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挖隧道上跨地鐵1#線盾構隧道專項安全施工方案編制: 復核: 審核: 目錄一、編制依據及編制原則1二、工程概況2三、與鄭州地鐵1#線交叉情況9四、環境及市政管線調查17五、跨地鐵段加固設計方案18六、施工對盾構隧道影響的控制要求19七、項目總體施工安排19八、博學路市政管線遷改保護19九、地下隧道工程與地鐵交叉節點施工措施24十、三軸攪拌樁施工32十一、安全保證措施36十二、施工風險分析及應對措施38十三、地表監測39明挖隧道上跨地鐵1#線盾構隧道專項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及編制原則1、編制依據1)鄭州市市政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下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2)鄭州市市政工程勘測設
2、計研究院:鄭東新區動力北路道路工程(圃田西路蓮湖東路)施工圖設計。3)鄭州市市政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及同濟大學: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地下道路工程與地鐵1#線交叉節點技術處理方案。4)河南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下道路工程一期巖土工程勘察報告。5)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6)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268-2008)。7)給水排水構筑物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141-2008)。8)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 50107-2010)。9)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JIJ034-2000。10)城市測量規范(CJJ T8-201
3、1)。11)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1-2008)。12)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13)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02)(2011版)。14)建筑地基基礎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2002)。15)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8-2011)。16)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JGJT 111-98)。1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JTGT D32-2012)。18)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屬設施(06MS201)。1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 50-2001)。20)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
4、規范(JGJ 46-2005)。21)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3-2011)。22)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礎及接口(04S516)。23)排水檢查井(02S515)。24)鋼筋焊接及驗收規范(JGJ 18-2012)。2、編制原則1)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依法用地、合理規劃、科學設計,少占土地,保護農田;搞好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盡量維持既有交通秩序。2)符合性原則。必須滿足建設工期和工程質量標準,符合施工安全要求。3)科學、經濟、合理的原則。樹立系統工程的理念,統籌分配工程的工期,搞好銜接;合理安排施工順
5、序,組織均衡、連續生產;以關鍵線路為中心,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工期、資源優化;管理目標明確,指標量化、措施具體、針對性強。4)引進、創新、發展的原則。積極采用、鼓勵研發旨在提高工程技術和施工裝備水平、保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進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二、工程概況1、隧道工程概況1)項目概況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地下主隧道及地面道路工程,位于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核心區東廣場,地下工程主要由主隧道、次隧道、連接隧道、出入口匝道四部分組成。2)隧道結構形式主隧道:單向組織的環路系統(逆時針),中間2車道為通行車道,兩側2個車道為進出地下車庫的交織車道。采用單孔箱涵形式
6、,結構凈寬15.5m,局部結合交通及結構受力等因素,設置鏤空中隔墻,墻寬0.8m。次隧道:連接與主隧道不相鄰的車庫,多布設與城市支路下方,凈寬為12.25m。連接隧道:為了解決車輛在單向主隧道運行時環圈繞行的問題,在主環中間增設的小環,連接隧道共四條,單向車道布置,結構凈寬7.75m。出入口匝道:為主隧道與地面道路連接,結構凈寬7.75m。主隧道為鋼筋砼閉合框架結構(單孔),結構內凈高5.1m,凈寬15.5m,結構頂板覆土46m,標準段頂板厚1.3m,側墻厚1.3m,底板厚1.3m,異形段頂板、側墻加厚。主隧道橫斷面內寬15.5米,布置為:0.5m(設備帶)+0.25m(安全帶)+0.5m(路
7、緣帶)+3.25m4(車行道)+0.25m(路緣帶)+0.5m(安全帶)+0.5m(設備帶)。連接通道為單孔箱涵形式,凈寬7.75m,凈高4.6m,結構頂板覆土約5m,標準段頂板厚0.7m,側墻厚0.7m,底板厚0.7m,異形段頂底板、側墻加厚,其中A、B連接隧道局部采用共墻設計(雙孔箱涵形式),C、D連接隧道局部采用共墻設計(雙孔箱涵形式)。連接通道單孔凈寬7.75米,布置為:0.5m(設備帶)+0.25m(安全帶)+0.5m(路緣帶)+3.25m(車行道)+2.75m(應急車道)+0.25m(安全帶)+0.25m(設備帶)。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下主隧道及地面道路工程平面圖2、地形地貌及氣
8、候特征工程場地所處地貌單元為黃河沖擊平原,地貌單一,地面整體高程約76.486.5m,沿線多為農田、果園。根據含水層的埋藏條件和水理特征,場地內勘探深度范圍內地下水類型為潛水。由于受周圍在建建筑場地基坑降水的影響,地下水水位有所下降,水位埋深約在地面下5.29.6米左右,實測潛水穩定水位埋深約在現地面下6.910.6米左右(絕對高程77.05米74.66米),呈西低東高走勢。項目所在區鄭州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C。7月最熱,平均27.3C;1月最冷,平均0.2C;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3、場地地質概況在場地內及其附近不
9、存影響工程安全的不良地質,沒發現其它對工程有不利影響的埋藏物。場地土按巖性及力學特征分層情況如下:第1層粉土(Q4-3al),褐黃色,稍濕,稍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表層有40cm厚左右的耕植物。見植物根系,含云母、鐵質氧化物。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2層粉土(Q4-3al),褐黃色,濕,稍密中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含云母、銹色鐵質浸染,偶見小姜石。該層顆粒較多,局部夾粉砂薄層。該層在場地內局部缺失。第3層粉質粘土(Q4-2l ),褐灰灰色,濕,可塑軟塑,無搖振反應,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含銹色鐵質浸染,云母片,偶見小姜石,底部含蝸牛殼
10、碎片,局部夾淤泥質土。該層在場地內局部缺失。第4層粉土(Q4-2l,淺灰灰色,稍濕濕,中密密實,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含云母片,蝸牛殼碎片及小姜石,砂含量高,局部相變為粉砂,局部夾粉質粘土薄層。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5層粉質粘土(Q4-2l),灰色,飽和,可塑,無振搖反應,稍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含云母片、蝸牛殼碎片及小姜石,局部見植物根系腐殖系。第6層粉質粘土(Q4-2l),灰色,濕,密實,振搖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含云母片、偶見蝸牛殼碎片及小姜石,局部砂含量高。平均層底標高74.81m,平均厚度1.2m. 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7層有機質粉質
11、粘土(Q4-2l),灰灰黑色,層底局部漸變為黃褐色,飽和,軟塑可塑,無振搖反應,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含云母片、鐵質氧化物、鈣質斑點、蝸牛殼碎片及少量姜石,局部夾少量有機質土。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7夾層粉質粘土(Q4-2l),灰色,濕,密實,振搖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含云母片、偶見蝸牛殼碎片及小姜石。局部分布。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8層粉砂(Q4-1apl),灰色,飽和,中密密實,顆粒級配一般,分選中等,成分為長石、石英、云母等。層頂局部夾粉土。該層在場地內局部缺失。.第9層細砂(Q4-1apl),灰灰黃色,飽和,密實,顆粒級配一般,分選中等,成分為長石、石英、云
12、母等。該層厚度大,分布穩定,性質穩定。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10層粉質粘土(Q4-1apl),褐黃色,飽和,硬塑堅硬,稍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中等,無振搖反應,土中含有姜石,鐵錳質結核。該層在場地內局部缺失。該層在場地內局部缺失。第11層細砂(Q4-1apl),褐黃色,飽和,密實,顆粒級配一般,粘粒含量高,成分為長石、石英及少量云母,局部夾有中砂。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第12層粉質粘土(Q3al),褐黃色棕黃色,飽和,硬塑堅硬,有光澤,干強度高無搖振反應,韌性高,土中含鐵錳質結核,土層粘性較大,上部含較多的姜石,局部地段姜石富集。在40米勘探深度范圍內未揭穿該層,最大揭露厚度4.7米。場地各
13、地層厚度埋深及層底標高統計表層號厚度(米)層底標高(米)埋深(米)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10.83.32.0781.3383.9782.530.83.32.0720.63.21.878.882.3480.741.55.53.8730.42.71.3177.780.779.493.26.55.15414.32.7375.0178.7976.855.69.57.7550.33.71.373.277.9975.566.310.89.0360.52.71.2172.1876.1474.377.71210.24715.93.167.673.737110.717.413.6
14、7夾0.62.61.1769.172.6771.5911.11512.9980.96.43.165.2971.9967.8613.719.516.7393.511.16.7258.4864.1761.152125.623.44100.52.91.4557.4461.2759.7123.627.325.051110.416.214.0245.1448.4746.3835.339.538.2812在40米勘探深度范圍內未揭穿該層,最大揭露深度為4.7米巖土物理性質指標統計表 表1層號項目W()Y(KNm)GS(-)e(-)Sr()WL()WP()IP(-)IL(-)01n1919321919323
15、23219max22.918.72.70.9129827.718.89.30.58min17.916.42.70.6846323.015.77.30.17m20.117.32.70.8197726.117.88.30.35f1.6920.7100.06910.6151.0280.7270.3830.1020.0840.04100.0850.1380.0390.0410.0460.291s1.0340.98311.0341.0561.0141.1182n232338232338383823max2818.32.70.968962818.99.30.92min17.917.12.70.732722
16、2.815.67.20.26m22.717.72.70.8448425.517.480.58f2.6530.38300.0597.2461.2100.840.5061.0740.1170.02200.0690.0870.0480.0480.0630.3s1.0430.99211.0251.0321.0181.1093n232323232327272723max36.818.32.731.0989937.822.415.40.97min20.217.02.710.6957429.616.611.20.35m26.617.22.720.8839032.418.713.70.70f4.5470.53
17、50.0060.1147.8122.5151.6181.2960.2270.1710.0310.0020.1300.0870.0780.0860.0950.324s1.0620.9891.0011.0471.0321.0321.1184n282850282850505028max27.119.22.70.94910028.119.49.40.89min17.116.62.690.7275722.215.46.80.29m22.618.22.70.8408425.617.68.10.60f2.3140.7380.0010.06411.3141.3050.9050.4890.1720.1030.0
18、400.0010.0070.1350.0510.0520.0600.278s1.0340.98711.0251.0441.0151.0945n272727272729292927max27.119.72.700.88610028.319.39.61.21min18.017.82.700.6207123.516.07.20.44m23.418.62.700.7999125.517.580.82f2.3860.40600.0616.811.0740.7250.4840.2350.1020.02500.0770.0750.0420.0430.061287s1.0370.9911.0001.0281.
