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2006-2020年)(27頁).pdf

  • 資源ID:488187       資源大小:861.27KB        全文頁數:27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 2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2006-2020年)(27頁).pdf

1、 I 目 錄 第一章第一章 規劃背景規劃背景 1 第一節 區域概況.1 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2 第二章第二章 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 3 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3 第二節 土地利用戰略.3 第三節 土地規劃目標.4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4 第一節 農用地結構調整.4 第二節 建設用地結構調整.5 第三節 其他土地結構調整.5 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區與用途管制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區與用途管制 6 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 8 第一節 嚴格保護耕地.8 第二節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8 第三節 提高耕地質量.8 第六章 土地生態

2、建設與環境保護第六章 土地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9 第一節 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9 第二節 加強生態用地保護.10 第三節 推進土地生態治理.11 第七章 土地整治安排第七章 土地整治安排 12 第一節 土地綜合整治.12 第二節 土地整治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13 第三節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13 第八章 建設用地空間布局與管制第八章 建設用地空間布局與管制 14 第一節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14 第二節 建設用地規模與布局.15 第三節 建設用地空間管制.16 第九章 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規劃第九章 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規劃 17 第一節 控制范圍與空間布局.17 第二節 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目標.

3、18 第三節 各街道辦事處土地利用調控.18 第十章第十章 鄉鎮土地利用調控鄉鎮土地利用調控 19 第一節 鄉鎮土地利用調控重點.19 第二節 鄉(鎮)土地利用主要調控目標.19 第三節 加強鄉鎮級土地利用調控.22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2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附附 則則 25 附附 表表 26 附表 1 醴陵市 2006-2020 年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26 附表 2 2006-2020 年土地用途分區面積統計表.27 附表 3 醴陵市主要規劃指標控制表.28 附表 4 2006-2020 年耕地、基本農田情況表.28 附表 5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表.29

4、 附表 6 2006-2020 年土地整治規劃表.30 附表 7 2006-2020 年建設用地指標分解表.30 附表 8 2006-2020 年建設用地管制分區表.31 附表 9 2016-2020 年重點建設用地項目規劃表.32 附表 10 醴陵市各鄉鎮主要規劃目標表.37 附表 11 2006-2020 年地類調整平衡表.38 II 附附 圖:圖:1、醴陵市 2005 年土地利用現狀圖(2016 年修訂版)2、醴陵市 2014 年土地利用現狀圖(2016 年修訂版)3、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4、醴陵市基本農田保護圖(2006-2020 年

5、)(2016 年修訂版)5、醴陵市建設用地管制分區圖(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6、醴陵市土地整治規劃圖(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7、醴陵市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圖(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8、醴陵市中心城區 2014 年土地利用現狀圖(2016 年修訂版)9、醴陵市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規劃圖(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前 言 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以下簡稱“現行規劃”)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以來,在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無序擴張,增強依法用地意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了

6、一定成效。但是,隨著國家、省宏觀背景和醴陵市內部發展條件和形勢的變化,現行規劃已不能滿足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確保規劃更好地適應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充分發揮規劃的統籌管控作用,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41237號)、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的通知(湘國土資發201447 號)的文件精神,醴陵市人民政府委托技術單位對現行規劃進行了調整完善,編制完成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主要明確了 2006-2020 年醴陵市土地利用戰略目標、主要土地利用調控指標、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及重點建設項目,

7、并提出了規劃實施保障措施。規劃是引導醴陵市轄區范圍內各項土地利用活動的規范性文件,是落實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是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項基本手段。規劃 以 2005 年為基期年,2016 年為規劃修改年,2020 年為目標年。規劃范圍包括醴陵市行政管轄范圍內的所有土地,土地總面積為 215645.79公頃。1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區域概況 一、自然地理概況 1、地理區位、地理區位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東部,湘江支流淥水中游,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東界江西省萍鄉市,北連長沙市瀏陽市,南接株洲市醴陵市,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醴陵市是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湖南省尤其是長株潭城市

8、群連接江西、浙江、上海的結點性城市和重要交通出入口,又稱“湘東門戶”。市域交通便利,境內浙贛鐵路復線橫貫東西,醴(陵)茶(陵)鐵路連通南北,滬昆高鐵在醴陵市設站,滬昆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106 國道、320 國道縱橫交錯,市區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 90 公里,距我國南部最大的貨運編組站株洲火車站僅 40 公里。2、自然條件、自然條件 醴陵市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崗地為主,是多種地貌類型俱全的多類型盆地,可以概括為“六分山丘兩分崗,一分平原一分水”。其地勢東北低,西南高,呈四級階梯式傾斜分布。地質構造方位走向為東北至西南,呈逐漸傾斜的背斜構造,溈山是背斜的軸部,其主要構造形跡屬五嶺陸臺之湘東

9、新華夏構造體系。全市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氣候區,大陸性氣候較強,溫和濕潤,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裕,年日照時間為 1500-1900 小時;雨水充沛,年降雨量 1300-1600 毫米;無霜期長,年平均 288 天。多年平均氣溫為 17.5 攝氏度,極端最高溫 40.4 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度為零下 8.2 攝氏度。醴陵市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全市水系發育于山丘之間,有長 5 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積 10 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 57 條,除東北與西南部的溪流是流入澗江與昭陵河外,其余占總面積 84.8%地域內的溪流均流向中部腹地,匯入淥江。全市水利資源蘊藏量為

10、 87462 千瓦,地下水量 16.3 億立方米,共有大中小型水庫 193 座。全市礦產資源較豐富,已發現礦產主要有煤、油頁巖、鈾等 24 種,其中已探明 16 種。全市發現礦床(點)123 處,其中大型 1 處,中型 6 處,小型38 處,礦點 78 處,主要優勢礦種為高嶺土、硅土、鎂質粘土、螢石等非金屬及金、銀等貴重金屬,輝綠巖及冶金用石英巖等具有潛在開發利用優勢。二、行政區劃 2014 年,全市戶籍人口 107.32 萬人,常住人口 96.72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51.16 萬人,城鎮化率為 52.89%。2015 年末,根據湖南省民政廳關于同意醴陵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湘民行發2

11、01585 號),醴陵市鄉鎮區劃進行了調整,現轄國瓷、陽三石、來龍門、仙岳山 4 個街道,白兔潭、浦口、王仙、東富、溈山、李畋、船灣、左權、茶山、明月、楓林、嘉樹、官莊、孫家灣、板杉、泗汾、沈潭、石亭、均楚 19 個鎮。三、社會經濟狀況 2014 年,醴陵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488.20 億元,是 2005 年的 4.00 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45.10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 320.60 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 122.50 億元。全市完成財政收入 38.40 億元,完成財政支出 55.50 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04.30 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50474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

12、支配收入 28636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9092 元。醴陵盛產陶瓷、花炮,為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紅官窯”所在地和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里,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2012年,醴陵市從全國 1996 個中小城市中脫穎而出,首次躋身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并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連續 5 年獲評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2014 年,醴陵市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百強排名上升至第 84 位,綜合實力居湖南省市域前四強。2 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 一、土地利用現狀結構 2014 年末,醴陵市土地總面積 215645.79 公頃,其中:農用地 1

13、84577.3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85.59%;建設用地 26010.24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06%;其他土地 5058.18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 2.35%,詳見表 1-1。表表 1-1 土地利用規模與結構表土地利用規模與結構表 單位:公頃、%地類 2014 年 面積 比重 土地總面積 215645.79 100.00 農用地 耕地 52734.90 24.45 園地 1090.13 0.51 林地 116033.73 53.81 牧草地 0.00 0.00 其他農用地 14718.61 6.83 合計 184577.37 85.59 建設用地 城鄉建設用地 城鎮用地 3178.

