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建筑勁性鋼混凝土施工方案(57頁).pdf

  • 資源ID:474655       資源大小:2.51MB        全文頁數:57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 2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建筑勁性鋼混凝土施工方案(57頁).pdf

1、本工程中部框架柱采用C60 混凝土,C60 混凝土在一般工程中為高等級強度的混凝土,在配合比和施工中必須加以注意,以消除對工程質量造成的隱患。我司在全國各地曾多次進行C60 混凝土及其以上強度等級混凝土的施工,一般是從材料和方便施工兩方面進行控制。材料選用:52.5礦渣硅酸鹽水泥,為保證C60 混凝土的強度,要求水泥強度fc 2.5MPa;砂石:砂要求細度模數Mk 2.6,級配良好,含泥量3%,泥塊含量 1%,碎石采用5 25mm連續級配,含泥量 1%,泥塊含量 0.5%,壓碎指標值 20%;外加劑選用SF 高效緩凝泵送劑,其減水率25%;為降低水化熱,可摻用一定數量的級粉煤灰,取代系數K=1

2、.3;在試配中可選用FS 礦粉,其細度大于400 目、活性較好。在 C60 生產時,要求混凝土攪拌站符合以下幾點要求:攪拌站的計量:靜態計量及動態計量均要符合要求;攪拌站原材料要按我司要求進料,尤其是水泥及粗骨料;攪拌站要嚴格控制塌落度及砂、石含水率,以及作相調整;攪拌站中的砂、石料不能離析。C60 混凝土柱、剪力墻的施工本工程框架柱、剪力墻混凝土標號較高,澆筑混凝土時應考慮對框架柱混凝土超灌一部分,為防止梁板低強度等級混凝土滲入柱內,我司擬將豎向構件與梁板分開施工,采取布料機澆注豎向構件混凝土,澆注豎向構件混凝土時,先用布料機放置于樓面上,澆注完畢后,用塔吊移走,再進行梁板結構施工;梁柱核心

3、區部位少量混凝土可配合塔吊調運。核心筒剪力墻因擬采用大爬模,故同一層分兩次澆筑,第一次澆至板(梁)底,第二次進行梁板澆筑。C60 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項C60 混凝土由于水泥用量較高、和易性比較好,因此在泵送中主要注意時間的控制和不使混凝土離析。施工中振搗應適時,混凝土下落入槽時應注意集中和均勻下料,接頭處特別注意振動棒的插入深度和連續性。C60 混凝土更重要的是要求注意養護。由于混凝土強度等級高,初凝后強度值上升快,收縮率大,因此養護將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質量,施工時將采取下列措施:保水:對于堅向混凝土表面,當混凝土澆搗完約12 小時后,模板將拆除,在拆除時及時用塑料薄膜粘貼或用無水養生液進行混凝

4、土表面封閉,以達到保水的目的。在養護期間,派專人隨時檢查,修復脫落的保水面層。澆水:當模板拆除后,及時澆水養護,為保證堅向混凝土表面濕潤,采取表面掛麻袋的方式,不斷澆水達到養護的目的。平面混凝土可采取連續澆水的方式進行養護,當陽光較強時也須進行覆蓋草袋,麻袋進行養護。勁性鋼混凝土施工方案項目概況*工程建筑面積為20533,由地下一層、地上二十八層組成。建筑總高度115.9 米,框剪結構,抗震等級為一級,抗震設防為烈度為7 度。本工程型鋼(勁性)混凝土框架柱、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地下室-4.56m14.34m)位于2/1 C、32/A 軸相交斜線上,4 根鋼柱和兩根鋼梁組成,其中 SZ1

5、 600 600 2根(-4.56m3.94m)全高為 8.50m,SZ2、SZ3600 11001700 各 1 根(-4.56 m14.34m)全高為 18.90m,鋼梁:KL2-21(500800)、KL4-21(5001100)全長 18.386 m 各一道,均由焊接H型鋼組成。第二階段,為結構 17 層至 28 層(57.94 m 115.9 m),DE/34軸間,由每層4 根箱形柱(600600)和 4 根鋼梁(400800)構成。設計要求所有的鋼板材質均為Q235B,焊條采用E43 低氫型,重點部位的焊接焊縫質量等級為一級,一般部位為二級。1、施工準備(1)鋼構件進場為保證型鋼柱

6、、梁加工質量,從鋼材下料入手嚴格控制。所有型鋼均購買成品或委托專業廠家制作。鋼構件進場應按進場計劃分批采用平板車運輸相繼進場,進場后用16 噸汽車卸車,卸下的鋼構件直接由汽車吊吊至安裝位置附近,鋼構件兩端開45 度 K型坡口,腹板為雙面坡口,翼緣板為單面坡口,坡口處用磨光機磨光,使之沒有氧化物。2、國家有關強制性技術標準和驗收規范、規程(含但不限于此):建筑工程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J0300-2001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JGJ38-2001 、J130-2001 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3-91 碳素結構鋼GB700 碳素鋼焊條GB511

7、7 熔化焊用鋼絲GB/T14957 圓柱頭焊釘GB10433-89 六角頭螺栓A和 B級 GB5782-2000 建筑鋼結構焊接規程JGJ81-2002 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505-2001 鋼材力學及工藝性能試驗取樣規定GB2975-82 熱扎鋼板表面質量的一般要求GB/T14977-94 3、型鋼柱制作(1)主要技術要求:由于型鋼柱制作、安裝質量直接影響主體結構安全,因而對其施工質量要求較高,其制作、運輸、安裝均按照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標準執行。主要要求如下:a.鋼柱焊接所用鋼板須經材料檢驗,防止分層。b.鋼柱截面幾何尺寸偏差3mm。c.翼緣板傾斜度1.5mm。d.柱身撓

8、曲矢高11000 柱高且不大于5mm。e.柱身長度偏差3mm,柱身扭曲偏差5mm。f.柱安裝中心偏差5,垂直度偏差11000 柱高且不大于5mm。g.柱身型鋼采用熔透焊,翼緣板與腹板“K”形焊縫及現場柱身對接焊縫質量均滿足級焊縫檢驗標準。(2)施工工藝根據結構特點,型鋼柱制作以設計層高進行分柱段加工,上下層柱端連接點位置位于樓面上1m處,鋼柱制作在加工車間進行,經檢驗合格后運至現場,用塔吊配合龍門吊進行吊裝就位,柱端連接點現場施焊。(3)型鋼柱制作型鋼柱制作進行分部件加工組裝:一 十。工藝流程:選材下料制孔部件拼裝焊接矯正。a、下料根據鋼板規格及分段長度,用火焰自動機采取分段間斷切割法進行鋼板

9、切割,依靠鋼板自身的剛性抑制其變形,同一樓層剛柱加工所需材料一次下齊,并進行坡口、調直。坡口尺寸按照JGJ8191 執行。b、制孔根據分段情況及設計要求,確定每段鋼柱穿鋼筋孔及連接孔位置,整批采用機械制孔。c、拼裝型鋼柱部件拼裝在專用鋼板平臺上進行,腹板、翼板用專用夾具固定。鋼板拼裝前,所有連接面、沿焊縫邊及所有范圍內的鐵銹、油污必須清除干凈,用手工電弧焊點焊固定。d、焊接由于鋼板厚度較厚,在焊接坡口兩側各80100mm范圍進行預熱,采取合理的施焊順序、焊接工藝參數,用手工電弧焊打底,增加構件鋼性,埋弧自動焊及CO2氣體保護焊并用的焊接方式,按順序先里后外,分層連續施焊。e、矯正焊縫施焊后鋼板

10、易產生變形,可用千斤頂組裝矯正機結合火焰加熱進行矯正,加熱時正火最高溫度不大于9000C,加熱矯正后,緩慢冷卻。4、型鋼柱安裝工藝流程:塔吊將鋼柱部件吊裝至安裝附近位置門形橋架吊裝就位檢查垂直度、軸線偏差、標高連接板固定復核調整點焊固定焊接翼板、腹板焊縫外觀檢查超聲波探傷。(1)安裝控制在影響型鋼柱安裝精度的因素中,既有加工誤差,也有吊裝誤差,為保證鋼柱安裝準確,為框架梁施工創造條件,型鋼柱用門形橋架吊裝就位后,需進行反復檢測,糾正其安裝誤差,施焊過程中若發現焊接變形影響垂直精度,應及時調整。a、標高控制根據設計要求,確定擬安裝鋼柱標高,誤差控制在3mm 以內,測定以安裝型鋼柱標高及偏差,根據

