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TJ-01 標(K21+609.209K26+059)隧道測量施工專項方案編制人:王政 2017年 03 月 19 日審核人:丁士國 2017年 03 月 20 日審批人:年月日安徽省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G205五里亭至桃林段改建工程TJ-01 標隧道測量施工專項方案審批表工程名稱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日期2017.03.20 現報上下表中的技術管理文件,請予以審批。類別編制人冊數頁數隧道測量施工專項方案王政 30 申報簡述: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TJ-01 標工程經理部,擬于2017 年 4月 1 日進場施工,現各項準備工作完成,我工程部根
2、據現場實際情況,結合設計圖紙和施工規范要求,編制了本工程隧道測量施工專項方案,請予以審核和審批。申報部門(公章):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TJ-01 標工程經理部申報人:丁士國2017 年 03 月 20 日審核意見:有無附頁審核部門(公章):審核人:年月日審批意見:審批結論:同意修改后報重新編制審批部門(公章):審批人:年月日隧道測量施工專項方案報審表工程名稱: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編號:致: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監理辦我方已根據施工合同的有關規定完成了隧道測量施工專項方案的編制,請予以審查。承包單位(章):工程經理:日期:專業工程師審查意見:專業監理工程師:日期
3、:總監理工程師審核意見監理機構(章):總監理工程師:日期:目 錄第一章 編制說明 0 1 編制原則 0 2 編制依據 1 3 編制范圍 1 第二章 工程簡況 2 1 工程簡介 2 2 主要工程量 5 3 隧道平面設計 5 4 隧道縱面線形設計5 5 隧道橫斷面設計 5 第三章 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6 1 測量作業任務及內容6 2 施工測量技術方案6 3 控制測量 6 4 控制網貫通精度預算15 5 隧道施工放樣測量19 6 爆破測量 23 7 隧道竣工測量 25 第四章 質量保證措施 25 第五章 安全保證措施 27 第一章編制說明1 編制原則1.1 安全第一的原則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始終按照技術
4、可靠、措施得力、確保安全的原則確定施工方案,特別是斷層等不良地質地段的隧道施工安全等。在安全措施落實到位,確保萬無一失的前提下組織施工。1.2 優質高效的原則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優質高效。根據我們在施工組織設計中明確的質量目標,貫徹執行ISO9001質量體系標準,積極推廣、使用“四新”技術,確保創優規劃和質量目標的實現。施工中強化標準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價。1.3 方案優化的原則科學組織,合理安排,優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動指南,在施工組織設計編制中,對不同圍巖級別的爆破掘進、不良地質條件的處理、二次模筑襯砌等關鍵工序進行多種施工方案的綜合比選,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擇優選用最佳方
5、案。1.4 確保工期的原則根據招標文件對本合同段的工期要求,編制科學的、合理的、周密的施工方案,采用信息化技術,合理安排工程進度,實行網絡控制,搞好工序銜接,實施進度監控,確保實現工期目標,滿足業主要求。1.5 科學配置的原則根據本合同段的工程量大小及各項管理目標的要求,在施工組織中實行科學配置,選派有豐富施工經驗的管理人員,上專業化施工隊伍,投入高效先進的施工設備,確保流動資金的周轉使用,并做到專款專用。選用優質材料,確保人、財、物、設備的科學合理配置。1.6 合理布局的原則從節省臨時占地、減少植被破壞、搞好環保、防止水土流失、認真實施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發,合理安排生產及生活場地、房屋布局,
6、做好環境保護。工程完成后,及時平整場地,恢復植被。2 編制依據(1)施工圖設計文件;(2)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JTG/T F60-2009);(3)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GF60-2009);(4)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 2007);(5)公路勘測規范(JTG C10);(6)公路勘測細則(JTG/T C10);(7)相關法律、法規;(8)本企業編制的 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安全操作規程;(9)工程招標文件和施工合同;(10)各級部門頒發的與建筑施工有關的有效文件等;(11)根據施工現場實地考察情況和多年的施工經驗,初步編制。3 編制范圍編制范圍為“G205五里亭至桃林段改建工程”T