14、12 1.47 農村居民點用地 18030.90 8.36 采礦用地 942.30 0.44 其他獨立建設用地 0.00 0.00 小計 22151.32 10.27 交通水利用地 3444.96 1.60 其他建設用地 413.96 0.19 合計 26010.24 12.06 其他土地 水域 3070.19 1.42 自然保留地 1987.99 0.92 合計 5058.18 2.35 二、土地利用特點 1、土地利用類型多樣,以林地、耕地為主、土地利用類型多樣,以林地、耕地為主 全市土地利用類型多樣,其中以林地、耕地為主,分別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 53.81%和 24.45%,二者合計占全市

15、土地總面積的 78.26%。2、土地利用程度高,土地后備資源不足、土地利用程度高,土地后備資源不足 全市已開發利用土地面積 210587.61 公頃,土地利用率為 97.65%;其他土地僅占土地總面積的 2.35%,根據醴陵市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具備開發條件的荒草地 1385.90 公頃,僅占土地總面積的 0.64%。3、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關性較強、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關性較強 全市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增長在數量和空間分布上均呈現出較強的相關性。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城鎮工礦建設用地呈上升趨勢。從空間上來看,中心城區、重點片區、重點工業園區以及 G106、G320 沿線地區人口集聚、經濟

16、增長較快,城鎮工礦用地比重較大,建設用地動態變化度也相對較高。三、土地利用面臨的主要問題 1、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矛盾突出、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矛盾突出 近年來,醴陵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區域性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建設,人口、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重大園區項目相繼落戶,建設用地布局與現行規劃中確定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布局必然產生一定的沖突。同時,農村居民建房管控難度較大,違法用地現象難以遏制,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工作難度增大,“保增長、保紅線”的工作矛盾日益突出。2、人均農村居民點面積較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偏低、人均農村居民點面積較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偏低 2014 年

17、,醴陵市人均農村居民點達到 395.76 平方米,超出了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確定的人均 140 平方米上限標準;人口城鎮化快于土地城鎮化,農村居民轉為城鎮人口后,沒有相應的農村居民點用地“騰退”機制,建設用地缺乏城鄉統籌,導致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增長過快,縮減緩慢,空臵、零星居民點較多,節約集約利用程度較低。3 第二章 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認真貫徹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以“長株潭一體化”建設為契機,突出醴陵市在長株潭核心區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中心城區建設,打造株洲市域“一核兩次”結構的城市副中心

18、,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優總基調,依托國家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湘贛合作試驗區等多個重大戰略平臺,實施“工業強市、三產旺市、組團興市、環境立市”發展戰略,努力把醴陵建設成為以現代陶瓷產業文明為主要特征的歷史文化名城。二、發展戰略(一)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強市”:構建陶瓷、花炮、玻璃、裝備制造、服飾的傳統產業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5+X”工業支撐體系,培育工業經濟新增長點,實施園區攻堅戰略,推動市域工業再上新臺階。“三產旺市”:大力發展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培養旅游業競爭能力,推動現代化服務業轉型升級。“組團興市”:按照“融入長株潭,加快一體化”的發

19、展方向,明確“溯江而上,向東發展”的整體思路,確立“一城三片區”、“一心六組團”、“一環三縱橫”的整體布局,凸顯地方特色和亮點,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環境立市”:堅持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抓緊污染源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引導生態文明建設。(二)社會發展戰略 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破解“三農”難題、增強創新動力,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轉變。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推進信息化在農業、工業、城鎮化等領域的應用;全面推進精準扶貧,把扶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三

20、)環境發展戰略 堅持把“綠色”作為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突出“兩型”社會建設,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控制資源總量,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堅持低碳發展,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引領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第二節 土地利用戰略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深化改革為主線,以提高資源配臵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全面深化國土資源領域改革,全面推進法治國土建設,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一、強制性保護 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實行最嚴格的用途管

21、制制度;對國家級、省級公益林、坡度 25 度以上的林地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對歷史文化遺址用地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突出兩型特色,堅持把綠色作為醴陵市工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著重解決發展不可持續問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二、集約化利用 增加城鎮建設用地的投入,突出園區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城鎮及園區建設的投資強度和集約利用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用資源質量的提高。三、規模化引導 引導工業用地向園區和城鎮內工業小區集中;引導農村居民點用地向集 4 鎮、中心居民點集中;引導農用地向規模化經營農戶或企業集中。四、理性化增長 合理調控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保障

22、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及新農村發展理性增長的合理用地需求。五、特色化布局“三一”發展格局,即“一城三片區”、“一心六組團”、“一環三縱橫”,當好湖南省縣域崛起、產業振興、城鎮提質擴容和兩型示范的排頭兵。第三節 土地規劃目標 一、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目標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51300.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44660.00 公頃。二、建設用地控制目標 至 2020 年,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 27222.21 公頃以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24158.24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8944.90 公頃以內;2006-2020 年,新增建設用地控制在

23、6022.82 公頃以內;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控制在 5743.12 公頃以內;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 2205.88 公頃以內。三、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目標 2006-2020 年,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不低于 1929.87 公頃。四、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目標 到 2020 年,全市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 110.00 平方米以內。五、規劃彈性目標 2006-2020 年有條件建設用地區控制在 275.58 公頃以內。第三章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第一節 農用地結構調整 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調整農業用地結構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耕地、園地、林地等各類用地(詳見附表 1)。2020 年農用

24、地 184137.56 公頃,比 2005 年凈減少 1024.19 公頃,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 85.86%調整到 2020 年的 85.39%。一、耕地 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結合城鄉一體化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確保耕地保有量目標得以實現。耕地由 2005 年的 51841.50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51561.68 公頃,凈減少279.82 公頃,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24.04%調整到 2020 年的23.91%。二、園地 加強對中低產園地的改造和管理,推進特色園地規模化和基地化。園地由 2005 年的 1115.17

25、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2963.84 公頃,凈增加1848.67 公頃,園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0.52%調整到 2020 年的1.37%。三、林地 林地由 2005 年的 117474.56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114541.80 公頃,凈減少 2932.76 公頃,林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54.48%調整到 2020年的 53.12%。四、其他農用地 保障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及提高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必需的其他農用地面積。5 其他農用地由 2005 年的 14730.52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15070.23 公頃,凈增加 3

26、39.71 公頃。其他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6.83%調整到 2020 年的 6.99%。第二節 建設用地結構調整 實現建設用地與人口協調增長,從嚴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據上級下達規劃控制目標,優先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需求;滿足必需的城鎮建設用地、其他獨立建設用地和其他建設用地需求;結合新農村建設,滿足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必需的村莊建設用地需求。2020 年建設用地 27162.07 公頃,比 2005 年凈增加 1855.76 公頃;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1.74%調整到 2020 年的 12.60%。

27、一、城鄉建設用地 城鄉建設用地由2005年的21616.20公頃調整到2020年的24158.24公頃,凈增加 2542.04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0.02%調整到 2020 年的 11.20%。其中:1、城鎮用地、城鎮用地 城鎮用地由 2005 年的 2991.99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7029.14 公頃,凈增加4037.15公頃;城鎮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2005年的1.39%調整到2020年的 3.26%。2、農村居民點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 農村居民點用地由 2005 年的 17740.50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15224.42

28、公頃,凈減少 2516.08 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8.23%調整到 2020 年的 7.06%。3、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 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由 2005 年的 883.71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1904.68 公頃,凈增加 1020.97 公頃;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0.41%調整到 2020 年的 0.88%。二、交通水利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由 2005 年的 3279.71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2599.01 公頃,凈減少 680.70 公頃;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9、 2005 年的 1.52%調整到 2020 年的 1.21%。1、交通運輸用地、交通運輸用地 交通運輸用地由 2005 年的 1773.29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2524.07 公頃,凈增加 750.78 公頃;交通運輸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0.82%調整到 2020 年的 1.17%。2、水利設施用地、水利設施用地 水利設施用地由 2005 年的 1506.42 公頃調整到 2020 年的 74.94 公頃,凈減少 1431.48 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0.70%調整到 2020 年的 0.03%。三、其他建設用地 其他建設用地

30、由 2005 年的 410.40 公頃調整為 2020 年的 404.82 公頃,凈減少 5.58 公頃;其他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保持 2005 年的 0.19%不變。第三節 其他土地結構調整 在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后備資源。其他土地由 2005 年的 5177.73 公頃調整為 2020 年的 4346.16 公頃,凈減少 831.57 公頃,其他土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2.40%調整到 2020年的 2.02%。6 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區與用途管制 根據土地利用的主導用途、限制條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將醴陵市土地劃分為八個土地用途區。