11、擬安裝鋼柱長度來進行標高調整(型鋼柱制作時,控制其尺寸比設計尺寸略小于3mm)柱頭間出現縫隙,用鋼墊片調整。b、垂直度,偏扭控制在型鋼柱相互垂直兩翼緣板劃出柱身中心線,根據樓層軸線,用兩臺經緯儀從不同方面進行觀測,控制其垂直及偏扭,同時測量已安裝型鋼柱的垂偏直,進行適當調整,稍微預留傾斜量,在安裝焊接過程中依靠變形將其抵消。c、復核型鋼柱安裝精度直接牽扯到框架梁施工,必須嚴格控制,逐層復核調整防止誤差積累。(2)現場組焊型鋼柱對接焊縫施工,是型鋼柱安裝的關鍵工序之一,直接關系到結構安全,且由于所有焊縫均為立焊,焊接難度較大,擬采用手工電弧焊。a、型鋼柱安裝調整就位,先安裝聯結板,校核調整后,采

12、用點焊固定,所用焊接材料型號與正式焊接材料相同。b、采取兩個焊工同時對稱、分段、反向施焊的工藝,并保證焊接參數、焊接速度一致,嚴格控制焊道平直,分層連續施焊,保證焊縫質量。每層焊道焊完后及時清理,如發現有影響焊接質量的缺陷,必須清除后再焊。5、鋼梁的施工工藝(1)工藝流程起吊就位臨時固定調節水平、豎向調節絲桿校正軸線垂直度、標高焊接固定點焊接腹板側邊焊接翼緣抗剪連接件焊縫處理焊接外觀檢驗超聲波探傷檢驗合格后交付土建作業。(2)鋼梁安裝a.吊裝安裝前應先在鋼梁腹板側邊焊吊耳,用門形橋架、塔吊配合進行吊裝。b.用塔吊(門形橋架)將梁運至鋼柱的牛腿上,做臨時連接,并找正位置,割掉鋼梁腹板吊耳。c.鋼

13、梁翼緣中心線應對正牛腿中心線,以保證鋼梁軸線位置。d.在安裝鋼梁過程中,利用鋼腹板兩側安裝設備上的水平調節絲桿來調節鋼梁的垂直度,利用自行設計在鋼柱收縮來進行調整。e.安裝鋼梁時,需要反復觀測并糾正其軸線、標高、垂直度偏差值,直至符合規范要求后,方可進行對接焊。f.鋼梁焊接完畢后,割掉鋼梁翼緣上的吊耳,并對鋼梁的垂直度標高進行復驗。g.在焊接好的鋼梁上下翼緣確定抗剪連接件的軸線位置,并采用自動栓釘焊接機將抗剪連接價目(栓釘)焊接在鋼梁翼緣上,做到焊接牢固可靠。h.為防止組合鋼梁垂直度、標高軸線偏差值積累超過允許值,要求每次組合鋼梁安裝要嚴格校驗鋼柱垂直度以及鋼柱上牛腿的軸線位置、標高。3、鋼柱

14、、鋼梁中剪力連接件的設置要點(1)剪力連接件的頂面位置距板底部不得小于30mm,剪力連接件上部砼保護層厚度不小于20mm。(2)剪力連接件的縱向間距不應大于300mm 或四倍板厚。(3)剪力連接件應具有足夠的抗水平剪力和豎向掀起力。(4)剪力連接件的邊至鋼梁邊緣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20mm。(5)剪力連接件底部周圍的砼應澆搗密實,當處于邊梁位置時,板中橫向鋼筋應板邊與相鄰剪力連接件之間完全錨固。(6)剪力連接件應采用焊接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并保證和鋼梁的焊接可靠。6、型鋼焊接要點(1)焊條采用E43 型焊條,焊機選用630 型號,所有焊條焊絲、焊劑必須有合格證,并按要求烘焙后使用。(2)焊縫全部

15、為級焊縫,所有焊縫表面不得有裂縫,焊瘤夾渣,弧坑裂紋,電弧擦傷等缺陷。(3)焊接盡量使用自動焊,不便于自動焊焊接部位,可使用單坡口單面手工焊接。(4)所有焊接透焊縫兩端必須加引落弧板。(5)焊透焊縫背面氣泡清除保證焊透。(6)焊縫外形要求均勻,成型較好,焊件與焊件、焊件與基礎金屬之間過渡平滑。(7)對焊時要用兩個焊工雙面同時對施焊工藝,做到焊接速度一至致,焊接參數相同,保證焊縫表面質量。(8)焊接完畢后,打磨焊縫質量。鋼梁安裝允許偏差表項目質量標準測量工具和方法相鄰兩面梁接頭部位項面高差+1mm 水準儀測量梁安裝在鋼柱上對牛腿中心線偏移 5mm 經緯儀測量梁垂直度5mm 吊線鋼尺測量梁水平標高

16、5mm 水準儀測量梁側向彎曲 10mm 拉線鋼尺測量撓曲 10mm 拉線鋼尺測量二級焊縫咬邊質量標準項目允許偏差范圍抽查標準等級咬邊深度0.05t(板厚)且 0.5mm連續長度 100mm 兩側咬邊長度總抽查長度 10%合格兩側咬邊長度總抽查長度 6%優良7、型鋼施工質量控制措施(1)施工前質量控制a、施工前根據有關規范及設計要求編制制作、焊接工藝卡,并組織操作人員認真學習。b、所有電焊工必須進行技術培訓,持證上崗,并做好焊接技術評定。c、鋼材、焊材按相關標準驗收合格后,方能使用。(2)施工階段質量控制a、為保證型鋼柱、梁加工質量,從鋼材下料入手嚴格控制。所有型鋼均委托專業廠家制作。b、組裝前

17、,連接面及沿焊縫每邊50mm范圍內的鐵銹,油污等必須清除干凈。焊接完畢后,清除溶渣和金屬飛濺物。c、焊縫表面不允許有裂縫,氣孔等缺陷,焊腳高度、寬度嚴格按照JGJ8191 焊接標準檢查。d、型鋼柱、梁安裝精度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控制,加強復核觀測。e、柱梁焊縫、現場柱梁段對接焊縫全部進行超聲波檢測,若不合格,則分析原因,制訂糾正和預防措施,對不合格產品必須返工。8、型鋼柱梁砼施工(1)鋼筋柱內鋼筋采用豎向鋼筋電渣壓力焊連接,經檢驗全程合格后綁扎箍筋;在梁柱節點部位由于梁縱筋需穿越型鋼柱,壓力焊不易操作,因而施工中采用鋼筋機械連接一套筒擠壓技術,方便施工,亦能保證鋼筋連接質量,且質量較為穩定。(2)

18、模板采用膠合板模板組拼,由于柱中型鋼柱影響,柱模無法用對拉螺栓砼澆筑對模板振動較大,故用?48 3.5mm鋼管雙桿橫向捆綁,間距500mm,柱身四周下部加斜向頂撐,防止柱身漲模及側移。柱子根部留置清掃口,砼澆筑前清除殘余垃圾。梁模板的支撐采用鋼管扣件,經計算后確定支撐方案。(3)砼澆搗梁柱內砼采取現場攪拌,塔吊供料施工,由于高強砼質量易受各種微小因素的影響,故從原材料選用,攪拌、振搗、養護等各環節嚴格控制。型鋼結構混凝土的澆搗,應嚴格遵守砼的施工規范和規程,在梁柱接頭處和梁型鋼翼緣下部等砼不易充分填滿處,要仔細澆搗。a.每批原材料進場必須具有合格證,并經現場隨機抽樣復驗,各項技術指標合格后方可

