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5.1 施工工藝流程清理基層施工隔離層設置成品分格條綁扎鋼筋澆筑細石混凝土鋪設耐堿網格布二次壓光養護嵌縫并鋪貼縫保護膠條清掃。5.2 操作要點5.2.1 清理基層基層上的混凝土或砂等浮渣雜物應清理干凈。對于下部有擠塑保溫板的,通常注意保溫板粘貼要牢固,不得有松動的情況。另當保溫板間有超過 10mm 縫隙的,必須先行填補密室。5.2.2 施工隔離層通常隔離層采用聚氯乙烯薄膜或舉止無紡布等,要求鋪貼平整、順直,搭接長度不小于50mm。5.2.3 設置成品分格條為保證分格縫位置正確,應在隔離層上彈線定位,其縱橫向間距不大于 6m,并在 R 角外側布置一圈分格條,同時要將分
2、格條貫通到 R 角及女兒墻上去。用水泥素灰或水泥砂漿固定成品分格條。5.2.4 綁扎鋼筋通常設計文件要求配置 6.5200 雙向的鋼筋,但通過實踐發現鋼筋 200mm 的間距對剛性層抗裂僅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因此我們通過減少鋼筋間距以提高其對防開裂的作用,我們建議施工時采用 4100 雙向布置鋼筋。鋼筋要調直,不得有彎曲、銹蝕和油污。鋼筋網片綁扎或點焊成型,綁扎鋼筋端頭應做彎鉤并應彎向下,防止彎鉤露出混凝土表面引起銹蝕,形成滲漏點。鋼筋網片應墊砂漿或塑料塊,使得網片的位置處于剛性層的中偏上,但上部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15mm。分格縫處鋼筋應斷開,使防水層在該處能自由伸縮。放置、綁扎鋼筋網時,不得
3、損壞隔離層。5.2.5 澆筑細石混凝土混凝土攪拌時應按設計配合比投料,一般情況下要求水灰比不應大于 0.55,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最小用量不應大于 330kg;含砂率宜為 35%-40%;灰砂比應為 1:2-1:2.5。運送過程中應防止混凝土分層離析;料車應在鋪設好的通道上行進,不能直接在找平層、隔離層和已綁扎好的鋼筋網片上行走。混凝土的澆搗應按先遠后近、先高后低的原則,逐個分格進行。一個分格縫內的混凝土必須一次澆搗完成,不得留施工縫。同時在混凝土鋪設時應注意將踩踏的鋼筋網提起來,使其處于正確位置,這是防開裂的關鍵。宜采用用高頻平板振動器振搗,搗實后再用鐵輥筒(長 74cm,直徑 25cm,重
4、50kg)十字交叉地復滾壓 5-6 遍至密實。5.2.6 鋪設耐堿網格布在用鐵輥筒滾壓后,便開始鋪設耐堿網格布,要求鋪設平整并壓入剛性層中約 5mm,隨后把表面刮平抹光。待收水初凝后,取出分格條,用鐵抹子抹平壓實看,并用水泥砂漿修補分格縫邊緣的缺損部分,使之平直整齊。5.2.7 二次壓光終凝前進行第二次抹光,使混凝土表明平整、光滑、無抹痕。抹光時不得在表面灑水、撒干水泥或加水泥漿。必要時還可進行第三次抹光。5.2.8 養護一般可采用淋水或覆蓋草簾、薄膜、鋸末等,使其保持充分的濕潤,有條件時可采用蓄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 14 天,養護期間不得上人踩踏,避免受到損壞。5.2.9 嵌縫并鋪貼縫保
5、護膠條經養護并干燥后即可嵌縫。用鋼絲刷清理干凈分格縫內的浮砂、塵土等物,然后在縫內及兩側刷或噴冷底子油一遍,待干燥后,用油膏嵌縫并壓密實,油膏略凹于剛性層表面 3mm。最后鋪上與縫寬一致的膠條,膠條鋪好后基本與剛性層表面一樣高。5.2.10 R 角處理R 角底層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并基本做出圓弧形,僅預留 20-30mm 厚度用來施工防水砂漿。防水砂漿層中也需鋪設耐堿網格布。同時 R 角上也設置分格縫與屋面分格縫貫通。6 、 材料與設備6.1 材料6.1.1 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 32.5#,應符合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07 的要求。6.1.2 中砂、細砂:應符合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的規定,中砂:細度模樓:3.02.3,含泥量3%,平均粒徑為 o5035mm。細砂:細度模樓:2.21.6,含泥量3%,平均粒徑為 035025mm。6.1.3 鋼筋: 4 光圓鋼筋,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一部分 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2008 的要求。6.1.4 嵌縫材料:宜采用改性瀝青基密封材料或合成高分子密封材料,也可采用其他油膏或膠泥。6.2 設備攪拌機、測量儀器及放線工具、高頻平板振動器、滾筒、鋼筋切割機、鋼筋鉤子、撬棍、網筋板子、鋼絲刷、抹子、2m 靠尺、石筆、墨斗、尺子、陰陽角抿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