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xxxx公園地下車庫(南二庫)工程排水與降水施工方案編制單位:北京東方園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中邦)編制人:審核人:審批人:編制日期:_年_月_日排水與降水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襄陽東津新區漢江公園地下車庫(南二庫)工程位于市民之家和文化中心之間,建筑總面積15480.34,其中地下建筑面積15133.18,地上建筑面積347.16。本工程0.000標高相當于絕對標高69.3m,抗防設浮水位設計標高68.5m。根據現場實際開挖地下水位埋藏較淺,-4.5m米處見地下水,基礎埋設較深,自然地面向下6.5m為基礎標高,地下水位較高,土內含水接近飽和狀態,這種施工條件給基礎施工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
2、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井點降水,挖出的土是干的,可以直接用于回填,反之,土中含水是飽和的,不能直接用于回填。為了滿足文明施工的要求,確保安全生產和工程質量,我公司采取輕型井點降水的措施,井點降水所排出的水必須按要求排放到指定的排水井,并做好排水的過濾工作,這些降水、排水工作都要持續到基礎工程完畢回填后才能停止,以保證基礎等在干燥條件下施工。二、編制依據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20022、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3、施工圖紙4、現場實際勘察三、施工準備根據工程的結構、特點、進度要求及現場實際情況,投入足夠的施工人員,機械設備按種類和數量組織進場。合理規劃擺放位置,暫時未用的設備應
3、維修完好待命。現場測量人員用白灰劃出井點降水下管的位置,清理障礙,避免與原有管線等相撞。四、施工技術措施1、排水措施1)場地排水場地開挖常會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滯水大量滲入,造成場地浸水,破壞邊坡穩定,影響施工進行,因此必須做好現場場地的排水、截水、疏水、排洪等工作,并盡可能減少雨季施工工作量,一般方法是:1、在現場周圍地段應修設臨時或永久性排水溝、防洪溝或擋水堤,山坡地段應在坡頂或坡腳設環形防洪溝或截水溝,以攔截附近的雨水、潛水排入施工區域內。2、現場內外原有自然排水系統盡可能保留或適當加以整修、疏水,改造或根據需要增設少量排水溝,以利排泄現場積水、雨水和地表滯水。3、在有條件時,盡可能利用正式
4、工程排水系統為施工服務,先修建正式工程主干排水設施和管網,以方便排除地面滯水和基坑井點抽出的地下水。4、現場道路應在兩側設排水溝,支道應在兩側設小排水溝,溝底坡度一般為2%8%,保持場地排水和道路暢通。5、基坑開挖應在地表流水的上游一側設排水溝、散水溝或截水擋土堤,將地表滯水截住;在低洼地段挖基坑時,可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側,二側筑0.50.8m高的土堤截水。6、大面積的表水,可采取在施工范圍區段內挖排水溝,工程范圍內再設縱橫排水支溝,將水流疏干,再在低洼地段設集水、排水設施,將水排走。7、在可能滑坡的地段,應在該地段外設置多道環形截水溝,以攔截附近的地表水,修設和疏通坡腳的原排水溝,疏
5、導地表水,處理好該區域內的生活和工程用水,阻止滲入該地段。8、濕陷性黃土地區,現場應設有臨時或永久性的排洪防水設施,以防基坑受水浸泡,造成地基下陷。施工用水、廢水應設有臨時排水管道;貯水構筑物、灰池、防洪溝、排水溝等應有防止漏水措施,并與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安全距離:一般在非自重攪拌站設置離建筑物應不小于12m,在自重濕陷懷黃土地區不小于20m;攪拌站設置離建筑物應不小于10m。距建筑物的四周,對非重濕陷性黃土地區在15m以內,對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區在25m以內不應設有集水井。材料設備的堆放,不得阻礙雨水排泄。需要澆水的建筑材料,宜堆放在距基坑外5m以外,并嚴防水流入基坑內。2)基坑槽(溝
6、)排水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段或有地面滯水的地段開挖基坑槽(或溝,下同),常會遇到地下水問題。由于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開挖困難,費工費時,邊坡易于塌方,而且會導致地基被水浸泡,擾動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使建筑物開裂或破壞。因此,基坑槽開挖施工中,應根據工程地質和地下水文情況,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開挖和施工達到無水狀態,以保證工程質量和工程的順利進行。開挖基坑槽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一般有設各種排水溝排水和用各種井點系統降低地下水位兩類方法,其中以設明(暗)溝、集水井排水為施工中應用最為廣泛、簡單、經濟的方法,各種井點主要應用于大面積xx降水。3)xx與集水井排水
