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1 工程建設概況31.1 工程概況31.2 建設概況32 編制依據33 施工進度計劃44 施工準備與資源配置計劃44.1 材料準備44.2 施工人員準備45 腳手架方案設計65.1 外腳手架設計圖65.2 滿堂腳手架設計圖105.3 變形圖及計算結論135.4 工字鋼特性指標166施工方法與工藝要求176.1 桿件與扣件特點與構造要求176.2 支撐體系搭設176.3 腳手板的鋪設186.4 拉結體系186.5 欄桿、擋腳板及安全防護187 施工重難點分析及相應措施198 腳手架的使用、保養與拆除208.1 腳手架的使用208.2 腳手架的保養208.3 腳手架的拆除209 腳手架的安全
2、技術措施2110應急預案2110.1機構設置2110.2機構職責2210.3應急救援工作程序2210.4救援方法2211外腳手架計算書241 工程建設概況1.1 工程概況中港包江橋項目2#樓工程地下2層,地上34層,標準層層高為2900mm,總建筑高度為105.400米;該工程有1單元、2單元兩個獨立的單元,兩單元之間建筑凈間距(按剪力墻間距計算)為7700mm,兩個獨立單元在25F28F設計為“假連廊”形式的外立面裝飾構架層,“假連廊”寬度為4100mm,長度為7700mm。現因考慮模板支設,和外腳手架故編制此方案。1.2 建設概況工程建設概況一覽表工程名稱中港包江橋項目2#樓工程工程地址建
3、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成都基準方中建筑設計事務所監理單位質量監督部門安全監督部門總包單位成都倍特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合同工期日歷天 工程主要功能或用途底商及商業民用高層住宅。2 編制依據1、工程施工總承包合同。2、甲方提供的由成都基準方中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的施工圖紙。3、建設部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建質2009【87號】)。4、建筑結構荷載規范 GB50009-2012。5、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11)。6、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7、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海弘建筑工程有限公
4、司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企業質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管理的規定、標準和各類工種工序的工法;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手冊第五版;9、圖紙會審和設計交底以及設計院設計變更文件;10、現場條件和周邊環境的實際情況。3 施工進度計劃懸挑腳手架根據結構層施工進度搭設,搭設進度計劃見下表:搭設部位搭設高度搭設時間完成時間4 施工準備與資源配置計劃4.1 材料準備鋼管:采用外徑48mm,壁厚3.0mm(成都市場鋼管壁厚)的Q235鋼材質的焊接鋼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中Q235A級鋼的規定,有嚴重銹蝕彎曲、壓扁、裂紋和損傷者禁用。立桿、縱向水平桿的鋼管長度為46m或每根最
5、大重最不超過25kg為宜,橫向水平桿長度為1.15m1.2m,鋼管應全涂防銹漆。扣件:扣件采用可鍛鑄鐵制作的扣件,其材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管腳手架扣件(GB15831)的規定,扣件不能有裂紋、氣孔、疏松、砂眼等鑄造缺陷,扣件與鋼管要接觸良好。扣件應做防銹處理,螺栓擰緊,扭力矩達65NM時不得發生破壞。工字鋼:采用32C號、25b號工字鋼,工字鋼采用Q235鋼材,采用的鋼材必須符合國家有關鋼結構用鋼材的規范要求。工字鋼必須具有關規范要求的可焊性等性能。鋼筋:懸挑架焊接鋼筋采用三級鋼,直徑為25mm,采用的鋼筋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范要求。腳手板:腳手板采用竹腳手板,8001500 mm。鋼管油漆按
