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諧”觀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應用公元前800年左右,鄭國的史官史伯最早提出了和諧的美學觀念,指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此“和”即矛盾的均衡、統一?!奥曇粺o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認為單一、重復的文化發展方式是無法繼續的,只有融合各種各樣的音色、紋飾、味道,才能產生新的事物,才能發展出和諧而豐富的文化。后來,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又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即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的結合、統一。禮記?中庸提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泻蜑槊馈?、“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
2、二,二生三,三生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家在探討宇宙生產模式時,也擺出“和”的思想。梁漱溟先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談到中國哲學形而上學的大意時說:“中國這一套東西,大約都出于周易。對周易的許多家說法,卻有一個為大家公認的中心意思,就是調和其大意以為宇宙實沒有那絕對的、單一的、極端的、一偏的、不調和的事物;如果有這些東西,也一定是隱而不現的。凡是現出來的東西都是相對、雙、中庸、平衡、調和。一切的存在,都是如此?!爆F在來看,以上所談到的“和而不用”,“中庸”,“調和”,多樣的對立的統一,天、地、人、自然萬物的親和、合一,都是中國傳統設計文化“和諧”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從生命本質上來說,
3、“和諧”又與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天人感應、天人合德、天人合道有著相似性和一致性,作為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性格特征“和諧”觀貫穿了我國整個古代文化思想史,并對中國傳統建筑和園林設計的產生、發展和更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有”、“無”中的“和諧” 道德經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鼻f子?天地也說:“一之所起,有一而來形?!绷凶?天端說:“一者,形變之始也?!薄耙弧笔菑臒o到有的一個中間狀態,是陰陽的根本,是萬物的起始?;茨献?原道訓載:“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钡兰矣谩耙弧眮黻U釋“和諧”的思想,“一”是無限的全體,是宇宙最根本的“自然”
4、,統一與和諧是宇宙萬物的差異和矛盾的根據。周易?系辭下傳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敝袊鴤鹘y建筑從無到有,從部分到整體,從單純的遮風擋雨到追求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都表現了中國人傳統的象法宇宙,象法“一”之“自然”,象法“天道”與“人道”和諧的傳統設計文化意識。 道德經?第十一章載:“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車輪由30根輻條湊集于一個軸圈上,才能支撐著車輪,由于軸圈中間是空的,才能穿過車軸,造成車子。揉土燒成陶器,陶器中間是空的才有它的功用。建筑
5、房屋開窗,房子和門窗中有空間,才有房屋門窗的作用。這里提出了“有”和“無”的和諧統一關系,只有有其“無”,“有”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其突出表現就是中國傳統四合院的構造,四合院用四棟人為建造的建筑圍出一塊空地,圍出一個連通無限的自然空間,建筑、園林雖有梁、柱、山水、植物構成“有”的實體,但人們真正使用的卻是“無”的自然空間。另一典型表現就是中國的漏窗,宗白華先生在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所表現的美學思想中談到:“他們總是通過建筑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面的大自然。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從一個小房間通到千秋之雪、萬里之船,也就是從一門一窗體會到無限的空間、時間?!甭┐皬囊曈X上分隔、突破有限空間的
6、局限性,使室外風景及光影變化通過形式各異的幾何圖案投射到屋內,同時又把室內光景融于無限的自然空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整體。 道家樸素自然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人們順乎自然規律,返璞歸真,追求內心修養,和原始自然融洽和一的古典園林設計思維,提供了依據和規范。受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古皇城宮苑建造時形成了“仙苑式”規劃格局,秦始皇建咸陽宮,以阿房宮前殿象征太極,渭水灌都象征天河,以終南山峰象征宮闕的大門,筑土為山象征蓬萊仙境。漢武帝造上林苑,置牽牛、織女石像,又置噴水石鯨和蓬萊三仙山于昆明池,將宮苑比擬為天上的宮殿。可見皇室帝王宮苑模仿山河、海岸、島嶼是為了追求神
7、話中長生不老的仙境,以及生命與永恒自然的和諧同在。 二、“陰陽五行”中的“和諧”中國原始的哲學思想從人類男女異性交合誕生新生命的生殖崇拜出發,類推、升華出宇宙萬物陰陽相對及對立統一的運動客觀規律。易經?系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八卦概念賦予萬物固定的陰陽性質,如月精為蟾,日精為烏,天為乾為陽,地為坤為陰。五行最早在殷商卜辭中出現,其主要思想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五行相生相勝”。 五行圖象是由四象四方五方的方位觀念加上通行暢達、和諧統一的意義而構成的。從中國古代建筑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是先有了圓方的認識,才進一步引申為四方
8、的觀念。距今約八千年的大地灣文化的房子和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類型早期的房子都是圓形的,半坡類型后期逐漸出現了辨認建筑方位的方形房子。河南鄭州市西山發現一座仰韶晚期的遺址,約距今53004800年,城址平面為圓形。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平面由圓形發展為長方形或方形。河南淮陽縣平糧臺龍山時期城址,平面為正方形,有北門和南門,并開始出現貫通南北門作為中軸線的布局?!八南蟆奔礀|、南、西、北四方,以十為標志,十字的中心點為出發點“中”,構成東、南、西、北、中“五方”。四方之象所取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建筑構件瓦當中時有出現?!爸小钡奈逍兴枷朐谔靿?、故宮、山東曲阜孔廟等諸多建筑中軸線對稱的布局特點上得到