7、J-01 合同段,賀溪隧道 K21+561 K26+059,全長約 498m。第二章工程簡況1 工程簡介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賀溪隧道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境內,該隧道呈兩邊低中間高,地形起伏較大,其中海拔最高的為535M左右。地貌以中低山為主。沿線植被多以幼樹、灌木、雜草為主,生長茂密。耕地以沖田為主,間有少量旱地。1.2 地層巖性隧址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分區,基巖巖性為青白口系井潭組凝灰巖,分部薄層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粉質黏土和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粉土巖土工程特征如下:粉土(1 層):灰褐色、青灰色,很濕、稍密,含少量角礫,土石等級為 III類,土石類別為硬土,層厚4.5M,承載力容
8、許值 100kPa。粉質黏土(2 層)灰黃色、青灰色,可塑,含少量角礫,土石等級為III類,土石類別為硬土,層厚2.2M,承載力容許值200kPa。強風化凝灰巖(3-1 層)青灰色,凝灰質結構,層狀構造,巖性較軟,節理裂隙發育,巖芯呈塊狀、短柱狀。強風化土石等級為IV 級,土石類別為軟石,層厚 9.3 14M,承載力容許值 600800kPa。中風化凝灰巖(3-2 層)青灰色,凝灰質結構,層狀構造,巖性較硬,節理裂隙發育,巖芯完整性較好,呈節長2040 厘 M柱狀、長柱狀。巖石為堅硬石。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為38.5MPa,該層的土石等級為VI級,土石類別為堅巖。層厚4.6 89.5M,承載力
9、容許值 12002000kPa。1.3 地質構造隧址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中國揚子板塊下揚子臺塊南緣與江南陸緣隆起帶的過渡部位。區內斷裂構造發育。路線走廊帶主要斷裂按其走向可分為北東向斷裂、北西向斷裂及南北向斷裂,部分北東向斷裂與北西向形成“X”共軛關系。1.4 不良地質現象地表與路線相較于K25+740處,與隧洞相交于K25+720處。該斷層發育有硅化破碎帶,石英脈,非活動斷層。受該斷層影響,隧道洞身處中風化巖體破碎,圍巖穩定性差。斷裂通過處往往是地下水富集帶,也是地下水的排泄通道,隧道施工時易產生突水、涌水。1.5 水文簡況隧址區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受大氣降水影響,呈季節性變化。基巖
10、裂隙水賦存于巖體構造節理裂隙中,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順風花裂隙、構造裂隙等沿強、風化界面匯集、運動,在斜坡坡腳及沖溝溝口等局部地勢相對較低處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出露,具進源補給,就近排泄特點,由于含水層受強風化層厚度制約,地下水富水性屬貧弱含水,故地下水流量很小。1.6 隧道工程地質評價1.6.1 隧道洞口穩定性評價隧道進口穿越低山的東北坡。進洞口山坡地形陡,自然坡度約 55,洞口位于一梯田處,形較平緩,未見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質現象,自然邊坡穩定。進洞口基底地層為強風化凝灰巖,承載力容許值600kPa,可作為洞門明挖基礎持力層。隧道出口穿越低山的西南坡,出口山坡地形較緩,自然坡度約 36,出洞段主
11、要為殘坡積粉質黏土和強風化凝灰巖,未見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質現象,自然邊坡穩定。1.6.2 隧道洞身工程地質評價(1)K25+561 K25+750(V級圍巖 189M)圍巖主要為殘坡積粉質黏土、強、中風化凝灰巖及斷層破碎帶,粉質黏土工程性質差,強風化凝灰巖巖性較軟,中風化巖巖性較硬,受斷層影響,巖體破碎極破碎,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受大氣降水補給,斷層破碎帶導水。隧道埋深淺,穩定性差,雨季施工可能出現淋雨狀出水,斷層破碎帶可能出現涌水、突水。該段洞身圍巖定為 V級。(2)K25+750 K25+930(IV 級圍巖 180M)圍巖主要為中風化凝灰巖,巖性較硬,巖體較破碎。地下水
12、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受大氣降水補給。雨季施工可能出現淋雨狀出水。該段洞身圍巖定為IV 級。(3)K25+930 K26+059(V級圍巖 129M)隧道穿越強、中風化凝灰,強風化巖性軟,中風化巖性較硬,巖體破碎。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受大氣降水補給。隧道埋深淺,穩定性差,雨季施工可能出現淋雨狀出水。該段洞身圍巖定為 V級。2 主要工程量賀溪隧道起訖樁號K25+561 K26+059,全長 498M。凈寬 10M,車行道凈高 5M,人行道凈高2.5M。挖方約 5.1 萬 m 3;108 超前管棚 0.22萬 M、42 超前小導管 1.55 萬 M、25 超前中控注漿錨