6、本公司標準:外架鋼管統一黃色油漆,剪刀撐用統一黃黑相間油漆。搭設鋼管要按照長度、直度經過挑選,不合格鋼管堅決不能使用,且鋼管上嚴禁打孔。4.2 施工人員準備外架搭設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搭設前必須由安全部門對操作人員進行安全交底,技術部門進行技術交底。交底必須以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同時進行,并且有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簽字。 5 腳手架方案設計5.1 外腳手架設計圖 腳手架平面布置圖 說明: 該腳手架立面圖為正立面,其中紅色工字鋼為32C號工字鋼長度11000mm,藍色為25b號工字鋼長度為6400mm,見A-A剖面圖尺寸。說明:該腳手架立面圖為背立面,其中紅色工字鋼為32c號工字鋼長度11000m
7、m,藍色為25b號工字鋼長度為6400mm,粉紅色立桿為大面外架與該懸挑外架連接情況見平面圖。說明: 每層設置貫通的拉結桿件水平間距為1500mm,采用15.5的鋼絲繩拉結作為安全儲備;拉環不應小于16一級鋼,繩卡為4100mm。圖中只有25F有板其余樓層為空洞,為方便計算尺寸關系故畫出。注意事項:鋼絲繩剛好拉緊為宜,切不可強行主動卸載。5.2 滿堂腳手架設計圖5.3 變形圖及計算結論5.4 工字鋼特性指標25b號工字鋼特性指標32C號工字鋼特性指標說明:材料應有相應的出廠合格證,復試資料符合相應規范要求。6施工方法與工藝要求6.1 桿件與扣件特點與構造要求1、扣件規格必須與鋼管外徑相同。在主
8、節點處固定橫向平桿、縱向平桿、剪刀撐、橫向斜撐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轉扣件的中心點的相互距離不應大于150mm。對接扣件開口朝上或朝內,各桿件端頭伸出扣件蓋板邊緣的長度不應小于100mm。2、桿件之間的斜交節點采用旋轉扣件。對于平桿、立桿、斜桿交匯的節點,其旋轉扣件軸心距平立桿交匯點應150mm。3、桿件的接長采用對接扣件,一字扣。平桿(主要是縱向水平桿)對接接頭應錯開,上下鄰桿接頭不得設在同跨內,相距500mm,且應避開跨中。立桿的對接,錯開布置,相鄰立桿接頭不得在同步內,錯開距離500mm,立桿接頭與中心接點之間不大于600mm。4、縱向水平桿設置在立桿內側,長度不小于3跨。5、橫向水平桿在主
9、接點處必須設置,兩端用直角扣件扣接且嚴禁拆除。6.2 支撐體系搭設1、在外側立面須沿長度和高度連續設置剪刀撐。剪刀撐的斜桿與水平面交角在4560之間,跨越立桿的根數在57根之間,剪刀撐應在外側立面整個長度和高度連續布置,斜桿應與腳手架基本構架桿件可靠連接,即將一根斜桿扣在立桿上,另一根斜桿扣在小橫桿伸出部分上,這樣可以避免兩根斜桿相交時,把鋼管別彎。剪刀撐斜桿的接長須采用搭接,搭接長度1米,設置3個旋轉扣件,旋轉扣件距管頭10cm以上。立桿和大橫桿一般采用對接接長。左右相鄰立桿和上下相鄰大橫桿的接頭應相互錯開并置于不同的構架框格內。2、洞口處增設的斜桿應采用旋轉扣件優先固定在與之相交的橫向水平
10、桿的伸出端上,旋轉扣件中心線距中心節點距離不應大于150mm。洞口兩側增設的橫向支撐應伸出增設的斜桿端部。增設的短斜桿端部應用雙扣件扣死。3、小橫桿的搭設應與大橫垂直,小橫桿兩端伸出大橫桿外10cm 以上。搭設過程中應隨時校正桿件垂直度和水平偏差,避免偏差過大。立桿垂直度偏差,縱向不大于H/400,且不大于100mm;橫向不大于H/600,且不大于50mm;縱向水平桿的水平偏差不得大于總長度的1/300,且不大于50mm。4、25b號工字鋼與32c號工字鋼節點處均采用25號一級鋼制作U型螺栓雙螺帽連接,達到剛性節點要求。5、加強對使用材料的檢查,檢查鋼管是否合格,是否變形,檢查扣件是否松動,螺
11、栓螺紋是否有損,檢查鋼管型號、質量等,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準在本工程中使用,嚴禁使用變形和不合格的材料,嚴禁使用變形和不合格的扣件、鋼管和鋼絲繩。6.3 腳手板的鋪設考慮一個施工作業層,作業層腳手板沿縱向滿鋪,做到嚴密、牢固、鋪穩、鋪實、鋪平,不得有50mm以上間隙。搭接鋪設的腳手板,要求兩塊腳手板端頭的搭接長度應不小于200mm,接頭處必須在小橫桿上。6.4 拉結體系與結構的拉結點可利用結構梁進行,采用鋼管抱梁的形式,抱梁鋼管與結構梁間要夾好木枋或護角,避免結構梁角破壞,每個拉結點鋼管使用雙扣件扣死。超過5m跨度的梁之間,在結構邊梁中部過中線位置預埋高出結構面2030cm的16鋼筋頭作為拉結點