19、0271.0181.1046n232335232335353523max27.119.72.70.86610028.319.39.61.21min1817.82.70.6207123.5167.20.44m23.418.62.70.7999125.517.580.82f2.3860.430.0535.1651.3130.8360.5240.1450.0230.0750.0590.0520.0490.0660.238s1.0370.99111.0281.0271.0181.1047n373737373746464637max35.419.12.730.99810038.823.215.70.99
20、min19.617.02.710.6488630.617.311.50.33m28.018.22.720.8409634.820.114.70.61f4.0070.5110.0060.1103.7462.6271.7521.0550.1810.1430.0280.0020.130.0390.0760.0870.0720.297s1.0410.9921.0011.0371.0111.0181.0847夾n131315131315151513max2519.32.700.8269928.219.29.30.69min19.517.72.700.6158123.716.37.40.26m22.918
21、.52.700.7429226.518.18.40.54f1.7700.3930.0000.0535.1191.2130.8230.4640.1430.0770.0210.0000.0710.0560.0460.0460.0550.265s1.0390.9891.0001.0361.0281.0251.1338建議18.59建議18.810n171717171717171717max23.229.12.730.779939.423.615.80.17min14.118.12.720.5827230.116.912.40m17.718.52.720.6858433.819.314.60f3.25
22、50.2990.0050.0678.773.2412.4480.9940.1840.0160.0020.0970.1040.0960.1270.068s1.0790.9931.0011.0421.0451.02911建議1912n131313131313131313max27.219.72.730.78110040.223.916.30.21min2018.62.710.5878631.117.612.90m22.919.02.730.6769236.12115.10.03f2.3380.2970.0070.0524.3393.1262.3070.8990.1020.0160.0020.077
23、0.0470.0870.1100.059s1.0510.9921.0011.0391.0241.030各土層的基床系數建議值 表2類別12345677夾89基床水平(KX)MPam14171822252720304550系數垂直(KV)MPam13151520252518282535各層土的靜止土壓力系數K0建議值 表3類別12345677夾89靜止土壓力系數K00.450.460.530.460.450.490.580.440.410.4各土層的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建議值 表4類別12345677夾89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MNm46.08.54135.518418814滲透系數建議值
24、(cms) 表5層號12345建議值5.010-47.510-43.010-66.010-49.510-6層號677夾89建議值1.010-33.010-61.210-35.510-32.010-2上表C、值為CU試驗得到。依據設計圖紙及地質報告,基坑降水時,綜合滲透系數建議值土層建議值為K=0.6m/d,砂層建議值為K=8.0m/d。三、與鄭州地鐵1號線交叉情況1、隧道與地鐵盾構隧道空間位置關系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地下道路工程與地鐵1號線共有4處交叉,平面交叉節點示意圖見圖3.1。1號節點:主隧道主線在ZX0+000與地鐵1#線正交,節點平面詳圖見圖3.2,節點縱斷面見圖3.3,節點橫斷面
25、見圖3.4。2號節點:連接通道A、B在LA0+168處與地鐵1#線正交,節點平面詳圖見圖3.5,縱斷面見圖3.6,橫斷面見圖3.7。3號節點:連接通道C、D在LC0+170附近與地鐵1#線斜交,夾角約74,節點平面詳圖見圖3.8,縱斷面見圖3.9,橫斷面見圖3.10。4號節點:主隧道主線在ZX1+650附近與地鐵1#線斜交,夾角約33,節點平面詳圖見圖3.11,縱斷面見圖3.12,橫斷面見圖3.13。主隧道處節點為單孔箱涵結構,頂底板厚均為1.3m,節點主隧道結構詳圖見圖3.14。連接通道處節點為雙孔箱涵結構,頂底板厚0.8m,中墻0.5m,底板厚1.1m,交叉處連接通道詳圖見圖3.15。圖3
26、.1 交叉位置示意圖圖3.2 1號節點平面詳圖圖3.3 1號節點縱斷面圖圖3.4 1號節點橫斷面圖圖3.5 2號節點平面詳圖圖3.6 2號節點縱斷面圖圖3.7 2號節點橫斷面圖圖3.8 3號節點平面詳圖圖3.9 3號節點縱斷面圖圖3.10 3號節點橫斷面圖圖3.11 4號節點平面詳圖圖3.12 4號節點縱斷面圖圖3.13 4號節點橫斷面圖圖1.15 ZX0+000、ZX1+650處隧道斷面(適用于1、4號節點)圖1.16 連接通道標準橫斷面(適用于2、3號節點)2、地鐵盾構隧道相關參數鄭州地鐵1#線在影響段采用盾構法施工,盾構管片內徑5.4m,外徑6.0m,環寬1.5m,管片厚度0.3m,兩線
27、間線間距13m,凈間距7m。四、環境及市政管線調查1、主隧道部分主隧道位于規劃的動力北路路面以下,主隧道與地鐵1#線交叉部分經調查無市政管線,無地面構筑物,無明顯不良地質情況,無古墓、暗河等存在。2、連接通道部分地下隧道C、D連接通道在博學路與鄭州地鐵1#線交叉(3#節點),基坑開挖及主體結構施工期間,博學路須半幅封閉。交叉段博學路市政管線錯綜復雜,分布著熱力、給水、雨水、污水、電力、通信、燃氣等,周邊無地面構筑物,無明顯不良地質情況,無古墓、暗河等存在。為保證施工質量,確保市政管道(線)安全,須經細致調查并取得相關產權單位許可后,制定相應方案采取措施進行保護。3、影響施工的市政管線調查(1)
28、 污水系統管道博學路市政污水管道分別以商鼎路交叉處、七里河南岸為起點,向動力北路交叉匯集,經規劃的動力北路污水系統排出。經查鄭州市鄭東新區博學路污水工程(商鼎路七里河)竣工圖設計(調整),東西兩側管道距離博學路中線各13.5m,污水管道動力北路以北為d500,動力北路以南為d600,管材為鋼筋混凝土承插管,經調查,我項目管段內污水管線尚未投入使用。(2)雨水系統管道雨水系統管道位于博學路快車道中央,雨水由南向北排入七里河,東西兩幅的雨水涵尺寸分別為2m1m,2.6m1.2m,埋深1.9m2.4m,每隔40m一道D500支管。經過雨天實際調查,發現橫向支管水位較淺(約10cm)。(3)市政給水及
29、消防管道給水管線位于博學路東西兩側,南北走向。(4)高壓桿線(井)高壓桿線祭王線及博北線分別位于動力北路以南及博學路中央(其中地鐵1#線博學路站3根穿線桿位于祭王線50#桿旁),管溝電纜位于博學路以東。(5)熱力管道熱力管道位于博學路西側盲道下,南北走向,熱力管注水供暖時間2013年10月15日注水,11月15日供暖,2014年3月15日停暖。(6)通信光纜(井)通信光纜位于博學路西側人行道下,南北走向。(7)燃氣管道燃氣管線位于博學路東側路緣石旁,南北走向。(8)博學路道路影響調查博學路為鄭東新區城市主干道,博學路現狀單側車行道寬14.5m,兩側人行道為2m,車行道,人行道中間有花壇隔離,道
30、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地鐵1#線與CD連接通道在博學路交叉,隧道基坑與博學路交叉長度155m。調查中發現該區域市政管線主要沿博學路敷設(除電力祭王線與隧道基坑橫向交叉),隧道基坑開挖將截斷博學路,因此需要在施工期間考慮全幅封路施工。五、跨地鐵段加固設計方案1、本工程基坑采用1:1.25坡率進行兩級放坡開挖,地鐵加固范圍最大挖深12m。2、本工程基坑降水至坑底以下1m。3、本工程地基加固處理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樁徑85cm,滿堂加固,加固范圍為距離盾構隧道頂部1m處開始加固,加固層厚度4.5m,距離盾構隧道兩側3m處開始加固,加固寬度4.5m,加固層厚度12.5m,基坑基底加固橫斷面圖如圖5.1所
31、示,沿公路方向加固范圍為40m,沿地下道路隧道中心線兩側對稱分布,加固縱斷面圖如圖5.2所示。加固范圍內三軸水泥攪拌樁水泥含量不得低于15%,加固范圍以上至地面處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進行弱加固,水泥含量不得低于8%。5.1 基坑基底加固橫斷面示意圖5.2 基坑基底加固縱斷面示意圖六、施工對盾構隧道影響的控制要求據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提交的關于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下道路與地鐵1號線交叉施工的函復函,地鐵隧道及線路幾何尺寸偏差管理值標準說明如下:建議監測標準:隧道變形監測水平位移和沉降控制標準為10mm,隆起控制標準為5mm,收斂控制標準為10mm。道床及結構沉降量不大于10mm;相鄰兩根鋼軌高
32、程相差不大于4mm;相鄰兩根軌道軌距變化范圍+6mm至-2mm;10米弦長軌面高差不大于4mm。七、項目總體施工安排與地鐵1#線交叉的4個節點中,1#、2#、4#節點的加固、施工無市政管線遷改的干擾,目前具備隨時動工的條件,3#節點位于博學路,受市政道路管線的制約較大。人員設備進場后,展開施工調查摸清市政管線及周邊建筑環境,同時清理施工場地的雜物和建筑垃圾,對于1#、2#、4#節點,開始進行基坑放坡開挖,基坑開挖采用縱向分段、橫向分層開挖,同時輔以深井降水和施工邊坡防護,進行地基處理,按要求分塊分條開挖,然后進行墊層、底板防水層及防水保護層施工,接著進行隧道主體底板現澆施工,底板達到設計強度后