19、使用。b.砼攪拌嚴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投料,計量精確,且保證拌合物均勻,攪拌過程中嚴禁隨意加水。c.砼澆筑施工采用插入式高頻振搗器,每次澆搗高度控制在50mm 左右,防止分層,保證型鋼梁柱身內外砼振搗密實。d.做好砼的早期養護,防止出現砼失水,影響其強度增長。e.在梁柱核心區節點部位,按照柱身砼強度等級和梁混凝土強度等級,砼之間不留施工縫。9、勁性混凝土柱梁質量通病防治(1)焊接質量(夾渣、未焊透、氣孔等)a.加強操作工人的培訓,組織學習焊接規范、規程及質量標準,建立崗位責任制,操作人員掛牌上崗。b.采用 3.2mm的 E4303焊條。c.預先在型鋼上放大樣,畫線操作,采用氣割坡口。d.第一層焊接

20、完畢后,逐道焊縫進行清理、檢查、直至清理干凈。e.焊條使用前進行烘培1h 以上,焊條進場應嚴格把關,杜絕使用劣質產品。以免焊條受潮,藥皮剝落,鋼芯偏心。f.空氣濕度大及陰雨天停止焊接施工。(2)焊接變形現場組裝校正合格后的鋼柱即使施焊,由兩名焊工同時對稱間隔分段反向施焊并在焊接處設立擋板,以消除施焊中熱影響產生較大的焊段殘余變形而導致垂直度發生偏差。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JGJ138-2001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總則1.0.1為在建筑工程中合理應用和發展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做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非地震區和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

21、至 9 度的多、高層建筑和一般構筑物的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應由混凝土、型鋼、縱向鋼筋和箍筋組成。1.0.3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設計與施工,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術語符號 術語2.1.1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混凝土內配置型鋼(軋制或焊接成型)和鋼筋的結構。2.2.1 材料性能 E_C 混凝土彈性模量;E_S 鋼筋彈性模量;E_A 型鋼彈性模量;F_(CK)、F_C 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標準值、設計值;F_Y、F

22、_Y 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F_(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_(YK)F (YK)鋼筋抗拉、抗壓強度標準值;F_A、F _A 型鋼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F_(AK)、F _(AK)型鋼抗拉、抗壓強度標準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應 N 軸向力設計值;M 彎矩設計值;V 剪力設計值;_S、_S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中縱向鋼筋的受拉、受壓應力;_A _A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中型鋼翼緣的受拉、受壓應力;_(MAX)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最大裂縫寬度。2.2.3 幾何參數 A_S、A _S 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縱向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混凝土截面近邊的距離;A_A、A _A 型鋼受拉翼緣截面重心、型鋼受壓翼緣截

23、面重心至混凝土截面近邊的距離;B 混凝土截面寬度;H 混凝土截面高度;H_O 型鋼受拉翼緣和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至混凝土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H_(OS)、H_(OF)縱向受拉鋼筋、型鋼受拉翼緣截面重心到混凝土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H_A 型鋼截面高度;B_F 型鋼翼緣寬度;T_F 型鋼翼緣厚度;H_W 型鋼腹板高度;T_W 型鋼腹板厚度;E 軸向力作用點至縱向受拉鋼筋和型鋼受拉翼緣合力點之間的距離;E_I 初始偏心距;E_O 軸向力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E_O=M/N;E_A 附加偏心距;S 箍筋間距;X 混凝土受壓區高度;C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A_C、A_A、A_S A_S、A_(AF)、A(AF

24、)、A_(AW)分別為混凝土全截面、型鋼全截面、受拉鋼筋總截面、受壓鋼筋總截面、型鋼受拉翼緣截面、型鋼受壓翼緣截面、型鋼腹板截面的面積;B_S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截面短期剛度;B_L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截面長期剛度;I_C 混凝土截面慣性矩;I_A 型鋼截面慣性矩。2.2.4 計算系數及其他偏心受壓構件考慮撓曲影響的軸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數;混凝土相對受壓區高度,X/H_O;_S、_S 縱向受拉鋼筋、受壓鋼筋配筋率。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材料 型鋼3.1.1 型鋼混凝土構件的型鋼材料宜采用牌號Q235 B.C.D 級的碳素結構鋼,以及牌號Q345-B.C.D.E 級的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其質量標

25、準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 700 和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 1951 的規定3.1.2 型鋼可采用焊接型鋼和軋制型鋼。型鋼鋼材應根據結構特點選擇其牌號和材質,并應保證抗拉強度、伸長率、屈服點、冷彎試驗、沖擊韌性合格和硫、磷、碳含量符合使用要求。型鋼焊縫和坡口尺寸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鋼結構焊接技術規程JGJ 81 的有關規定。當焊接型鋼的鋼板厚度大于或等于 50MM,并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作用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 厚度方向性能鋼板GB 5313 的規定,其附加板厚方向的斷面收縮率不得小于該標準Z15 級規定的允許值。考慮地震作用的結構用鋼,其強屈比不應小于1.2,且應有明顯的

26、屈服臺階和良好的可焊性。3.1.3 型鋼材料的強度指標,應按表3.1.3 的規定采用。3.1.4 型鋼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標,應按表3.1.4 的規定采用。3.1.5 型鋼的焊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 手工焊接用焊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鋼焊條GB 5117 或低合金鋼焊條GB 5118 的規定。選用的焊條型號應與主體金屬強度相適應。2 自動焊接或半自動焊接采用的焊絲和焊劑,應與主體金屬強度相適應。焊絲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熔化焊用鋼絲GB/T 14957 的規定。3.1.6 焊縫強度設計值應按表3.1.6 的規定采用。注:表中所列一級、二級、三級指焊縫質量等級。3.1.7 構件中設置的栓釘應符合現行國家

27、標準圓柱頭焊釘GB 10433 的規定。栓釘的力學性能應符合表 3.1.7 的規定。3.1.8 型鋼使用的螺栓、錨栓材料應符合下列要求:1 普通螺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六角頭螺栓-A 和 B 級 GB 5782 和 六角頭螺栓-C 級 GB 5780 的規定;2 錨栓可采用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 700 規定的 Q235 鋼或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 1591 規定的 Q345 鋼;3 高強度螺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高強度大六角頭螺栓、大六角螺母,墊圈與技術條件GB/T 1228-1231 或鋼結構用扭剪型高強度螺栓連接副GB3632-GB 3633 的規定;4 螺栓連接的強度設計值、

28、高強度螺栓的設計預拉力值,以及高強度螺栓連接的鋼材摩擦面抗滑移系數值,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范GBJ 17 的規定采用。3.2.1 縱向鋼筋宜采用II 級、III 級熱軋鋼筋;箍筋宜采用I 級、II 級熱軋鋼筋,其強度指標應按表3.2.1 的規定采用。注:熱軋鋼筋應符合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 1499-91 的規定。3.2.2 鋼筋彈性模量E_S應按表 3.2.2 的規定采用。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材料 混凝土3.3.1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小于C30;混凝土的強度指標應按表3.3.1-1、表 3.3.1-2 的規定采用。3.3.2 混凝土彈性模量E

29、_C應按表 3.3.2 的規定采用。3.3.3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混凝土最大骨料直徑宜小于型鋼外側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1/3,且不宜大于 25MM。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設計基本規定 結構類型4.1.1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為全部結構構件采用型鋼混凝土的結構和部分結構構件采用型鋼混凝土的結構。此兩類結構宜用于框架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框架一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等結構體系。但對各類結構體系的框架柱,當房屋的設防烈度為9 度,且抗震等級為一級時,框架柱的全部結構構件應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4.1.2 型鋼混凝土框架柱的型鋼,宜采用實腹式寬翼緣的H 形軋制型鋼和各種截面型

30、式的焊接型鋼;非地震區或設防烈度為6 度地區的多、高層建筑,可采用帶斜腹桿的格構式焊接型鋼(圖 4.1.2)。4.1.3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和框架柱中的型鋼,宜采用充滿型實腹型鋼。充滿型實腹型鋼的一側翼緣宜位于受壓區,另一側翼緣位于受拉區(圖 4.1.3);當梁截面高度較高時,可采用桁架式型鋼混凝土梁。4.1.4 型鋼混凝土剪力墻,宜在剪力墻的邊緣構件中配置實腹型鋼;當受力需要增強剪力墻抗側力時,也可在剪力墻腹板內加設斜向鋼支撐。4.2.1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多、高層建筑的平面和豎向布置、地震作用或風荷載作用組合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等,應遵守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J 9-87、建筑抗震設計

