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組織設計一、施工技術(一)施工方法根據設計的技術參數,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結合以往我公司施工的類似工程經驗,本工程的工程施工擬采用的適合該工程特點的施工工藝方法。(二)具體施工參見圖紙。1、土石方工程基礎坑開挖之前應按設計的路徑,基位明細表的檔距、角度數進行復測,相符時按設計要求的位置與深度進行分坑及開挖,深度誤差+100.00mm;-50.00mm,坑底應平整。當坑深誤差超過+100.00mm時,超深部份一律按鋪石灌漿處理,應用C10級細石砼做墊層找平至設計標高。當發現地質條件與地質報告不符時,如無水坑變為有水時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進行處理。當基礎有地下水時,應先排除坑內積水,在基礎底板下
2、鋪底面積比底板寬度每邊寬出200mm,厚度200mm的鋪石C10灌漿墊層,然后再施工基礎。基坑回填要求:一般土回填時,每填入300mm左右就夯實一次,夯至200mm左右,并不得摻入雜草、樹根等有機物,嚴禁機械回填。回填水坑時,應排除坑內積水再回填。回填土應留有自然坡度的防沉層,防沉層上部面積不小于與坑口面積;當回填一般土壤時,應高出地面200mm。2、基礎工程鋼筋加工:鋼筋的街頭用焊接連接。鋼筋焊接接頭型式可采用四條焊縫的幫條電弧焊,幫條采用與被焊接的鋼筋相同的鋼種與直徑制成,焊接應保證兩被接的鋼筋在同一軸線上。鋼筋骨架的制作,應按設計施工圖尺寸進行,嚴格防止擅自增大保護層厚度,減小骨架外形尺
3、寸的做法。為保證保護層厚度,且不露鋼筋,鋼筋骨架的下部或側面設置水泥砂漿墊塊或混凝土墊塊。鋼筋表面的油漆污和用錘擊能剝落的浮皮鐵銹應清除干凈。澆制基礎的地腳螺栓相對位置、尺寸、標高應保證準確,澆制混凝土時應防止碰撞,并采取固定措施。現澆基礎的模板內表面應平整,接縫嚴密并保證基礎的尺寸和澆制質量,嚴禁以土代模。為保證混凝土的整體強度,施工中每個基礎一次連續澆制完成,分層振搗密實,分層高度一般不得大于25mm,不得留施工縫。混凝土的抗壓極限強度,應取28天的試塊作抗壓實驗的結果。試塊的制作按以下要求:試塊應在基礎澆注地點制作,與所澆制基礎的養護條件相同,并應作好記錄,作為基礎混凝土的評定依據。在每
4、一工作班,每5基直線應制作一組(每組三塊)。現澆基礎澆制前,必須進行基礎根開的復測,基柱頂面標高操平,底腳螺栓規格及間距復合后,方可進行澆制。現澆基礎砼設計強度達到70%時方可分解組裝,砼設計強度達到100%時方可整體立桿。立完成后,應擰緊底腳螺栓。經檢查合格后,可立即澆制保護帽。其它要求水泥一425#普通硅酸鹽水泥。碎石石子應無泥石,風化石,片狀石含量少于5%。黃砂中粗。不得使用江、海沙;不得摻用中、細沙;泥含量3%。水泥、鋼材必須是正規廠家產品并附有出廠合格證,并在混凝土澆制前交甲方質檢人員送檢合格后方可使用。若中標后,按貴公司工程達標投產的要求如期做好施工作業指導書和相關工程施工記錄。混
5、凝土的澆筑混凝土澆筑主要采用人工推小車澆筑,插入式振搗棒振搗。(1)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有專人對鋼筋、模板、支撐系統進行檢查,一旦移位、變形或者松動要馬上修復。(2)澆筑時采用標尺控制分層厚度,分層下料、分層振搗,每層混凝土澆筑厚度嚴格控制在50cm以內,振搗時注意快插慢拔,并使振搗棒在振搗過程中上下略有抽動,上下混凝土振動均勻,使混凝土中的氣泡充分上浮消散。(3)振搗棒移動間距為40cm,為保證混凝土密實,混凝土振搗時間控制在50秒,上層混凝土表面應以出現翻漿、不再有顯著下沉、不再有大量氣泡上冒為準。上層混凝土振搗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并要求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510cm.(4)混凝土第
6、一次澆筑后,再隔20分鐘進行第二次復振。(5)振搗完畢后用刮杠刮平,再用木抹子壓平、壓實,不允許用振搗棒鋪攤混凝土。2、預埋件的埋設常規的預埋件埋設多采用從基礎墊層架設鋼筋骨架支撐預埋件的方法,為便于施工,本工程采用了先澆筑基礎本體混凝土,初凝前埋設預埋件的方法,這種方法對埋設時間的要求特別高,如果埋設得過早,由于混凝土尚未達到一定的強度,不足以承受預埋件的重力,則預埋件將會下沉;如果埋設得過晚,由于混凝土已凝固,預埋件將無法埋入混凝土中。(1)埋設前必須先在預埋件上彈好縱橫兩道中心墨線,并在基礎模板上測設出預埋件對應的中心線位置,釘上鐵釘。(2)澆筑完畢后,按照鐵釘位置拉縱橫棉線,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凝固程度后將預埋件插入混凝土內,按照棉線與墨線重合的原理小心將預埋件埋至設計標高上約50mm.(3)在預埋件上立標桿,使用水準儀控制標高,用小錘小心敲打預埋件四角至設計標高。混凝土的養護保護拆模時間定在7天。拆模板之前對混凝土充分灑水進行養護,待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再灑一道水,然后用彩條布覆蓋,邊角接茬部位要嚴密并壓實,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基礎邊角制作木框護角,待設備安裝完畢后拆除。設備進場及安裝階段由專人監護,防止習慣性違章造成成品損壞。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