13、桿0.98 萬 M;初期支護工字鋼約447.1 噸、C25早強噴射混凝土0.3 萬 m 3;二次襯砌鋼筋 399.3 噸、C30模注防水混凝土約0.8 萬 m 3。3 隧道平面設計賀溪隧道為單洞雙向行車隧道,隧道位于直線段,隧道設2%的人字坡。4 隧道縱面線形設計隧道縱斷面設計綜合考慮了隧道的長度、主要施工方向、通風、排水、洞口位置以及隧道進、出口接線等因素。本隧道縱面線形設置在直線上,洞內外縱面線形滿足3s 行程要求。5 隧道橫斷面設計隧道橫斷面尺寸按二級公路60km/h 標準設計。主洞采用三心圓斷面形式,雙側檢修通道,各橫斷面組成具體如下:主洞限界凈寬:10m=1m 左側人行道+0.5m左
14、側向寬度+2x3.5m行車道+0.5m右側向寬度+1m右側人行道;限界凈高:行車道凈高5m,人行道凈高 2.5m。內輪廓形式:三心圓,半徑為5.25m/7.65m;內輪廓尺寸:總高度7.03m,總寬度 10.22m。第三章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1 測量作業任務及內容測量工作是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工程施工提供準確的定位信息、實時監控量測施工進程地面、隧道相關變化量及周圍構筑物、管線等的影響變化,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測量數據,根據測量數據適當調整作業進度和措施方法,確保工程順利準確進行,確保施工安全。在本次工程工程中,測量作業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大部分:隧道控制、施工放樣。隧道施工測量包含以下內容:
15、(1)洞外測量控制網的檢測;(2)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加密測量;(3)施工高程控制網的加密測量;(4)地下施工控制測量、放樣,隧道掘進測量;(5)隧道貫通測量;(6)竣工測量,包含線路中線測量、隧道靜空斷面測量;2 施工測量技術方案隧道平面控制測量應結合隧道長度、平面形狀以及線路通過地區的地形和環境條件等,采用GPS測量、導線測量、三角形網測量及其綜合測量方法。高程控制測量可采用水準測量、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3 控制測量3.1 洞外控制測量方案根據洞外導線控制測量設計方案和GPS控制測量設計方案的對比,擬定最終確定采用GPS 控制測量的布設方案。3.1.1GPS平面控制測量建立隧道 GPS 控制
16、網的基本要求(1)建立 GPS 隧道控制網同樣關注網內控制點間相對精度,雖然 GPS測量本身不要求點間相互通視,但部分點需用常規儀器施工引測故仍然要求某些點間布測相互通視,如洞口需布設至少3 個控制點,并至少兩方向通視。(2)隧道進行 GPS 控制網施測前應進行網形設計即GPS 控制網設計和 GPS 觀測網設計 GPS 控制網設計系根據工程控制及施工測量要求特點、測區實際情況(線路形狀、洞口及地貌特點、測站道路交通及通訊狀況等)、點間基線長度、控制區域等因素布設控制點位,把所選定的控制點以環形網(大地四邊形、三角形、多邊形)結構確定后進行同步環觀測,同步觀測環路之間以接邊或接網的方式擴網,從而
17、形成封閉式的整體GPS觀測網;GPS 觀測網設計則是在GPS 控制網設計后進行,其結合觀測所用接收機的性能及臺數、測站交通及站問通訊聯絡情況、測站處可視衛星數量及分布時段等因素來所設計如何完成控制網的觀測。其中包括按星歷編制測前衛星預報計劃及觀測時段選擇、編制作業觀測時刻調度計劃。(3)GPS 網的基準設計GPS 測量的直接觀測量不是測點問的邊長和角度,且其直接觀測成果是屬于 WGS-84 系下的,施工實用的坐標系統一般為地方坐標系的坐標值,因此 GPS網平差后需要把GPS網成果轉化為地方坐標系中的坐標成果。GPS網應明確其所用位置基準(起算點坐標)、方位基準(已知邊方位角)和尺度基準(已知邊
18、距離及統一的距離度量單位),且同測區實際相符。(4)隧道控制網坐標系統可以是國家高斯平面坐標系統或任意經度的中央子午線高斯平面坐標系統,但一般仍較多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同常規測量網一樣為了施工方便,常以隧道主軸線進口至出口方向為X 軸正向,隧道的某一線路中線里程為 X坐標起算值,右旋90。確立 y 坐標軸,坐標原點處y 坐標值可以為正常數也可為0。取隧道設計路面的平均高程面為坐標系統投影面。(5)為保證觀測值成果精度及質量可靠性,GPS工程網選點及布網需要遵循原則GPS 網點盡量選在交通方便地方,邊長大于800 m,主要控制點間距應大于 1000 m。GPS 網點應盡量設在視野開闊地帶,同時站點
19、周圍視場角應不低于15。隧道 GPS 網洞口控制點應進行同步觀測,同步觀測的衛星顆數4,越多越好且 PDOP6。GPS網點避開強反射地面如水域、平滑地面及強反射環境(斜面山坡、漏斗形谷地等)以減少多路徑影響,應避開高壓輸電、變電及大功率發射臺如電視轉播、通訊基站等強電磁設施以防防止信號干擾。為減少垂線偏差對方位傳遞的影響(GPS為法線系統,而常規儀器為垂線系統),各洞口的進洞方向點位應盡量在同一高程面上。為使隧道控制系統與線路設計關系完好吻合且坐標便于統一,直線隧道或曲線隧道切線上布設2 個 GPS 控制點。(6)為確保 GPS 外業觀測成果的精度及成果質量可靠性,觀測時應準確量取儀器天線高度