33、,開始搭設側墻和頂板現澆支架,綁扎鋼筋、立模板,澆筑側墻和頂板混凝土,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施工側墻及頂板防水層、防水保護層,最后進行基坑回填。由于3#節點施工涉及博學路封路、熱力管道供暖時間限制,施工前期先施工C區ZX-AM-41、ZX-AM-42及其他和A區的ZX-AM-34節段,以及兩處跨地鐵段的加固處理,待ZX-AM-41、ZX-AM-42施工完成,回填并實施市政管線及臨時道路改移(改移至ZX-AM-41、ZX-AM-42節段上),2014年熱力管道停止供暖后開始博學路段開挖施工。八、博學路市政管線遷改保護1、保護原則工程施工影響的管線,根據施工影響程度,現場條件以及管線類別采取改
34、移保護,具體原則是:(1)管線保護目標工程施工全過程中應無地下管線責任事故。(2)工程開工前調查所有與施工有關及基坑開挖影響范圍內的各種管線,查明管線的類型、規格、材質、位置及走向等基礎資料。(3)根據查明的管線資料,針對各種管線的不同控制要求,對基坑開挖中不需拆遷和改移的管線,作出具體的設計方案和保護措施。(4)管線保護的設計方案及技術措施除得到業主和監理的認可外,同時還要和管線產權單位共同商討,并達成一致意見。(5)管線的拆遷應首先保證管線的使用功能不受影響,并密切結合城市的最新規劃,盡量永、臨結合,同時考慮工程的施工組織計劃和交通疏解。(6)改移后的給排水管道、覆土厚度不小于0.7m。(
35、7)改移后管道應做相應基礎及地基處理。2、管線改移方案施工前對現狀的地下管線進行復測,確定能否相互順利接入。施工中特別注意對地下管線的保護。機械無法開挖時,采用人工開挖管槽。為確保改移保護效果,最大程度避免管線與地下隧道施工的相互影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項目部分別于各產權單位溝通,產權單位委托相應專業設計單位規劃設計,各類管線改移(保護)方案如下:(1)管線的改移對需要改移的管線,施工時在業主、監理單位統一協調下,積極主動與產權部門磋商,并配合管線拆遷單位實施管線的遷移施工。1)雨、污水水系統管道(溝)改移改移方案同原設計管道(溝)導流,通過設置管井雨水涵渠、污水管溝相接,使南來的雨污水順
36、利排出。在此之前,首先完成博學路以西ZX-AM-41、ZX-AM-42兩個隧道主體節段的施工并回填土方,隨后將鐵管埋設在博學路中央以西60m,改移長度400m(見管線改移圖)。2)給水改移改移方案建議使用D1000鐵管導流。首先完成博學路以西ZX-AM-41、ZX-AM-42兩個節段的施工并回填土方,隨后將鐵管埋設在博學路中央以西110m,改移長度600m(見管線改移圖)。3)高壓桿線及管溝電纜改移高壓桿線祭王線及博北線由電力局組織專家現場勘察確定改移方案后,我項目部將積極并配合產權單位實施桿線及電纜的遷移施工。4)熱力管道在供暖結束后,熱力斷管封堵,待施工完后再恢復管線。5)通信光纜改移在完
37、成博學路以西ZX-AM-41、ZX-AM-42兩個節段的施工并回填土方后,將通信光纜改移至博學路中央以西80m,改移長度400m(見管線改移圖)。6)燃氣管道改移在完成博學路以西ZX-AM-41、ZX-AM-42兩個節段的施工并回填土方后,將燃氣管線改移至博學路中央以西102m,改移長度550m(見管線改移圖)。(2)管道(線)的恢復在地下隧道主體結構及基坑回填完成后,應及時將改移管道(線)參照最新規劃設計恢復。3、管線改移時間計劃本工程施工難度大,工期緊,由于鄭州地鐵1#線將于12月26日正式通車運營,主體隧道要求在雨季前完給項目跨地鐵段落的施工工期提出跟高的要求,同時根據目前熱力管道已經注
38、水的現狀,結合工程進度計劃安排,本項目管線改移時間計劃如下:第一階段:2013年11月24日2014年3月31日,隧道主體節段ZX-AM-41、ZX-AM-42基坑開挖支護,主體結構施工及基坑回填,期間熱力管線臨近基坑頂部,需要確定管線準確位置,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祭王線跨越隧道基坑,須完成遷改。該節段后期完成相應基坑回填,施做改線溝槽及相關。第二階段:(1)2014年4月1日2014年7月31日,將管線改移至已經回填的ZX-AM-41、ZX-AM-42隧道節段,博學路改移封路,開挖博學路隧道基坑,施工主體結構、回填。(2)2014年8月1日2014年10月7日,管線恢復,博學路路面恢復。4、管
39、線改移保證措施(1)工程實施前,向有關單位提出監護的書面申請,辦妥相關管線保護的手續。邀請相關單位對我們進行管線保護的相關交底,對施工現場地下管線的詳細情況和專業單位對制定管線保護措施提供寶貴意見,并向現場負責人、施工員、班組長和操作工作安全交底,并協助項目建立“保護地下管線責任制”,明確各級人員的責任。(2)落實保護地下管線的組織措施,管線單位委派管線保護專職人員協助本工程地下管線的監督保護工程,項目部現場管理人員與各施工隊及各班組的兼職管線保護人,組成地下管線監護體系,嚴格按照監理公司審定批準的施工組織和經管線單位認定的保護地下管線技術措施要求落實到現場,并設置必要的管線安全標志牌、警示牌
40、。(3)成立由建設單位、各管線管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的有關人員參加的現場管線保護領導小組,定期開展活動,檢查管線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及保護措施的可靠性。(4)工程施工中,嚴格按照經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與本方案技術措施的要求進行施工,各級管線保護負責人深入施工現場監護地下管線、督促操作(指揮)人員遵守操作規程,嚴禁違章操作、違章指揮和違章施工。(5)施工過程中發現管線現狀與交底內容、樣洞資料不符等異常情況時,立即通知建設單位和有關管線單位到場研究、商議補救措施,在未做出統一結論前,不得擅自處理或繼續施工。5、地上建(構)筑物保護措施臨近基坑的構筑物主要有:中國聯通公司信號塔及配電房、高壓桿塔(濱云)(1
41、)監測目的及內容為了科學地預測周邊環境的變化,及時預報和提供準確可靠的變形數據,避免由于工程施工對鄰近房屋造成的影響,我司制訂相應的監測措施,定期對鄰近房屋進行變形沉降觀測,及時預報和提供準確可靠的變形數據。監測的主要項目為:周邊建(構)筑物、道路、地下管線等的變形及沉降監測,以及規范所要求的其它項目的監測。基準網的建立利用建設單位提供的水準控制點作為沉降觀測的起算點,與現場監測點聯測,構成基坑邊坡的沉降觀測網。觀測方法1)水平位移觀測分別在各基線點上埋設水平位移觀測樁,用全站儀觀測基線上各預埋點的水平位移量。2)沉降觀測對建立的沉降觀測網的測量方法為:首先自遠離建筑物的水準控制點開始觀測,引
42、測至建筑物周圍后,按編定的各點觀測次序依次觀測,最后測至另一水準控制點符合。觀測儀器采用天寶DINI03電子水準儀。(2)臨近及周圍建(構)筑物等的監測對本工程周邊的所有地上建(構)筑物進行監測,具體監測措施是:對建(構)筑物,定期進行沉降變形觀測。觀測儀器采用全站儀進行。施工前,到有關單位及部門了解、查詢有關地下管網的分布情況,對整個場地的地下管線進行摸底,并在地面投影其軸線走向,布置變形觀測點進行監測。對于已有破損的房屋應預先作好支護加固措施,避免在基坑開挖過程中發生危險。6、管線改移注意事項從施工過程引起重視:在施工前,根據已經發現的地下管線,摸清現狀各管線的管位和走向,對明確的管線按2
43、0m距離打一樣洞,確認其埋深和走向,在管線轉角處,須找到轉角位置,明確角度變化后管線的走向。并插小木牌,小木牌標明管線名稱、走向、埋深等。在用挖掘機進行溝槽開挖時,管線保護員、施工員隨時監測,并指揮操作。在整個開挖過程中,各崗位人員均要到位,嚴禁擅自離崗。挖掘機駕駛員須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并有良好的配合意識,能堅決服從指揮。1)管線及地下電纜開挖施工時,在可能出現地下管線的區域盡量進行人工開挖,先探后挖,防止損壞管線。發現管線后,立即進行檢查和核實,進一步確定可靠的遷移與保護方案。對燃氣、光纜、電纜等重要管線在施工中將予以高度重視,并進行重點保護。2)開挖施工過程中,若發現不明管線,立即通知建設
44、、設計以及市政等相關部門,并根據管線類型和歸屬聯系相關單位,進一步核準管線用途、走向和質量狀況。對不能及時改稱、拆遷的管線,將先對其相應的保護措施,然后再挖除管線周圍土體。3)根據不同的管線,建立各類管線的量測管理基準值,通過監控量測及時掌握管線變形狀況,及時調整施工工藝和管線加固與保護方案,確保管線保護管理一直處于可控有效狀態。4)加強教育,對全體施工人員講清楚保護管線的重要性,明確要求。5)凡不聽從指揮亂開挖造成管線損壞者,除受經濟行政處分外,情節嚴重的由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6)對大直徑、重力管,臨時遷改時需做好管下墊層。7)工地范圍內的管線,在施工期間須加強監測,隨時掌握土體開挖對管線
45、的影響。8)臨時道路下的管線保護措施 臨時道路施工前,根據管線的位置、埋深及走向,在管線處采用人工挖槽。當管線暴露后,對于管徑較大的管線,在兩側澆筑混凝土支墩,支墩上架設鋼筋混凝土蓋板;對管徑較小管線采用加蓋板法保護。9)由專人負責檢查標識情況,監督在管線附近的開挖作業。10)所有施工作業均必須在人工探測管線情況并挖明確之后,才能進行,確信無管線后方可施工。11)在管線區域,均采用人工開挖,不得采用機械開挖施工。九、地下隧道工程與地鐵交叉節點施工措施1、基底加固施工前應探明地鐵盾構隧道的準確位置,確定基坑工程與盾構隧道的準確相對位置關系,確保地鐵盾構隧道的相關位置數據為最新測量資料數據。在隧道
46、開挖前需對基坑一定范圍內的地基土進行基底加固處理,以減少基坑開挖卸載后的坑底回彈量。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進行加固,加固范圍距離盾構隧道上方1m,盾構隧道上方加固層厚4.5m,距離地鐵隧道3m-7.5m范圍內增加加固深度,加固層厚12.5m,兩條盾構隧道中間加固條寬2m,沿垂直地鐵隧道斷面形成“門”式加固范圍,且在“門”式加固的頂角處形成階梯式加固范圍,4個節點處垂直盾構隧道加固斷面示意圖依次如圖9.1、9.1、9.3、9.4所示,垂直地下道路隧道加固斷面依次如圖9.5、9.6、9.7、9.8所示。基坑加固范圍內采用樁徑85cm的三軸攪拌樁滿堂加固,攪拌樁加固時沿盾構隧道成排,沿兩條盾構隧道的中心