31、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地區、城鎮建設用地區、村鎮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區、風景旅游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和林業用地區。一、基本農田保護區 將集中連片、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良好、面積在 5.00 公頃以上的現有耕地,已驗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的優質耕地及上述耕地范圍內的其他零星土地,為基本農田和生態建設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和其他農業設施用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醴陵市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 50558.81 公頃,主要分布在茶山鎮、船灣鎮、明月鎮等。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用作基本農田和直接為基本農田服務的農村道路、水利設施、農田防護林和其他農業設施用地,以及區內的一般耕地,應參照基本

32、農田管制政策進行管護;2、區內現有非農業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整理、復墾或調整為基本農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整理、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3、禁止占用區內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禁止在基本農田上建房、建窯、建墳、挖砂、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二、一般農地區 將面積在 5.00 公頃以上,基本農田保護區、城鎮村建設用地區及獨立工礦區外的現有耕地、園地、宜園后備土地資源,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的耕地和園地及上述范圍內的其他零星土地,畜禽和水產養殖用地,為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及其他

33、農業設施用地劃入一般農地區。醴陵市劃定一般農地區 17869.58 公頃,主要分布在茶山鎮、船灣鎮、石亭鎮等。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為耕地、園地、畜禽水產養殖地和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用地;2、區內現有非農業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優先整理、復墾或調整為耕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整理、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3、禁止占用區內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不得破壞、污染和荒蕪區內土地。三、城鎮建設用地區 本次規劃將面積在 0.20 公頃以上,現有城鎮用地及規劃期間新增城鎮用地劃入城鎮建設用地區。全市劃定城鎮建設用地區 7251.03 公頃,主

34、要分布在國瓷街道、來龍門街道、明月鎮等。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用于城鎮建設;2、鼓勵區內建設優先利用現有建設用地、閑臵地和廢棄地;3、區內土地利用必須符合城鎮建設規劃;4、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嚴禁荒蕪。四、村鎮建設用地區 本次規劃將面積在 0.20 公頃以上,重點發展的村莊現狀及規劃建設用地劃入村鎮建設用地區。全市劃定村鎮建設用地區 15739.69 公頃,全市各區域均有分布。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用于村莊建設;2、鼓勵區內建設優先利用現有建設用地、閑臵地和廢棄地;7 3、區內土地使用必須符合村莊建設規劃;4、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嚴禁

35、荒蕪。五、獨立工礦區 將面積在 5.00 公頃以上,獨立于城鎮村建設用地區以外規劃期間不改變用途的采礦、能源、化工、環保等建設用地(已劃入其他土地用途區的除外);獨立于城鎮村建設用地區以外,規劃期間已列入規劃的采礦、能源、化工、環保等建設用地(已劃入其他土地用途區的除外)劃入獨立工礦區。醴陵市劃定獨立工礦區 1804.48 公頃,主要分布在東富鎮、船灣鎮、左權鎮等。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用于采礦業以及其他不宜在居民點內安排的用地;2、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經批準的工礦建設規劃及相關規劃;3、區內因生產建設挖損、塌陷、壓占的土地及時復墾;4、區內建設應優先利用現有低效建設用地、閑臵地和廢棄地;5

36、、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蕪。六、風景旅游用地區 將面積在 5.00 公頃以上,現有風景游賞用地、游覽設施用地、為游人服務而又獨立設臵的管理機構、科技教育、對外及內部交通、通訊用地、水、電、熱、氣、環境、防災設施用地等劃入風景旅游用地區。醴陵市劃定風景旅游用地區面積 43.50 公頃,主要分布在泗汾鎮、浦口鎮、仙岳山街道等。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關文化活動;2、區內土地使用應當符合風景旅游區規劃;3、區內影響景觀保護和游覽的土地,應在規劃期間調整為適宜的用途;4、在不破壞景觀資源的前提下,允許區內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和適度的旅游設施建設;5、嚴

37、禁占用區內土地進行破壞景觀、污染環境的生產建設活動。七、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 將醴陵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入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主要為醴陵市官莊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核心區域、醴陵市一水廠淥江三刀石段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醴陵市一水廠望仙橋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入控制面積497.25 公頃,主要位于官莊鎮、溈山鎮、來龍門街道、陽三石街道。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導用途;2、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經批準的相關規劃;3、區內影響生態環境安全的土地,應在規劃期間調整為適宜的用途;4、區內土地嚴禁進行與生態環境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原有的各種生產、開發活動應逐步退出。八、林業用地區 將面積

38、在25.00公頃以上的現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規劃期內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活動增加的林地、為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服務的設施用地及其他零星土地均劃入林業用地區。醴陵市劃定林業用地區115035.72 公頃,全市各鎮均有分布。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要用于林業生產,以及直接為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服務的營林設施;2、區內現有非農業建設用地,應當按其適宜性調整為林地或其他類型的營林設施用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3、區內零星耕地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需要可轉為林地;4、未經批準,禁止占用區內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禁止占用區內土地進行毀林開墾、采石、挖沙、取土等活

39、動。8 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 第一節 嚴格保護耕地 規劃至 2020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目標為 51300.00 公頃,2020 年規劃實際落實耕地面積 51561.68 公頃,超出規劃目標 261.68 公頃。一、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 按照不占或盡量少占耕地、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強化對城鄉各類建設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導。通過嚴格的供地政策,制定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嚴格市場準入條件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建設項目選址和用地的評價和論證,建設項目選址必須把減少占用耕地作為首選的重要因素。2006-2020 年,醴陵市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 2205.88 公頃以內。

40、二、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各類非農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的,必須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湖南省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于開墾新的耕地。2006-2020 年,耕地補充量不低于 1929.87 公頃。第二節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 到 2020 年全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44660.00 公頃,2020 年全市實際劃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44666.28 公頃,比規劃目標多劃基本農田 6.28 公頃,落實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一、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保護面積指標,依

41、據法律規定的劃定標準,劃定基本農田,并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參照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將大面積、集中連片、高質量等級耕地優先劃入基本農田,已經驗收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優質耕地也應劃入基本農田。新調整劃定的基本農田平均質量等級不得低于原有質量等級。按耕地等級實施差別化管理,重點保護優質耕地,建設基本農田保護區。二、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不得占用基本農田,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因選址特殊,無法避讓基本農田的,必須報國務院批準,并按照“先補后占、占優補優”的原則,補劃數量、質量相當的基本農田。禁止違法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綠化隔離帶和防護林建設,禁止改變基本農田土壤性

42、狀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禁止對基本農田耕作層造成永久性破壞的臨時工程用地和其他各項活動。三、加強基本農田建設 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加強直接為基本農田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建設。基本農田保護區內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優先整理、復墾,經培肥達到中等以上耕地質量后調整為基本農田。第三節 提高耕地質量 一、加大耕地管護力度 實施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按耕地等級實施差別化管理。建立耕地保護臺賬管理制度,明確保護耕地的責任人、面積、耕地等級等基本情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加強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推廣節水抗旱技術,大力實施“沃土工程”、“移

43、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二、確保補充耕地質量 依據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開展對占用和補充耕地的質量評定,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嚴格考核耕地占補平衡。積極實施耕作層剝離工程,鼓勵剝離 9 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土壤,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開墾耕地的建設。三、加大污染及災毀耕地防治力度 加強耕地抗污染和抗災能力建設,減少人為污染及自然災害損毀耕地數量。嚴格界定污染、災毀耕地標準,強化耕地污染、災毀情況監測。積極采取各類工程、生物措施,對污染、災毀耕地及時治理復墾,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第六章 土地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第一節 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根據湖南省主

44、體功能區規劃,在對湖南省國土空間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以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為基準,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全省國土空間按層級,劃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醴陵市屬環長株潭城市群,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醴陵官莊湖國家濕地公園屬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醴陵仙岳山森林公園為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本次生態紅線劃定方案,以湖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為基礎,結合生態環境功能保護的需要,將生態紅線保護區分為一類管控區和二類管控區。一類管控區包括: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省級及以上風景名勝區的一級保護區,省級及以上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