31、規范GBJ 11-8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89,以及行業標準 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 3-91、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 99-98 的有關規定。4.2.2 在進行結構內力和變形計算時,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的剛度,可按下列規定計算:1 型鋼混凝土梁、柱構件的截面的抗彎剛度、軸向剛度和抗剪剛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EI=E_CI_C+E_AI_A(4.2.2-1)EA=E_CA_C+E_AA_A(4.2.2-2)GA=G_CA_C+G_AA_A(4.2.2-3)式中 E_I E_A G_A 型鋼混凝土構件截面抗彎剛度、軸向剛度、抗剪剛度;E_CI_C、E_

32、CA_C、G_CA_C 鋼筋混凝土部分的截面抗彎剛度、軸向剛度、抗剪剛度;E_AI_A、E_AA_A、G_AA_A 型鋼部分的截面抗彎剛度、軸向剛度、抗剪剛度。2 端部配置型鋼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其截面剛度可近似按相同截面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計算截面抗彎剛度、軸向剛度、抗剪剛度;端部有型鋼混凝土邊框柱的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其截面剛度可按邊框柱中的型鋼折算為等效混凝土面積,以此作為有翼緣截面的翼緣面積,計算其抗彎剛度、軸向剛度;對于墻的抗剪剛度只考慮邊框柱中的型鋼腹板的折算等效混凝土面積。4.2.3 采用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時,房屋最大適用高度可比行業標準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 JGJ

33、391 所規定的房屋最大適用高度適當提高;當全部結構構件均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包括型鋼混凝土框架和鋼筋混凝土筒體組成的混合結構除設防烈度為9 度外,房屋最大適用高度可相應提高 30%40%,其結構阻尼比宜取0.04。4.2.4型鋼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進行設計。4.2.5型鋼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設計,應采用下列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非抗震設計 _OS R(4.2.5-1)抗震設計SR/_RE(4.2.5-2)式中 S 結構構件內力組合設計值,應按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J 9-87、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J 11-89 的規定進行計算:_O 結構構件的重

34、要性系數,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的結構構件,其 _O 應分別取1.1、1.0、0.9;R 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_(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其值應按表4.2.5 的規定采用。注:軸壓比小于0.15 的篇心受壓柱,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按梁取用。4.2.6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應根據設防烈度、結構類型、房屋高度按表4.2.6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抗震的構造要求。注:1 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當剪力墻部分承受的地露傾覆力矩不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時,其框架部分應按框架結構的抗震等級采用;2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當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時,對8 度設防烈度,其房屋

35、高度不應超過100M;3 有框支層的剪力墻結構,除落地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外,均按一般剪力墻結構的抗露等級取用;4 設防烈度為8 度的丙類建筑,且房廈高度不超過12M 的規則的一般民用框架結構(體育館和影劇院等除外)和類似的工業框架結構,抗震等級采用三級。4.2.7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按風荷載或地震作用組合,以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層間位移與層高之比值U/H、頂點位移與總高度之比值U/H 的限值,以及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薄弱層層間彈塑性位移UP,應符合行業標準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 391所規定的限值要求。4.2.8 型鋼混凝土梁的最大撓度應按荷載的短期效應

36、組合并考慮長期效應組合影響進行計算,其計算值不應大于表4.2.8 規定的最大撓度限值。注:1 構件制作時預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許,驗算撓度時,可將計算所得撓度值減去起拱值;2 表中括號中的數值適用于使用上對撓度有較高要求的構件。4.2.9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的最大裂縫寬度不應大于表4.2.9 規定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設計基本規定 一般構造英文詞條名:4.3.1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6MM,縱筋與型鋼的凈間距不宜小于 30MM,其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搭接長度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 89 的要求。4.3.2

37、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宜采用封閉箍筋,其末端應有135。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 倍箍筋直徑。4.3.3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J 10-89 的規定。型鋼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對梁不宜小于100MM,且梁內型鋼翼緣離兩側距離之和(B1+B2),不宜小于截面寬度的1/3;對柱不宜小于120MM(圖 4.3.3)。4.3.4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構件中的型鋼鋼板厚度不宜小于6MM,其鋼板寬厚比應符合表4.3.4 的規定(圖 4.3.4)。當滿足寬厚比限值時,可不進行局部穩定驗算。4.3.5

38、 在需要設置栓釘的部位,可按彈性方法計算型鋼翼緣外表面處的剪應力,相應于該剪應力的剪力由栓釘承擔;栓釘承載力應按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范GBJ17-88 的規定計算。型鋼上設置的抗剪栓釘的直徑規格宜選用19MM 和 22MM,其長度不宜小于4 倍栓釘直徑,栓釘間距不宜小于6 倍栓釘直徑。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 承載力計算5.1.1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下列基本假定進行計算:1 截面應變保持平面;2 不考慮混凝土的抗拉強度;3 受壓邊緣混凝土極限壓應變 _(CU)取 0.003,相應的最大壓應力取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_C,受壓區應力圖形簡化為等效的矩形應力圖,

39、其高度取按平截面假定所確定的中和軸高度乘以系數 0.8,矩形應力圖的應力取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4 型鋼腹板的應力圖形為拉、壓梯形應力圖形。設計計算時,簡化為等效矩形應力圖形;5 鋼筋應力取等于鋼筋應變與其彈性模量的乘積,但不大于其強度設計值。受拉鋼筋和型鋼受拉翼緣的極限拉應變 _(CU)取 0.01。5.1.2 型鋼截面為充滿型實腹型鋼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梁,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 5.1.2):非抗震設計M F_CBX(H_O-X/2)+F _YA _S(H_O-A _S)+F _AA _(AF)(H_O-A _A)+M_(AW)(5.1.2-1)F_CBX+F _YA

40、_S+F AA _(AF)-F_YA_S-F_AA_(AF)+N_(AW)=0(5.1.2-2)抗震設計M 1/(_(RE)F_CBX(H_O+X/2)+F _YA _S(H_O-A _S)+F _AA _(AF)(H_O-A _A)+M_(AW)(5.1.2-3)F_CBX+F _YA _S+F AA _(AF)+F_YA_S-F_AA_(AF)+N_(AW)=0(5.1.2-4)當 _1H_O1.25X 時N_(AW)=2.5-(_1+_2)T_WH_OF_A (5.1.2-5)N_(AW)=1/2(_12+_22)-(_1+_2)+2.5-(1.25 )2T_WH_O2F_A (5.1.

41、2-6)_B=0.8/(1+(F_Y+F_A)/(2 0.003E_S)(5.1.2-7)混凝土受壓區高度X 尚應符合下列公式要求:X _BH_O(5.1.2-8)X A _A+T_F(5.1.2-9)式中 相對受壓區高度,X/H_O;_B 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_B=XB/H_O;X_B 界限受壓區高度;M_(AW)型鋼腹板承受的軸向合力對型鋼受拉翼緣和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的力矩;N_(AW)型鋼腹板承受的軸向合力;_1 型鋼腹板上端至截面上邊距離與H0 的比值;_2 型鋼腹板下端至截面上邊距離與H0 的比值;T_W 型鋼腹板厚度;T_F 型鋼翼緣厚度;H_W 型鋼腹板高度;H_O 型鋼受拉翼緣

42、和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至混凝土受壓邊緣距離;5.1.3型鋼混凝土框架梁考慮抗震等級的剪力設計值V_B 應按下列規定計算:一級抗震等級V_B=1.05(M_(BUE)L+M_(BUE)R)/L_N+V_(GB)(5.1.3-1)二級抗震等級V_B=1.05(M_B1+M_BR)/L_N+V_(GB)(5.1.3-2)三級抗震等級V_B=(M_B1+M_BR)/L_N+V_(GB)(5.1.3-3)式中 M_(BUE)L,M_(BUE)R 框架梁左、右端采用實配鋼筋和實配型鋼、強度標準值,且考慮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值;M_B1,M_BR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梁左、右端彎

43、矩設計值;V_(GB)考慮地震作用組合時的重力荷載代表值產生的剪力設計值,可按簡支梁計算確定;L_N 梁的凈跨。在公式(5.1.3-1)(5.1.3-3)中M_(BUE)L 和M_(BUE)R 之和,以及 M_B1 和M_BR 之和,應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進行組合,并取其較大值。每端的M_(BUE)可按本規程第5.1.2 條中有關公式計算。5.1.4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的受剪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非抗震設計V_B 0.45F_CBH_O(5.1.4-1)(F_AT_WH_W)/(F_CBH_O)0.10(5.1.4-2)抗震設計V_B 1/_(RE)(0.36F_CBH_O)(5.1.4-3)