12、。卸載設置在每次架體底部及中部,卸載采用15.5號鋼絲繩,工字鋼卸載在內、外立桿底部工字鋼下,外側立桿與上層挑板邊次梁拉結,內側立桿與上層結構內主框架梁拉結,鋼絲繩間距1500mm,即每根工字鋼均需卸載。架體中部使用15.5#鋼絲繩在橫桿與立桿交接處卸載,內外排均需要進行卸載。鋼絲繩繩卡應把夾座扣在鋼絲繩的的工作段上,U形螺栓扣在鋼絲繩的尾段上,鋼絲繩夾不得在鋼絲繩上交替布置。繩卡設置數量不得少于4個,間距68倍鋼絲繩間距。6.5 欄桿、擋腳板及安全防護在施工作業層必須設置1道護身欄桿,護身欄桿在外側大橫桿之間設置,900mm處設置一道。擋腳板高度為180mm,材料為竹笆板。擋腳板按照本公司標
13、準刷黃黑相間油漆。外腳手架底部采用竹笆板全封閉,腳手架外架立面采用密目式綠色安全網進行全封閉,密目安全網內側掛設鋼板網作為硬質防護,水平方向作業層按結構進度鋪設跳板。鋪設兩根大橫桿在小橫桿之上。架體較高的支撐用腳手架應在作業面下部用白色兜網及綠色密目安全網設置兩道水平防護,安全網與鋼管采用較粗的鐵絲連接牢靠,以保證工人在操作過程中的安全。5、拉結點增置抱柱拉結間距為89m,故柱子之間需設置拉結點,采用圓鋼16制作“”型卡環預埋在結構邊上,將拉結鋼管與此卡環用扣件在兩側固定。 6、外腳手架卸載懸挑架采用619直徑15.5mm鋼絲繩拉結卸載,在懸挑架底部及中部卸載兩道。工字鋼頂面及底面對應立桿位置
14、焊接10cm長25鋼筋頭,立桿套在鋼筋頭上,防止立桿偏移,工字鋼底部用鋼絲繩拉結卸載,中部卸載使用鋼絲繩拉結在立桿與橫桿交點處,外側立桿卸載均拉結在結構邊緣次梁上,內側立桿卸載均拉結在結構內主框架梁上。7 施工重難點分析及相應措施1、在工字鋼吊裝時,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安全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必須對操作人員進行專項的安全技術交底,現場施工時必須進行旁站,并有相應的旁站記錄;2、在工字鋼安裝時嚴格按照尺寸布置,32C號工字鋼需要避開結構剪力墻的暗柱,以免削弱主體結構構件受力;3、工字鋼的縱橫向節點位置采用32C號一級鋼制作的U型螺栓雙螺母連接牢固,達到剛性節點要求,能夠傳遞彎矩的要求,防止施工過
15、程中荷載的不均勻導致的傾覆;4、在平臺的搭設過程中兩邊外腳手架上人及荷載需要均勻,盡量少上活荷載,嚴禁杜絕一邊輕一邊重的現場出現,以免發生傾覆;5、模板支設架體需嚴格按平面布置圖搭設,在施工25層時外腳手架允許搭設高度為5m,并且待25層該部位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設計強度的70以上時再施工26層,在施工26層時,25層下面的架體需要拆除重新支撐,按規范要求懸挑構件必須達到100設計強度才能拆除模板,為滿足規范要求滿足施工要求,施工現場采取邊拆邊頂的方式施工,重新頂的立桿搭設見相應平面布置圖;6、在施工26層時26層立桿的搭設嚴格按平面布置圖,圖中梁下的立桿為主要受理桿件,梁兩邊的立桿主要作用為防
16、止梁的位移和施工時擺動;7、在施工27層、28層時相應的下一層均采用第5條的方式邊拆邊頂,使懸挑構件的承擔自己本身的一部分自重,達到減少工字鋼的壓力;8、主體結構階段裝飾施工階段均只考慮一層施工荷載,鋪設一層施工跳板不需滿鋪,所以嚴格控制在在處對方材料的情況和機具設備、以及上去大量人的現象。9、按照剖面圖進行拉結采用15.5鋼絲繩卸載,在進行鋼絲繩拉結時以剛好拉緊為標準(架體有稍微的響聲或者稍微的移動),鋼絲繩只能被動受力作為安全儲備,嚴禁鋼絲繩主動受力;10、按照剖面圖采用鋼管連接兩側的架體,使外腳手架成為一個整體;并且每層設置連墻件,連墻件采用鋼管抱梁的方式連接外架間距不大于2000mm;
17、11、設置持證上崗的專門的安全負責人旁站,施工過程中全程旁站,每工作日需要有相應的旁站記錄,并有簽有相應的意見和旁站人的簽字,及時報告項目經理;12、若發現架體變形或有異常情況,及時停止施工人員全部撤離,研究問題出現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施工過程中架體下方嚴禁站人,并拉警戒線現場專人看守。8 腳手架的使用、保養與拆除8.1 腳手架的使用1、腳手架搭設完,應檢查驗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2、嚴格控制腳手架上的施工荷載,腳手架上同時進行多層作業時,各作業層之間設置可靠的防護遮擋,以防止層墜物傷及下層作業人員。3、不得在腳手架上堆放模板、鋼筋及扣減等物件;嚴禁在腳手架拴拉纜風繩和起重設備等;嚴