47、線向兩邊對稱施工,每排攪拌樁施工時采用跳樁施工,間隔一個樁位進行調打。加固范圍內三軸水泥攪拌樁水泥含量不得低于15%,加固范圍以上至地面處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進行弱加固,水泥含量不得低于8%。三軸攪拌樁加固前應進行試樁試驗,結合當地施工經驗及加固后土體的開挖難易程度,確定一個合理的土體加固強度指標,以便根據加固土體的強度確定基坑的開挖時間,保證開挖前加固土體達到強度標準。圖9.1 1號節點縱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圖9.2 2號節點縱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圖9.3 3號節點縱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圖9.4 4號節點縱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圖9.5 1號節點橫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圖9.6 2號節點橫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
48、圖9.7 3號節點橫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圖9.8 4號節點橫剖面基底加固示意圖2、基坑支護基坑開挖采用放坡施工,按1:1.25坡率進行兩級放坡分層開挖(也可根據當地施工經驗及現場實際情況在保證邊坡穩定性的條件下適當增大放坡坡度),坡面采用掛網噴砼護坡(8150x150鋼筋網,80mm厚C20噴射混凝土),基坑開挖至距離基坑坑底5m處設一級臺階,臺階寬2m,各節點基坑開挖放坡詳情見圖9.99.20。3、基坑開挖充分利用基坑開挖過程中的時空效應原理,以“分層、分塊、分段、對稱、平衡、限時”為開挖原則,基坑開挖方案如下。基坑開挖沿地鐵線路方向進行分條,沿地下道路線路方向分塊,對稱開挖。首先采用反挖法一
49、次性開挖至第一級邊坡坡腳處,接著在距離基坑坑底5m范圍內進行土體的抽條開挖,每處節點分8條,抽條開挖至道路隧道底部標高后超挖30cm澆筑混凝土墊層,增大開挖面地基土的剛度,提高土體的抗變形能力,澆筑墊層時在墊層中加鐵片或者鋼筋網片。地下道路隧道底板應分條澆筑,待基坑中間土條1和土條2開挖完成后進行區底板澆筑,整個基坑開挖完成后澆筑、區底板。基坑開挖工程的施工順序為(以4號節點為例):(1)對基坑周邊的各類建(構)筑物及各類地下設施進行拆除、改簽,對不能改簽的構筑物進行就地保護;(2)布設監測點,建立監測控制網,提前對地鐵隧道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具體地表監測方案見本方案第13章。(3)進一步核實
50、盾構隧道的準確位置,確定基坑工程與盾構隧道的相對位置關系。(4)基坑開挖前對盾構隧道頂部及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土體進行三軸水泥土攪拌樁加固,加固方案見本章第1節;(5)基底加固后進行基坑降水,將地下潛水降至結構底板以下1m,基坑開挖過程中應嚴格控制降水深度,如果實際水位低于降水水位,則無需進行基坑降水施工,但應盡量保持地下水的水位穩定。(6)首先采用反挖法一次性大面積開挖至第一級邊坡坡腳處,接著進行下方土體的抽條開挖,抽條開挖施工方法如圖9.19所示,首先開挖土條1,開挖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施工速度,及時反饋地鐵變形監測結果,根據監測結果調整開挖速度,開挖至設計標高后,澆筑混凝土墊層,開挖土條2,澆筑
51、混凝土墊層和底板,待土條1、2墊層澆筑后,綁扎區底板鋼筋,澆筑混凝土;建議墊層用早強混凝土,并摻鋼絲網,以便于采取壓重等應急措施。(7)依次對稱開挖兩側土條,澆筑混凝土墊層和底板,待基坑開挖結束后,綁扎、區底板鋼筋,澆筑混凝土;(8)主體結構施工。具體施工時應選擇一個節點作為試驗段,如試驗段施工時盾構隧道變形量超過變形控制值,應及時進行方案修改,調整基坑施工方案;如試驗段施工時盾構隧道變形量控制的較好,方可進行其他節點施工。圖9.9 1號節點縱斷面邊坡放坡示意圖圖9.10 1號節點橫斷面基坑開挖示意圖圖9.11 1號節點分條開挖示意圖圖9.12 2號節點縱斷面邊坡放坡示意圖圖9.13 2號節點
52、橫斷面基坑開挖示意圖圖9.14 2號節點分條開挖示意圖圖9.15 3號節點縱斷面邊坡放坡示意圖圖9.16 3號節點橫斷面基坑開挖示意圖圖9.17 3號節點分條開挖示意圖圖9.18 4號節點縱斷面邊坡放坡示意圖圖9.19 4號節點橫斷面基坑開挖示意圖圖9.20 4號節點分條開挖示意圖4、基坑降水及排水根據目前現場挖探,地下水位在現狀地面以下6.910.6m,基坑挖深最深接近12m,工期緊、任務重,如何做好工程降水是本工程的重中之重。施工現場四周只有北側七里河可作為施工降排水出路,在基坑兩側每隔20m設置一深井,降水抽至集水井內。由東西兩側向博學路口鋪設排水管路,基坑兩側各設水路,設1的縱坡,通過
53、400HDPE管進入博學路雨水系統,向北排入七里河。基坑降水排水詳見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地下地下主隧道及地面道路(一期)工程第三標段基坑支護及降水施工圖設計及基坑排水方案。十、三軸攪拌樁施工1、施工準備 (1)技術準備 1)熟悉并掌握設計施工圖紙,充分了解設計意圖,如有疑問,及時向設計單位報告解決。2)按要求對水泥進行抽樣送檢,原材復試合格后投入使用。3)召開項目部全體人員會議,向施工人員及操作人員做好施工技術和安全技術交底,使職工了解設計意圖,掌握施工要領和關鍵工序及安全操作規程,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分明。 (2)材料準備 三軸水泥攪拌樁應采用合格的P.O.42.5級普通硅酸鹽袋裝水泥以便于
54、計量。水灰比一般為0.81.5,水泥摻灰量為15(水泥重量為被加固土體重量的15,土體密度以1.8t/m3計),現場搭設2個可儲存60t水泥的水泥罐,以確保連續生產。(3)主要機具 機具設備包括:三軸深層攪拌機、灰漿泵、灰漿攪拌機、儲漿罐、電腦流量計,所有計量設備均應通過檢測機構標定合格后,方可用于生產。(4)水泥用量確定:根據地質報告確定被加固土體的性質,按設計要求水泥摻入比為加固范圍三軸水泥攪拌樁水泥含量不得低于15%,加固范圍以上至地面處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進行弱加固,水泥含量不得低于8%,計算出每延米的水泥用量。其常規計算方法為:水泥用量(t)=加固體體積(m3)土的天然密度(t/m3)
55、設計水泥摻比三軸攪拌樁每幅所加固面積為1.495m2,但在設計和施工中每幅樁在縱橫向都存在一定搭接,一般要求樁間搭接250mm。如果按照1.495m2計算每幅樁水泥用量,在250mm搭接處的水泥摻量由于攪拌成樁兩次,在每一次成樁都摻入水泥,這樣在搭接處的水泥摻量將大于設計水泥摻量,水泥用量就會相應增加。在實際施工中,為了更好解決該問題同時又保證被加固土體的質量,一般做法為首先按照施工圖紙計算出被加固土體的體積,然后根據加固體體積計算出加固體總的水泥用量,在CAD上按照比例畫出樁位圖,并計算出總的加固幅數,再用總的水泥用量除以總的加固幅數,就是每幅樁所需水泥用量,這樣就能保證地基加固所需總的水泥
56、用量不超過總的設計用量。(5)水泥漿液配制水灰比是影響工程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過濃或漿液不足都會導致部分樁段少漿或缺漿;過稀,漿液冒出地表過多,不但浪費材料,而且影響樁身強度質量。兩者都會造成質量下降。因此,合理地掌握漿液的水灰比十分重要,水灰比調整按照以下原則處理:1)再樁口有少量冒漿的前提下,應盡量采用濃度較高的水泥漿。2)當水灰比確定下來后,不應隨便更改,每桶水泥漿液通過體積比計量注入清水,添加水泥、外加劑,經充分攪拌后方能使用。水泥漿液水灰比控制在0.81.5。要求配出的水泥漿液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和易性。施工中可用泥漿比重計控制水泥漿稠度以保證最佳的水灰比。合理選好后臺供漿位置,避免供
57、漿線路過長,造成漿液壓力損失及管道堵塞。2、工藝試樁按照設計要求、地質實際情況和機械設備性能進行工藝試樁。1)深層攪拌樁施工是攪拌頭將水泥漿和軟土強制拌和,攪拌次數越多,拌和越均勻,水泥土的強度也越高。但是攪拌次數越多,施工時間也越長,功效也越低。試樁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最佳的攪拌次數、進尺速度,確定不同土層的水泥用量、水灰比、泵送壓力及施工工藝等,以指導下一步水泥攪拌樁的大規模施工。2)試樁不少于3根,在成樁7d后采取輕便觸探法,根據觸探擊數判斷樁身強度,14d后進行抽芯,觀察攪拌和噴漿的均勻程度,判定各種水泥摻量及施工工藝的施工效果。3、施工工藝 1)場地平整清除施工場地上的障礙物及雜物將原地
58、面整平,一般平整后地表高出樁頂50cm左右,以便施工,并在地基加固范圍內標出基坑內的障礙物。導溝采用挖機開挖,溝槽深寬均為1m。鉆機就位機位調平確定底標高鉆進至設計孔深下鉆攪拌停鉆提鉆噴漿提升至自然地面停止噴漿確定底標高復攪至設計孔深下鉆攪拌停鉆提鉆噴漿提升至設計樁頂停止噴漿,成樁結束移至下一樁位2)施工工藝流程2)鉆機就位鉆機就位應滿足圖紙要求,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0%(槌球法檢測),為確保垂直度良好,在鉆機四個支座處加設較大面積的鋼墊箱,使鉆機在鉆進中保持平穩,鉆進時要經常檢查垂直度,如發現偏差則邊鉆進邊調整,對于設計長度較長的水泥攪拌樁,在開始時保持較慢的鉆進速度,待機身穩定后再加快鉆進
59、速度。樁的孔位與圖紙偏差不得大于50mm。3)制備水泥漿水泥漿的制備須有充分的時間,要求大于3分鐘,以保證攪拌均勻性。水泥漿從灰漿攪拌機導入儲漿罐時,必須通過過濾網,把水泥硬塊剔出。漿液進入儲漿罐中必須不停攪拌,以保證漿液不離析。拌制漿液時間超過2小時的應作為廢料處理,施工時泵送水泥漿液必須連續,水泥漿用量以及泵送水泥漿的時間應有專人記錄。4)工藝試樁參數攪拌樁采用“二噴二攪“施工工藝,第一次噴漿量控制在60%,第二次噴漿量控制在40%;嚴格控制每桶攪拌桶的水泥用量及液面高度,用水量采取總量控制,嚴禁樁頂漏噴現象發生,確保樁頂水泥土的強度;控制下沉速度V1.0m/min,提升速度V0.5m/m