44、(F_AT_WH_W)/(F_CBH_O)0.10(5.1.4-4)5.1.5型鋼為充滿型實腹型鋼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非抗震設計V_B 0.08F_CBH_O+F_(YV)A_(SV)/SH_O+0.58F_AT_WH_W(5.1.5-1)抗震設計V_B 1/_(RE)0.06F_CBH_O +0.8F_(YV)A_(SV)/SH_O+0.58F_AT_WH_W (5.1.5-2)集中荷載作用下的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非抗震設計V_B 0.20/(+1.5)F_CBH_O+F_(YV)A_(SV)/SH_O+0.58/F_AT_WH_W(5

45、.1.5-3)抗震設計V_B 1/_(RE)0.06/(+1.5)F_CBH_O+0.8F_(YV)A_(SV)/SH_O+0.58/F_AT_WH_W (5.1.5-4)式中 F_(YV)箍筋強度設計值;A_(SV)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S 沿構件長度方向上箍筋的間距;計算截面剪跨比,可取 =A/H_O,A 為計算截面至支座截面或節點邊緣的距離,計算截面取集中荷載作用點處的截面。當3時,取=3。5.1.6 置桁架式型鋼的型鋼混凝土梁其受彎承載力可按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89 的有關公式計算,計算中可將上、下弦型鋼考慮為縱向鋼筋;斜腹桿承載力的豎向分力可作為受

46、剪箍筋考慮。輕型鋼結構輕型鋼結構主要是采用輕型H 型鋼(焊接或軋制;變截面或等截面)做成門形剛架,C 型、Z 型冷彎薄壁型鋼作檁條和墻梁,壓型鋼板或輕質夾芯板作屋面、墻面圍護結構,采用高強螺栓、普通螺栓及自攻螺絲等連接件和密封材料組裝起來的低層和多層預制裝配式鋼結構房屋體系。5.2.1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應驗算裂縫寬度;最大裂縫寬度應按荷載的短期效應組合并考慮長期效應組合的影響進行計算。5.2.2 考慮裂縫寬度分布的不均勻性和荷載長期效應組合影響的最大裂縫寬度(按 MM 計)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 5.2.2):W_(MAX)=2.1 _(SA)/E_S(1.9C+0.08D_E/_(TE)(5.

47、2.2-1)=1.1(1-M_C/M)(5.2.2-2)M_C=0.235BH2F_(TK)(5.2.2-3)_(SA)=M/(0.87(A_S*H_(OS)+A_(AF)*H_(OF)+KA_(AW)H_(OW)(5.2.2-4)D_E=(4(A_S+A_(AF)+KA_(SW)/U(5.2.5-5)U=N D_S+(2D_F+2T_F+2KH_(AW)0.7(5.2.2-6)_(TE)=(A_S+A_(AF)+KA_(AW)/(0.5BH)(5.2.2-7)式中 C 縱向受拉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考慮型鋼翼緣作用的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當 1.0時,取 =1.0;K 型鋼腹板影響系數,其值

48、取梁受拉側1/4 梁高范圍中腹板高度與整個腹板高度的比值;D_E、_(TE)考慮型鋼受拉翼緣與部分腹極及受拉鋼筋的有效直徑、有效配筋率;_(SA)考慮型鋼受拉翼緣與部分腹板及受拉鋼筋的鋼筋應力值;M_C 混凝土截面的抗裂彎矩;A_S、A_(AF)縱向受力鋼筋型鋼受拉翼緣面積;A_(AW)、H_(AW)型鋼腹板面積高度;H_(OS)、H_(OF)、H_(OW)縱向受拉鋼筋、型鋼受拉翼緣、KA_(AW)截面重心至混凝土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N 縱向受拉鋼筋數量;U 縱向受拉鋼筋和型鋼受拉翼緣與部分腹板周長之和。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 撓度驗算英文詞條名:5.3.1 型鋼混凝土框

49、架梁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撓度,可根據構件的剛度用結構力學的方法計算。在等截面構件中,可假定各同號彎矩區段內的剛度相等,并取用該區段內最大彎矩處的剛度。受彎構件的撓度應按荷載短期效應組合并考慮荷載長期效應組合影響的長期剛度B_1 進行計算,所求得的撓度計算值不應大于本規程表4.2.8 規定的限值。5.3.2 當型鋼混凝土框架梁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為0.3%1.5%范圍時,其荷載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組合作用下的短期剛度B_S和長期剛度 B_1,可按下列公式計算:B_S=(0.22+3.75E_S/E_C _S)E_CI_C+E_AI_A(5.3.2-1)B_1=M_S/(M_1(-1)+MS)B_

50、S(5.3.2-2)式中 E_C 混凝土彈性模量;E_A 型鋼彈性模量;I_C 按截面尺寸計算的混凝土截面慣性矩;I_A 型鋼的截面慣性矩;M_S 按荷載短期效應組合計算的彎矩值;M_L 按荷載長期效應組合計算的彎矩值;考慮荷載長期效應組合對撓度增大的影響系數,按本規程第5.3.3 條規定采用。5.3.3 考慮荷載長期效應組合對撓度增大的影響系數可按下列規定采用:當 _S=0時,2.0 當 _S=_S時,1.6 當 _S為中間數值時,按直線內插法取用。此處,_S、_S分別為縱向受拉鋼筋和縱向受壓鋼筋配筋率,_S=A_S/BH_O、_SA_S/BH_O。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混凝土框架

51、梁 構造要求5.4.1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300MM;截面的高度和寬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5.4.2 梁中縱向受拉鋼筋不宜超過二排,其配筋率宜大于0.3%,直徑宜取16V25MM,凈距不宜小于 30MM 和 1.5D(D 為鋼筋的最大直徑);梁的上部和下部縱向鋼筋伸入節點的錨固構造要求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89 的規定。5.4.3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大于或等于500MM,時在梁的兩側沿高度方向每隔200MM,應設置一根縱向腰筋,且腰筋與型鋼間宜配置拉結鋼筋。5.4.4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在支座處和上翼緣受有較大固定集中荷載處,應在型鋼腹板兩側對稱設置

52、支承加勁肋。5.4.5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中箍筋的配置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 的規定;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梁端應設置箍筋加密區,其加密區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滿足表5.4.5 要求。5.4.6 在箍筋加密區長度內,箍筋宜配置復合箍筋,其箍筋肢距,可按國家標準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9 的規定適當放松。5.4.7 梁端箍筋設置,其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節點邊緣不大于50MM,處非加密區的箍筋最大間距不宜大于加密區箍筋間距的2 倍,沿梁全長箍筋的配筋率(_(SV)=(A_(SV)/(BS)應符合下列規定:非抗震設計 _(SV)0.24F_T

53、/F_(YV)(5.4.7-1)抗震設計一級抗震等級 _(SV)0.3F_T/F_(YV)(5.4.7-2)二級抗震等級 _(SV)0.28F_T/F_(YV)(5.4.7-3)三級抗震等級 _(SV)0.26F_T/F_(YV)(5.4.7-4)5.4.8 對于轉換層大梁或托柱梁等主要承受豎向重力荷載的梁,梁端型鋼上翼緣宜增設栓釘。5.4.9 配置桁架式型鋼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梁,其壓桿的長細比宜小于120。5.4.10 開孔型鋼混凝土梁的孔位宜設置在剪力較小截面附近,且宜采用圓形孔,當孔洞位于離支座1/4 跨度以外時,圓形孔的直徑不宜大于0.4 倍梁高,且不宜大于型鋼截面高度的0.7;倍當孔洞

54、位于離支座 1/4 跨度以內時,圓孔的直徑不宜大于0.3 倍梁高,且不宜大于型鋼截面高度的0.5 倍。孔洞周邊宜設置鋼套管,管壁厚度不宜小于梁型鋼腹板厚度,套管與梁型鋼腹板連接的角焊縫高度宜取0.7 倍腹板厚度;腹板孔周圍二側宜各焊上厚度稍小于腹板厚度的環形補強板,其環板寬度應取75 125MM;且孔邊應加設構造箍筋和水平筋(圖 5.4.10)。5.4.11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的圓孔孔洞截面處,應進行受彎承載力和受剪承載力計算;圓形孔受彎承載力計算應按本規程第5.1.2 條,計算但計算中應扣除孔洞面積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非抗震設計V_B=0.08F_CBH_O(1-1.6D_H/H)+0