20、,同時應檢核同步閉合、環閉合差和異步環閉合差,檢核基線邊復測互差;當GPS網中有已知基線時,應與已知基線邊比較檢查。公式如下:=ninininZiWznYiWynXiWx1112.02.02.0(7)隧道 GPS 控制網基線處理及網平差的基本方法建立工程及坐標系統(選擇參考橢球參數,確定中央子午線經緯度),確定位置及方位、長度基準。導入 GPS采集數據,檢查基線觀測數據及預處理,利用基線處理軟件進行基線向量計算,刪除基線處理中殘差較大時段或有問題基線,直至基線計算合格通過。在 WGS-84 坐標系下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平差時最好在網中選擇一具有已知高精度 WGS-84 三維坐標的點作為固定點(
21、參考點)并作為起始坐標進行控制網的位置定位,如此提高基線精度。三維無約束平差評估基線精度及控制網內符合精度。三維無約束平差合格通過后,整個GPS網在空間的相對定位已經確定,只不過其參考坐標系體系、長度基準及方位基準并不與隧道施工控制測量所要求的坐標系統一致。為此通過引人已知的控制點(精度可靠時)進行約束平差轉換得到投影轉換后的施工控制網坐標系統或建立新的工程橢球進行坐標系統的旋轉變換及投影改正計算,得到施工控制網坐標系統。因此GPS網的數據后處理即基線解算、網平差計算及坐標系統投影轉換在長大隧道GPS 控制網成果的質量控制中占據重要地位。GPS觀測采用靜態相對定位模式,嚴格按公路勘測規范要求執
22、行,其GPS控制網觀測基本技術指標如下:a、GPS基線測量的中誤差應小于下式計算的標準差,各等級控制測量固定誤差 a、比例誤差系數 b 的取值應符合下表的規定。計算 GPS 測量大地高差的精度時,a、b 可放寬至 2 倍。a+(b.d)22式中:標準差(mm)a固定誤差(mm)b比例誤差系數(mm/km)d基線長度(km)GPS 測量誤差的要求測量等級固定誤差 a(mm)比例誤差系數 d(mm/km)二等10 2 三等10 5 四等10 10 一級10 20 二級10 40 GPS 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二等三等四等一級二級衛星高度角()15 15 15 15 15 時 段長度靜態(min)30-
23、90 20-60 15-45 10-30 10-30 快速靜態(min)-15-20 10-15 10-15 平均重復設站數(次/每點)4 2 1.6 1.4 1.2 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個)5 5 4 4 4 數據采樣率(s)10-30 10-30 10-30 10-30 10-30 GDOP 6 6 6 8 8 3.1.2 高程控制測量洞外高程控制測量,是按照設計精度施測各開挖洞口附近水準點之間的高差,以便將整個隧道的統一高程系統引入洞內,以保證在高程方向按規定精度正確貫通,并使隧道各附屬工程按要求的高程精度正確修建。高程控制方法:1)常采用水準測量方法;2)四、五等高程控制亦可采用光電測
24、距三角高程的方法進行。(但當山勢陡峻采用水準測量困難時)高程控制路線:應選擇連接各洞口最平坦和最短的線路,以期達到設站少、觀測快、精度高的要求。每一個洞口應埋設不少于2 個水準點,以相互檢核;兩水準點的位置,以能安置一次儀器即可聯測為宜,方便引測并避開施工的干擾。高程控制水準測量的精度:一般參照下表的洞外部分即可。測量部位測量等級每公里測量的偶然誤差兩開挖洞口間水準路線水準儀等級/測距儀精度水準標尺類型(mm)長度(km)等級洞外二1.0 36 DS0.5、DS1線條式銦瓦水準尺三3.0 1336 DS1線條式銦瓦水準尺DS3區格式水準尺四5.0 513 DS3、I、II 區格式水準尺五7.5
25、 5 DS3、I、II 區格式水準尺洞內二1.0 32 S1線條式銦瓦水準尺三3.0 1132 S3區格式水準尺四5.0 511 DS3、I、II 區格式水準尺五7.5 5 DS3、I、II 區格式水準尺等級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等級每千 M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mm)儀器型號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環線或附合平丘地山地四10 16 DS3 雙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L 6n 五15-DS3 雙面單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30L-注:L 為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n 為測站數。3.2 進洞控制測量洞內外兩者的坐標系不一致,應首先把洞外控制點和中線控制樁的坐標納入
