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巴合煤礦(南塊段)北翼煤柱開采方案礦長:xx思明總工:xx星光編制:xx星光二0一四年四月十日xx巴合煤礦(南塊段)北翼煤柱開采方案一、概況荔波縣巴合煤礦(南塊段)根據黔南州煤炭管理局關于荔波縣巴合煤礦技改方案設計的核準意見(黔南煤炭2005109號)文件,巴合煤礦由原6萬噸/年技改成9萬噸/年,技改的同時進行了擴界,經主管部門同意,初期階段南部塊段首采區按9萬噸/年設計及驗收,后期礦區北翼塊段按15萬噸/年設計。同年煤礦按照批準的技改擴能設計方案進行該煤礦建設。在2009年11月由貴州煤礦安全監察局林東分局進行了安全設施竣工預驗收,結合預驗收中存在的問題及該煤礦的實際情況,巴合煤礦于20
2、07年4月委托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進行了開采方案(變更)設計和2009年11月委托江蘇省第一工業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安全專篇(變更)設計,并獲得黔南州煤炭局文件(黔南煤復【2007】09號)及備案登記表和貴州煤礦安全監察局林東監察分局文件(黔煤安監林字【2009】283號)的批復。目前,巴合煤礦為生產礦井,五證齊全。現階段南部塊段一采區已回采結束,已轉入南塊段二采區開采,目前正在布置22202采面上下順槽。二、北翼煤柱回采方案(一)、北翼煤柱開采的合法性根據荔波縣巴合煤礦(變更)開采方案設計和荔波縣巴合煤礦(變更)安全專篇設計,首采區設計雙翼開采,在開采過程中采區北翼探煤巷掘進了250余
3、米,由于煤層變薄,煤層厚度為0.40.8m,平均厚度為0.5m,且地質構造較多(小斷層較多、斷距:2m左右),開采難度較大,所以未進行正規回采,由此在皮帶下山北翼形成了較大煤柱,且在開采設計范圍之內,屬于合法開采。(二)北翼煤柱開采安全條件:(1)煤與瓦斯突出情況巴合煤礦南塊段于2009年7月委托中國礦業大學礦山開采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對本礦井進行了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鑒定,巴合煤礦開采標高+481m以上的K2煤層無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煤柱開采區域由于巷道揭露煤層時間較長,瓦斯已經泄壓和釋放,不存在突出危險性。(2)瓦斯等級根據貴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發2010831號對黔南州煤礦2010年度礦井瓦
4、斯等級鑒定報告的批復,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為5.43m3/min,礦井瓦斯相對涌出量為104.28m3/t。(3)煤層爆炸性根據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實驗室2004年11月提交的貴州省荔波縣巴合煤礦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煤層煤塵有爆炸性。(4)煤層自燃傾向性根據貴州省荔波縣巴合煤礦煤層自燃發火傾向性鑒定報告,鑒定為二類,自燃煤層。綜合上述情況,本次煤柱開采區域具備開采安全條件。(三)、采區地質概況(1)水文地質條件礦區地處貴州高原南部邊緣與廣西丘陵盆地過渡地帶。地勢南西高北東低,屬低中山丘陵地貌,山脈總體走向北東東向。礦區內煤系地層出露地段之外地形較陡,煤系地層出露地段地形較緩,居民點分布少。含煤地層多
5、被第四系坡積物覆蓋。區內地形最高點位于北部1號拐點山頂,標高906.5m,最低點位于礦區南部,標高630m左右,最大相對高差276.5m。礦區內地表水系屬珠江上游都柳江水系樟江支流,區內無常年性河流、水庫等地表水體,僅有季節性沖溝發育,大氣降水后,部分集中于沖溝中,由碳酸鹽巖高地向溶蝕洼地排泄,部分以片流的形式運動,滲入地下轉化為地下水。礦區地表水不發育沒有大的地表水體,多為雨源型短沖溝水,從落水洞口轉入地下。以暗河、伏流的形式排出礦區。地表水大多為雨源型“V”型沖溝水,沖溝流程短,水量較小。綜上所述,本區地層產狀平緩,現開采煤層埋藏較深,煤層頂板巖層較穩定,采煤一般不易破壞隔水層。(2)主要
6、含(隔)水層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層多分布于斜坡腳、沖溝及溝底地段,巖性主要為粘土,混風化巖塊及碎石、角礫,厚度極不均一。厚度為08m,一般小于6m。地表調查中,未見泉水點出露。該層具透水性,一般不含水,僅季節性含水,且富水性弱。對礦床充水的可能性小。(2)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巖溶含水層分布于礦區以東及外圍,巖性主要為中厚厚層狀灰巖,含裂隙水、溶洞水、層間水,富水性強。為含水層。(3)石炭系下統大埔組(C1-2d)含水層分布于礦區中部,主要為中厚層狀白云巖夾灰巖,厚160-200m。含裂隙水、巖溶水、層間水,富水性強,導水性好。(4)石炭系下統羅城組(C1l)基巖裂隙含水層分布于礦區中