55、.58F_AT_W(H_W-D_H)+SUMF_(YV)A_(SV)(5.4.11-1)抗震設計V_B=1/(_(RE)0.06F_CBH_O(1-1.6D_H/H)+0.58F_AT_W(H_W-D_H)R+0.8SUMF_(YV)A_(SV)(5.4.11-2)式中 孔邊條件系數,孔邊設置鋼套管時取1.0,孔邊不設鋼套管時取0.85;D_H 圓孔洞直徑;SUMF_(YV)A_(SV)加強箍筋的受剪承載力。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混凝土框架柱 承載力計算:6.1.1 型鋼混凝土框架柱,其正截面偏心受壓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應符合本規程第5.1.1 條的規

56、定。6.1.2 型鋼截面為充滿型實腹型鋼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柱,其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受壓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 6.1.2):非抗震設計NF_CBX+F YA_S+FAA_(AF)-_AA_S-_AA_(AF)+N_(AW)(6.1.2-1)N_AF_CBX(H_O-X/2)+F AAS(H_O-A_S)+FAA_(AF)(H_O-A_A)+M_(AW)(6.1.2-2)抗震設計N 1/(_(RE)F_CBX+F _YA _S+F AA _(AF)-_AA_(AF)+N_(AW)(6.1.2-3)N_A 1/(_(RE)F_CBX(H_O-X/2)+F _YA _S(H_O-A _S)+F _

57、AA _(AF)(H_O-A _A)+M_(AW)(6.1.2-4)E=E_I+H/2-A(6.1.2-5)E_I=E_O-E_A(6.1.2-6)當 _1H_O時,N_(AW)=2.5-(_12+_22)-(_1+_2)+2.5-(1.25 )2T_WH_O2F_A (6.1.2-8)當 _1H_O1.25X,_2H_O1時,取 _1=1;_2 考慮構件長細比對截面曲率的影響系數,當L_O/H0.3F_CA_C 時,取 N=0.3F_CA_C。6.1.11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柱,其軸壓比N/(F_CA_C+F_AA_A)不宜大于表6.1.11 規定的限值。6.2.1 型鋼混凝土框架柱中箍

58、筋的配置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 的規定;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柱、柱端箍筋加密區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2.1 的規定采用。注:1 對二級抗露等級的框架,柱當箍筋最小直徑不小于PHI10 時。其箍筋最大間距可取150MM;2 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柱、框支柱和一級抗震等級角柱應沿全長加密箍筋,箍筋間距均不應大于100MM。6.2.2 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小體積配筋百分率應符合表6.2.2 的要求。注:1 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50 或需要提高柱變形能力或IV 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校中箍筋的最小體積配筋百分率應取表中相應項的較大值;2 當配置螺

59、旋箍筋時,體積配筋率可減少0.2%,但不應小于0.4%;3 對一、二級抗震等級且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柱,其箍筋體積配筋率不應小于0.8%;4 當采用 II 級鋼筋作箍筋,表中數值可乘以折減系數0.85,但不應小于0.4%。6.2.3 在箍筋加密區長度以外,箍筋的體積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區配筋率的一半,且對一、二級抗震等級,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D;對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15D,D 為縱向鋼筋直徑。6.2.4 型鋼混凝土框架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8%;受力型鋼的含鋼率不宜小于4%,且不宜大于10%。6.2.5 框架柱內縱向鋼筋的凈距不宜小于60MM。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

60、混凝土框架梁柱節點 承載力計算7.1.1 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柱節點考慮抗震等級的剪力設計值V_J,應按下列規定計算:1 型鋼混凝土柱與型鋼混凝土梁或鋼筋混凝土梁連接的梁柱節點1)一級抗震等級頂層中間節點V_J=1.05(M_(BUE)L+M_(BUE)R)/Z(7.1.1-1)其他層的中間節點和端節點V_J=1.05(M_(BUE)L+M_(BUE)R)/Z(1-Z/H_C-H_B)(7.1.1-2)2)二級抗震等級頂層中間節點V_J=1.05(M_BL+M_BR)/Z(7.1.1-3)其他層的中間節點和端節點V_J=1.05(M_B1+M_BR)/Z(1-Z/(H_C-H_B)(7.1.1-4

61、)式中 M_(BUE)L,M_(BUE)R 框架節點左、右兩側型鋼混凝土梁或鋼筋混凝土梁的梁端考慮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對應的彎矩值;其值應按本規程第5.1.2 條和第 5.1.3 條計算;M_BL,M_BR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節點左、右兩側為型鋼混凝土梁或鋼筋混凝土梁的梁端彎矩設計值;H_C 節點上柱和下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Z 梁端上部和下部鋼筋合力點或梁上部鋼筋加型鋼上翼緣和梁下部鋼筋加型鋼下翼緣合力點,或型鋼上、下翼緣合力點之間的距離;H_B 梁截面高度;當節點兩側梁高不相同時,梁截面高度HB 應取其平均值。2 型鋼混凝土柱與鋼梁連接的梁柱節點:1)一級抗震等級頂層中間

62、節點V_J=1.05(M_(AU)L+M_(AR)R)/Z(7.1.1-5)其他層的中間節點和端節點V_J=1.05(M_(AU)L+M_(AU)R)/Z(1-Z/(H_C-H_A)(7.1.1-6)2)二級抗震等級頂層中間節點V_J=1.05(M_AL+M_AR)/Z(7.1.1-7)其他層的中間節點和端節點V_J=1.05(M_AL+M_AR)/Z(1-Z/(H_C-H_A)(7.1.1-8)式中 M_(AU)L,M_(AU)R 框架節點左、右兩側鋼梁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對應的彎矩值,其值應按實際型鋼面積和材料標準值計算;M_AL,M_AR 框架節點左、右兩側鋼梁的梁端彎矩設計值;H_A 型

63、鋼截面高度;當節點兩側梁高不相同時,梁截面高度H_A 應取其平均值。7.1.2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其框架節點受剪的水平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V 1/(KE)(0.4 _JF_CB_JH_J)(7.1.2)式中 H_J 框架節點水平截面的高度。可取H_J=H_C,H_C為框架柱的截面高度;B_J 框架節點水平截面的寬度。當B_B 為不小于 B_C/2時,可取 B_C;當 B_B小于 B_C/2時,可取 B_B+0.5H_C 和B_C 二者的較小值。此處B_B 為梁的截面寬度,B_C為柱的截面寬度。_J 梁對節點的約束影響系數:對兩個正交方向有梁約束的中間節點,當梁的截面寬度均大于柱截面寬度的

64、1/2,且框架次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主梁截面高度的3/4 時,可取 _J=1.5;其他情況的節點,可取 _J=1。注:當梁柱軸線有偏心距E_O時E_O 不宜大于柱截面寬度1/4,此時,節點寬度應取(0.5B_C+0.5B_B+0.25H_C-E_O)、(B_B+0.5H_C)和B_C三者中的最小值。7.1.3 一、二級抗震等級的框架節點的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1 型鋼混凝土柱與型鋼混凝土梁連接的梁柱節點一級抗震等級V_J 1/(RE)0.3PHI_J _JF_CB_JH_J+F_(YV)(A_(SV)/S(H_O-A _S)+0.58F_AT_WH_W (7.1.3-1)二級抗震等級V_

65、J 1/(RE)PHI_J _J(0.3+0.05N/(F_CB_CH_C)F_CB_JH_J+F_(YV)A_(SV)/S(H_O-A _S)+0.58F_AT_WH_W (7.1.3-2)2 型鋼混凝土柱與鋼筋混凝土梁連接的梁柱節點一級抗震等級V_J 1/(RE)0.14PHI_J _JF_CB_JH_J+F_(YV)A_(SV)/S(H_O-A _S)+0.2F_AT_WH_W (7.1.3-3)二級抗震等級V_J 1/(RE)PHI_J _J(0.14+0.05N/(F_CB_CH_C)F_CB_JH_J+F_(YV)A_(SV)/S(H_O-A _S)+0.2F_AT_WH_W (7

