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防坍塌事故施工方案本工程位于*西廠生活區,磚混結構,基礎開挖深度為1.3米,現場四周設防護欄桿,為防止坍塌事故發生,特制定本方案。一、組織管理領導小組組 長:對本項目安全生產全面負責,并組織實施。副組長:具體負責本項目安全生產工作組 員:負責本項目基坑開挖防護搭設、檢查、驗收、維護工作。二、施工要求基坑(槽)、邊坡、模板和臨時建筑作業前,應按設計單位要求,根據地質情況,施工工藝,作業條件及周邊環境編制施工方案,單位分管負責 人審批簽字,項目分管負責人組織有關部門驗收,經驗收合格簽字后方可作業。三、施工方案1、土方開挖前應首先確認地下管線的埋置深度,位置及防護作業要求后,制定防護措施,經項目分
2、管負責人審批簽字后,方可作業。土方開挖時,應對相鄰建(構)筑物、道路的沉降和位移情況進行觀測。2、應作好施工區域內臨時排水系統規劃,臨時排水不得破壞相鄰建(構)筑物姝地基和挖、填土方的邊坡。在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可能發生滑坡、坍塌的地段挖方時,應由設計單位確定排水方案。場地周圍出現地表水匯流、排瀉或地下水管滲漏時應立即組織排水,對基坑采取保護措施。開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槽)、邊坡時應合理選用降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3、基坑(槽)、邊坡設置坑(槽)壁支撐時,應根據開挖深度、土質條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及相鄰建(構)筑物等情況設計支撐。拆除支撐時應按基坑(槽)回填順序自下而上逐層拆除,隨拆隨填,防
3、止邊坡塌方或相鄰建(構)筑物產生破壞,必要時應采取加固措施。4、基坑(槽)、邊坡堆置各類建筑材料的,應按規定距離堆置。各類施工機械距基坑(槽)、邊坡孔邊的距離,應根據設備重、基坑(槽)、邊坡的支護、土質情況確定,并不得小于1.5米。5、基坑(槽)作業時應在施工方案中確定攀登設施及專用通道,作業人員不得攀爬模板、腳手架等 臨時設施。6、機械開挖土方時作業人員不得進入機械作業范圍內進行清理或找坡作業。7、施工時應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內造成邊坡塌方或土體破壞。、基坑(槽)開挖后應及時進行地下結構和安裝工程施工,基坑(槽)開挖或回填應連續進行。在施工過程中應隨 時檢查坑(槽)壁的穩定情況。8、模板
4、作業時對模板支撐宜采用鋼支撐材料作支撐立柱,不得使用嚴重銹蝕、變形、斷裂、脫焊、螺栓松動的鋼支撐材料等。支撐立柱基礎應牢固,并按設計計算嚴格控制模板支撐系統的沉降量。支撐立柱基礎 為泥土地面時應采取排水措施,對地面平整夯實,并加設滿足支撐承載力要求的墊板后,方可用以支撐立柱。斜支撐和立柱應牢固拉接形成整體。9、基坑(槽)、邊坡施工及模板作業時應指定專人指揮、監護,出現位移、開裂及滲漏時應立即停止施工,將作業人員撤離作業現場,待險情排除后方可作業。10、樓面、屋面堆放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機具或其他物料時應嚴格控制數量、重量,防止超載。堆放數量較多時應進行荷載計算,并對樓面、屋面進行加固。11、施
5、工前應按地質資料和設計規范,確定臨時建筑的基礎型式和平面布局,并按施工規范進行施工。施工現場臨時建筑與建筑材料等的間距符合技術標準。12、外腳手架搭設應設計專項方案,立桿底部應設置墊板并設置縱向掃地桿,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墊板底座邊不大于200mm,立桿必須設硬性與建筑物連接。對接接頭應錯開布置,相鄰立桿的接頭不應設置在同步內,隔一根立桿的兩個相隔接頭在高度方向錯開的距離不宜小于500mm,各接頭中心至主節點不得大于13步距。從底層第一步架開始連續設置邊墻件與建筑鋼性連接、連墻 件設置宜接近主接點按二步三跨設置,偏離主節點的距離不應大于300mm連墻件垂直間距 ,不得大于樓層層高并不大于4米。外
6、腳手架外側立面設置剪刀撐,間距 不應大于15米并應由底至頂連續設置,剪刀撐寬度不應小于4跨、且不應小于6米,斜桿與地面傾角為4560之 間,撐桿接長采用搭接,其長度不小于1米,不小于3個旋轉扣件。、13、物料提升機應設計專項施工方案,底座應平穩,垂直放在砼基坐上,用地腳螺絲壓緊,標準節垂直度1mm。當標準節升至第三節時,必須于建筑物牢固連接,每組連墻 桿不能少于4根,既兩水平桿,兩根八字撐,上下間距 為3米,最大不準超過4米,連接方法見專項方案。14、臨時建筑外側為街道或人行通道的應采取加固措施,禁止在施工圍墻墻體上方或緊先靠施工圍墻架設廣告或宣傳標牌。施工圍墻外側應有根本上人群停留、聚集和堆砌土方、貨物等的警示。15、雨期施工,應對施工現場的排水系統進行檢查和維護,保證排水暢通。16、冬季解凍期施工時應對基坑(槽)支護進行檢查,無異常情況后方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