26、同一坐標系統內,即必須先進行坐標轉換。一般在直線隧道以線路中線作為X 軸。用控制點和隧道內待測設的線路中線點的坐標,反算兩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從而確定進洞測量的數據。把中線引進洞內,可按下列方法進行:1直線隧道進洞直線隧道進洞計算比較簡單,采用撥角法。如下圖所示,A、D為隧道的洞口投點,位于線路中線上,當以AD為坐標縱軸方向時,可根據洞外控制測量確定的A、B 和 C、D點坐標進行坐標反算,分別計算放樣角1 和2。測設放樣時,儀器分別安置在A點,后視 B點;安置在 D點,后視 C點,相應地撥角 1 和2,就得到隧道口的進洞方向。ACDB3.3 洞內控制測量在隧道施工中,隨著開挖的延伸進展,需要不斷
27、給出隧道的掘進方向。為了正確完成施工放樣,防止誤差積累,保證最后的準確貫通,應進行洞內控制測量。此項工作是在洞外控制測量和洞、內外聯系測量的基礎上展開的,包括洞內平面控制測量和洞內高程控制測量。3.3.1 洞內平面控制測量隧道洞內平面控制測量應結合洞內施工特點進行。由于場地狹窄,施工干擾大,故洞內平面控制擬采用中線法形式。中線法(適用于 500 m的曲線隧道和 1000 m的直線隧道)中線法是指采用直接定線法,即以洞外控制測量定測的洞口投點為依據,向洞內直接測設隧道中線點,并不斷延伸作為洞內平面控制。這是一種特殊的支導線形式,即把中線控制點作為導線點,直接進行施工放樣。一般以定測精度測設出待定
28、中線點,其距離和角度等放樣數據由理論坐標值反算。若將上述測設的中線點,輔以高精度的測角、量距,可以計算出新點實際的精確點位,并和理論坐標相比較,根據其誤差,再將新點移到正確的中線位置上,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于較長的隧道。本工程擬沿隧道軸線方向布設控制支導線。進行水平方向角及邊長的測量,水平方向角按導線量測時的前進方向觀測左右角,奇數站測左角,偶數站測右角;邊長進行對向量測,計算時對觀測值進行儀器加、乘常數改正。控制導線觀測技術要求見下表DJ2級儀器水平角方向觀測法技術要求兩次照準讀數差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中 2C較差同方向值各測回互差38139級測距儀邊長測距作業技術要求氣象數據測定一測回間較差限值
29、(mm)測 回 間較差限值(mm)往返觀測較差限值(mm)溫度最小讀數()氣壓最小讀數(Pa)測定時間間隔數據取用1.0 100 每邊觀測始末每邊兩端平均值5 7 2(abD)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測角中誤差方向角閉合差導線長度平均邊長水平角DJ2型儀器測回數測距中誤差全長相對中誤差測距要求測距儀等級測回數四等2.5 n51.8km 300m 6 7mm 1:35000 2 2 一級5.0 n102.4km 300m 2 10mm 1:17000 2 2 3.3.2 洞內高程控制測量洞內高程控制測量是將洞外高程控制點的高程通過聯系測量引測到洞內,作為洞內高程控制和隧道構筑物施工放樣的基礎,
30、以保證隧道在豎直方向正確貫通。洞內水準測量與洞外水準測量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有以下特點:(1)隧道貫通之前,洞內水準路線屬于水準支線,故需往返多次觀測進行檢核。(2)洞內三等及以上的高程測量應采用水準測量,進行往返觀測;四、五等也可采用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方法,應進行對向觀測。(3)洞內應每隔200500m設立一對高程控制點以便檢核.為了施工便利,應在導坑內拱部邊墻至少每100m設立一個臨時水準點。(4)洞內高程點必須定期復測。測設新的水準點前,注意檢查前一水準點的穩定性,以免產生錯誤。(5)因洞內施工干擾大,常使用掛尺傳遞高程,如圖所示,高差的計算公式仍用 hAB=a-b,但對于零端在頂上的
31、掛尺,讀數應作為負值計算,記錄時必須在掛尺讀數前冠以負號。B點的高程:HB=HA+a(b)=HA+a+b 水準高程控制點布設在平面控制導線點上,按四等水準規范精度要求進行往返觀測,水準高程測設隨工程施工的進度及時跟進,并定期進行復測檢核。等級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等級每千 M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mm)儀器型號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環線或附合平丘地山地四10 16 DS3 雙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L 6n 五15-DS3 雙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30L-4 控制網貫通精度預算根據工程測量規范及公路勘測規范等中對隧道施工貫通中誤差估算的規定,隧道相向開挖長度在4Km內
32、的貫通中誤差分配值見下表。隧道進洞口至出洞口長度為498M,隧道為單向縱坡,i=2。因縱向貫通誤差對計算直線型隧道只影響中線方向的里程樁號而不影響隧道貫通,所以本次對隧道貫通面就不進行縱向貫通中誤差的估算。隧道相向掘進開挖長度小于4Km時貫通中誤差分配值誤差名稱橫向(mm)豎向(mm)洞外測量25 25 洞內測量45 25 全部貫通測量50 35 4.1 洞外、內控制導線網點和邊長投影到貫通面上的相對坐標系確定根據隧道施工方案的施工進度計劃安排,隧道掘進開挖計劃由隧道進、出口對向掘進施工,即隧道進口方向施工450M即 K25+561 K26+011段,隧道出口方向施工48M即 K26+059