60、in,重復攪拌提升速度V0.81.0m/min,注漿壓力:1.52.5Mpa,水灰比0.81.5,攪拌速度V3050r/min。鉆頭到樁底后攪拌噴漿12min、間歇后提鉆,確保底部有足夠的灰量,提鉆速度V0.5m/min,確保攪拌均勻。噴漿量應由電子顯示器和提升速度進行控制,水泥漿用量的誤差不得大于5%。施工時應嚴格控制噴漿時間,停漿時間和水泥漿噴乳量,確保水泥攪拌樁質量。發現噴漿量不足時,應整樁復打,因客觀原因噴漿中斷時,復打重疊段不應小于1.0m。4、施工過程控制1)三軸水泥攪拌樁施工過程中,應全過程旁站水泥攪拌樁的施工過程。所有施工機械均應編號,應將現場技術員、鉆機長、現場負責人、水泥攪
61、拌樁樁長、樁距等制成標牌懸掛于鉆機明顯處,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人。2)水泥攪拌樁開鉆之前,應用水清洗整個管道并檢驗管道中有無堵塞現象,待水排盡后方可下鉆。3)為保證水泥攪拌樁樁體垂直度滿足規范要求,在主機上懸掛一吊錘,通過控制吊錘與鉆桿上、下、左、右距離相等來進行垂直度控制。4)重點檢查每根成型的攪拌樁的確確水泥用量、水泥漿拌制的稠度、壓漿過程中是否有斷漿現象、噴漿攪拌提升時間以及復攪次數。5)為了確保樁體每米摻合量以及水泥漿用量達到設計要求,每臺機械均應配備電腦記錄儀。同時現場應配備水泥漿比重測定儀,以備質檢人員隨時抽查檢驗水泥漿水灰比是否滿足設計要求。6)為保證水泥攪拌樁樁端、樁頂及樁身質
62、量,第一次提鉆噴漿時應在樁底部停留30s,進行磨樁端,余漿上提過程中全部噴入樁體,且在樁頂部位進行磨樁頭,停留時間為30s。7)施工時應嚴格控制噴漿時間和停漿時間。每根樁開鉆后應連續作業,不得中斷噴漿。嚴禁在尚未噴漿的情況下進行鉆桿提升作業。儲漿罐內的儲漿應不小于一根樁的用量加50kg。若儲漿量小于上述重量時,不得進行下一根樁的施工。8)施工中發現噴漿量不足,應要求整樁復攪,復噴的噴漿量不小于設計用量。如遇停電、機械故障原因,噴漿中斷時應及時記錄中斷深度。在12h內采取補噴處理措施,并將補噴情況填報于施工記錄內。補噴重疊段應大于100cm,超過12h應采取補樁措施。9)現場施工人員認真填寫施工
63、原始記錄,記錄內容應包括:施工樁號、施工日期、天氣情況;噴漿深度、停漿標高;灰漿泵壓力、管道壓力;鉆機轉速;鉆進速度、提升速度;漿液流量;每米噴漿量和外摻劑用量;復攪深度。5、質量檢測水泥深層攪拌樁施工完成后,要對其施工質量是否達到設計要求而進行質量檢測,質量檢測要由有檢測資質的機構進行檢測,質量檢測方法主要有3種:1)施工完成后3d內的N10輕便觸探試驗,主要目的是檢驗水泥攪拌樁樁身水泥漿液的分布均勻性,輕便觸探深度一般不大于4m,檢測頻率為施工總樁數的1%,且不少于3根。2)施工完成28d后進行的水泥攪拌樁承載力(靜載)試驗,可采用復合地基承載力試驗和單樁承載力試驗。主要目的是檢驗水泥攪拌
64、樁完成后對地基的承載力是否得到提高,檢驗樁身是否達到設計和規范要求,檢驗數量為施工總樁數的0.5%1.0%。且每項單體工程不應少于3根。3)經輕便觸探和靜載試驗后對樁身質量有懷疑時,在成樁28d后,用抽芯機對樁體進行抽取芯樣,主要目的是檢驗樁身的強度、完整性、樁土攪拌均勻度及樁身長度。檢驗樁身強度是要求抽取芯樣送檢測機構進行28d和90d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檢驗數量為施工總樁數的1%,且不少于3根。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最常用的檢測方法是成樁28d后,鉆芯取樣做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來檢驗樁身的強度和均勻性。一般地基加固28d無側限抗壓強度要求在1.01.2Mpa。十一、安全保證措施1、安全生產目標
65、杜絕較大及以上施工安全事故;杜絕質量重(較)大及以上事故;杜絕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責任事故;杜絕較大及以上火災事故;杜絕較大及以上人員傷亡事故;控制和減少一般責任事故。2、安全施工要求(1)施工場區內懸掛危險源警示牌,標明本工程的各種危險源及應對措施。危險地點懸掛警告牌,在醒目的地方設置固定的大幅安全標語及各種安全操作規程牌,車輛出入大門口設置醒目的提示標牌。基坑開挖時,基坑周邊加設1.2m高圍護欄柵,防止行人掉入基坑。(2)設專職安全員,把安全工作全方位的落實到每個人的頭上,提高警惕,對安全事故查明責任,分析原因,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并跟蹤驗證,重要問題立即停止作業,防止問題延伸。(3)加強三
66、級安全教育。定期召開安全生產會議,強化全員安全意識,熟悉和遵守安全規范的有關規定,要求各工班在班前班后對安全作業情況進行檢查和總結,及時處理安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杜絕各種隱患。項目部由工程部負責每月進行兩次安全教育學習,并定期對隊及工班全體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建立安全臺帳,項目部安全領導小組定期進行檢查。(4)實行安全責任承包制。上至隊長下至工班長及施工人員必須簽定安全責任狀,將每項安全措施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人。項目部安全領導小組每月、隊每旬組織一次安全質量大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單位或個人進行重獎重罰。(5)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嚴格按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中的有關規定辦理。1) 由于開挖過程電
67、線移動較頻繁,現場臨時用電線路的安裝、維修、拆除應由取得特殊工種上崗證的專職電工進行操作。2) 電線路采用“三相五線制”,機電設備必須按“一機一箱一閘一漏”設保護裝置,確保開挖過程降水工作順利,樹立降水的成功確保基坑的安全。3) 場內禁止使用裸體導線,架設的電力線路高度必須符合有關規定要求,滿足運土車輛安全通過。(6)夜間開挖裝車,采用防水燈頭,殘缺的燈頭、燈炮及時更換,防止發生電擊事故,嚴禁用金屬絲代替保險絲。(7)挖土機具施工在圍護結構的支護下,基坑開挖中,嚴格按照方案開挖。坡頂要設人觀察開裂和滑坍趨勢。3、水泥攪拌樁施工安全注意事項(1)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戴好安全帽,上塔必須系好安全帶,嚴
68、禁酒后操作和施工。 (2)電氣設備必須全部接零接地,且設置漏電開關,需有專人負責和操作,并經常檢查。 (3)立放塔架時,必須事前認真檢查索具及連接部位的完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認真處理,起落塔架時,應有專人負責指揮,嚴禁塔架起落范圍內站人和放置設備。 (4)要有控制水泥灰塵飛揚的措施。垃圾的處理必須符合國家、地方環境保護相關規定。 (5)在施工過程中應防止噪聲污染,在施工噪聲敏感區域宜選擇低噪聲設備,也可采取其他降低噪聲的措施。十二、施工風險分析及應對措施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分析,過地鐵盾構段施工危險源主要是基坑隆起與盾構隧道上浮,支護結構位移過大,坑壁與坑底涌水(涌沙)及暴雨坑底積水等引起的盾構隧
69、道管片結構變形破壞,采取如下措施。(1)盾構隧道上浮與坑底隆起的應對措施過地鐵盾構段基坑的抽條開挖土方堆在基坑附近放坡開挖的位置,當坑底土體出現隆起或盾構隧道上浮時,立即用附近存放的土袋進行回填反壓,根據監測反饋的數據控制回填裝土麻袋的數量,以防超壓。(2)合理布置降水管井,降低地下水位。將地面至設計基底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層疏干并排水固結,以便開挖土方。提高支護結構被動區及基坑中土體的強度和剛度,減少土體流失變形。確保基坑穩定和控制土體變形要求。(3)基坑開挖嚴格遵循邊開挖邊支護的原則。基坑開挖支護施工中強化施工監測信息管理,嚴格遵從監測信息指導施工的原則,注意基坑施工的時空效應。(4)基坑支護
70、結構防滲漏的應對措施在基坑開挖過程中發現支護結構有少量滲水時,采用“快硬水泥”進行堵漏。當局部有水流涌出時,先用膠管引至基坑底部的集水溝內排出,然后周邊用“快硬水泥”直接封堵,待達到強度后注漿堵漏。(5)基底管涌的應對措施當基坑開挖過程中出現涌水現象時,立即停止開挖,用基坑附近的備用土袋壓堵涌水位置,然后采取管井井點周邊降水并用雙液漿進行分層注漿封堵。(6)暴雨坑內積水的應對措施在基坑開挖前,在影響范圍周邊磚砌40cm高擋水墻同時在基坑放坡開挖的坡頂外2m設截水溝,形成基坑開挖段四周的封閉截水系統。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備足排水設備,以確保基坑開挖順利進行。(7)基坑開挖完成后,及時封閉基底,盡快
71、施工主體底板結構。(8)在基坑及盾構隧道內設置監測點,及時掌握施工過程中基坑及盾構隧道變化情況,做到信息化施工。十三、地表監測1、監測目的根據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地下道路工程項目基坑與地鐵1#線平面關系和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關于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下道路與地鐵1號線交叉施工的函復函的有關規定,為保證地鐵結構的安全,應對其進行全方位監測。通過監測工作的實施,掌握在該項目施工過程中既有地鐵工程結構的變化,為建設方及地鐵相關方提供及時、可靠的數據和信息,評定施工對既有地鐵工程結構的影響,及時判斷既有地鐵工程的結構安全,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提供及時、準確的預報,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基坑監測的目的如下
