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施工方案參考特別說明:因本項目改性瀝青砼AC-20型及SMA-13全部采用添加溫拌劑的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在拌和、攤鋪、碾壓的控制參數方面較之熱拌改性瀝青混合料有較大區別,故提供以下方案以供參考,具體機械型號請根據你們的機械表調整。3、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AC-20面層施工方案 我們擬選用DG4000拌和站拌,并積極配合溫拌劑供應商加裝溫拌劑自動添加設備,進口攤鋪機ABG8820攤鋪,進口雙鋼輪振動壓路機CC524和XP261輪胎壓路機進行壓實。3.1施工工序測量放樣清掃掛線瀝青混合料拌和運輸攤鋪碾壓下道工序3.2準備工作下承層:已經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經檢查
2、無缺陷,平整、潔凈,如有缺陷立即進行修整、彌補,再經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機械 :提前對所用機械設備進行檢修,確保所用機械以良好狀態投入施工,所用設備有:自卸汽車 15輛 ABG8820攤鋪機 2臺灑水車 1部 油罐車 1部CC524雙鋼輪壓路機 4臺 XP261輪胎壓路機 2臺小型振動壓路機 1臺 裝載機 6臺DG4000型拌和站 1套(加裝有溫拌劑自動添加裝置)3.3人員實行定崗定員,制定出明確標的崗位目標。3.4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根據招標文件要求,本項目所使用的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委托山東省交通科研所提供。3.5質量控制料場質量控制與LSPM改性大粒徑瀝青碎石基層同。拌和站:拌和
3、站生產的瀝青混合料其質量控制主要指標采用動態變化圖控制和指導生產。主要指標有:馬歇爾空隙率、礦料間隙率VMA、瀝青含量,0.075mm、2.36mm、4.75mm和最大公稱尺寸的通過率。拌和場混合料的控制偏差符合要求。3.6鋪筑試驗段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前做300m的試驗段。分為試拌和試鋪兩個階段,認真做好各項原始數據的記錄、整理驗證施工方案,最后確定拌和方式,松鋪系數、碾壓遍數、碾壓設備配備、碾壓方法和運輸車輛數量等數據用于指導大面積生產。3.7瀝青混合料運輸瀝青混合料運輸用25T自卸汽車,運輸車的數量根據拌和站生產能力、實際運輸車速、運距等情況綜合考慮,合理配置15部自卸車。運輸車裝料前必須
4、清洗干凈,車箱底板及周壁涂一層油水混合液(柴油:水為1:3),但不在底板留存余液。從拌和機的放料開始,應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動一下汽車位置,以減少粗集料的離析現象。運輸過程中加蓋蓬布,以保溫和避免污染環境,隨時檢測瀝青混合料的出廠溫度和運至現場溫度。攤鋪積前方應存5輛運輸車等侯卸料,連續攤鋪過程中,運料車在攤鋪機前10-30cm處停住,不得撞擊攤鋪機。卸料過程中運料車應掛空檔,靠攤鋪機推動前進。采用數字顯示插入式熱電偶溫度計檢測瀝青混合料的出廠溫度和運到現場溫度(插入深度要大于150mm,運料車側面中部設專用檢測孔,孔距車廂底面約30mm),并嚴格做好記錄,嚴格控制出廠溫度。3.8溫拌改性瀝青混合