45、的特級保護區,省級及以上森林公園生態保育區,國家 I級生態公益林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中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特別重要的區域,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紅線區中水土流失、石漠化特別敏感的區域等。生態保護紅線區一類管控區之外即為二類管控區。醴陵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類型包括:水源涵養功能重要區生態保護紅線、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區生態保護紅線、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重要區生態保護紅線、水土流失敏感區生態保護紅線、石漠化敏感區以及官莊湖國家濕地公園、仙岳山省級森林公園、省級以上公益林。其中:官莊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市域西北端官莊鎮,以官莊水庫為核心劃定;仙岳山省級森林公園位于中心城區西南部仙岳

46、山街道,背靠市政府駐地;省級以上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和西南部鄉鎮,涉及官莊鎮、李畋鎮、均楚鎮、明月鎮等。10 二、嚴格管控措施 生態紅線區域實行分級管理,一級管控區是生態紅線的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二級管控區以生態保護為重點,實行差別化的管控措施,嚴禁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第二節 加強生態用地保護 一、加強水源地保護 1、建立水源保護區 2015 年,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517 號)指出:“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飲用水安全;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開展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

47、筑和排污口。”為保障飲用水安全、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管理,醴陵市劃定三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醴陵市官莊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醴陵市一水廠淥江三刀石段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醴陵市一水廠望仙橋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加強水源保護區的監督與管理(1)設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各類標牌的要求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HJ/T4332008)執行,主要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界標、交通警示牌、宣傳牌等。(2)建設水源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飲用水水水源保護區應設立隔離防護措施,包括物理隔離工程(護欄、圍網等)和生物隔離工程(防護林,防止人類不合理活動對水源保護區水量、水質造成影響。隔離工程原則上應沿著保

48、護區的邊界建設,并根據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隔離工程的范圍。(3)制定水源地保護區管理辦法。醴陵市人民政府將飲用水源地的保護納入其相關規劃,不進行與水源地保護相沖突的規劃和建設活動;同時負責對其進行飲用水源應急預警通報。國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土地利用工作,嚴格控制保持區內工、農業建設項目的用地審批,對污染項目用地不得審批。(4)建設飲用水水源監控信息系統。飲用水水源監控信息系統建設,包括飲用水水源數據庫建設、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建設及數據監控中心建設。(5)建立健全水源地安全保障及應急機制。確定預警分 4 個級別:分別啟動預警級別有:一級預警(紅色)、二級預警(橙色),三級預

49、警(蘭色),四級預警(黃色)。3、加強水源保護區污染源防治與治理(1)合理確定適合農村的污水處理方式,采用小型沼氣池處理模式,將污水處理與生產沼氣、有機肥有機結合,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垃圾建立專門的垃圾收集系統進行分類收集,解決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的問題。(2)禁止或嚴格限制公路運輸有毒有害物質,在進入水源保護區范圍的入口處,設立檢測管理點,對進入保護區的車輛及物品進行檢查,防止車輛漏油、物品散落等。(3)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等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采取措施,防止

50、污染飲用水水體。二、加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 醴陵市共有 3 處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一是王仙-官莊滑坡重點防治區,面積 17710 公頃,工程地質問題是山高坡陡,容易產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二是板杉-東富滑坡重點防治區,面積 17510 公頃,工程地質問題是巖體節理裂隙發育,殘坡積物厚,邊坡穩定性差,容易形成滑坡地質災害。三是均楚-明月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面積 17500 公頃,工程地質問題是邊坡穩定性差、局部溝谷集水面積較大,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1、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危險區建設活動管理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 11 內從事工程項目建設活動,必須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經評估

51、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同時進行。同時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活動,以及從事其它破壞地質環境和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2、制定地方性優惠政策,鼓勵社會、企業或個人參與地質災害治理。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在土地出讓、礦產開發、規劃選址、安臵補償、稅費減免、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利用市場化方式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地質災害治理。3、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嚴格執行國家和省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為準繩,以法促管、以法促治、依法行政,對違法進行

52、自然資源開發、破壞地質環境和引發地質災害的現象和行為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4、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機制。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防治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基礎調查、科研、監測、預報預警、搶險救災、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工作的順利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并隨著國力的增強而相應增加。應建立多種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融資歷渠道,逐步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良性機制。第三節 推進土地生態治理 一、加強污染土地治理 建立土地環境質量評價和監督制度,有效控制城鄉生活污染源,加強廢水污染的治理、工業污染的防治,保障

53、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等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土壤環境,積極防治土地污染。對全市農田實施土壤普查,對重金屬污染耕地實施治理和修復。對重度污染區實施種植結構調整,改種吸收重金屬能力弱的作物或品種;對管控生產區采用綜合配套治理技術降低土壤金屬活性;對達標生產區實施農田環境嚴格監管,杜絕污染物再度進入,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二、加強礦區生態治理 綜合治理礦區生態環境,堅持“突出民生民安,確保礦區飲水安全;突出河道治理,保障房屋農田安全;突出植被恢復,保護生態平衡;突出廢水處理,改善礦區水質”。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建立健全礦區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

54、督,嚴格執行礦區生態環境破壞責任追究制。有計劃、分步驟地復墾廢棄采礦用地,加強礦區廢棄地的植被恢復,改進土地復墾的生物、工程技術,加大土地生態建設力度,提高土地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同時,劃定禁采、限采水源保護區,并采取修水壩、建渠道等辦法,解決農民飲水與失水農田灌溉問題;對裸露礦山覆土植綠、河堤綠化植樹。三、加強水土流失治理 1、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堅決遏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市域范圍內各類生產建設活動須加強預防保護工作:一方面對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嚴格控制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建設的,應充分進行水土保持方案論證,切實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一方

55、面對擾動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都應當實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同時監督管理部門也要加強跟蹤檢查,做好驗收把關,保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夠落到實處。2、加大封禁保護力度、強化造林治理,充分發揮生態自然修復能力。在水土流失較輕微地區,可采取封育保護、封山等措施,推廣沼氣池等人工輔助措施,促進大范圍生態恢復和改善。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地區,面積集中,植被稀疏,無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蝕區,通過采取應用待育苗、整地施肥、多層次大力造林,爭取快速成林、快速覆蓋。12 3、加強領導,強化地方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責任。在政府層面確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落實防治責任,研究防治的重大問題和相應的政策措施。

56、在政府統一協調下,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綜合防治水土流失。第七章 土地整治安排 第一節 土地綜合整治 圍繞“兩型社會”建設,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整村開展“田水路林村房”綜合整治。對耕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復墾,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時,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建成集高效農業、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和集約化農業為一體的高標準農田,為規模化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醴陵市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耕地 1929.87 公頃。一、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耕地補充的重要方式,包括耕地整理和農村居民點整理。耕地整理應結合中、低產田改

57、造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進行。按照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穩定農業生產要求,推進農用地整理和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配套設施條件,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對醴陵市耕地集中布局區域進行全面整理,結合村級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整村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期間通過耕地整理增加耕地 470.06 公頃。農村居民點整理則應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整理潛力較大的農村居民點為重點,加強中心村建設,對廢棄、閑臵、布局分散的農村居點用地進行整理,促進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探索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長效機制。規劃期間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增加耕地577.47 公頃。二、土地開發

58、加強宜農后備土地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原則,確定土地開發規模和用途,結合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有組織、有步驟地適度開發利用宜農后備土地資源。13 規劃期間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 784.05 公頃。三、土地復墾 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用途適宜、經濟可行的要求,立足優先農業利用、鼓勵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快閉坑礦山、挖損壓占等歷史遺留下來的廢棄土地的復墾,合理安排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規模和時序。規劃期間通過土地復墾增加耕地 98.29 公頃。第二節 土地整治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 一、土地整治重點區域 規劃期內,土地整

59、治重點區域主要為澄潭江流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鐵水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區、西北部農用地整治區、淥江中下游農用地整治及宜耕未利用地開發區。二、土地整治重點工程 規劃期內,大力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片,至 2020 年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 27164.00 公頃。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引導形成優勢農業產業集群,至 2020 年建成萬畝連片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區片數不低于 2 片,位于澄潭江流域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片、淥江中下游流域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片。加大現有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整治力度,經整治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高 1 個等級,糧食生產能力畝均提高 100 公斤以上。第三節 城鄉建設