66、.1.3-4)3 型鋼混凝土柱與鋼梁連接的梁柱節點一級抗震等級V_J 1/(_RE)0.25PHI_J _JF_CB_JH_J+F_(YV)A_(SV)/S(H_O-A S)+0.58F_AT_WH_W (7.1.3-5)二級抗震等級V_J 1/(RE)PHI_J _J(0.25+0.05N/(F_CB_JH_J)+F_(YV)A_(SV)/S(H_O+AA _S)+0.58F_AT_WH_W (7.1.3-6)式中 PHI_J 節點位置影響系數,對中柱中間節點取PHI_J=1.0;邊柱節點及頂層中間節點取PHI_J=0.7;頂層邊節點取PHI_J=0.4;N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節點上柱底部的

67、軸向壓力設計值;當N0.5F_CB_CH_C 時,取 N=0.5F_CB_CH_C;T_W 柱型鋼腹板厚度;H_W 柱型鋼腹板高度;A_(SV)配置在框架節點寬度B_J范圍內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7.1.4 型鋼混凝土梁柱節點的梁端、柱端型鋼和鋼筋混凝土各自承擔的受彎承載力之和,宜分別符合下列條件:0.5 (SUMM_CA)/(SUMM_BA)2.0(7.1.4-1)(SUMM_C(RC)/(SUMM_B(RC)0.5(7.1.4-2)式中 M_CA 節點上、下柱端型鋼受彎承載力之和;M_BA節點左、右梁端型鋼受彎承載力之和;M_C(RC)節點上、下柱端鋼筋混凝土截面受彎承載力之和

68、;M_B(RC)節點左、右梁端鋼筋混凝土截面受彎承載力之和;7.2.1型鋼混凝土框架節點核心區的箍筋最大間距、最小直徑宜按本規程表6.2.11 采用,對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框架節點核心區,其箍筋最小體積配筋率分別不宜小于0.6%、0.5%、0.4%,且柱縱向受力鋼筋不應在中間各層節點中切斷。7.2.2 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縱向受力鋼筋在框架節點區的錨固和搭接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J 10-89 的規定。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型鋼混凝土剪力墻 承載力計算8.1.1 兩端配有型鋼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其正截面偏心受壓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 8.1.1):非抗震設計:N F_C

69、 BH_O+F _AA _A+F _YA _S-_AA_A-_SA_S+N_(SW)(8.1.1-1)N_E F_C(1-0.5 )BH_O2+F _YA _S(H_O-A _S)+F _AA _A(H_O-A _A)+M_(SW)(8.1.1-2)抗震設計:N 1/(RE)F_C BH_O+F _AA _A+F _YA _S-_AA_A-_SA_S+N_(SW)(8.1.1-3)N_E 1/(RE)F_C (1-0.5 )BH_O2+F _YA _S(H_O-A _S)+F _AA A(H_O-A _A)+M_(SW)(8.1.1-4)N_(SW)=(1+(-0.8)/0.4W)F_(YW)

70、A_(SW)(8.1.1-5)M_(SW)=0.5-(-0.8)/(0.8W)2F_(YW)A_(SW)H_(SW)(8.1.1-6)式中 A_A,A_A剪力墻受拉端、受壓端配置的型鋼全部截面面積;A_(S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總面積;F_(Y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強度設計值;N_(S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所承擔的軸向力,當 0.8時,取 N_(SW)=F_(YW)A_(SW);M_(S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的合力對型鋼截面重心的力矩,當 0.8時,M_(SW)=0.5F_(YW)A_(SW)H_(S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配置高度HSW 截面有效高度 H_O 的比值,=H_(SW)/H_O;

71、B 剪力墻厚度;H_O 型鋼受拉翼緣和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至混凝土受壓邊緣的距離;E 軸向力作用點到型鋼受拉翼緣和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的距離。8.1.2 一、二級抗震等級的剪力墻的剪力設計值VW 應按下列規定計算:1 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設計值一級抗震等級V_W=1.1M_(WUE)/MV(8.1.2-1)二級抗震等級V_W=1.1V(8.1.2-2)三級抗震等級V_W=V(8.1.2-3)式中 M_(WUE)剪力墻采用實配鋼筋和實配型鋼、強度標準值,且考慮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值;M 剪力墻計算部位的彎矩設計值;V 剪力墻計算部位的剪力設計值;2 對其他部位的剪力設計值應

72、取V_W=V 8.1.3 剪力墻的受剪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非抗震設計V_W 0.25F_CBH(8.1.3-1)抗震設計V_W 1/(RE)(0.20F_CBH)(8.1.3-2)8.1.4 兩端配有型鋼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在偏心受壓時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 8.1.4):非抗震設計V_W=1/(-0.5)(0.05F_CBH_O+0.13NA_W/A+F_(YV)A_(SH)/SH_O+0.4/F_AA_A)(8.1.4-1)抗震設計V_W=1/_(RE)1/(-0.5)(0.04F_CBH_O+0.1NA_W/A)0.8F_(YV)A_(SH)/SH_O+0.32/F_AA

73、_A (8.1.4-2)式中 計算截面處的剪跨比,=M/(VH_O);當 2.2時,取=2.2;N 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墻的軸向壓力設計值,當N0.2F_CBH 時,取 N=0.2F_CBH;A 剪力墻的截面面積,當有翼緣時,翼緣有效面積可按本規程8.1.5 條取用;A_W T 形、工形截面剪力墻腹板的截面面積,對矩形截面剪力墻,取A=A_W;A_(SH)配置在同一水平截面內的水平分布鋼筋的全部截面面積;A_A 剪力墻一端暗柱中型鋼截面面積;S 水平分布鋼筋的豎向間距。8.1.5 在承載力計算中,剪力墻的翼緣計算寬度可取剪力墻厚度加兩側各6 倍翼緣墻的厚度、墻間距的一半和剪力墻肢總高度的1/

74、20 中的最小值。8.1.6 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周邊有型鋼混凝土柱和鋼筋混凝土梁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當剪力墻與梁柱有可靠連接時,其正截面偏心受壓承載力應按本規程第8.1.1 條計算。正截面偏心受壓時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 8.1.6):非抗震設計V_W=1/(-0.5)(0.05 _RF_CBH_O+0.13NA_W/A)+F_(YV)A_(SV)/SH_O+0.4/F_AA_A (8.1.6-1)抗震設計V_W=1/_(RE)1/(-0.5)(0.04 _RF_CBH_O+0.1NA_W/A)+0.8F_(SV)A_(SV)/SH_O+0.32/F_AA_A (8.

75、1.6-2)式中 _R 周邊柱對混凝土墻體的約束系數,其值取1.2。8.2.1 端部配有型鋼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厚度、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宜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89 和行業標準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 3-91 的規定。剪力墻端部型鋼周圍應配置縱向鋼筋和箍筋,以形成暗柱,其箍筋配置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10-89 的有關規定。8.2.2 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端部配置的型鋼,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宜大于50MM;水平分布鋼筋應繞過或穿過墻端型鋼,且應滿足鋼筋錨固長度要求。8.2.3 周邊有型鋼混凝土柱和梁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剪力墻

76、的水平分布鋼筋應繞過或穿過周邊柱型鋼,且應滿足鋼筋錨固長度要求;當采用間隔穿過時,宜另加補強鋼筋。周邊柱的型鋼、縱向鋼筋、箍筋配置應符合型鋼混凝土柱的設計要求,周邊梁可采用型鋼混凝土梁或鋼筋混凝土梁;當不設周邊梁時,應設置鋼筋混凝土暗梁,暗梁的高度可取2 倍墻厚。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連接構造 梁柱節點連接構造9.1.1 框架梁柱節點的連接構造應做到構造簡單,傳力明確,便于混凝土澆搗和配筋。9.1.2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梁柱連接可采用下列幾種形式:1 型鋼混凝土柱與型鋼混凝土梁的連接;2 型鋼混凝土柱與鋼筋混凝土梁的連接;3 型鋼混凝土柱與鋼梁的連接;9.1.3 型鋼混凝土柱與型鋼混凝