33、K26+011段。因此,本隧道進洞口點至隧道貫通面K26+011的洞內施工控制導線總長度為450M,出洞口點至隧道貫通面 K26+011的洞內施工控制導線總長度為48M。根據該隧道施工方案,隧道掘進開挖由隧道進、出口對向掘進施工,因此,隧道掘進開挖施工只有1 個貫通面。縱坐標 X軸為過隧道洞外 GPS控制點 GP01并平行于線路交點JD1至 JD2連線(即隧道軸線)方向的射線;橫坐標 Y 軸為過洞外 GPS 控制點 GP01與縱坐標 X軸垂直的射線。4.2 控制網測量對橫向貫通中誤差的估算4.2.1 導線網方式洞內橫向貫通精度估算根據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貫通誤差調整條線參數示例表相向開挖總長度
34、(km)3 3 限差(mm)150 200 調線長(m)200 200 偏角235 326 8 10 半徑(m)30000 30000 曲線長(m)22 30 外失距(mm)2 4 夾直線長(m)178 170 本工程取 4 倍中誤差為測量限差,設隧道總的橫向貫通限差為q,則貫通中誤差的限差為4*qqM。根據導線測量特點,其觀測量分別為邊長和角度,觀測精度以邊長相對中誤差 m/s 及測角中誤差 m/p 分別表示其觀測精度,應用誤差傳播定律,得到單導線 測量 誤差 引起的 橫向貫通 影響值 的估算公 式為21121222i112122)/()/()()/()/(Rypmdysmxxpmysmni
35、niiEniniiMq貫注:式中 m/p 為 206235;dy 為第 i 條邊在貫通面上的投影長度;Ry為不包括導線環起、終點的各i 點向貫通面方向作的垂線長度。根 據上 式計算 出 地 面導線 網 對橫 向 貫通影 響 值 mq外,再依 據22qm外總內qqmm計算出洞內測量誤差對橫向貫通誤差影響值mq 內值。結合隧道內布網特點及所用儀器標稱測距精度、隧道施工情況,先設定洞內測距相對精度,長大隧道洞外及洞內可設m/s=1/500001/100000,中短隧道 1/200001/50000。隧道形狀確定后,一般dy、Ry 亦隨之可確定并計算獲得,(注:對于近似直線延伸布設的洞內導線閉合環網,
36、dyi 近似為零,則式中主要 Ryi 數值計算),這樣在已知了 m/s、dyi、Ryi 后,將其值代人式中即可反求出洞內所需的m/p 測角精度值。依據 m/p 求算值以及 m/s 設計值,結合測量規范確定洞內導線網的施測等級、測角等級及測距精度標準。若得出測距、測角精度太高難以施測,則需重新設計網形結構和導線邊長并按照以上順序重新計算各要素,直至既滿足洞內貫通誤差的精度要求,測角和測距精度及導線邊長又較易于按要求順利實施。4.2.2 洞外橫向貫通精度估算GPS控制網點位測量誤差對橫向貫通精度影響值估算利用隧道兩端洞口處的 GPS控制引測入洞起算點(洞口投點)的點位誤差、洞口GPS定向邊的方向測
37、量誤差、起算點距隧道洞口軸線的垂距及其GPS邊長相對精度分別計算 GPS 控制網投點誤差影響Mt、定向邊方向誤差影響值Ma、邊長誤差影響值Mys,按照誤差傳播定律計算其總影響值。此3 項影響值的平方和即為洞外GPS網測量誤差對橫向貫通精度影響值的平方。公式表示為外qM=222MysMaMt利用上式計算 GPS 控制網地面測量誤差對橫向貫通精度影響值。根據式 4.2.1 洞內測量誤差對橫向貫通誤差影響值mq 內值,計算洞內需要達到的測角精度、測距精度同上述導線控制網中的相應計算方法(此處略)。依據 Mq 外求算值以及 m/s 設計值,結合測量規范確定洞內導線網的施測等級、測角等級及測距精度標準。
38、4.2.3 水準高程測量對豎向貫通中誤差的估算設隧道地面與地下按等影響分配,若設隧道總的高程貫通允許中誤差為 Mh,則地面高程貫通中誤差的允許值為:2/hhMm每公里高差中數的中誤差由后式計算:Smmhkm/注:S以 km單位。根據踏勘確定得出的地面設計路線長度或已知的地下測量路線長度,據上式計算出地面或地下的mkm值,比照國家行業各等級水準測量規范決定地面或地下高程水準測量等級并進行測量儀器的選型,從而完成了高程控制測量的設計。確定高程測量的等級后,選取經濟合理,又能保證高程傳遞精度的測量方法,如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并嚴格按相應的技術要求進行施測。根據工程測量規范規定,豎向貫通中誤差Mh
39、25mm,其計算公式為:Mh=m(L)1/2,m=5mm/Km。分別根據洞口兩端洞外水準點到洞口水準點的距離以及洞口水準點到貫通面水準點的計算洞外、洞內水準點對隧道貫通面的豎向貫通誤差。并計算總豎向貫通誤差。5 隧道施工放樣測量隧道超欠挖對隧道整體施工質量影響很大,應加強開挖斷面測量放樣工作,開挖前在開挖斷面上準確標出設計斷面尺寸線,開挖工作完成后及時測量超欠挖并繪出斷面圖。隧道襯砌,不論任何類型均不得侵人隧道建筑限界,因此各個部位的襯砌放樣都必須在線路中線、水平測量正確的基礎上認真做好,使其位置正確,尺寸和高程符合設計要求,具體做法分述如下:5.1 拱部襯砌放樣拱部襯砌是在安裝好的拱架模型板
40、上來完成的,拱架架立是在開挖斷面符合凈空要求及中線水平樁點正確無誤的基礎上進行。拱架制作是根據設計的拱架圖,在放祥臺上按1:1 的 比例尺放出大樣,按,大樣制作構件拼裝而成。立架間距應根據地質情況、襯砌厚度、拱架質量、模板厚度等因素決定,一般為 0.61.5m。拱架在受力后可能發生下沉或向內擠,影響隧道凈空,因此必須根據地質情況預留加寬和沉落量,一般方法是在制作拱架或拼裝梳形木時,將拱圈半徑加大25cm;若地質松軟,沉落值可達1020cm(如濕砂、砂黏土之類),遇此情況必須提高起拱線和拱頂高程,但邊墻基底高程應固定不變,砌筑邊墻時,應以此不變高程控制,加上提高起拱線的數值。立架之前應詳細檢查拱