60、用地增減掛鉤 結合易地扶貧搬遷脫貧,優先復墾搬遷的農村居民點。規范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優先安排綜合整治項目增減掛鉤指標,對項目區原有建設用地整理復墾后形成的建設用地臵換指標,應優先保障農民宅基地、易地扶貧安臵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并為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留足空間,富余部分可調劑到本行政區域內城鎮使用。使用增減掛鉤指標所產生的收益應優先用于農村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項目建設及扶貧工作。具體措施為:1、加強村莊規劃,完善村級管理。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謀劃、統籌安排。科學編制村莊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與新型社區規劃,合理安排增減掛鉤區項目以及新型村莊建設項目,按照綜合型、產業型、生態田園型

61、等多種類型分類開發建設。完善村莊項目推進與管理機制,構建各部門責任體系,建立增減掛鉤項目實施與督查機制,加強村莊建設項目資金專戶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并落實項目分類考核制度,確保項目建設進度與新農村建設任務順利完成。2、多元化渠道融資,落實建設資金。充分利用國家增減掛鉤與“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在土地、財稅等方面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政府支持。積極搭建村集體融資平臺,完善平臺設施建設,吸引并鼓勵金融機構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以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農村建設融資中的作用。積極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通過農村土地整治、集體土地流轉與周轉指標有償出讓,獲取村莊建設資金,用于村民集中區建設、村民安臵與基礎配套設施

62、建設,助推新農村建設 3、完善基礎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以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為目標,多方籌集社區建設資金,尤其是走活土地增值這步棋,充分發揮建設資金在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的作用,加快汆溪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2006-2020 年,全市規劃村莊整理縮減農村居民點用地 2588.77 公頃,規劃整理采礦用地 91.22 公頃。14 第八章 建設用地空間布局與管制 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加強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充分發揮土地的調控作用,提高建設用地保障科學發展的能力。第一節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63、一、合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1、合理控制建設用地總量 按照城鄉統籌和“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引導和調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增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城鄉宜居環境的形成。到 2020 年,醴陵市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 27162.07 公頃,其中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24158.24 公頃,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8933.82 公頃。2、積極盤活建設用地存量 加強對城鎮閑散用地進行整合,鼓勵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提高現有城鄉建設用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積極研究各類建設節地技術和模式,引導城市地上地下空間開發,推進工業生產立體配臵技術改造。3、大力拓展

64、建設用地新空間 結合城鄉生態建設,加強規劃統籌和政策引導,合理利用緩坡丘崗地,加強將未利用地開發為建設用地的政策引導,優先對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進行開發,因地制宜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二、優化城鄉建設用地配置 1、科學確定城市開發邊界 根據醴陵市中心城區及相鄰區域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自然災害和基本農田分布等,充分考慮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自然災害影響范圍等限制條件,以道路、河流、山脈或行政區劃分界線等清晰可辨的地物為參照,選擇集中成片或成組的建設用地,劃定可進行城市開發的空間界限,確定城市開發邊界的范圍和面積。開發邊界將作為城市發展的剛性約定,不得超越界限盲目擴張。2、合理確定城

65、鎮建設用地布局 合理調整居住、商業、工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環保衛生、生態保障等用地的比例,促進建筑密度高中低合理搭配的用地結構的形成,提高城鎮用地效率。嚴格限定開發區內非生產性建設用地的比例,提升開發區用地效率和效益。加快對城中村的改造,優先保障城鎮基礎設施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促進城鎮和諧發展。3、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 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政策,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切實搞好村鎮土地利用規劃和設計,穩步推進農村居民點適度集中,逐步形成既保持傳統鄉土特色,又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農村居民點用地格局。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

66、逐步解決已有的超標用地問題。引導和規范農村閑臵宅基地合理流轉,鼓勵提高農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在城鎮規劃區范圍內,原則上不再進行單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鼓勵集中建設農民新居。農村建房應優先選擇原址重建,或充分利用村內存量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村內有空閑宅基地尚可利用的,原則上不得批準新宅基地。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推進“空心村”治理和舊宅基地復墾。鼓勵結合集鎮建設、新農村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因地制宜推進集鎮和中心村建設,引導農民逐步向集鎮及規劃的居民點有序集中。三、保障基礎設施用地 1、統籌布局交通用地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銜接互補、集約高效”的原則,加強交通用地 15

67、布局引導,優化交通用地結構配臵。嚴格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大力推廣節地技術,促進便捷、暢通、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的形成,確保交通運輸效率不斷提升。規劃期間,以蓮株高速公路、東城大道、106 國道為骨架,構建環繞城區的環線交通網;同時,確保市域范圍內長株攸快速干線、醴韶高速公路、云龍楠山鋪-富里塘坊公路、醴陵銼斷坳至杉仙殿公路、醴陵屏山至蘆淞區栗塘村公路等交通用地得到保障。2、合理安排水利設施用地 堅持興利除害并進、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以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為重點,加大防洪、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工程的建設力度,著力構建防洪減災體系和水資源保障體系。

68、規劃期間,確保長塘保護圈工程、淥江及支流治理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及水源工程等水利設施用地得到保障。3、保障能源和環境基礎設施用地 按照有序發展煤炭、積極發展電力、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要求,穩步增加能源用地供應。統籌安排能源產業用地,嚴格項目用地管理,優化能源用地布局。大力加強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建設。第二節 建設用地規模與布局 一、城鄉建設用地 1、城鎮用地 2020 年城鎮用地控制在 7029.14 公頃以內;2006-2020 年新增城鎮用地控制在 4037.15 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1323.46 公頃以內。在接軌株洲市域“一核兩次,兩縱三橫

69、”的城鎮用地發展的框架下,加快構建醴陵市“一心六組團”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體系。“一心”指的是醴陵中心城區,以舊城區、經開區和示范區為著力點,打造以新型產業為支撐的城市組團。“六組團”即:以白兔潭、李畋、浦口等鄉鎮的花炮生產為核心的東部花炮產業集中組團;以東富鎮旗濱玻璃為龍頭的玻璃產業組團;以船灣鎮服飾產業為支撐的南部服飾產業集中組團;以東城大道為軸帶,加強與長株潭連接的西北產業轉移承接組團;以均楚、石亭、茶山等鄉鎮為重點的現代農業集鎮組團;以楓林鎮“楓林印象”、官莊鎮“官莊山水”等特色風光為依托的北部旅游產業集鎮組團。2、農村居民點用地 2020 年農村居民點用地控制在 15224.42 公頃

70、以內;2006-2020 年新增農村居民點用地控制在 839.61 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405.29 公頃以內。為適應城鎮化和人口轉移的需要,結合新農村和生態文明村建設,做好精準扶貧集中安臵工作,積極引導村莊集中,促進村莊緊湊發展、集中建設,為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創造條件,推進中心村和文明生態村建設,實現村莊用地的相對集中化和集約化。3、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 適量安排已有獨立建設用地及采礦用地中效益好、有發展前景的項目改擴建用地需求;重點保障符合單獨選址條件的基礎設施項目如變電站、供電站、花炮企業等的用地需求。采取措施逐步對現有獨立建設用地和采礦用地中的“兩高”、“五小”企業用地實

71、施退出。2020 年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控制在 1904.68 公頃以內;2006-2020年新增采礦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控制在 1208.33 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193.38 公頃以內。二、交通水利用地 2020 年交通水利用地控制在 2599.01 公頃以內;2006-2020 年新增交通水利用地控制在 875.85 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280.84 公頃以內。依托現有交通網絡,打造“一環三縱橫”的交通格局,加強醴陵市對內對外交通通行能力,在醴陵市范圍內形成便捷、通暢、安全的道路交通體系。規劃新增交通項目主要有長株潭城際輕軌鐵路、醴韶高速公路、長株攸快速 16 干線、