18、禁將材料堆放在外架上過夜;定期并及時清除腳手架上的建筑垃圾。4、腳手架使用中應定期查看以下項目:扣件的設置和連接,連墻件、支撐等的構造是否符合要求,扣件螺栓是否松動,腳手架是否變形。5、嚴禁隨意拆除外腳手架桿件和進行危及架子的作業。8.2 腳手架的保養1、檢查扣件是否有松動的同時,應對扣件的旋轉面及螺絲絲口上油一次。2、應隨時檢查腳手板是否綁扎緊密,否則應及時修復加固,每天檢查一次安全網有無破損和是否固定牢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加固修復。8.3 腳手架的拆除1、外架拆除時應分劃作業區,周圍設圍欄或豎立警戒標志,地面設專人指揮,嚴禁非作業人員入內。2、拆除的高處作業人員,必須戴安全帽,系安全帶,
19、穿軟底鞋。3、拆除順序應遵循由上而下、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原則,即先拆欄桿、腳手板、剪刀撐、斜撐、后拆小橫桿、大橫桿、立桿等,并按一步一清的原則依次進行,要嚴禁上、下同時進行拆除作業,需分段拆除,連墻點必須與腳手架同步拆除,嚴禁先將連墻件整層或數層拆除后再拆腳手架。4、當腳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立桿的高度(約6.5m)時應先在適當位置搭設臨時拋撐加固后再拆除連墻件,當腳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時,應在暫不拆除的兩端加設連墻點和橫向水平支撐。5、拆下的扣件和配件及時運至地面,嚴禁高空拋擲。9 腳手架的安全技術措施1、腳手架搭設人員必須是經過國家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管理規則考核合格的專業架子工,上崗
20、人員應定期體檢,體檢和考核合格者持證上崗。2、腳手架搭設人員應嚴格按操作規程施工,高空作業時,應系安全帶,穿軟底鞋,雨、雪天嚴禁高空作業。3、腳手架的構配件質量與搭設質量,應按建筑施工扣件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規定進行檢查驗收,合格后方準使用。4、作業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本工種的安全操作技術、技能,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勞動紀律,服從領導和安全檢查人員的指揮,且工作中應思想集中和專心操作。5、六級及六級以上大風、大霧、大雨、大雪天氣應停止腳手架作業,雨雪后上腳手架作業,應先清除積雪,并有防滑措施。 10應急預案10.1機構設置為對可能發生的事故能夠快速反應、求援,項目部成立應急求援小組。由項目經理任
21、組長。負責事故現場指揮,統籌安排等。當施工發生事故,若應急救援小組組長不在位時,由副組長負責現場指揮救援。組長:副組長: 組員: 10.2機構職責負責制定事故預防工作相關部門人員的應急救援工作職責。負責突發事故的預防措施和各類應急救實施的準備工作,統一對人員,材料物資等資源的調配。當發生緊急情況時,立即報告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并及時采取救援工作,盡快控制險情蔓延,必要時,報告當地部門,取得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幫助。10.3應急救援工作程序當事故發生時小組成員立即向組長匯報,由組長立即上報公司,必要時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以取得政府部門的幫助。由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織項目部全體員工投入事故應急救援搶險
22、工作中去,盡快控制險情蔓延,并配合、協助事故的處理調查工作。事故發生時,組長或其他成員不在現場時,由在現場的其他組員作為臨時現場救援負責人負責現場的救援指揮安排。項目部指定王超負責事故的收集、統計、審核和上報工作,并嚴格遵守事故報告的真實性和時效性。10.4救援方法高空墜落應急救援方法:現場只有1人時應大聲呼救;2人以上時,應有1人或多人去打“120”急救電話及馬上報告應急救救援領導小組搶救。仔細觀察傷員的神志是否清醒、是否昏迷、休克等現象,并盡可能了解傷員落地的身體著地部位,和著地部位的具體情況。如果是頭部著地,同時伴有嘔吐、昏迷等癥狀,很可能是顱腦損傷,應該迅速送醫院搶救。如發現傷者耳朵、
