衡,在推土機推土前,對平整區域內的樹樁、樹根、雜草、垃圾、廢渣等有礙物利用機械結合人工徹底清除,然后先把表層原田面耕作土30cm用推土機分
4、兩層推土剝離后,堆放在格田內,暴雨時需用塑料布遮蓋,避免暴雨淋刷使土壤大量流失。表土剝離后,再用平地機進行細平工作,局部高差較大處,由鏟運機鏟運土方回填,盡量做到挖填同時進行,格田平整后高程符合設計要求。平整時應采取就近原則,挖取高于設計田面標高的土方回填至附近低于設計田面標高田塊,開挖及回填時應保證表土回填前田塊有足夠的保水層。防止表土層底部為漏水層,在施工時應注意田面高程的控制。并按照設計要求用鏟運機運土,推土機配合平整進行耕作層回覆,新造田表土翻松則用推土機的松土器進行耙松處理,最后采用旋耕機進行旋耕處理。1.3.3 田埂修筑及夯筑表土回復經監理驗收合格后,按設計要求4.4.3 植物防護
5、工程二、 水保林造林設計1、設計遵循的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 以獲得穩定持續的林分環境,改善立地質量為目的。 、選擇適宜的鄉土樹種,或經多年栽培,適應性較強引進種,提高造林成活率。、盡量營建復層林相,充分利用營養空間,建立穩定的生態體系。、充分發揮各種立地條件的土地條件的土地生產力,以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 2、造林設計技術措施、樹種選擇:根據選擇樹種生物生態特性與流域內立地條件相適應的原則,擬定油松為水保林造林樹種。、造林密度:造林密度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幼林的郁閉及林木的生長與分化,設計造林密度為2510株/hm,株行距2m2m。、整地方式:采用穴狀整地,穴狀整地為沿等高線進行,每穴平面呈正方形,三行一“品”形錯開排列。穴規格:上、下口0.4 m0.4m,坑深0.4m。、造林方法:采用就地育苗,隨起隨栽,栽后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