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改良主要方法土壤改良定義土壤改良是針對土壤的不良質地和結構,采取相應的物理、生物或化學措施,改善土壤性狀、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質量、產量,改善人類生存土壤環境的過程。土壤改良方法一、貧瘠土壤改良1、瘠薄粘重土壤(1)、重施有機肥料。施入的有機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質,從而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變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年每畝施有機肥1520噸,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基地。(2)、壓砂降低粘性。有條件的情況下,每畝地施入河砂土2030噸,連續兩年,配合施有機肥料,可使粘重土壤得到改良。2、低洼鹽堿地貧瘠土壤改良(1)、增施有機肥料。結合土壤深耕,切斷表土與底土毛細管的聯系,讓有機肥料轉
2、化成腐殖質,促使表土層形成團粒結構,提高土壤肥力。(2)、通過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種植耐堿作物與綠色肥料等農業生物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3)、使用土壤化學改良劑。3、砂質土壤肥力改良(1)、大量施用有機肥料。把各種廄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時翻入土中,提高有機質含量,借助有機質的緩沖作用,適當多施可溶性化學肥料,保存在土中不至流失。(2)、大量施用河泥,塘泥。如果每年能畝施河泥510噸。幾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過度疏松,漏水,漏肥的現象將大有改善。(3)、種植綠肥。在兩季作物間隔的空余季節,種植豆類科蔬菜間作,輪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質和氮素肥料。(4)、客土改良、深翻壓砂。對土壤進
3、行深翻,使底層的粘土與表層砂土摻合,以降低其砂性。也可以采取客土改良的辦法降低砂性,提高土壤的儲水儲肥能力。二、過砂、過粘土壤改良:1、增施有機肥。通過加大有機肥施用量,將砂土凝結成小土團改變砂土松散、無結構的不良狀況,提高養分的吸收儲存;將黏土粘結的大土塊碎裂成大小適中的土塊,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彌補土壤質地過砂、過粘帶來的缺陷。2、摻雜客土,改良土質。將質地過砂、過粘的土壤(客土)摻和到過粘或過砂的土壤(本土)中去改變本土質地,改良的深度范圍為土壤耕作層。沙土摻黏的比例無明確要求,而黏土摻沙要求沙的摻入量比需要改良的黏土量大。3、翻淤壓砂,翻砂壓淤。當某地的底層與耕層土壤差別較大時,可以通過
4、耕翻,將底土作為客土,翻動起來與耕層土混合,達到調節耕層質地目的。4、引洪漫砂。洪水中所帶的淤泥來自于地表肥沃的泥土,將洪水有控制的引入農田,可以通過沉淀,增加砂土的土層厚度,改良質地,肥沃土壤。5、不同土質,不同措施。砂土整地時,畦低一些,壟寬一些,播種深一些。播種后要鎮壓接墑,肥料少量勤施;粘土整地時候,要求畦高壟窄。盡量冬耕曬田,多放水曬田,播種淺一些,以利出苗。三、泥土酸堿度改良:1、酸性土壤改良(1)、使用石灰中和酸性,每畝每次施2025千克石灰,直至改造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2)、增施綠肥、農家肥,施足底肥,增加土中有機質,達到改善土壤酸性的效果。(3)、增加灌溉次數,沖淡酸性對作
5、物的危害。(4)、增施堿性肥料,如碳酸氫銨、氨水、石灰氮、鈣鎂磷肥、磷礦石粉、草木灰等,中和土壤,提高作物品質產量。2、鹽堿性土壤改良(1)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種植綠肥。增加有機肥的同時增加覆蓋,起到減少蒸發和抑鹽作用。(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時松土,可減少蒸發,破除板結,改善通氣,抑制返鹽,利于種子萌發和根系吸收。(4)種植水稻。長時間泡水,土壤中鹽分被壓到耕層以下的地下水里,排出田外。(5)植樹造林。降低風速,減少蒸發,減輕地面返鹽。(6)刮除鹽土。在春秋旱季,將含鹽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鹽量。(7)化學改良。通過施用磷石
6、膏、酸性化肥,施用抑鹽劑等化學方法,改良堿性土壤。膠東地區土壤改良:膠東地區的土質屬偏酸性砂質土壤,土壤通透性好,不易受澇害;耕作阻力小,便于耕作等優勢,但是部分地區土壤存在酸性過重,結構過于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能缺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可以對土壤進行改良:1、針對膠東地區土壤酸度過重問題,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良:(1)、通過大量施用有機肥料、種植綠肥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保肥能力。(2)、減少化學肥料特別是氨態氮肥的使用,避免由于肥料的施用過量及施肥方式不當造成土壤酸化。(3)、用熟石灰及一些堿性土壤改良劑來中和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PH值。(4)、增大堿性肥料的施用量,中和土壤,提高作物的品質。2、針對砂質土壤過分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等弊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改良(1)、通過加大有機肥施用量,改變土壤的松散結構,提高土壤的養分吸收儲存能力。(2)、施用河泥,塘泥,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砂土過度疏松,漏水,漏肥等缺陷。(3)、對砂層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壓砂,使底層的粘土與砂土摻合,以降低其砂性。也可以采取客土改良的辦法降低砂性。(4)、追肥要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則,減少養分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