23、鼻子有血液流出,千萬不能用手帕棉花或紗布去堵塞,以免造成顱內壓增高或誘發細菌感染,會危及傷員的生命安全。如果傷員腰、背、肩部先著地,有可能造成脊柱骨折,下肢癱瘓,這時不能隨意翻動,搬動是要三個人同時同一方向將傷員平直抬于木板上,不能扭轉脊柱,運送時要平穩,否則會加重傷情。模板、坍塌應急救援方法:當發生高支模坍塌事故時,立即組織人員及時搶救,防止事故擴大,在有傷亡的情況下控制好事故現場;報120急救中心,到現場搶救傷員。(應盡量說清楚傷員人數、情況、地點、聯系電話等,并派人到路口等待);急報項目部應急救援小組、公司和有關應急救援單位,采取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清理事故現場,檢查現場施工人員是否齊全
24、,避免遺漏傷亡人員,把事故損失控制到最小;預備應急救援工具:切割機、起重機、藥箱、擔架等。物體打擊應急救援方法:當物體打擊傷害發生時,應盡快將傷員轉移到安全地點進行包扎、止血、固定傷肢,應急以后及時送醫院治療。止血:根據出血種類,采用加壓包止血法、指壓止血法、堵塞止血法和止血帶止血法等。對傷口包扎:以保護傷口、減少感染,壓迫止血、固定骨折、扶托傷肢,減少傷痛。對于頭部受傷的傷員,首先應仔細觀察傷員的神志是否清醒,是否昏迷、休克等,如果有嘔吐、昏迷等癥狀,應迅速送醫院搶救,如果發現傷員耳朵、鼻子有血液流出,千萬不能用手巾棉花或紗布堵塞,因為這樣可能造成顱內壓增高或誘發細菌感染,會危及傷員的生命安
25、全。如果是輕傷,在工地簡單處理后,再到醫院檢查;如果是重任,應迅速送醫院拯救。應急救援路線:11外腳手架計算書鋼管腳手架的計算參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01)。計算參數:一、保守詳細計算外架高5m外側長8m,寬2.15m外立架鋼管總長度118+6.4182+512+128=232m483.5,0.0384kN/m0.03842321.1=9.8kN,(考慮扣件及斜桿等1.1系數)鋪2層木板,0.3182=4.8kN施工荷載(外側)1.518=12kN外架一側的總荷載(9.8+4.8)1.2+121.4=34.32kN外側12根桿,每桿荷載N1=34.32/12
26、=2.86kN中間梁板荷載一側梁鋼模板展開面積荷載2.47.70.5=9.24kN外梁混凝土V=(0.20.75+0.350.2)7.7=1.694m3混凝土重量1.69424=40.7kN鋼筋重量1.6941.5=2.54kN施工荷載1.17.71.5=12.71kN外側總荷載(9.24+40.7+2.54)1.2+12.711.4=80.77kN12根立桿,每根立桿N2=80.77/12=6.73kN中間板荷載梁板混凝土體積V=21.60.1+(0.30.22.8)2+(0.650.22.8)2=3.224m3,混凝土重量3.22424=77.38kN模板及支架荷載2.87.71.1=23
27、.716kN鋼筋重量3.2241.5=4.84kN施工荷載2.87.71.5=32.34kN中間板下荷載總計(77.38+23.716+4.84)1.2+32.341.4=172.4Kn其中1/2由中間6根立桿承受,N中=172.4/2/6=14.4kN另外1/2由兩側12根立桿承受,N邊=172.6/2/12=7.2kN(該力與邊梁內側的N2進行疊加)疊加后的立桿荷載設為N325b號工字鋼計算簡圖N1N1N1=2.86kNN3N中N22N2=6.73kNN3=6.73+7.2=13.93kNN中=14.4Kn215021506400均布荷載q=0.205kN/m32c號工字鋼因該組4根工字鋼
28、上的25b號工字鋼為有外伸懸挑的路線梁,25b號工字鋼的豎向荷載主要由兩側的工字鋼承受一根工字鋼承受的荷載為Q=2N1+N2+N3+qL/2=22.86+6.73+13.93+6.40.205/2=26.68kN均布荷載q=0.42kN/m 二、不考慮25b號工字鋼變形,平均計算考慮在25b號工字鋼端部增加卸荷鋼絲繩,建立減少工字鋼的變形,荷載由4根32c工字鋼平均承受,Q=(4N1+2N2+2N3+N中+qL)/4 =(42.86+26.73+213.93+14.4 +6.40.205)/4=68.47/4=17.12kN(4根工字鋼平均分擔) 三、平均計算(混凝土量精確計算)200重新計算