41、架是否變形,必要時應在大樣臺上校正后再用。采用先拱后墻法施工時的拱架架立方法和步驟如下:丈量開挖斷面,欠挖部分應清楚。復核中線水平,放出垂直中線的十字線,標出拱架頂及起拱線高程。拱架拼裝就位,按照規定間距用橫撐固定(注意曲線上內外側弧長之差)。將首尾兩排拱架按中線位置定位,在直線段時,將拱架上的中點與線路中線重合。將首尾兩排拱架的拱腳處用雙木楔調整高度,使拱架頂與抄平標出之拱頂高程一致(包括提高的預留沉落值在內)。重復檢查和調整首尾拱架左右兩側位置及拱架頂高度,使之按中線水平正確定位。首尾兩排拱架定位后,在拱頂及拱腳左右處用此麻線拉緊,中間各排拱架以此麻線為準,按、兩步驟使拱架達到要求為止,用
42、木撐抵緊于巖壁上,穩妥固定。采用先墻后拱法施工時,拱架架立的方法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架立拱架承臺,其方法有邊墻預留丁石、邊墻留孔、立柱支撐等。在拱圈襯砌之前還必須檢查拱架和模型板的安裝質量及凈空尺寸、中線水平是否都合乎要求。在襯砌過程中,應隨時檢查模型板及拱架的狀態,發現變形或走動,應停止灌注,立即糾正,以保證凈空要求。5.2 邊墻襯砌放樣邊墻襯砌有混凝土澆筑和料石或預制塊砌筑;邊墻型式有直線型和曲線型。用混凝土灌筑時,直線型邊墻的模板系根據支撐立柱間距、邊墻高度分塊制成;曲線型邊墻模板,則需要預先按1:1 的比例畫出襯砌模型大樣圖,按圖制作模型架和模型板。立模之前,必須檢查線路中線、墻基高程、
43、斷面凈空,符合設計要求后才能據此安裝,中線到邊墻模板各點的寬度(設計凈空寬+預留寬),可以用坐標法測定。用料石或預制塊砌筑邊墻時,在起拱線外,根據隧道凈空寬度及施工誤差的加寬,立固定垂直方木以掌握砌筑邊墻的垂直坡度,基礎四角按坐標法測定砌筑基準石,而后掛線控制填腹砌筑。當砌筑曲線邊墻時,須將料塊根據大樣圖編號,嚴格按照編號規定砌筑,曲線弧形用模型控制。5.3 仰拱及鋪底的施工放樣仰拱斷面系與隧道拱圈成反方向弧形,檢查斷面開挖是否準確和仰拱模板安裝都可用樣板法。樣板是在大樣臺上制成,以路面高程為根據,按仰拱面計算的坐標值放樣,用5cm 5cm方木釘成。檢查開挖后的斷面時,將樣板橫木上口與邊墻上路
44、面線比平,樣板上劃的路線中線與地面中線樁對準,此時量取弧形木下口至開挖面的距離,即可算出其開挖數值。安裝仰拱模型板時,注意將樣板平行提高一個模型板厚度,使模板背緊貼樣板弧形木,這時模板面(即襯砌面)就符合設計高程。檢查襯砌后的仰拱面是否準確時,可將樣板上面的橫木下口比平邊墻上的路面線,這時樣板弧形木下口距離襯砌面應該是5cm,檢查數點即可知拱面準確程度。不設仰拱的隧道應做鋪底,但在圍巖堅硬不易風化、干燥無水時,可以不做鋪底,但應整平。欠挖部分的個別堅硬巖石允許侵人鋪底5cm,超挖部分應用漿砌片石鋪平。5.4 洞門砌筑放樣隧道洞門是保證行車和施工安全、防止洞頂坍塌的重要建筑物。洞門砌筑之前應做結
45、構放樣,如端墻坡度為1:0 時,其位置與洞門設計里程一致,可根據洞門里程的中線樁,用經緯儀作隧道中線的垂直線(曲線上作該點中線的切線垂直線),標出端墻在平面上的位置;若端墻有坡度時,按設計坡度求出端墻基底里程:端墻基底里程=洞門里程 H*m 再根據此里程設中線樁,作中線的垂直線,定出端墻位置。端墻若有擴大基礎,則襟邊部分尺寸需同時放線。在平面上根據經緯儀放出的縱橫十字線量出襟邊尺寸,用麻線繃緊定位;在立面上根據端墻坡度立坡度尺加以控制,或者下部以基底里程放的十宇線為準,上部求出端頂墻部位置的里程,在此里程上放出十字線與端墻頂高程相交于兩邊邊坡上,用麻線將這兩點繃緊,即得端墻坡度。若采用先拱后墻
46、砌筑時,應注意端墻坡度,求出起拱線及拱頂的里程,用上述方法放樣,使洞門外露面的坡度與洞門端墻坡度銜接一致。6 爆破測量在隧洞爆破作業的掘進中,對爆破技術諸要素如鉆眼大小、孔深、間距、藥量、鉆眼分布與起爆順序等慎重研究、嚴格控制。鉆爆作業按照鉆爆設計進行。當開挖條件出現變化時,爆破技術隨圍巖條件的變化而作相應改變。6.1 測量布眼鉆炮眼前繪出開挖斷面的中線、水平和斷面輪廓,并根據爆破設計標出炮眼的位置,經檢查符合設計要求后鉆眼。洞內控制測量采用導線、中線雙控法控制,高程控制采用水準測量。控制測量采用全站儀作導線控制網,施工測量采用全站儀。用全站儀、鋼卷尺等準確繪出開挖輪廓線及周邊眼、輔助眼和掏槽
47、眼的位置,并用紅油漆標出炮眼,嚴格控制開挖邊線。距開挖面50m處埋設中線樁,每100m設臨時水準點。每次放線時,對上次爆破效果檢查一次,并及時將結果告知技術主管和爆破人員,技術人員對測量數據進行計算分析,修正爆破參數,以達到最佳爆破效果。6.2 鉆孔測量鉆孔由專業鉆孔工班承擔,嚴格按照鉆爆設計圖進行鉆孔作業,特別是周邊眼和掏槽眼位置、間距和數量,未經主管工程師許可不得隨意改動。各鉆手分區、分部位定人定位施鉆,實行嚴格的鉆手作業質量經濟責任制。風槍手做到二定三保,即定人定位,保質保量保安全。炮眼要“準、平、齊”:“準”是指炮眼位置要準,周邊眼口全部在設計輪廓線內 5cm的連線上,眼底全部在設計較