7、系在開挖基坑的一側、兩側或四側,或在基坑中部設置排水明(邊)溝,在四角或每隔2030m設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匯集于集水井內,再用水泵將地下排出基坑外。排水光線深度應如終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m;集水井應比排水溝低0.51.0m,或深于抽水泵進水閥的高度以上,并隨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保持水流暢通,使地下水位低于開挖基坑底0.5m。一側排水溝設在地下水的上游。一般小面積基坑排水溝深0.30.6m,底寬應不小于0.20.3m,水溝的邊坡為1:11.5,溝底設有0.2%0.5%的縱坡,使水流不致阻塞。集水井截面為0.6m0.6m0.8m0.8m,井壁用木方、木板支撐加固。至基底以下井底應填以20cm
8、厚碎石或卵石,水泵抽水龍頭應包以濾網,防止泥砂進入水泵。抽水應連續進行,直至基礎施工完畢,回填土后才停止。本法施工方便,設備簡單,降水費用低,管理維護較易,應用最多。適用于土質情況較好,地下水不很旺,一般基礎及中等面積基礎群和建(構)筑物基坑(槽、溝)的排水。4)xx排水當基坑開挖土層由多種土組成,中部夾有透水性強的砂類土,為避免上層地下水沖刷基坑下部邊坡,造成塌方,可在基坑邊坡上設置23層明溝及相應的集水井、分層阻截并排除上部土層中的地下水。排水溝與集水井的設置,應注意防止上層排水溝的地下水溢流向下層排水溝,沖壞、掏空下部邊坡,造成坍方。本法可保持基坑邊坡穩定,減少邊坡高度和揚程。適于深度較
9、大,地下水位較高、且上部有透水性強的土層的建筑基坑排水。5)暗溝排水在場地狹窄、地下水很大的情況下,設置明溝比較困難,可結合工程設計,在基礎底板四周設暗溝(又稱盲溝),暗溝的排水溝坡向集水坑(井)。在挖土時先挖排水溝,隨挖隨加深,形成連通基坑內外的暗溝排水系統,以控制地下水位,至基礎底板標高后作成暗溝,使基礎周圍地下水流向永久性下水道或集中到設計永久性排水坑,用水泵將地下水排走,使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本法可避免地下水沖刷邊坡造成坍方,減少邊坡挖方土方量,適于基坑深度較大、場地狹窄、地下水較旺的構筑物施工基坑排水。6)利用工程設施排水選擇基坑附近深基礎工程先施工,作為施工排水的集水井或排水設施,
10、使基礎內及附近地下水匯流該較低處集中,再用水泵排走;或先施工建筑物周圍或內部的正式防水、排水設計的滲排水工程或下水道工程,利用其排水作為排水設施,在基坑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或暗溝,將水流引入滲排水系統或下水道排走,本法利用永久性工程設施降排水,省去大量挖溝工程和排水設施,因此最為經濟。適于工程附近有較深的大型地下設施(如設備基礎群、地下室、油庫等)工程的排水。2、降水措施降水形式基礎共采用8個井點降水,井點管間距10.0m,降水深度為6m;或采用基礎環型井點降水,井點管間距0.8米,降水深度6米。抽水泵采用YB180MZW型水泵,吸口直徑為108mm,集水管根據現場實際確定長度。集水管兩端用肓
11、板封死后接48管,用軟膠管將總管和井點管連接成總管系統,集水總管系統與集水箱吸入口連接。井點管用48鋼管制成,每根6m,一端制成錐型封閉,下部1.5m長為濾管,設間距30mm一個12圓孔,用18#鐵線綁扎后,外用70目尼龍網包兩層,用22#鐵線綁牢,井點管每50根用一套設備。打井管用57鋼管制成長8m,一端制成錐型鋸齒形狀,用水帶與高壓水泵連接。采用沖沉法布管,由于現在凍土未融化,打井管無法插入地下,所以必須先將自然地面向下1.5m深的凍土挖除,由打井管向地下注入高壓水,將打井管對準點位垂直插入井點孔,邊沖邊拔邊旋轉并保持打井管垂直,調整水壓和沉入速度,保證沖孔直徑達到要求,沖水壓力可逐漸加壓
12、,待沖沉至設計底標高下0.5m時,打井管停止沖沉,再沖洗片刻將底部泥漿隨水沖出,切斷水源后,迅速垂直撥出打井管,隨即將井點管對準井孔中心垂直插入,當井點管達到設計高程后,將井點管固定并將井點管管頂臨時封堵。在井點管四周均勻分層填灌粗砂,填至地下水位以上0.5m處,改填普通土搗實。當井點管封堵完成后,將管頂臨時封堵打開,向井點管內灌水,當清水灌入后,迅速下沉,證明井點成孔合格。檢試完成后,將井點管和集水干管連接,組裝水泵機組,進行井點試運行。降水周期為以基礎安裝完畢,土方夯填完成后為井點結束。施工完畢終止抽水后,撥出井點管,所留孔洞應立即用砂填實。管井的使用管理管井使用時,應經試抽水。檢查出水是否正常,有無淤塞等現象,如情況異常,應檢修好后方可轉入正常使用。抽水過程中應經常對抽水設備的電動機、傳動機械、電流、電壓等進行檢查,并對井內水位下降和流量進行觀測和記錄。井管使用完畢,井管可用人字桅桿借助鋼絲繩、倒鏈、絞磨或卷揚機將井管徐徐拔出,將濾水井管洗去泥砂后儲存備用,所留孔洞用砂礫填實,上部50cm深用粘性土填充夯實。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