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斷面隧道不同開挖方式轉換施工方案(7頁).doc
-
資源ID:468317
資源大小:901.50KB
全文頁數: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1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大斷面隧道不同開挖方式轉換施工方案(7頁).doc
1、大斷面隧道不同開挖方式轉換施工方案1.目的根據大斷面黃土隧道采用CRD法及弧形導坑法施工的特點,確保潼洛川隧道(全長3817米)、高橋隧道進口(729米)和鳳凰嶺隧道進口(421)由級圍巖開挖方式(CRD法)向級圍巖開挖方式(弧形導坑法)轉換,為其他隧道類似情況提供一些依據。2. 編制依據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指南(TZ214-2005)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鐵建設2005160號潼洛川隧道施工圖設計文件、高橋隧道施工圖設計文件、鳳凰嶺隧道施工圖設計文件3.適用范圍大斷面黃土隧道由級圍巖開挖方式(CRD法)向級圍巖開挖方式(弧形導坑法)轉換。4.施工方案根據隧道CRD法及弧形導
2、坑法的施工特點(如圖1、圖2所示),遵循“管超前、短開挖、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先在左側上導坑開挖到級與級分界處,用噴射砼封閉掌子面,將水平支撐同樣加到掌子面,收斂點也埋設到掌子面,通過收斂量測,左側導坑穩定后,開挖右側導坑,在開挖右側導坑開挖過程中密切觀察左導坑的變化,當右側上導坑與左側平起后(即同樣到達級與級分界處),同樣按左側方式處理掌子面,在經過施工過程中的量測數據分析后,按表1管理變形等級判斷可正常施工,然后進行工序轉換的施工,詳見工序轉換施工工序圖(圖4)。表1 變形等級管理管理等級管理位移施工狀態UU0/3可正常施工U0/3U2U0應加強支護U2U0/3應采取特殊措施
3、說明:(1) U實測位移值;U0最大允許位移值 (2)U0的取值目前在國內相應的規范、標準中沒有明確的、確切的數據,經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及結合本工程實例,在變形初期,拱頂沉降項目,U010mm/d;水平凈空收斂項目,U08mm/d;淺埋段地表沉降項目,U010mm/d;在變形穩定期,拱頂沉降項目,U01mm/d;水平凈空收斂項目,U00.5mm/d;淺埋段地表沉降項目,U01mm/d (3)經本工程實例實測情況總結發現,變形基本集中在開挖之后的24天內,之后趨于穩定施工要點(1)在兩側掌子面進到同一里程時,上導坑已經進入按弧形導坑法開挖,而下導坑仍然是用CRD法開挖,同時CRD法與弧形導坑開挖
4、法的分塊距離不同,因此在此段采取使用臨時中隔壁鋼架過渡,保持弧形導坑法的分塊核心土高度不變,調整分塊的底部開挖臺階高度,使其與CRD法的分塊高度相同,將弧形導坑的底部開挖高度第二與第三分塊合并到CRD法的第分塊高度同,調整兩種開挖方式的仰拱開挖到同一高度,等完全進入弧形導坑法后再進行調整。臨時中隔壁采用25A工字鋼,長度為260,間距按設計間距80cm,縱向用42鋼管連接,縱向間距1米。為便于拆除,不噴砼,中隔壁底部通長用角鋼再連接以防失穩。設中隔壁的縱向長度約10m左右,即完全進入級所需長度。由于在級與級分界處左右導坑所留核心土的形態不同(圖3),所以在轉換方案中先開挖右導坑,同時設立臨時中隔壁,直到下臺階完全進入級。此時右側已初步形成弧形導坑的分塊形狀,隨著右上導的開挖,左導坑下臺階也隨著跟進,并接長還處于級的左下導坑中隔壁及邊墻鋼架,在完成每一循環的初期支護后,已進入級的上導坑的臨時中隔壁支撐也隨著拆除,慢慢的左導坑也形成弧形導坑的狀態,直至完全進入級。 完全進入級的長度因弧形導坑法是分三個臺階,其長度初步定在10米左右,根據實際情況再給予調整。完全進入級后,左右導坑停止開挖,將級的仰拱及仰拱填充施工完畢后,才正常進入弧形導坑的施工。在施工仰拱時,分界處的底部橫撐暫不予拆除,施工完畢后再行拆除。圖4 工序轉換施工工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