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原地區公路施工方案、方法及措施本項目地處青藏高原地帶,施工地域海拔在3500m左右,施工中采取如下高原施工措施:(1)施工機械的選擇針對高原地區機械設備功降大、效率低的特點,施工中將盡量選用高原型、大功率的機械設備及低溫啟動性能較好的機械設備,其他如隧道在選通風機時的風量、風壓等均按照海拔高度進行修正。(2)勞動力的配置和勞動保護勞動力配置:每個施工隊合理多配置部分勞動力,在減少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增加休息時間的同時保證工程施工。合理安排勞動強度,實行作業輪崗輪休制:施工作業采用機械化,每人日工作時間不超過56小時,凈勞動時間不超過3小時,體力勞動不超過中等強度;必須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縮短一
2、次持續勞動時間,增加勞動、休息交替次數,禁止超時過重體力勞動。改善勞動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施工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以改善施工作業條件,減少生產有害因素種類、濃度、強度,降低職業危害。工作人員配備足夠的高原施工勞動衛生防護用品。做好后勤保障,保證工作人員健康,提高勞動能力。在每個施工隊準備氧氣機、氧氣袋和必要的高原常用藥品,定期安排施工人員吸氧,減少高原缺氧傷害。(3)路基施工措施冬季不安排路基土石方填筑施工。路基施工采用綜合的凍土路基施工技術,選擇適宜的施工時機、最佳的路堤填料、科學的保溫措施、快速有效的質量檢測手段,確保消除路基的凍脹、融沉等病害。(4)結構物施工措施針對高原地區的地質及環境氣候特點,為確保結構物混凝土施工質量,選用DZ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級粉煤灰摻合料和調整配合比參數等技術措施,改善新拌混凝土在低、負溫條件下的工作性,并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膠比,促進混凝土早期強度的發展,改善硬化混凝土的孔結構,使在負溫條件下施工的混凝土達到了抗凍融循環、抗氯離子滲透、耐腐蝕等8項耐久性指標。同時采用溫度控制技術、選擇合理的施工工藝和養護制度,消除混凝土的凍融、剝蝕、裂縫等質量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