72、:(1)為建設方提供及時、可靠的監測信息;(2)檢驗設計所采取的各種假設和參數的正確性,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3)對周邊臨近建(構)筑物、地下管線、地面等周邊環境進行現場監測,確保基坑支護結構和相鄰建筑物的安全。(4)積累工程經驗,為提高基坑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的整體水平提供依據。2、監測依據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區地下道路工程基坑施工圖、鄭東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下主隧道及地面道路(一期)工程基坑監測招標文件、合同(招標文件中的合同)以及基坑深度、周邊環境條件,判定本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根據規范要求必須進行基坑工程的監測。監測依據的主
73、要規范和標準如下:(1)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2)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2006;(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4)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5)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07);(6)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8)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2008)。3、監測項目和監測量(1)監測項目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范(JGJ 120-2012)規定以及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
74、7-2009)判定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應監測以下項目: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坡頂位移。(2)監測數量監測數量依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布置各類監測點,見監測量表。監測量表序號監測項目觀測點數(三標)觀測點數(四標)觀測點數量合計備注1工作基點沉降位移2242沉降監測55561113位移監測3228604水位監測121224合計監測點數1994、基坑監測方法及精度要求(1)沉降監測1)沉降基準點的設置沉降基準點布設在3-5倍基坑深度外的穩定區域。本工程布設2個沉降基準點。基準點采用基巖式。2)沉降監測點的設置地面沉降監測點的設在地下道路工程邊坡頂外20米與地鐵1號線5
75、0米影響范圍合圍區域,間距20米,并在此范圍內盾構隧道頂部及左右線間加密。基坑地面沉降監測點標志為鋼制測點標志,連接桿打入地下一定深度保證觀測標能代表該處變形。地面沉降觀測點標志3)觀測儀器選用 沉降觀測儀器選用美國天寶DiNi03電子水準儀,配2米Timble銦鋼尺。DiNi03電子水準儀自帶記錄程序,記錄外業觀測數據文件。 儀器精度:0.3mm(1km往返中誤差) 電子測量高程觀測值分辨率0.01mm。DiNi03電子水準儀 Timble銦鋼尺沉降觀測儀器4)觀測方法 沉降點觀測采用閉合水準路線,水準測量按照國家二等要求執行。水準測量技術要求沉降監測各監測點與水準基準點應組成閉合環,取兩次
76、觀測高差中數進行平差。水準測站觀測順序:往返測奇數站:后、前、前、后往返測偶數站:前、后、后、前水準觀測的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和視線高(m)等級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差累計視線高度二等502.03.00.3注:1、表中視線高度為下絲讀數;當采用數字水準儀觀測時,最短視線長度不宜小于3m,最低水平視線高度不應低于0.6m。水準觀測的限差要求(mm)級別基輔分劃讀數之差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往返較差及附合或環線閉合差單程雙測站所測高差較差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二等0.50.7注:1、當采用數字水準儀觀測時,對同一尺面的兩次讀數差不設限差,兩次讀數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執行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2
77、、表中n為測戰數。數據處理a、每次觀測結果與原始數據的差值即為總的位移量; b、根據時間與變形增量繪制位移曲線,以7天為一周期,每周期繪制一次St曲線圖(根據經驗,土體變形穩定時間一般在57天);c、監測結果評析。精度要求監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為0.15mm、水準路線附合或環線閉合差1.0mm(n為測站數)。(2)坡頂位移監測1)位移工作基準點的設置在基坑周邊相對穩定的地方布設2個控制點,作為水平位移監測的工作基點。觀測時,在工作基點上設站,進行水平位移監測點的觀測。工作基點采用建墩布設,即在基坑周圍相對穩定便于觀測的位置建立觀測墩。工作基點墩的尺寸:長寬高=2502501200mm,墩頂部埋設
78、強制對中螺栓和儀器整平鋼板,并在中螺栓頂部刻十字絲,在墩的中間增加加強鋼筋,每個墩都加工一個鋼蓋板,不使用點時將蓋板扣上,以保護測點不受破壞。效果圖如下。水平位移工作基點墩2)坡頂位移觀測點的布設基坑邊坡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沿基坑周邊布置,基坑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間距2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應少于3個。監測點設置在基坑邊坡坡頂上。效果圖如下。水平位移觀測點墩 安裝棱鏡后的水平位移觀測點墩 3)觀測儀器選擇觀測儀器選用日本拓普康公司生產的GPT-7501型高精度全站儀(測角精度1,測距精度(2mm+2ppm*D))和瑞士生產的徠卡TS09 PLUS 1 R30全站儀(測角精度1,測
79、距精度(1.5mm+2ppm*D)),配合原裝棱鏡。 托普康7501型(1)全站儀 瑞士徠卡TS09 PLUS 1 R3 水平位移觀測儀器4)觀測方法工作基點穩定性檢查方法選擇前方交會法進行水平位移監測工作基點的穩定性檢查。前方交會觀測法選擇較遠的穩固目標作為定向點,測站點與定向點之間的距離大于交會邊的長度。觀測點埋設在適于不同方向觀測的位置。交會角度滿足30150。如對工作基點墩C進行穩定性檢查時,可以在基坑外100150m埋設23個基點,用前方交會法撿定C的穩定性。其計算公式為:坡頂位移監測點的觀測方法根據基坑施工現場實際條件,水平位移監測采用極坐標法:極坐標法是利用數學中的極坐標原理,以
80、兩個已知點為坐標軸,以其中一個點為極點建立極坐標系,測定觀測點到極點的距離,測定觀測點與極點連線和兩個已知點連線的夾角的方法。如下圖極坐標法原理圖:極坐標法原理圖測定待求點C坐標時,先計算已知點A、B的方位角:測定角度和邊長BC,根據公式計算BC方位角,在按下列公式計算C點坐標:坡頂位移觀測數據處理:a、每次觀測結果與原始數據的差值即為總的位移量;b、根據時間與變形增量繪制位移曲線,以7天為一周期,每周期繪制一次St曲線圖;c、監測結果評析。5)精度要求監測點坐標中誤差0.3mm(3)水位監測1)水位監測點的設置基坑內地下水位采用深井降水時,水位監測點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兩相鄰降水井的中間部位。基
81、坑外地下水位監測點沿基坑、被保護對象的周邊或在基坑與被保護對象之間布置,監測點間距為50m。相鄰建筑、重要的管線或管線密集處應布置水位監測點。水位觀測管的管底埋置深度應在最低設計水位或最低允許地下水位之下3m-5m。對于本工程應埋設在地下-17-19米處。承壓水水位監測管的濾管應埋設在所測的承壓含水層中。2)儀器的選用采用江蘇金壇生產的SWJ90系列鋼弦式水位計(最小讀數1mm,重復性誤差2mm)。SWJ90系列水位計及水位管3)測試方法地下水位觀測設備采用電測水位儀,觀測精度為0.5cm,其工作原理圖如下圖所示為:水為導體,當測頭接觸到地下水時,報警器發出報警信號,此時讀取與測頭連接的標尺刻
82、度,此讀數為水位與固定測點的垂直距離,再通過固定測點的標高及與地面的相對位置換算成從地面算起的水位埋深及水位標高。電測水位儀工作水位管的埋設與安裝應遵守下列原則:成孔:水位觀測孔采用清水鉆進,鉆頭的直徑為130,沿鉛直方向鉆進。在鉆進過程中,應及時、準確地記錄地層巖性及變層深度、鉆進時間及初見水位等相關數據;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停鉆,及時將鉆孔清洗干凈,檢查鉆孔的通暢情況,并做好清洗記錄;井管加工:井管的原材料為內徑70、管壁厚度為2.5的PVC管。為保證PVC管的透水性,在PVC管下端04m范圍內加工蜂窩狀8的通孔,孔的環向間距為12mm,軸向間距為12mm,并包土工布濾網,井管的長度比初見水
83、位長6.5m,如下圖所示;水位觀測井管結構圖井管放置:成孔后,經校驗孔深無誤后,吊放經加工且檢驗合格的內徑70的PVC井管,確保有濾孔端向下,水位觀測孔應高出地面0.5m,在孔口設置固定測點標志,并用保護套保護;回填礫料:在地下水位觀測孔井管吊入孔后,應立即在井管的外圍填粒徑不大于5mm的米石;洗井:在下管、回填礫料結束后,應及時采用清水進行洗井。地下水位布孔至少在基坑降水前一周布設完成,并取得穩定的初始數據,地下水位孔布設完成后,孔內的水位也有一個穩定的過程,待其穩定后采集原始數據。4)精度要求地下水位測量精度不低于10mm。5、監測頻率(1)監測時間基坑工程監測工作貫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