72、醴陵屏山至蘆淞區栗塘村公路(東城大道)、碧山至馬戀公路、楓林大道等。規劃新增水利設施項目主要有醴陵市大中型水庫綜合工程、防洪堤建設工程、長塘保護圈工程、淥江及支流治理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及水源工程等。三、其他建設用地 2020 年其他建設用地控制在 404.82 公頃以內;2006-2020 年新增其他建設用地控制在 11.70 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2.91 公頃以內。規劃期內新增其他建設用地項目有沈潭鎮會真山風景旅游項目和仙岳山公墓。第三節 建設用地空間管制 為引導土地利用方向、加強對城鄉建設用地的空間管制,按照保護資源與環境優先,有利于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結合建設用地空間布局安排,

73、劃定建設用地管制邊界和建設用地管制區。全市具體劃分為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四種類型。一、允許建設區 1、范圍 規劃中確定的,允許作為建設用地進行城鄉建設的空間區域。醴陵市劃定允許建設區 24158.24 公頃。2、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城、鎮、村或工礦建設發展空間;(2)區內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受規劃指標和年度計劃指標約束,應統籌增量與存量用地,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3)規劃實施過程中,在允許建設區面積不改變的前提下,其空間布局形態可依程序進行調整,但不得突破建設用地擴展邊界;(4)允許建設區邊界(規模邊界)的調整,須報規劃審批機關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74、批準。二、有條件建設區 1、范圍 規劃中確定的,在滿足特定條件后方可進行城鄉建設的空間區域。醴陵市劃定有條件建設區 275.58 公頃。2、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符合規定的,可依程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同時相應核減允許建設區用地規模;(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農村土地整治規模已完成,經評估確認拆舊建設用地復墾到位,存量建設用地達到集約用地要求的,區內土地可安排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3)規劃期內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原則上不得調整。如需調整按規劃修改處理,嚴格論證,報規劃審批機關批準。三、限制建設區 1、范圍 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外,禁止城鎮和大型工礦建設,限制村莊和其他獨立建設,控

75、制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業發展為主的空間區域。醴陵市劃定限制建設區 190714.72 公頃。2、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農業生產空間,是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土地整治和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區域;(2)區內禁止城、鎮建設,控制線型基礎設施和獨立建設項目用地。四、禁止建設區 1、范圍 禁止建設用地邊界所包含的空間范圍,是具有重要資源、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禁止各類建設開發的區域。全市劃定禁止建設區 497.25 17 公頃。2、管制規則(1)區內土地的主導用途為生態與環境保護空間,嚴格禁止與主導功能不相符的各項建設;(2)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規劃期內禁止建設用地邊界不得調整。第九章 中心

76、城區土地利用規劃 第一節 控制范圍與空間布局 一、中心城區規模邊界的劃定與空間布局 醴陵市中心城區規模邊界即根據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指標劃定的中心城區允許建設區范圍界線。醴陵市中心城區規模邊界即根據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指標劃定的中心城區允許建設區范圍界線。其范圍東至來龍門街道滬昆高速鐵路,南至仙岳山街道五里墩村,西至國瓷街道岳汝高速公路,北至國瓷街道滬昆高速公路。醴陵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呈“一城三片區”“一城三片區”的空間布局。“一城”“一城”指中心城區,發展思路為:堅持“以水為源、以綠為美,以文為魂,以人為本”理念,加強山水保護,將綠化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與建設。“三片區”“三片區”指舊城區、經開區、長慶

77、示范區,發展思路為:提質舊城區,按照“仙岳山旅游、陽三石物流、來龍門商貿、國瓷文化”的原則,清晰定位舊城區功能;升級經開區,根據“以產興城、以城托產、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的原則,打造布局合理、建設有序、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園區;開發示范區,緊扣“城市中心、發展主軸”定位,重點推進淥江新城建設,打造“見山看水記鄉愁”的生態自然、宜居和諧新城,帶動流星潭片區和高鐵片區共同發展。二、發展方向及擴展邊界劃定 醴陵市中心城區擴展邊界即中心城區規模邊界和有條件建設區范圍共同圍成的范圍線。醴陵市中心城區擴展邊界即中心城區規模邊界和有條件建設區范圍共同圍成的范圍線。醴陵市中心城區發展方向為:在完善淥江兩岸老城區各

78、功能和用地整理的基礎上,優先向西北發展,建設北部經開區;重點向東北發展,建設長慶示范區;適當向南發展。根據中心城區發展方向,醴陵市中心城區劃定有條件建設區 80.90 公頃,主要位于三大片區:城區西北部湖南醴陵經開區,G320 沿線南側,有條件建設區 42.28 公頃;城區中部長慶大道由西往東沿線南側,有條件建設區 27.69公頃;城區中部 G320 沿線北側,有條件建設區 10.93 公頃。18 三、中心城區控制邊界劃定 醴陵市中心城區控制線是指中心城區擴展邊界所涉及的行政村行政邊界共同圍成的范圍線。醴陵市中心城區控制線是指中心城區擴展邊界所涉及的行政村行政邊界共同圍成的范圍線。醴陵市中心城

79、區控制范圍東至來龍門街道清潭村、南至仙岳山街道五里墩村、西至國瓷街道土株嶺村、北至國瓷街道華塘村。涉及國瓷街道國瓷街道華塘村、橫店村、土株嶺村、姜東村、石椴村、玉瓷村、五里牌居委會共 7 個村(居委會);來龍門街道來龍門街道清潭村、長慶寺村、黃沙村、馬腦村、東岸村、珊田村、丁家坊社區居委會、馬放塘社區居委會 8 個村(居委會);陽三石街道陽三石街道企石村、陽東社區居委會、泉湖村、陽三石社區居委會、立三村、玉屏山村、立新村 7個村(居委會);仙岳山街道仙岳山街道江源村、書院社區居委會、河西村、碧山村、萬宜村、五里墩村 6 個村(居委會)。第二節 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目標 規劃至 2020 年,中心城

80、區城鎮用地規模控制在 4649.49 公頃以內。2006-2020 年,中心城區新增城鎮用地規模控制在 2970.88 公頃以內;新增建設占用耕地控制在 1297.89 公頃以內,其中新增城鎮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 1182.97 公頃以內。有條件建設區控制在 80.90 公頃以內。第三節 各街道辦事處土地利用調控 一、國瓷街道 國瓷街道位于醴陵市城區的西北部,是湖南醴陵經濟開發區總部所在地,國家級工業旅游景點紅官窯位于轄區內。320 國道、滬昆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浙贛鐵路穿城而過,國瓷路、玉瓷路、醴泉路、醴陵大道、鳳凰大道等路路相通,交通較為便利。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697.0

81、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42.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881.05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1585.56 公頃以內。二、來龍門街道 來龍門街道辦事處位于醴陵市城市中心,是醴陵城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活動最活躍而繁華地段,是“兩型社會”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長慶示范區”所在地,轄區有 320 國道、106 國道、浙贛復線縱橫穿越其中,滬昆高速鐵路橫貫而過,在轄區清潭村設醴陵北高鐵站。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555.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500.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845.68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1621.

