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隧道淺埋偏壓破碎段地表注漿加固施工技術方案*工程局有限公司*高速第*經(jīng)理部2016年11月25日淺埋偏壓破碎段地表注漿加固施工技術方案 一、工程概述*隧道榕江端洞口設計采用端墻式洞門,該段淺埋且呈偏壓地勢,隧道洞口段最小覆蓋層厚度僅0.3m。根據(jù)地勘資料顯示該段地處于峰叢地貌及低山斜坡溝谷地貌區(qū),不良地質主要為滑坡堆積體,圍巖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透水性強,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巖體較破碎,圍巖自穩(wěn)性差,開挖后拱頂無支護時,易產(chǎn)生坍塌,側壁有時失去穩(wěn)定。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集中降雨狀態(tài)下洞室內(nèi)呈淋雨、涌流狀出水,存在涌水突泥可能,受暗洞開挖施工影響坡面松散層,開挖不慎極容易造成冒頂或者圍巖變形過大,初
2、期支護施做后,易出現(xiàn)了拱架扭曲現(xiàn)象,同時*隧道此段成洞開挖面積達106.8平方米,屬大斷面隧道,洞口暗洞施工條件極為不利,進洞難度較大。 二、建議洞口淺埋注漿加固方案為確保工期和施工安全,我部建議對*隧道出口:左洞從仰坡開挖線起布置范圍為:ZK78+830ZK78+877,縱向長度47米,寬度為隧道中心線兩邊各11.25米范圍內(nèi);右洞從仰坡開挖線起布置范圍為:YK78+840YK78+883,縱向長度43米,寬度隧道中心線兩邊各11.25米范圍內(nèi)。總的地表注漿原則為開完輪廓拱頂以上地表埋深小于15米的區(qū)域進行地表注漿預加固,完成后方可進行洞身掘進施工。1、注漿加固施工原理在地表用鉆孔機械打孔,
3、鉆孔直徑為50cm,通過埋設424mm鋼管,間距120cm120cm。梅花形布置,鋼管打入深度按照從地表至隧道拱頂開挖邊線0.5m控制,位于隧道之外的鋼管深達拱腳以下2米位置。用一定的壓力將水泥-水玻璃漿液壓入土體孔隙、強風化巖體裂隙中,碎石土孔隙、巖土層的界面、巖土的裂隙以及細顆巖體內(nèi)注入具有充填、膠結的漿液材料,經(jīng)過漿體的充填、壓密、滲透、劈裂等作用后,使巖土體洞穴、孔隙、裂隙被漿體充填,增強覆土強度、穩(wěn)定性和防水性,確保淺埋段安全度過。 2、施工工藝2.1施工場地、測量放樣平整場地:首先對于要注漿的施工場地有影響的植被進行清除后,對場地進行平整,然后進行碾壓密實;施工放線:按照設計布孔形
4、式放出注漿孔位,并明確標示出來;鉆孔前,對注漿段測設橫斷面,在橫斷面圖上對每個鉆孔進行放樣,標明每個斷面上點位的鉆孔深度。 2.2鉆孔鉆孔開孔直徑不小于50mm,在土層過厚地段開孔直徑采用50mm100mm,鉆孔采用干鉆或無水反循環(huán),注漿套管采用跟管鉆進,直至軟粘土頂部。如無軟粘土層,鉆進至巖面下20cm,換直徑50mm鉆進,鉆進至巖層基巖面以下設計要求部位。鉆孔施工按照先兩邊、后中間的施工順序,先進行最遠一排孔的施工,然后進行最內(nèi)一排孔的施工,最后進行中間一排加強孔的施工。在同一排,為防止相臨施工孔之間竄漿,采用間隔施工法,施工孔間距為5孔,即:先進行1#、6#、11#、16#孔施工,再進行
5、2#、7#、12#、17#孔施工,按此順序,直到全排孔施工完畢。2.3壓水試驗在兩側坡面第一個成孔作為壓水試驗孔,以此孔的壓水量、終止壓力來確定注漿壓力、注漿量、影響半徑等注漿參數(shù),同時調整設計參數(shù),確定合理的注漿施工參數(shù)。2.4下鋼管與封堵套管采用424mm鋼管,注漿花管前段做成尖錐狀,尾部焊接6加固筋,管壁四周鉆8mm壓漿孔,對于設止?jié){盤段小導管尾部50cm(不含地表面出露50cm段)不設壓漿孔,對于不設止?jié){盤段小導管尾部250cm長不設壓漿孔。套管與孔壁的間距1m范圍用CS膠泥或速凝砂漿封堵或用止?jié){盤,以確保注漿孔的密封性。2.5注漿注漿順序與鉆孔順序一樣:按照先兩邊、后中間的施工順序,先進行最遠一排注漿孔的施工,然后進行最內(nèi)一排注漿孔的施工,最后進行中間一排加強注漿孔的施工。在同一排,為防止相臨施工孔之間竄漿,采用間隔施工法,施工孔間距為5孔,即:先進行1#、6#、11#、16#孔施工,再進行2#、7#、12#、17#孔施工,按此順序,直到全排孔施工完畢。2.6注漿效果檢查近洞口段第一循環(huán)注漿完成以后7天,即進行洞身開挖,通過地表鉆孔檢查,觀察洞內(nèi)漿液擴散情況,監(jiān)測拱頂下沉、周邊收斂、地表沉降等方式進行注漿效果檢查,不合格者進行補鉆孔注漿,合格采用相同方法進行下一個循環(huán)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