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全國建筑學專業分檔排名 本排名僅涉及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學碩士)、建筑技術科學三個學科,未包含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建筑歷史與理論有27個院校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碩士點,只有老八校有博士點;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與建筑學碩士研究領域重疊側重點不同,目前有22個院校有建筑學碩士授予權,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有48個院校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碩士點,其中老八校、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大學有博士點;建筑技術科學有26個院校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碩士點,只有老八校有博士點; 第一檔(三博全):1清華大學2同濟大學3東南大學4天津大學5華南理工大學6西安建筑科
2、技大學7重慶大學8哈爾濱工業大學 國家重點學科分布: 建筑學一級學科: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培育) 第二檔(有一個博士點或三碩全):9華中科技大學10浙江大學11湖南大學12南京大學(2碩)13大連理工大學(1碩)14西南交通大學15廈門大學16武漢大學17北京建筑工程學院18沈陽建筑大學19中南大學20深圳大學21 山東建筑大學 除老八校外以上三學科有博士點的學校: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大學 第三檔(二碩):22合肥工業大學23昆明理工大學24華僑大學25武漢理工大學26 太原理工大學27南京工
3、業大學28青島理工大學29吉林建筑工程學院30山東大學31四川大學32長安大學 有建筑學碩士授予權的學校(共22所):老八校、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沈陽建筑大學、華僑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 第四檔(一碩):33北京工業大學34上海交通大學35西安交通大學36中國礦業大學37北京交通大學38中央美術學院39鄭州大學40河北工業大學41北方工業大學42內蒙古工業大學43廣州大學44河北工程大學45北京大學46西北工業大學47東北師范大學48 南昌大學49新疆大學50天津城市建設學院51后
4、勤工程學院 擁有建筑學學士授予權的學校(共45所):建筑學碩士授予權的學校21所(不含南京大學)深圳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吉林建筑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鄭州大學、河北工程大學、廣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安徽建筑工業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蘇州科技學院、太原理工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福州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幾所。 第五檔: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蘇州科技學院、福州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蘭州理工大學, 等沒有建筑學碩士點而開設建筑學本科教育的大學。 我們俗稱的建筑老八校,就是那四大:清華、東南、同濟、天大;四小:重建工(現并入
5、重慶大學)、哈建工(現并入哈工大)、西冶(現改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前四所院校學術淵源深厚,師資力量強盛,后四校一般都是52年院系調整合并出來的學校,主要是為了平衡全國各地區的建筑院校布局。 清華大學建筑系,由聞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創建于1946年。近60年的時間,名人輩出。治學一向以嚴謹稱著,重視理論,學生基本功扎實。加之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國際交流頻繁,而對于學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課堂上聽的、書本上看的重要得多!其建筑藏書量之巨,恐無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 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建筑系,至今已有75年的歷史,是全國公認的中國現代建筑教育發源地。中國建筑界
6、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東大(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寯,后三人都來自東大)。歷史之悠久,實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養出的人才舉不勝舉(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與東大有關,清華的精神領袖吳良鏞、同濟的領軍人物戴復東、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都是來自東大),但東大建筑近年在中國建筑界的地位在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輝煌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人們總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無天時地利更缺人和,清華天大占盡天時,同濟有上海作為后盾占盡地利,近年來國際交流不斷,東大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才濟濟,然一山難容二虎,何況東大何止二虎,加之歷史積怨重重,教學方法固步自封,近年來人才流失嚴峻,所以造成