7、部,其巖性為中厚狀層灰巖夾泥灰巖、粘土巖、泥質粉砂巖、砂巖,頂部夾白云巖。含裂隙水,富水性較好,導水性較差。為中等弱含水層。(5)石炭系下統舊司組第三段(C1j3)基巖裂隙含水層廣泛分布于礦區東北部,主要為燧石灰巖、泥灰巖夾泥質粉砂巖、粘土巖等。含裂隙水,富水性較好,導水性較差。為中等弱含水層。(6)石炭系下統舊司組第一、二段(C1j1-2)基巖裂隙含水層為含煤巖系,主要為砂巖、石英砂巖與粘土巖、泥灰巖互層夾灰巖及煤層等。該層含裂隙水,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具“當地補給,當地排泄”特點,補給條件差,富水性弱,導水性差,為相對隔水層。(3)鄰近礦井和小窯積水情況以及廢棄的礦井、小窯老塘積水情況由于區
8、煤層的煤質好,厚度穩定,地質構造簡單,因此長期以來,一此地方小煤窯分布于可采煤層露頭線附近,主要為當地村民的生活用煤。由于這些個體開辦的小煤窯缺乏合理規劃和管理,布局不合理,加上設備簡單陋,技術含量低,采煤方法落后,不僅回率低,資源浪費嚴重,而且生產很不安全,礦區范圍內非法開采的小煤窯已全部關閉,均與本礦井無直接關聯。我礦技改前的兩個井筒(3號井、4號井)已技改利用作為副井和風井,經實查LD-1、LD-2及LD4-1、LD4-2老硐已打穿巖溶漏斗,老硐內廢水直接向漏斗中排放。根據涌水量觀測,礦區內正常涌水量(最大)為11.04m3/h,雨季最大涌水量為30 m3/h。根據水文地質情況,北翼煤柱
9、回采巷道布置在警戒線以外,同時注意觀察煤層涌水的變化,做好探水工作,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有疑必停”,的掘進施工原則,嚴防老空透穿事故。(四)北翼煤柱可采資源情況北翼煤柱走向長度150米,傾斜長度100米。皮帶下山及北翼回風巷留20米保護煤柱。該工作面可采走向長130米;傾斜長150米,兩順槽的走向方位為27;切眼方位292,平均傾角11度;2、工作面可采儲量工作面煤炭儲量=面積煤厚容重Q工=(130150)1.21.38= 3.27萬t 可采儲量= Q可= Q工90% =3.270.9 =2.94萬t (五)、北翼煤柱回采的必要性、可行性我礦由于前期采掘失調,接替采煤
10、工作面巷道布置尚在掘進過程中,目前沒有回采工作面。根據采區北翼資源儲量情況,在距離主斜井150至400m有一條斜交斷層,斷層以南開采區域已布置了北翼運輸下山、回風下山并形成了較大煤柱。經現場核實該段煤柱由皮帶下山與北翼回風下山、北翼軌道下山煤柱走向長度150米,傾斜長度150米。比較完整,適合正規推采。預留設皮帶下山及北翼回風巷保護煤柱20米,實際可采走向長度為130米,可采儲量2.7萬噸。經礦部研究決定,計劃在布置回收此段煤柱。該煤柱回收完畢后,可將北翼運輸及北翼回風系統封閉,以減少北翼巷道維護工程量和分風、供風量,增加南翼有效風量,保證礦井安全生產。1、工作面的主要參數該工作面煤柱走向長度
11、150米,傾斜長度150米。皮帶下山及北翼回風巷留20米保護煤柱。該工作面可采走向長130米;傾斜長150米,兩順槽的走向方位為27;平均傾角11度;2、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工作面采用U型通風,布置有采面運輸巷和采面回風巷,運輸巷運煤、運料、進風、行人;回風巷回風至北翼回風下山。六、主要安全技術措施(一)機構設置設立北翼煤柱回采安全生產領導小組,由礦長李思明擔任組長;總工程師韋星光任副組長,安全副礦長、機電副礦長、生產副礦長防突隊長為成員。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成員職責如下:礦長:全面負責煤礦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負責北翼煤柱回采安全工作的布置、檢查和隱患整改落實。總工程師:負責
12、煤柱回采技術管理工作,主管技術、通防工作。其他成員在礦長領導下負責全礦的安全管理、生產布置、防治水、機電運輸、監控室、瓦斯抽放等各項工作。(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1、為了保證北翼煤柱回采的安全生產,按照安全領導小組職責分工,將工作責任落實到人,嚴格執行礦級領導帶班入井制度,按照領導帶班下井輪流值班班次與工人同時下井、同時出井,生產過程中發生緊急情況立即進行處理和報告。2、必須保證在通風、瓦斯治理、排水、運輸各個系統環節達到符合規定的條件下進行布置開采,3、領導小組成員必須嚴格各個施工現場的安全質量管理,安全員、瓦檢員必須跟班作業,認真搞好安全現場交接班。4、編制切實可行的北翼煤柱回采巷道掘進作業規程和北翼煤柱回采作業規程,并嚴格貫徹實施。本方案經礦長組織會審后上報集團公司荔波分公司審批。附件:1、北翼煤柱回采巷道掘進作業規程;2、采掘工程平面布置圖3、通風系統圖4、監控系統圖5、抽放系統圖礦長:xx思明總工:xx星光編制:xx星光二0一四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