48、廓線外5cm的連線上終止,其作炮眼定位誤差不超過10cm。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兩排炮之間錯臺不大于10cm;“平”是要求炮眼方向和隧洞中線平行,兩側邊墻要順幫水平打眼,各排炮相同位置的炮眼平行,爆破后各排同位炮眼連成一條線;“齊”,主要是眼底要齊,要在一個垂面上,才能保證良好的爆破效果。6.3 爆破監控測量對爆破振動的量測:首先根據被保護結構特點確定控制振動速度,采用爆破振動測試儀進行爆破振動量測。將速度傳感器布設在被保護目標的測試部位,測量爆破引起的測點實際振動數據,然后進行數據分析,計算出爆破振動與地形、地質條件有關的系數和衰減指數,并據此檢算和控制每次爆破允許最大一段裝藥量,確保爆破振動不超
49、過規定的范圍,保護被保護目標。監測并記錄每次爆破的震動情況及空氣增壓情況,做好震動記錄資料,及時反饋信息。調整爆破作業裝藥量、炸藥品種、裝藥及爆破方式,使震速不超過允許值,并防止開挖面失穩。具體操作見爆破專項方案。7 隧道竣工測量隧道竣工后,為了檢查主要結構物及線路位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并提供竣工資料,為將來運營中的檢修工作和設備安裝等提供測量控制點,應進行竣工測量。7.1 竣工測量任務首先檢測中線點,從一端洞口至另一端洞口。檢測閉合后,應在直線上每 200250 m、各曲線主點上埋設永久中線樁;洞內高程點應在復測的基礎上每公里埋設一個永久水準點。永久中線點、水準點經檢測后,除了在邊墻上加以標示
50、之外,需列出實測成果表,注明里程,必要時還需繪出示意圖,作為竣工資料之一。測繪隧道的實際凈空斷面(主要內容),應在直線地段每50 m、曲線地段每 20 m或需要加測斷面處施測。凈空斷面測量應以線路中線為準,測量拱頂高程、起拱線寬度、軌頂面以上 1.1、3.0、5.8m 處的寬度。7.2 竣工測量后一般要求提供下列圖表隧道長度表、凈空表、隧道回填斷面圖、水準點表、中樁表、斷鏈表、坡度表。第四章質量保證措施為確保施工測量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加強施工測量質量管理,提高施工測量質量。對此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圖紙、文件的管理及上下之間的傳遞。嚴格按設計圖紙、修改通知、技術要求
51、、合同要求、規程、規范的要求進行施工放樣作業。2、根據施工測量控制程序(ZLCX824.2B1),按照合同的技術要求和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施工測量技術方案進行測量作業。3、由業務全面、工作經歷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各項作業組的負責人,另配備敬崗、業務熟練的員工參與作業。4、作業人員實行“崗位責任制”,作業過程實行“工序管理”,重視施工的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配合和銜接。主要技術人員及作業組負責人要熟悉現場施工的所有情況,確保測量成果質量優良。5、日常維護和保養、安全防護工作,保證儀器設備的良好工作狀態,一旦發現儀器出現異常情況,立即送檢和維修。6、確保所用臺帳,儀器設備掛牌使用。在此使用的每臺儀器設備
52、都需送檢。每臺套儀器年檢合格后方可使用。7、高度重視質量體系的有效運行和質量管理工作,進一步增強對質量重要性的認識。8、滿足“過程受控”和各項檢查規定:已知數據的正確性檢查;測站點正確性檢查;觀測員報觀測值、記錄員回報;點、線與已有結構輪廓線的檢查;離開作業部位前逐一檢查校對標注數據;記錄員自檢、觀測員復檢、測量組長終檢后提供測量成果資料。第五章安全保證措施技術人員在測量工作開始前,應熟知工程測量作業內容和測量工作程序,按方案要求作業、按操作規程操作儀器并服從指揮。因現場情況的不確定性,需要技術人員集中精力,安全第一!為保證人身安全,特列出以下注意事項:1、在總工程師的領導下,制定該工程的施工
53、測量方案,并對參與該工程施工的測量工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明確該工程的施工測量任務。2、測量工程師負責該工程的具體施工測量,根據制定的施工測量方案進行施工,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3、對施工測量的儀器必須進行檢校工作,對不合格的儀器必須嚴禁使用,并在施工過程中注意儀器的保養及定期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向總工程師報告。4、做好對圖紙的審查工作,嚴格復核圖紙有關數據。熟悉圖紙,弄清各結構物位置、尺寸,把握設計意圖。5、參與施工測量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所使用到的儀器的性能、使用方法。6、進入施工現場,必須配戴安全帽,穿塑膠底鞋,禁止穿涼鞋、拖鞋等,遵守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制度。7、進入洞內之前,要排除安全隱患,對高出松動的石塊進行清除,方可進入洞內;8、使用監測儀器設備,不得用望遠鏡瞄準太陽。如果現場有焊接操作,切勿直視焊接光源,避免被灼傷眼睛。在高壓電纜區作業時,不得將儀器直接架設在強電磁場區,避免高壓擊傷,應及時和工程主持人匯報,由工程主持人協調解決。9、施工現場嚴禁吸煙,嚴禁酒后進入施工現場,監測過程中不得從事與工作無關的活動;10、積極配合業主測量中心、測量監理工程師及工程各個部門工作,完成工程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