29、中間梁板荷載750混凝土板3.97.60.1+梁 +(0.20.35+0.20.65)7.62+ +0.650.23.52+0.30.23.52=7.334m3混凝土重量7.33424=176.02kN鋼筋重量2.9641.1+4.371.5=9.82kN模板及支架重量1.17.73.9=33kN施工人員荷載1.57.73.9=45.1kN總荷載(176.02+9.82+33)1.2+45.11.4=325.75kN30根立桿,平均每桿荷載325.75/30=10.86kN25b號工字鋼總荷載2.864+10.865=65.75kN32c號工字鋼自重6.40.205=1.312kN/m合計65
30、.75+1.312=67.06kN4根32c工字鋼平均分配每根工字鋼荷載Q=16.77kN 結論:以上三種計算第一種考慮16號工字鋼連續梁變形,僅兩邊的25b號工字鋼受力,計算出的集中荷載Q=26.68kN第二種考慮16號工字鋼不產生大的變形,且兩端有鋼絲繩卸荷措施,計算出的集中荷載Q=17.12kN第三種,混凝土量計算準確,也考慮16號工字鋼不產生大的變形,且兩端有鋼絲繩卸荷措施,計算出的集中荷載Q=16.77kNWDISP.OUT / |公司名稱: | | | | SATWE 位移輸出文件 | | 文件 名稱: WDISP.OUT | | | | 工程名稱: 設計人: | | 工程代號:
31、校核人: 日期:2014/ 4/11 | / 所有位移的單位為毫米 Floor : 層號 Tower : 塔號 Jmax : 最大位移對應的節點號 JmaxD : 最大層間位移對應的節點號 Max-(Z) : 節點的最大豎向位移 h : 層高 Max-(X),Max-(Y) : X,Y方向的節點最大位移 Ave-(X),Ave-(Y) : X,Y方向的層平均位移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層間位移 Ratio-(X),Ratio-(Y): 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
32、層間位移與平均層間位移的比值 Max-Dx/h,Max-Dy/h : 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 DxR/Dx,DyR/Dy : 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總位移角的百分比例 Ratio_AX,Ratio_AY : 本層位移角與上層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層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 X-Disp,Y-Disp,Z-Disp:節點X,Y,Z方向的位移 = 工況 1 = 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h JmaxD Max-Dx Ave-Dx Max-Dx/h DxR/Dx Ratio_AX 1 1 48 0.69 0.69
33、 3300. 48 0.69 0.69 1/4749. 99.9% 1.00 X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 1/4749.(第 1層第 1塔) = 工況 2 = 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h JmaxD Max-Dy Ave-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1 1 41 0.01 0.00 3300. 41 0.01 0.00 1/9999. 99.9% 1.00 Y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 1/9999.(第 1層第 1塔) = 工況 3 = X 方向風荷載作用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