5、料攤鋪1)瀝青混合料攤鋪采用兩臺ABG攤鋪機攤鋪,有足夠的功率推動運料車前進,具有可加熱的振動熨平板及振動夯等初步壓實、熨平裝置。攤鋪機開工前應提前0.51小時預熱熨平板,熨平板正常施工溫度不低于100。攤鋪機熨平板保證拼接緊密,不存有縫隙,防止卡入粒料將鋪面拉出條痕。攤鋪過程中夯錘和熨平板的震動頻率要達到最佳程度,并略高于熱板混合料,使混合料前后有較好的初步密實度,減輕碾壓時推移程度。2)在接茬處涂刷一層粘結乳化瀝青。3)攤鋪時,小面積采用雙側鋼絲繩引導的高程控制方式,大面積采用非接觸式平衡梁法控制。4)攤鋪機攤鋪過程中以一定的速度勻速前進,不隨意中途變速或停頓,拌和能力、運輸能力同攤鋪機攤
6、鋪能力密切配和。選定合適的攤鋪速度,攤鋪速度控制在22.5m/min的范圍內,注意中途少做變動,必要時加以調整,務求平順,以求不影響平整度。5)攤鋪過程中,料斗要始終保持不少于1/2的存料,以確保路面鋪筑的連續性,螺旋布料器的料置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2/3為宜,避免攤鋪層出現離析。6)機械攤鋪進程中,未壓實前,施工人員不進入踩踏,不用人工反復修整。但出現以下問題時:斷面不符合要求、局部缺料、局部混合料明顯離析、表面明顯不平整等,在施工技術人員專門指導下認真調整、局部換料,仔細修補,同已鋪混合料接順,不留明顯印跡和差異。缺陷較嚴重時予以鏟除,并調整攤鋪機或改進攤鋪工藝重新鋪筑。7)攤鋪遇雨時,立即
7、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壓實成型的混合料。遭受雨淋的混合料應廢棄,不得卸入攤鋪機攤鋪。3.9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碾壓1)瀝青混合料的碾壓采用配套的碾壓機具:輪胎壓路機XP261 2臺雙輪雙振壓路機CC524 4臺小型振動壓路機 1臺2)碾壓緊跟攤鋪機進行。碾壓過程按初壓、復壓、終壓三個階段進行。初壓:用CC524壓路機高頻強振碾壓23遍,速度3-5Km/h,溫度不低于115。復壓:用XP261輪胎壓路機碾壓35遍,速度4Km/h,溫度不低于100。終壓:用CC524壓路機靜壓2遍直至消除輪跡,速度3km/h,碾壓終了溫度不低于75。3)為保證壓實度和平整度,初壓應在混合料不產生推移、開裂等情況下盡量在
8、攤鋪后較高溫度下進行,盡快完成初壓,減輕溫度降低。4)碾壓中有專人測量初壓溫度、復壓溫度、終壓溫度,并做好記錄。嚴格控制碾壓溫度、碾壓遍數,掌握有效碾壓時間。對初壓、復壓、終壓段落設置明顯標志,便于司機辨認,做到既無漏壓也無超壓。5)碾壓時遵循“高頻、低幅、緊跟、慢壓、少水、高溫”的原則,即壓路機選用頻率高、振幅小的振動碾壓方式。6)碾壓時壓路機驅動輪面向攤鋪機,慢起步、緩剎車。由外向內、由低到高。對于壓路機壓實不到的路面,采用小型振動壓路機等小型機具,將壓路機不便壓實的地方振搗密實。3.10接縫處理橫向施工縫全部采用平接縫,用三米直尺沿縱向位置,在攤鋪段端部的直尺呈懸臂狀,以攤鋪層與直尺脫離
9、接觸處定出接縫位置,用鋸縫機割齊后鏟除;繼續攤鋪時,應將接縫鋸切時留下的灰漿擦洗干凈,涂上少量粘層乳化瀝青,攤鋪機熨平板從接縫處起步攤鋪;碾壓時用鋼筒式壓路機進行橫向壓實,從先鋪路面上跨縫逐漸移向新鋪面層。雙層或多層路面接茬時,上下層不宜接在同一垂直面上,應錯開15cm做成臺階式;受開槽寬度的影響,不得已而使上下層接茬落在同一垂直面上時,在各層碾壓前,應在接茬部位人工撒鋪適量混合料,務必使新舊路面在接茬處碾壓后處于密實狀態。橫向接茬應與路中線垂直,上下層不宜接在同一垂直面上,應錯開壓路機碾壓行走所需的長度做成臺階式;受開槽長度的影響,不得已而使上下層接茬落在同一垂直面上時,可做成斜接茬。縱向接