7、今天的不景氣。加之,東大建筑系是人事紛爭的“戰場”:細觀東大建筑研究所和建筑設計院都相對穩定,而且屢有佳作,惟獨建筑系紛爭不斷,圍繞兩次系主任的選舉,各派勢力互不相讓,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換屆,東大就會走人就會出事。而且,東大建筑系等級森嚴,氣氛壓抑,彌漫著一種沒落貴族的感傷情調,講究師承關系,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兩年一批很有才華的年輕教師集體出走南大自立門派就是其中之一。原因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敘之,總之,東大既然既無天時地利又無人和,衰敗就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大有好多年輕有為的教師去了南大,這也并不意味著東大實力的削弱,從另一方面講是其實力的加強;再說,走
8、了一批,另一批又將浮出水面。有人說清華強,那時因為那個建筑系在清華;同濟強,是因為同濟在上海。我見過很多同濟的畢業生,頂尖的也不過如此,與東大同級的頂尖生沒法比。而且我接觸的現在的東大在校本科生,他們的學習態度,能力與長進,令師兄師姐們汗顏。東大要解決的問題是南京對上海、北京、廣州的問題,是如何在一個相對封閉,落后的城市,挑戰大都市建筑系的問題:是在沒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在建筑界立穩腳跟的問題。但是,天時地理也是個雙刃劍的問題,個人認為南京的確是個非常適合做學問的地方,東大處于南京,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很多學校,例如清華、同濟、華南理工等,就是由于地理經濟上的原因,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忙于賺
9、錢,東大的老師機會相對少,這樣一來埋頭做學問的時間就多了,反而輕易出成果。看看東大建筑研究所近年佳作不斷,可以看出在中國他還是數一數二的! 同濟的建筑,是最難以讓人道盡的。想到同濟,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但是,同濟最強的,不是建筑而是橋隧與土木。橋隧是中國當仁不讓的老大,而土木之強,中國除清華之外恐無人能超越。建筑非同濟最強,甚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規劃。同濟的建筑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一般:海派味十分濃。人們說同濟: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設計。的確,由于地 理位置上的優勢,同濟的學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筑系的學生更早接觸道實際工程(說白就是當畫圖工),所以很多人都忙著創收(一般的同學大四以后的學費
10、基本上可以自己掙了)。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東西。大家都說同濟的學生畫的圖很美麗,效果圖做得很棒,但是只會畫圖成不了建筑師!同濟的確培養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設計能力而言,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除了是老一輩的戴復東(戴還是東南出來的,鄭時齡只算個建筑評論家,羅小未是個建筑理論家)能和清華的馬國磬、胡邵學;東大的齊康、鐘訓正,天大的彭一剛;年輕一代亦沒有如東大出來的張永和,天大出來的崔愷一樣的明星建筑師。同濟的校風已經遭到許多人的批評,包括本校的老師。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錢已經充斥其中。但是同濟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對外交流頻繁,和國外的建筑教育已經接軌;還有就是同濟請得動大師,像文丘里,安
11、藤忠雄,馬里奧.伯塔等均來同濟做過報告;學生個性張揚,作品很有個人主張傾向(這對學建筑的人非常重要!)。 天津大學建筑系在52年院系調整后,來自中心大學(東大的前身)建筑系的徐中走立刻任,大刀霍斧進行改革,帶來了中大嚴謹治學的校風,后輩人才不斷。天大的學生手頭工夫精彩,所以相對比較守舊。而且,近年學校的教師忙于出書賺錢(近年的出版建筑書除了建工社之外,就數天大第一),無法潛心教學,質量每況日下,加之一批老教授如彭一剛、聶蘭生等徐徐退出一線,而中青的教師又一時難以補上,所以天大的建筑走下坡路在所難免。 重建工曾經很輝煌過。一度是教育部唯一一所建筑類專門高校。但是,今日早已輝煌不再。重建工,她處于
12、祖國的大西部,坐落于山城重慶,在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教為落后的城市,能支撐起一片天,是相稱不輕易的,尤其是不能與其他的外地的學術機構構筑起良好的學術氛圍,但重建仍舊為祖國的建筑平衡建立了支點,這是難能可貴的。今日的重建工的領導都是建筑史出身的,相對設計能力薄弱,隨著一批老教師的退休,年輕老師又顯得稚嫩,所以重建工現在屬于青黃不接的一代。任何一個建筑院校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學科,或受于傳統,或由于地域因素。重建工的山坡建筑和高層建筑就頗具特色。而且重建工的畢業生不是做設計的,更多的是做設計師的領導(很多地方的建設局、規劃局的領導都來自重建工)。 哈建工和同濟有點像,它最為強盛的土木工程、建筑設備和給排
13、水專業,都可以位居前三名。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其建筑風格一直深受前蘇聯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后,一些畢業于日、韓的建筑師陸續來校任教,使學校的建筑實力有所提升。但是,學校卻并不工于設計,一直沒有出產過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師一直是該校的一塊心病。地域的原因,學校和國際上的交流相對較小,同樣陷入了重建工和西冶的尷尬。 西冶,唉,假如不客氣得說已經沒落到八校的最末了,甚至給一些后起之秀趕上,例如:深大、合工大、浙大等。明顯的失去了當年的霸氣。雖然西冶的學生還保留著過去老牌土建院校的一些基本功,學生近年在國際上的一些比賽中獲獎不少,就像古都西安一樣,設計風格過于守舊、中庸,缺乏大膽前衛的構思,鮮明的個性。 華南理工建筑近幾年在海內冒升得很快,得益于一批年輕富于才華的建筑師從外國歸來,頻繁的對外交流。中國現代建筑史上,不少大師級的人物都是誕生于廣東,例如夏世昌、陳伯齊、莫伯治、佘畯南等。華工偏于南隅,似有與世無爭的鶴骨仙風,不如中原之院校,浮躁、好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