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漿方案施工方案一、說明由于鋼管基樁檢測承載力達不到設計指標,經與業主、設計及監理方溝通,決定采用鋼管樁預壓+地基注漿方式提高鋼管樁單樁承載力。注漿深度應深于樁底0.51.0m以上。二、鋼管樁預壓首先將鋼管樁接長0.8m,然后采用鋼管樁承載力檢測設備對鋼管樁進行預壓然后采用油壓千斤頂對鋼管樁進行預壓,加荷應緩慢均勻,直到預壓荷載達到鋼管樁承載力設計值的2倍鋼管樁沒有沉降時為止,停止加載并卸荷。然后再對鋼管樁周圍及底部土體進行注漿三、注漿孔布置注漿孔布置如下圖四、施工機械注漿泵1臺,水泥漿攪拌設備1套,沉管設備1套。五、工藝流程人工依尺寸成孔 下注漿管 封孔 攪拌水泥漿液 小壓力注漿 二次待初凝
2、后再度注漿 封孔。本工程在成樁后,通過后置的注漿管,將水泥漿壓入樁底及樁側,提高樁承載力,減少變形量,減少新老樁基的不均勻差異沉降。六、具體施工措施1、注漿漿液設計參數1)、配制注漿漿液采用PO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要求新鮮、不結塊,并按有關規定批次送檢,合格后方可使用;2)、漿液水灰比取0.55,攪拌時間不少于2分鐘,漿液用33mm的濾網進行過濾,漿液采用純水泥漿;3)、注漿過程中應測定注漿量與注漿壓力關系,以確定與土性相適宜注漿壓力控制值;4)、進行后注漿時,注漿流量不應超過50L/min;2、后注漿導管1)、后注漿導管采用DN20mm鋼管,壁厚為2.0,每根灌注樁設置3根注漿管;
3、2)、注漿導管采用機械轉孔,后埋入的方法。注漿導管頂標高應利于注漿,一般以地面為參照的-0.5+0.1m為宜。注漿管從底部算起總長2/3均應鉆孔,孔距500mm,孔徑5-8mm,六七、注漿施工方法及技術要求(1)壓樁57天后開始注漿,注漿壓必須大于注漿深度處土層壓力。(2)注漿時,應控制注漿壓力和注漿速度,注漿壓力一般控制在0.60.8MPa,最高不宜超過4MPa。注漿速度為3247L/min,壓力偏高時,速度宜取低值,壓力偏低時,速度宜取高值。(3)注漿終止標準應實行注漿量與注漿壓力雙控的原則,以注漿量(水泥用量)控制為主,注漿壓力控制為輔:當注漿量達到設計要求2.5噸(水泥重量)時,可終止
4、注漿;當注漿壓力41.5MPa并持荷3分鐘,且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的80時(水泥用量2噸),可終止注漿。否則,需采取補救措施。 (4)注漿過程中,注漿泵由專人操作,專人控制注漿量,專人觀察壓力表,并及時做好記錄。八、樁基上浮檢測在樁底壓漿過程中,為監測樁的上浮情況,必要時可采用高精度的水準儀設置在穩定的地點進行觀測。1、水泥漿液配制水灰比0.51.0。2、注漿時壓力控制在1.03Mpa之間。具體灌漿壓力可根據現場施工情況下稍作調整。3、灌漿施工方法:先根據壓密注漿布置圖,用鉆機鉆孔到鋼管樁的深度以下0.6m,孔徑110mm250mm,并探測地質情況,然后在孔內插入直徑50mm的注漿射管,管底部
5、1.01.5m管壁上鉆有注漿孔,在射管之外設有套管,在射管與套管之間用砂填塞。地基表面空隙用1:3水泥砂漿填塞,而后拔出套管,用壓漿泵漿水泥漿壓入射管而透入土層孔隙中,水泥漿應連續一次壓入,不得中斷。灌漿先從稀漿開始,逐漸加濃。灌漿次序為:射管一次沉入整個深度后,自下而上分段連續進行,分段拔管直至孔口為止。灌漿宜間隙進行,第1組孔灌漿結束后,再灌第2組、第3組。4、灌漿完后,拔出灌漿管,留孔用1:2水泥砂漿填塞密實堵口。6、注漿時,應對周圍環境加以觀測,若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注漿七九、質量保證措施1、施工前應檢查有關技術文件(注漿點位置、漿液配比等),對有關漿液組成材料的性能及注漿設備也應進行檢查。2、施工中應經常抽查漿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標、注漿的順序、注漿過程中的壓力控制等。3、認真觀察現場施工情況,并做好現場施工記錄。4、堅決執行質量否決權制度,不合格的分項工作堅決返工,加強 分項工序的檢查。4、工程全部結束后,提交施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