84、施工全過程。監測工作一般應從基坑工程施工前開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為止。對有特殊要求的周邊環境的監測應根據需要延續至變形趨于穩定后才能結束。(2)監測頻率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應考慮基坑工程等級、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階段以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 對于本基坑工程而言,基坑的監測項目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現場儀器的監測頻率應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條規定,具體見下表:現場儀器監測的監測頻率基坑類別施工進程監測頻率監測次數一級開挖深度(m)51次2d監測次數根據工程實際進展情況和業主要求,后期可適當調整。5101次
85、/1d102次/1d底板澆筑后時間(d)72次/1d7141次/1d15281次/2d281次/3d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并及時向委托方及相關單位報告監測結果;1)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2)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發現的不良地質條件;4)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露;5)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6)坡面出現開裂;7)周邊地面出現突然較大沉降或嚴重開裂;8)鄰近的建(構)筑物出現突然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開裂;9)基坑底部、坡體或支護結構出現管涌、滲漏或流砂等現象;10)出現其他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
86、情況。此外,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應進行實時跟蹤監測。6、監控報警及異常情況下的處理措施(1)監測報警基坑周邊沉降、位移主要來自于基坑開挖、支護施工對天然地質條件的人為改變。本基坑工程報警值的確定滿足規范標準要求(見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表8.0.2、表8.0.5。)支護結構監測報警值 基坑監測等級監測項目一級變化速率(mm/d)累計值(mm)坡頂水平位移530坡頂豎向位移530基坑工程周邊環境監測報警值 項 目監測對象累計值變化速率/mmd-1備注絕對值/mm傾斜1管線位移剛性管道壓力20-2直接觀察點數據非壓力20-3柔性管線30-3-2鄰近建(構)筑物最大沉降30
87、-2-差異沉降-2/10000.1H/1000-3地下水位變化1000500注:建筑物整體傾斜度累計值達到2/1000或者傾斜速度連續3d大于0.0001H/d(H為建筑承重結構高度)時應報警。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報警:1)當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2)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出現異常情況或基坑出現滲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基坑支護結構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的跡象;4)周邊建(構)筑物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可能發展的變形裂縫或較嚴重的突發裂縫;5)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報警的情況。(2)異常情況下的監測及處理措施為了確保基坑和周邊環境安全,在基坑施工過程中隨
88、著基坑開挖深度逐漸加大、基坑暴露時間加長,影響基坑變形的因素增多,基坑安全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特制定了以下異常情況下的監測及處理措施:1)構建監測異常情況應急組織機構項目部設置了異常情況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由殷文虎擔任,副組長由王延行擔任,現場負責由趙志華擔任。職責如下:組長:作出指示決策,下達報警命令。副組長:分析監測數據,對比各項監測曲線、指標,提出報警建議,發出加密監測指令;現場監測負責:組織人員實施監測及非常時期巡視、加密監測等現場監測任務。2)異常情況下的監測和處理措施:監測中若發現監測值超過或達到上述報警值,由現場負責報異常處理小組組長,并1小時內電話通知監理、業主、地鐵運營公司
89、,12小時內形成書面報告上報業主、地鐵運營公司;當監測數據達到報警時,應分析其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同時,應預測其變化趨勢,并加大監測頻率,必要時跟蹤監測。會同業主、監測、施工、設計方每天進行監測數據分析,及時將分析結論用于指導施工,調整施工參數。加強現場的巡視工作,做到監測數據與現場工況有機的結合,保證監測信息的科學合理。7、基坑的巡視為確保基坑的安全,基坑工程整個施工期內,每天均應有專人進行巡視檢查。(1)基坑巡視內容基坑工程巡視檢查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邊坡結構:開挖坡率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地面堆載及布置是否超過設計限定;坡面防護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土體有無沉陷、裂縫及滑移;基坑有無涌土、流砂
90、、管涌;坑頂、坑底是否有積水,支護面上是否有地下水滲漏現象;地下水位有無異常。2)施工工況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及分層厚度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有無超長、超深開挖;場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狀況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設施是否運轉正常;基坑周圍地面堆載情況,有無超堆荷載。3)基坑周邊環境地下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周邊建(構)筑物有無新增裂縫出現;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鄰近基坑及建(構)筑物的施工情況。4)監測設施基準點、監測點完好狀況;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2)巡視的方法巡視檢查的檢查方法以目測為主,可輔以錘、釬、量尺、放大
91、鏡等工器具以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巡視檢查應對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等的檢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委托方及相關單位。巡視檢查記錄應及時整理,并與儀器監測數據綜合分析。8、監測數據的記錄、處理(1)基本要求1)監測分析人員應具有巖土工程與結構工程的綜合知識,具有設計、施工、測量等工程實踐經驗,具有較高的綜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確判斷、準確表達,及時提供高質量的綜合分析報告。2)現場測試人員應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負責,監測分析人員應對監測報告的可靠性負責,監測單位應對整個項目監測質量負責。監測記錄、監測當日報表、階段性報告和監測總結報告提供的數據、圖表應客觀
92、、真實、準確、及時。(2)監測數據的記錄1)外業觀測值和記事項目,必須在現場直接記錄于觀測記錄表中。任何原始記錄不得涂改、偽造和轉抄,并有測試、記錄人員簽字。2)現場的監測資料應符合下列要求:使用正式的監測記錄表格;監測記錄應有相應的工況描述;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 對監測數據的變化及發展情況應及時分析和評述。3)觀測數據出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必要時進行重測。4)進行監測項目數據分析時,應結合其他相關項目的監測數據和自然環境、施工工況等情況以及以往數據,考量其發展趨勢,并做出預報。(3)監測數據處理原則1)在觀測數據采集時,對觀測數據變化較大的測點,應進行分析并進行復測,以確定數據的真實性。
93、同時要記錄測點周圍施工環境情況和巡視情況。2)每次監測后立即進行日常資料的整理,包括原始數據的記錄、檢驗和監測物理量的換算以及填表、繪圖、初步分析和異常值判別等日常工作。3)在資料整理過程中,對變化速率較大的測點進行分析,同時加強觀測,其變化速率未見減緩,立即以快報形式通知監理,以便引起各方單位注意。(4)原始監測資料的檢驗和處理每次監測數據采集后,隨即檢查、檢驗原始記錄的可靠性、正確性和完整性。如有漏測、誤讀(記)或異常,及時補(復)測、確認或更正。(5)原始監測數據檢查與檢驗1)作業方法是否符合規定;2)監測儀器性能是否穩定、正常;3)監測記錄是否正確、完整、清晰;4)各項檢驗結果是否在限
94、差以內;5)是否存在粗差;6)是否存在系統誤差。經檢查、檢驗后,若判定監測數據不在限差以內或含有粗差,立即重測;若判定監測數據含有較大的系統誤差時,分析原因,并設法減少或消除其影響。(6)監測成果報告及內容監測成果應包括日報表、階段性報告、總結報告。報表應按時報送。報表中監測成果宜用表格和變化曲線或圖形反映。1)日報表應包括下列內容:當日的天氣情況和施工現場的工況;儀器監測項目各監測點的本周測試值、單次變化值、變化速率以及累計值等,必要時繪制有關曲線圖;巡視檢查的記錄;對監測項目應有正常或異常的判斷性結論;對達到或超過監測報警值的監測點應有報警標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議;對巡視檢查發現的異常情況