82、43 公頃以內。三、陽三石街道 陽三石街道位于醴陵市城區西南部,轄 11 個建制村。轄區交通便利,320國道、106 國道橫貫南北,醴茶鐵路穿境而過,多條交通大動脈通往全國各地。轄區內以炻瓷、日用瓷、箱包、機械、食品加工、房地產、物流為主導產業,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轄區環境優美,立三路、青云南路、淥江大道、泉湖路寬敞美觀。李立三故居、流星潭人工湖等人文景觀令人流連忘返。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635.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547.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300.44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1084.93 公頃以內。四、仙岳山街道 仙岳山街道位于醴陵

83、城區的西南部,市政府駐地所在地。境內有醴茶鐵路、國道 106、省道 313 穿越,交通發達。轄區環境較好,其背靠仙岳山、面向淥江河,坐擁西山公園、淥江書院等風景名勝和宋名臣祠、烈士陵園等教育基地,是醴陵城市“南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463.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87.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907.54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617.35 公頃以內。19 第十章 鄉鎮土地利用調控 全面落實醴陵市本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控制目標。根據醴陵市土地利用戰略和目標,結合各鄉鎮經濟社會情況和資源條件,將各項主要控制目標分解到

84、各鄉鎮。明確各鄉鎮規劃期內主要用地方向和土地利用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第一節 鄉鎮土地利用調控重點 切實加強對鄉鎮規劃各項指標的調控,嚴格執行方案要求,明確相應的強制性要求。(1)落實上級規劃各項用地調控指標,不得突破上級規劃要求;(2)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依據基本農田劃定的有關標準,科學合理調整基本農田布局,確保基本農田質量有提高;(3)落實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嚴格落實空間管制制度,提高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4)落實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項目和重點區域,嚴格貫徹執行“先補后占”的相關要求,確保耕地占補平衡目標實現;(5)優先落實基礎性生態用地,落實基本農田、

85、基礎設施的“兩基”用地布局,引導城鄉建設用地科學合理布局。第二節 鄉(鎮)土地利用主要調控目標 一、船灣鎮 船灣鎮是醴陵市的南大門,由原船灣鎮和清水江鄉合并而來,鎮人民政府駐金子坪村。毗鄰攸縣,北接泗汾鎮,106 國道、醴茶鐵路貫穿南北。船灣鎮以服裝產業為支撐,擁有帥歐服飾、韶峰服飾等上十家大中型服裝企業和服裝原輔材料供應商,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服裝城”,是“中國職業服裝名鎮”,是醴陵船灣職業服飾產業園所在地。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4007.5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3535.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063.47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67.94 公頃以內

86、。二、東富鎮 東富鎮位于醴陵市中東部,臨近中心城區,距城區僅 5.6 公里,古稱“吳楚咽喉”,今為湘東門戶。東與江西省接壤,南靠沈潭鎮、孫家灣鎮,西連陽三石街道,北以淥江為界接王仙鎮。浙贛鐵路、320 國道、省道 313 貫穿全鎮,交通十分便利。東富鎮擁有國家一級建筑施工企業湖南東富集團,全省投資最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明鑫農場。2012 年,東富鎮引進了醴陵市最大產業項目“旗濱玻璃”,并成立東富工業園,依靠快速路旗濱大道連通城區與東富工業區。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2615.5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218.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186.75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

87、用地規模控制在478.49 公頃以內。三、官莊鎮 官莊鎮位于醴陵市北部,西北部與瀏陽市接壤,距市區 30 公里,距株洲市 45 公里。境內生態環境優良,是湖南醴陵官莊湖國家濕地公園所在地;森林資源豐富,有萬畝林場桃花林場,森林總蓄積量為 90 余萬平方米,是全市林業主產區。地下蘊藏豐富,是醴陵金、銅等礦產資源主要產地。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433.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940.86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464.62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71.85公頃以內。四、沈潭鎮 沈潭鎮地處于醴陵市南端,兩省三縣(市)交界處,與江西萍鄉、湖南攸縣接壤。2014 年

88、,全鎮 21 個村,3 個居委會,6946 戶,人口 26820 人。有企業 159 家,以化工陶瓷為主體。農業以養殖業為主體,是全市良種生豬出 20 口基地。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2138.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924.26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591.64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33.58公頃以內。五、石亭鎮 石亭鎮位于醴陵市最西部,距離醴陵市區最近 20 公里,距離株洲市區最近 17 公里,東鄰茶山鎮,南鄰均楚鎮,西與株洲縣南洲鎮毗鄰,北與株洲縣淥口鎮和左權鎮接壤。該鎮農業建成了漁潭洲村西瓜、妙泉村涼薯、石塘嶺村荸薺等三大生產基地,發展了養鴨、養豬兩大

89、傳統產業,工業形成了以鞭炮、煙花、電瓷、鞋業等行業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3229.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916.9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866.17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00.13 公頃以內。六、孫家灣鎮 孫家灣鎮位于醴陵市中南部。2015 年,撤銷孫家灣鄉設立孫家灣鎮,行政區域為原孫家灣鄉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龍湖灣村。106 國道和醴茶鐵路過境。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大棗產業、養豬業是該鄉的主導產業,成立了全市第一個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孫家灣廣豐大棗專業合作社。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828.00 公

90、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636.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663.86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49.72 公頃以內。七、板杉鎮 板杉鎮位于醴陵北部城鄉結合處。2015 年,原板杉鎮古城村、土株嶺村兩村劃入國瓷街道,板杉鎮撤鄉建鎮為板杉鎮,鎮人民政府駐長坡口村。浙贛復線、滬昆高速、320 國道、醴官公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全鎮農業歷來以種植業為主,是醴陵市優質稻種植基地和水稻高產區之一。工業以陶瓷、建材、花炮、化工生產為主,發展勢頭良好。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2416.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191.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742.75公頃以內

91、,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79.80公頃以內。八、茶山鎮 茶山鎮位于市境西部。2015 年,由神福港鎮與栗山壩鎮合并設立茶山鎮,鎮人民政府駐神福港居委會。茶山鎮距市區 25 公里,交通便利,S313 線、神馬兩條公路縱橫東南北西。鄉鎮企業有制瓷、鞭炮等廠,藥糖生產歷史悠久,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生豬等。是市域西部淥江南岸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4300.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3752.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374.79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84.82 公頃以內。九、楓林鎮 2015 年,原楓林市鄉與黃獺嘴鎮合并設立楓林鎮,鎮人民政府駐

92、黃獺嘴居委會。楓林鎮位于醴陵市北部,距醴陵市區 22 公里,地勢北高且多丘陵,向南延伸為丘崗區。鎮區交通便利,五楊公路直通株洲,醴官線直達醴陵城區,蓮易、上瑞高速穿境而過。楓林鎮是傳統的農業鎮,全鄉農業產業結構已逐步調整,境內生豬、黑山養、鮮魚、家禽、反季節蔬菜、菜油、茶葉、柑橘等種養業已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同時擁有國外松基地 1300 公頃。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2865.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468.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998.03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63.81 公頃以內。十、李畋鎮 2015 年,原富里鎮和南橋鎮合并設立李畋鎮,鎮人民政

93、府駐南橋居委會。李畋鎮位于醴陵市東部,距城區 31 公里,106 國道與醴瀏鐵路(窄軌)貫穿境 21 內。李畋鎮是全市花炮企業重鎮,是出口煙花主要產區之一。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2525.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165.4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571.23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355.46 公頃以內。十一、明月鎮 2015 年,原賀家橋鎮與大障鎮合并設立明月鎮,鎮人民政府駐大障居委會。明月鎮位于醴陵市南部邊陲,距城區 31 公里。是市域南部新興工業城鎮,建材、造紙、煤炭業發展較快。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煤、鎢、鉛、鋅、黑泥、陶泥等。農業經濟作物特產

94、辣椒,為省重點辣椒出口基地。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3953.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3559.28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453.35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257.55 公頃以內。十二、浦口鎮 浦口鎮位于醴陵市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天符居委會。浦口鎮是醴陵工業重鎮,曾兩次獲中國鄉鎮之星殊榮。工業形成了“電瓷電器、煙花鞭炮、建筑建材、日用炻瓷、彩印包裝、機械制造”六大支柱產業,現有企業 201家,其中規模以上 26 家,產值過億元的 2 家。農業基礎好,形成了早熟黃瓜、優質水稻、蔬菜育苗、葡萄等四大種植基地和生豬養殖基地。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970

95、.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690.72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268.41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433.55 公頃以內。十三、王仙鎮 王仙鎮位于醴陵市東北部,距市區 15 公路,鎮人民政府駐王仙居委會。王仙鎮是醴陵市東北部的門戶、工業重鎮和經濟強鎮,醴瀏鐵路和 106 國道過境。工業形成了日用陶瓷、電瓷、瓷坭、紙業、活塞環、鞭炮煙花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農業以種植高產優質水稻為主,也是湖南省的一個重要苗木、花卉生產基地。名勝古跡有三獅洞、登仙臺、香水渡。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689.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380.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