9、鮮明體現,并與儒家“禮樂中和”、“中庸”、“禮制教化”思想不謀而合,使中國建筑在營造方面形成了綿延千年的“尚中”特點。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盛行,漢祭壇主要按五行配五色、五方模式進行設計。后漢書?祭祀載漢光武帝設祭壇:“為圓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鄉,西上。其外壇上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黃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其外為?,重營皆紫,以像紫;宮有四信道以為門。”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概括出:“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的宇宙觀,為我們描繪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復始,輪回歸一,和諧共生的畫面。蔡邕在明堂月令論記有
10、:“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也。圜蓋方載,九六之道。八闥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黃鐘九九之實也。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應三統;四鄉五色者,象其行外。二十四丈應一歲二十四氣,四周以水象四海” 。明堂是四面辟門縱橫對稱的方形建筑,是陰陽平衡,氣場圓通和諧的宇宙模式象征。明堂在進行禮儀活動時,天子位于中央,三公、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位于內圈,東西南北門外分列九夷、六戎、八蠻、五狄的首領,此布局已充分驗證了陰陽五行和諧統一的設計思想何其盛行。 三、“禪宗”中的“和諧” 禪宗始創于南朝宋末,源于佛教文化東至,其體系包括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與儒、道并稱
11、為傳統文化的三大成分。禪宗思想不同于其它佛教思想,以“修心”、“內省”為本,以“頓悟”為表現形式,既不坐禪,又不苦行,而是強調去繁瑣,求簡明,達到“得心應手,意到便成”的超脫、自由境界。 禪宗認為“梵我合一”,即萬物皆空,以心為本,我心即我佛,佛即我心。宇宙萬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禪宗美學將審美主體的人的內心體驗、直覺感情深化,并融入園林的設計文化中,釋放主體人的審美能動,將自然生命與人的生命律動引向超越時空的和諧共振。體現在造園上,就是人與園并不是彼此參與的關系,而是渾然一體的整體。詩人王維設計的“輞川別業”,因勢設景,引水入園,使園不加修飾,自然天成,把園林視為心靈的寄托之所,心與山、嶺、
12、崗、塢、湖、溪、泉、灘及植被完全融匯一體。因此,我們可從王維在園林中所做的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體味出僅從空山密林的一隅所漫溢出的雅致、寂靜、空寒的禪宗意境。難怪中國士大夫有云:詩貴有禪思、畫貴有禪意、園貴有禪境。 禪宗思想倡導“空”的心境,即用虛空、空靈、清幽、寒靜的心態去空心澄慮,去體悟自然規律、心物交融之和諧。禪宗之“空”在兩宋的詩詞和繪畫中比比皆是。蘇軾有詩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與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王維詩云:“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文學上注重平淡天然,繪畫中崇
13、尚“蕭條淡陌之意,閑和嚴靜之心”,追求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空靜淡遠。園冶中造山有“未山先麓”的原則,即主張以構筑大山的一角而讓人聯想到大山整體的形象。園林創造中的“空”集中體現在“以小見大”、“壺中天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闊”、“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以有限的空間給人以無限的審美體驗,以少勝多,從凝練、含蓄中引發無盡的情思和遐想,來達到的意與境,情與景的永恒和諧統一。 禪宗修行提倡“以心傳心”、“自解自悟”、“不著文字”,因此無論是皇家園林還是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園林,都以此為根本宗旨追求返璞歸真,象外之意,景外之致的藝術審美境界。中國園林的匾額對聯通過雅致精煉的文字
14、以顯寓隱,以實寫虛,意寓其中而音流弦外,構筑出充滿想象聯想的另一朦朧含蓄的精神世界。以蘇州獅子林的園名為例。在佛教中,獅子被認為是佛國神獸,佛經中稱“佛為人中獅子”,佛之坐處稱為“獅子座”,禪宗寺院稱為叢林,簡稱林,因此,“獅子林”三個字本身就具有禪宗之意。另外,園林中的花木植被常具有擬人化的特點,渲染、襯托、突出禪宗的文化意蘊。蘇軾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竹是佛教“空”與“無心”的形象體現,獅子林中石徑曲折盤繞,萬竹掩映的“修竹閣”,自然而然傳達出園主的高雅和“竹竿綠玉繞禪房”、“竹林精舍”的空虛、寂靜、幽遠的禪意。明代北京的“定國公園”, 墻不粉刷、地不鋪
15、磚,“入門,古屋三楹,榜曰太師圃,自三字外,額無匾,柱無聯,壁無詩片。藕花一塘,隔岸數石,亂而臥”,借樸素、野趣盎然之景,來沉思冥想,以極致的自然、凝練、含蓄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超脫、自由之境。 結 語 中國古典建筑,無論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典雅素樸的民居,還是曲徑通幽的園林,都處處流露出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特征的“和諧”情懷。本文所論述的和諧觀,是把儒、道、佛、禪、陰陽五行等思想觀念兼收并蓄,融為一體,試做分析,試圖從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哲學思想根源出發,去探尋“和諧”觀的文化內涵及在中國傳統建筑和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和表現。對于日益模式化、盲目化的當代建筑,只有從中國傳統設計文化中取其精髓、汲取營養,使傳統建筑的美學神韻在現代建筑中得到凸顯,才能使具有民族特色、哲學智慧的中國建筑屹立在世界建筑之林。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