95、應有詳細描述,危險情況應有報警標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議;其他相關說明。2)階段性監測報告包括下列內容:該監測期相應的工程、氣象及周邊環境概況;該監測期的監測項目及測點的布置圖;各項監測數據的整理、統計及監測成果的過程曲線;各監測項目監測值的變化分析、評價及發展預測;相關的設計和施工建議。3)基坑工程監測總結報告的內容應包括:工程概況;監測依據;監測項目;測點布置;監測設備和監測方法;監測頻率;監測報警值;各監測項目全過程的發展變化分析及整體評述;監測工作結論與建議。(7)數據處理及提交基坑監測的觀測數據應及時分析整理,監測成果的提供要及時。成果提交時間要求如下: 1)監測數據經整理后次日以“日
96、報表”的形式上報業主及地鐵運營公司;當實測數據達到(或超過)“報警值”時,即刻向業主及地鐵運營公司口頭報警,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施工和周圍環境的安全,項目部則以最快方式提交“日報表”,在日報表上對超限數據會以明顯的示警標記提示。2)階段性監測報表反饋信息,于每周或隔周提交前一階段監測成果;3)工程監測總結報告在監測工作全面結束后一個月內提交。(8)附規范報表格式9、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饋(1)工序管理1)監測程序各監測內容所需的監測儀器、監測點的安裝、埋設以及測讀的時間應隨基坑工程施工工序而展開:根據各道工序施工需要,先期布設監測點。基坑開挖之前,應建立測量控制網,將所有已埋設測點測讀初始值,
97、并應測讀三次。在相應施工區段及其影響范圍內的測點在施工期間按要求進行測讀并進行數據整理和及時完成、提交日報表。某施工段工程全部完成之后,按照有關要求相應測點停止測讀,以此類推直至工程全部完成。編寫施工監測報告2)監測管理實行項目負責人制本工程施工監測實行項目負責人負責制,24小時現場安排人員駐守,在施工期間負責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 項目部成員服從項目負責人的統一調配,并在日常監測工作中嚴格按方案的要求帶領作業人員實施作業,并經常保持與建設單位、監理、施工單位的聯系,及時了解場地施工進度,安排與落實監測工作的步驟,配合施工的順利進行。監測質量控制作業人員應嚴格按方案要求及相應規范進行作業,發現超
98、出允許誤差時應及時糾正或進行返工。技術問題由項目負責人與審核人審定人商量后作出決定,項目負責人與審核人實施監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杜絕質量問題的產生。a、監測儀器、儀表按設計圖紙和文件以及生產廠家的產品說明書對所采購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校正,以防質量不合格元件的埋入。監測儀器要經國家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或授權的計量機構進行校準,并取得檢定證書后方可使用。如需更換儀表時,應先檢驗是否有互換性,并進行對比檢測,以保持監測數據的延續性。b、野外作業組成強有力的項目組,抽調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負責的人員擔任項目組主要負責人。項目組的其它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具有相應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操作能力,關鍵、特殊
99、崗位人員持證上崗。c、監測、檢測、測試工程專業技術強,我院將對職工進行宣貫、培訓,對職工加強質量意識教育,把“質量第一”從思想上落實到行動中去。對埋設全過程進行詳細的施工記錄。d、進場前,組織全體人員學習監測、檢測測試施工的技術方案,每個施工人員了解項目的總體要求,熟悉各自崗位的職責、技術要求和作業程序,嚴格按國家規范和標準執行。e、設置固定觀測墩,采取強制對中措施,減少對中誤差的影響。加強測點的保護工作,測點周圍設置明顯標志如插紅旗并進行編號,嚴防施工時損壞。文件與資料的管理a、現場檢測的數據必須由當事人整理和計算,資料成果實行三級審查制度,即校對、審核和批準。監測、校對、審核人員必須持證上
100、崗。b、外業觀測資料在內業計算前均要進行檢查與復檢,在保證采集數據正確的前提下方可進行計算;c、對施工監測方案進行會審,制定工序質量控制文件,及時解決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d、監測工作中的相關函件、以及日常監測工作中的內外業資料等應分類裝訂統一管理,或者有計算機備份以防丟失。提交的監測成果資料應統一格式并進行簽收登記。(2)信息反饋各監測項目的數據分析應根據進行監測項目的監測結果,結合工程施工環境、施工工況等的變化進行,分析研究監測項目各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將變形大小和變形速率結合起來,考察其發展趨勢。監測數據絕不對無關人員泄露,建立數據上報制度,當觀測數據達到報警值時必須立即通報
101、有關單位和人員。監測通過動態管理,對監測數據及時處理并及時反饋以指導施工,避免發生工程事故。監測信息反饋流程如下圖:(3)組織措施1)現場組織結構針對本工程監測項目的特點,為做好該項目的監測工作,保障安全施工,專門成立監控量測部門,其組織架構圖如下所示。項目負責人副經理、總工現場負責外業監測組內業處理組質檢組監測一組監測二組選派有經驗的測量專業人員組成測量技術領導班子,專門領導和研究施工監控量測技術工作及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監控量測設置2個外業監測組及1個內業處理組,按監測項目類型分別負責不同工作,各小組組長兼任本組安全員,負責本組安全生產工作。2)人員組織監測管理工作涉及諸多環節,每個
102、環節的工作人員也有分工,要明確每個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責,使得每項目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職責,并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不至于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工作盲區而影響工作。人員職責如下:姓 名職 務職 責趙志華現場負責人全面負責地表監測工作王博偉工程部長協助現場負責人搞好地表監測工作李毅昊測量工程師負責現場監測及內業整理王 朝測量工程師負責現場監測及內業整理3)設備組織序號設備名稱規格或型號使用年限數量備注1電子水準儀Dini03型22用于管線、坡頂、地面、周邊建筑物、道路及市政設施沉降觀測;1km往返中誤差0.3mm2平差易軟件SOUTH PA200521用于水準測量、導線測量數據平差 (4)確保安全施工的組織
103、措施對參加工程人員加強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對臨時用工進行生產技能和安全知識培訓教育,不合格者不能上崗。精心操作,不得蠻干,避免人員和設備事故。嚴禁酒后上崗。注意防火、防雷電、防臺風,對現場的高壓線路和電力設施施工時應避開,以防觸電。強化“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杜絕人身傷亡事故;杜絕重大設備、儀器人為損壞事故;將人員受傷和儀器設備受損率減少到最低程度。嚴格抓好上崗前的培訓與教育工作,上崗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進入現場測量時,要遵守現場的有關安全規定,聽從現場相關人員的指揮。測量現場環境事故處置:當測量現場發生環境事故時,安全員應協助現場負責人迅速做好補救和控制工作。當接到現場應急預警時,按現場應急
104、要求進行,聽從現場相關人員的指揮,所有人員及測量設備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附錄A 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監測日報表表A 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監測日報表 第 頁 共 頁第 次工程名稱: 報表編號: 天氣:觀測者: 計算者: 校核者: 測試時間: 年 月 日 時點號水平位移豎向位移備注本次測試值(mm)單次變化(mm)累計變化量(mm)變化速率(mm/d)本次測試值(mm)單次變化(mm)累計變化量(mm)變化速率(mm/d)工況當日監測的簡要分析及判斷性結論工程負責人: 監測單位: 附錄E 地下水位、周邊地表豎向位移、坑底隆起監測日報表表E 地下水位、周邊地表豎向位移、坑底隆起監測日報表 第 頁 共 頁第
105、次工程名稱: 報表編號: 天氣:測試者: 計算者: 校核者: 測試時間: 年 月 日 時組號點號初始高程(m)本次高程(m)上次高程(m)本次變化量(mm)累計變化量(mm)變化速率(mm/d)備注工況當日監測的簡要分析及判斷性結論工程負責人: 監測單位: 附錄G 巡視檢查日報表表G 巡視檢查日報表 第 頁 共 頁工程名稱: 報表編號:觀測者: 計算者: 觀測日期: 年 月 日 時 分類巡視檢查內容巡視檢查結果備注自然條件氣溫雨量風級水位支護結構支護結構成型質量冠梁、支撐、圍檁裂縫支撐、立柱變形止水帷幕開裂、滲漏墻后土體沉陷、裂縫及滑移基坑涌土、流沙、管涌其他施工工況土質情況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及分層厚度地表水、地下水狀況基坑降水、回灌設施運轉情況基坑周邊地面堆載情況其他周邊環境管道破損、泄漏情況周邊建筑裂縫周邊道路(地面)裂縫、沉陷鄰近施工情況其他監測設施基準點、測點完好狀況監測元件完好情況觀測工作條件工程負責人: 監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