96、制在 989.84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356.08 公頃以內。十四、溈山鎮 溈山鎮位于醴陵市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東堡村,距市區 8 公里,醴瀏鐵路(窄軌)經過鎮域東南部,320 國道經過鎮域西部。溈山鎮經濟以農業為主,特色農產品主要有優質水果類(柑桔、奈李等)和蔬菜類(蓮藕、涼薯等)。工業以電瓷業、采礦業和鞭炮業為主,其溈山村是醴陵瓷業的生產發祥地。境內有望仙橋水庫(中型),為醴陵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021.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761.94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403.58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 64.30公頃以內

97、。十五、泗汾鎮 泗汾鎮位于醴陵市中南部,東連沈潭鎮,南接船灣鎮,西與明月鎮、嘉樹鎮毗鄰,北臨孫家灣鎮,鎮人民政府駐長坡口村,距城區 16.4 公里。106國道、湘東鐵路(又稱“澧茶鐵路”)自北向南縱貫全鎮,岳汝高速公路(醴陵段)在泗汾鎮設有互通,鎮區距滬昆高速公路、320 國道、浙贛鐵路不到20 公里,沈泗公路、泗嘉公路由東往西橫跨全境,區位交通優勢明顯。2015年 8 月被列入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2875.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560.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991.36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383.43 公頃以內。十六、

98、嘉樹鎮 2015 年,嘉樹鎮由原嘉樹鄉撤鄉設鎮而來,行政區域為原嘉樹鄉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嘉樹村,地處醴陵市南部,距城區 14 公里。嘉樹鎮工業 22 發達,主要以生產炻瓷為主,是全國聞名的“炻瓷之鄉”。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550.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346.82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568.54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70.60公頃以內。十七、均楚鎮 均楚鎮地處醴陵西部,東接茶山鎮,南鄰明月鎮,西至株洲縣,北連石亭鎮,距城區 30 公里。均楚鎮是全市規劃建設的四個中心集鎮之一。全境屬平壩、丘崗、山地相間地形,東北部低,為平原田壩,西南和中間為丘陵

99、山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3500.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3094.43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870.45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19.43 公頃以內。十八、左權鎮 2015 年,原新陽鄉與仙霞鎮合并設立左權鎮,鎮政府駐莫家嘴居委會。左權鎮位于醴陵市西北部,離城區 20 公里。農業以生產水稻為主,兼產牲豬、雞魚、茶油、柑桔、蔬菜等農林牧副魚產品。該鎮瓷泥質地優良,瓷業、防水建材業發達。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3221.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2842.39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104

100、.67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179.21 公頃以內。十九、白兔潭鎮 白兔潭鎮位于醴陵市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湖下村,距醴陵市區 25 公里,與滬昆高速公路、浙贛鐵路、滬昆高速鐵路相距不到 20 公里,新 106 國道穿境而過。白兔潭鎮是市域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湘東贛西的商貿重鎮。主產煙花鞭炮,是醴陵市花炮產業重鎮。2014 年 7 月被列入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15 年 8 月被列入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為 1814.00 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601.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1050.02 公頃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控制在3

101、85.88 公頃以內。第三節 加強鄉鎮級土地利用調控 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要嚴格執行。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約束性指標分解下達到各鄉(鎮),要嚴格落實,各類指標不得突破。各鄉(鎮)要按照本規劃規定的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積極配合醴陵市區域發展戰略實施,落實區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強本市范圍內土地利用的統籌協調。通過有保有壓,優先保障重點開發區域、重點基礎設施的用地需求,又要防止有限建設用地指標過度向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集中,忽視區域的統籌發展。要做好醴陵市主體功能區在株洲市的空間落實和用地政策上的互相銜接,促進形成統籌協調的土地利用秩序。23 第十一

102、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的法律地位,完善規劃實施的法律監督體制 1、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本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審議并依法批準后,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嚴格實施執行。2、深入開展土地規劃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 通過開展土地規劃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進一步提高依法用地、按規劃用地的意識,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按照規劃合理利用土地。3、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制度 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加強政府內部行政監察力度,建立經常性的規劃監督管理機制,實行典型檢查與全面檢查、專項檢查與經常性檢查相結合,定期公布各地規劃執行情況。嚴肅查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違法行為。二、強化規劃實施的行政管理機制 1

103、、加強政府土地管理職能 按照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2016 年修訂版)確定的目標和任務,明確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責任,完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責任的考核體系,將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新增建設用地面積作為耕地保護責任和節約集約用地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問責制,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負總責。把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作為本市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和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因素,并強化考核結果的作用。2、嚴格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在劃定的土地用途分區內,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104、。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外,不得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城鎮新區。禁止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未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3、加強對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 醴陵市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需按本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進行編制,嚴格落實本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的各項規劃目標和土地利用總體布局要求,進行合理土地用途分區,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對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開展定期評估,把約束性指標作為鄉鎮考核內容進行考核。三

105、、健全規劃實施的經濟調控 1、加大規劃實施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對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投入力度,創新多元化投入與利益分配機制,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土地生態環境建設。2、嚴格落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 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征地補償費標準,綜合考慮農用地轉用的社會外部性成本、生態環境成本和經濟成本等標定不同宗地的價格。強化節約集約用地政策,建設用地要嚴格控制增量,積極盤活存量。研究制定鼓勵閑臵土地的處理辦法和存量建設用地的挖潛措施,更多地運用土地價格與租稅費等經濟調節手段,促進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嚴禁閑臵土地。農用地轉用批準后,滿兩年未實施具體征地行為或用地行為的

106、,批準文件自動失效;對具備耕作條件的土地,應當交原土地使用者繼續耕種。對用地單位閑臵的土地,嚴格按照閑臵土地處臵辦法的有關規定處理。24 3、建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標準統一公布制度 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收取的相關費用之和。工業用地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其出讓價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價標準。低于最低價標準出讓土地,或以各種形式給予補貼或返還的,屬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4、建立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 加大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成本,鼓勵各類建設利用存量土地和其他土地。加大對耕地特別

107、是基本農田保護的財政補貼力度,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作為國家確定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規模的重要依據,實行保護責任與財政補貼相掛鉤。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基金,落實對農戶保護耕地的直接補貼,充分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步構建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的長效機制。5、進一步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 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專戶,明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補助對象、范圍和標準,加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使用、監督與審計。四、提高規劃實施的技術保障 1、加大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業務人員培訓力度 加大對各級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業務人員培訓力度,重點普及遙感技術、GIS 技術等現代化技術,鼓勵技術骨干與管理

108、人才在系統內部流動,提高縣鄉(鎮)兩級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業務人員管理水平。2、完善土地利用動態管理、監測信息系統 建立土地資源利用數據庫、規劃實施動態信息監測體系以及規劃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3S”技術應用于土地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為規劃數據收集與適時更新、大量信息處理、規劃方案動態調整與上下協調反饋、規劃實施動態跟蹤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規劃管理水平與工作效率。五、推進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 1、健全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制度 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公示環節,注重多層次、多形式的規劃宣傳。各地在安排具體項目用地和開展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活動時,應廣泛聽取公眾和土地權利人意見。加強輿論宣傳,提高公民依法用地、依規用地意識,增強對科學用地、節約用地、提高保護資源重要性的意識。2、加強規劃實施的公眾監督 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依法公告,接受公眾監督。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公開制度和可查詢制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向社會公開規劃方案、規劃實施措施和規劃實施進展等信息,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作用。25 第十二章 附 則 一、本規劃由文本和說明、數據集、圖件等三部分組成。規劃文本說明和規劃圖件具有同等效力。二、本規劃自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之日起實施。三、本規劃由醴陵市人民政府負責實施、解釋。


注意事項

本文(醴陵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2006-2020年)(27頁).pdf)為本站會員(l**)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虹口区| 章丘市| 大新县| 南昌市| 崇州市| 巴楚县| 永定县| 内乡县| 广宁县| 江孜县| 乌苏市| 静宁县| 拉萨市| 宣威市| 班戈县| 贡嘎县| 沁阳市| 泰安市| 丽水市| 海林市| 高唐县| 南安市| 明水县| 堆龙德庆县| 合肥市| 喀喇| 楚雄市| 安乡县| 聊城市| 棋牌| 沿河| 绵竹市| 平邑县| 阿克苏市| 财经| 阳江市| 亳州市| 长白| 平湖市|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