10、縫與路中心線平行。攤鋪時應與舊路面重疊10cm,預熱舊混凝土層,碾壓前將舊路面上的混合料,用推板向新鋪路面后開始碾壓,形成熱接縫。3.11驗收瀝青面層施工完畢后,立即對高程、厚度,橫坡度、寬度、平整度、等技術指標進行檢測驗收。4、溫拌SMA-13上面層瀝青砼施工方案SMA瀝青砼除在配合比設計、施工溫度、纖維穩定劑的添加、碾壓有較大區別外,其他基本相同,此節不再贅述,本篇僅對其主要控制點加以敘述:4.1施工前準備工作SMA施工前除按普通瀝青混合料進行常規檢查外,還應檢查以下幾個方面:(1)木質素纖維必須在室內架空堆放,嚴格防潮,保持干燥。(2)對木質素纖維添加設備進行計量標定,木質素纖維添加設備
11、不得受潮。(3)改性瀝青運輸溫度不低于150,保溫貯存溫度不低于140,不得長時間存放。4.2配合比設計根據招標文件要求,本項目所使用的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委托山東省交通科研所提供。4.3 溫拌SMA混合料拌制拌合設備選用DG4000型拌和站,生產能力為320t/h,配置木質纖維添加設備,保證木質纖維素按設計用量均勻地添加到瀝青混合料中。配置溫拌劑自動添加裝置。拌和樓加料程序采用礦粉后加法,具體添加順序為礦料(纖維)瀝青(延時23秒加入溫拌劑)延時56秒加礦粉濕拌結束。其中,纖維與礦料干拌時間不少于6秒,溫拌劑與瀝青質量比擬采用5:100(根據配合比設計后的最終值確定),溫拌劑在瀝青開始噴灑后
12、延時23開始噴入,噴入時間控制在810秒以內。在瀝青噴灑結束后56秒添加礦粉,避免在水蒸氣排出時添加礦粉,影響礦粉計量精度,減少礦粉損失和減少礦粉堵塞概率。溫拌劑噴灑扇面與瀝青噴灑扇面基本重疊,最大限度減少溫拌劑直接與食療接觸。纖維必須在混合料中充分分散,拌合均勻。拌和機配備同步添加裝置,松散的絮狀纖維在噴入瀝青的同時或稍后采用風送設備噴入拌和鍋,拌合時間延長6s以上,顆粒狀纖維在粗集料投入的同時自動加入。單盤拌合周期不低于60s,其中干拌3s,噴灑瀝青和溫拌劑控制在13s以內,然后濕拌6s添加礦粉,再繼續濕拌30s,保證溫拌瀝青混合料無花白料。溫拌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拌制、施工溫度范圍如下表工序
13、SBS類SMA類備注瀝青加熱溫度()160170160170集料加熱溫度()比出料溫度高10左右正常施工瀝青混合料出料溫度()125145130150施工氣溫高于10低溫施工瀝青混合料出料溫度()135155140160施工氣溫低于10正常施工溫拌界定溫度()150155施工氣溫高于10低溫施工溫拌界定溫度()160160施工氣溫低于10攤鋪溫度(),不低于120125初壓溫度(),不低于115120碾壓終了溫度(),不低于75754.4瀝青用量控制隨時控制每天SMA混合料的瀝青用量,每天分上、下午在后場各取一組瀝青混合料進行馬歇爾試驗、抽提試驗,及時了解瀝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空隙率、穩定度等各項技術指標,并作相應調整。SMA混合料出料以混合料拌和均勻、纖維均勻分布在混合料中、所有礦料顆粒全部裹覆瀝青結合料為度,拌和時間視實際情況可相應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