77、土梁、鋼筋混凝土梁、鋼梁的連接,柱內型鋼宜采用貫通型,柱內型鋼的拼接構造應滿足鋼結構的連接要求。型鋼柱沿高度方向,在對應于型鋼梁的上、下翼緣處或鋼筋混凝土梁的上下邊緣處,應設置水平加勁肋,加勁肋型式宜便于混凝土澆筑,水平加勁肋應與梁端型鋼翼緣等厚,且厚度不宜小于12MM(圖 9.1.3)。9.1.4 型鋼混凝土柱與鋼筋混凝土梁或型鋼混凝土梁的梁柱節點應采用剛性連接,梁的縱向鋼筋應伸入柱節點,且應滿足鋼筋錨固要求。柱內型鋼的截面型式和縱向鋼筋的配置宜便于梁縱向鋼筋的貫穿,設計上應減少梁縱向鋼筋穿過柱內型鋼柱的數量,且不宜穿過型鋼翼緣,也不應與柱內型鋼直接焊接連接(圖 9.1.4);當必須在柱內型

78、鋼腹板上預留貫穿孔時,型鋼腹板截面損失率宜小于腹板面積25%;當必須在柱內型鋼翼緣上預留貫穿孔時,宜按柱端最不利組合的M、N 驗算預留孔截面的承載能力,不滿足承載力要求時,應進行補強。梁柱連接也可在柱型鋼上設置工字鋼牛腿,鋼牛腿的高度不宜小于0.7 倍梁高,梁縱向鋼筋中一部分鋼筋可與鋼牛腿焊接或搭接,其長度應滿足鋼筋內力傳遞要求;當采用搭接時,鋼牛腿上、下翼緣應設置二排栓釘,其間距不應小于100MM。從梁端至牛腿端部以外1.5 倍梁高范圍內,箍筋應滿足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89 梁端箍筋加密區的要求。9.1.5 型鋼混凝土柱與型鋼混凝土梁或鋼梁連接時,其柱內型鋼與梁內型鋼或鋼梁

79、的連接應采用剛性連接,且梁內型鋼翼緣與柱內型鋼翼緣應采用全熔透焊縫連接;梁腹板與柱宜采用摩擦型高強度螺栓連接;懸臂梁段與柱應采用全焊接連接。具體連接構造應符合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范GBJ 17 88以及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 99 98 的要求(圖 9.1.5)。9.1.6 在跨度較大的框架結構中,當采用型鋼混凝土梁和鋼筋混凝土柱時,梁內的型鋼應伸入柱內,且應采取可靠的支承和錨固措施,保證型鋼混凝土梁端承受的內力向柱中傳遞,其連接構造宜經專門試驗確定。9.2.1 在各種結構體系中,當結構下部采用型鋼混凝土柱,上部采用鋼筋混凝土柱時,在此兩種結構類型間,應設置結構過渡層,過渡層

80、應滿足下列要求:1 從設計計算上確定某層柱可由型鋼混凝土柱改為鋼筋混凝土柱時,下部型鋼混凝土柱中的型鋼應向上延伸一層或二層作為過渡層,過渡層柱中的型鋼截面尺寸可根據梁的具體配筋情況適當變化,過渡層柱的縱向鋼筋配置應按鋼筋混凝土柱計算,且箍筋應沿柱全高加密;2 結構過渡層內的型鋼應設置栓釘,栓釘的直徑不應小于19MM,栓釘的水平及豎向間距不宜大于200MM,栓釘至型鋼鋼板邊緣距離不宜小于50MM。9.2.2 在各種結構體系中,當結構下部采用型鋼混凝土柱,上部采用鋼結構柱時,在此兩種結構類型間應設置結構過渡層,過渡層應滿足下列要求(圖 9.2.2):1 從設計計算上確定某層柱可由型鋼混凝土柱改為鋼

81、柱時,下部型鋼混凝土柱應向上延伸一層作為過渡層,過渡層中的型鋼應按上部鋼結構設計要求的截面配置,且向下一層延伸至梁下部至2 倍柱型鋼截面高度為止。2 結構過渡層至過渡層以下2 倍柱型鋼截面高度范圍內,應設置栓釘,栓釘的水平及豎向間距不宜大于 200MM;栓釘至型鋼鋼板邊緣距離宜大于50MM,箍筋沿柱應全高加密。3 十字形柱與箱形柱相連處,十字形柱腹板宜伸入箱形柱內,其伸入長度不宜小于柱型鋼截面高度。9.2.3 型鋼混凝土柱中的型鋼柱需改變截面時,宜保持型鋼截面高度不變,可改變翼緣的寬度、厚度或腹板厚度。當需要改變柱截面高度時,截面高度宜逐步過渡;且在變截面的上、下端應設置加勁肋;當變截面段位于

82、梁柱接頭時,變截面位置宜設置在兩端距梁翼緣不小于150MM 位置處(圖 9.2.3)。9.3.1 當框架柱一側為型鋼混凝土,梁另一側為鋼筋混凝土梁時,型鋼混凝土梁中的型鋼,宜延伸至鋼筋混凝土梁1/4 跨度處,且在伸長段型鋼上、下翼緣設置栓釘。栓釘直徑不宜小于19MM,間距不宜大于 200MM,且在梁端至伸長段外2 倍梁高范圍內,箍筋應加密。9.3.2 鋼筋混凝土次梁與型鋼混凝土主梁連接,其次梁中的鋼筋應穿過或繞過型鋼混凝土梁的型鋼。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連接構造 梁與墻連接構造英文詞條名:9.4.1 型鋼混凝土梁或鋼梁垂直于鋼筋混凝土墻的連接,可做成鉸接或剛接。鉸接連接可在鋼筋混凝土墻中

83、設置預埋件,預埋件上應焊連接板,連接板與型鋼梁腹板用高強螺栓連接(圖 9.4.1),也可在預埋件上焊接支承鋼梁的鋼牛腿來連接型鋼梁。型鋼混凝土梁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應錨入墻中,錨固長度以及箍筋配置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89 的有關規定。當型鋼混凝土梁與墻需要剛接時。可采用在鋼筋混凝土墻中設置型鋼柱,型鋼梁與墻中型鋼柱形成剛性連接,其縱向鋼筋應伸入墻中,且滿足錨固要求。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連接構造 柱腳構造英文詞條名:9.5.1 型鋼混凝土柱的柱腳宜采用埋入式柱腳。9.5.2 埋入式柱腳的埋置深度不應小于3 倍型鋼柱截面高度。9.5.3 在柱腳部位,和柱腳向上一層的范

84、圍內,型鋼翼緣外側宜設置栓釘,栓釘直徑不宜小于PHI19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且栓釘至型鋼鋼板邊緣距離宜大于50MM。型鋼混凝土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 附錄 A配置十字形型鋼的型鋼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載力簡化A.0.1 型鋼混凝土柱配置Q235 號型鋼及級熱軋鋼筋的正截面承載力,不分大小偏心受壓,可按下列公式和表 A.0.1-1、表 A.0.1-2 核算:BARM=M/(BH_O2F_C)(A.0.1-1)BARN=N/(BH_OF_C)(A.1.1-2)BARM=C+ANBAR-BNBAR2(A.0.1-3)C=D+E_PF_Y/F_C-F(PF_Y/F_C)2(A.0.1-4)式中 M 設計彎矩計算時應考慮偏心矩增大系數N 設計軸向壓力B 柱截面寬度H_O 柱截面有效高度F_C 混凝土軸心受壓強度設計值型鋼和縱向鋼筋總配筋率F_Y 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A、B、C、D、E、F 計算系數,應按表A.0.1-1、表 A.0.1-2 采用。A.0.2 在給出的 F_Y/F_C 系數的計算,可以在(F_Y/F_C-0.07)(F_Y/F_C+0.07)的范圍內應用,其誤差在允許范圍之內。


注意事項

本文(建筑勁性鋼混凝土施工方案(57頁).pdf)為本站會員(偷****)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安远县| 昔阳县| 长兴县| 南通市| 洞头县| 独山县| 田阳县| 额尔古纳市| 库车县| 平泉县| 琼海市| 思南县| 错那县| 庆元县| 宁安市| 永泰县| 雷州市| 静宁县| 商河县| 桓台县| 义乌市| 广西| 紫云| 曲靖市| 株洲市| 开原市| 霞浦县| 尉氏县| 怀宁县| 兰州市| 札达县| 梓潼县| 齐河县| 萝北县| 遵化市| 汉阴县| 民县| 肇州县| 新龙县| 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