34、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Dx Max-Dx/h DxR/Dx Ratio_AX 1 1 41 0.16 0.16 1.00 3300. 102 0.16 0.16 1.00 1/9999. 99.9% 1.00 X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 1/9999.(第 1層第 1塔) X方向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 1.00(第 1層第 1塔) X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與平均層間位移的比值: 1.00(第 1層第 1塔) = 工況 4 = Y 方向風荷載作用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
35、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1 1 95 0.00 0.00 1.00 3300. 95 0.00 0.00 1.00 1/9999. 99.9% 1.00 Y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 1/9999.(第 1層第 1塔) Y方向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 1.00(第 1層第 1塔) Y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與平均層間位移的比值: 1.00(第 1層第 1塔) = 工況 5 = 豎向恒載作用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 1 1 80 -22
36、.18 = 工況 6 = 豎向活載作用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 1 1 77 -0.31 = 工況 7 = X 方向地震作用規定水平力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Dx 1 1 48 0.69 0.69 1.00 3300. 48 0.69 0.69 1.00 X方向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 1.00(第 1層第 1塔) X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與平均層間位移的比值: 1.00(第 1層第 1塔) = 工況 8 = Y 方向地
37、震作用規定水平力下的樓層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1 1 41 0.00 0.00 1.08 3300. 41 0.00 0.00 1.08 Y方向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 1.08(第 1層第 1塔) Y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與平均層間位移的比值: 1.08(第 1層第 1塔)WMASS.OUT / | 公司名稱: | | | | 建筑結構的總信息 | | SATWE 中文版 | | 2012年7月20日16時15分 | | 文件名: WMASS.OUT | |
38、| |工程名稱 : 設計人 : | |工程代號 : 校核人 : 日期:2014/ 4/11 | / 總信息 . 結構材料信息: 無填充墻的鋼結構 混凝土容重 (kN/m3): Gc = 25.00 鋼材容重 (kN/m3): Gs = 78.00 水平力的夾角(Degree) ARF = 0.00 地下室層數: MBASE= 0 豎向荷載計算信息: 按模擬施工3加荷計算 風荷載計算信息: 計算X,Y兩個方向的風荷載 地震力計算信息: 計算X,Y兩個方向的地震力 “規定水平力”計算方法: 樓層剪力差方法(規范方法) 結構類別: 鋼框架結構 裙房層數: MANNEX= 0 轉換層所在層號: MCH
39、ANGE= 0 嵌固端所在層號: MQIANGU= 1 墻元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 DMAX= 1.00 彈性板與梁變形是否協調 是 墻元網格: 側向出口結點 是否對全樓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 否 地下室是否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 否 墻梁跨中節點作為剛性樓板的從節點 是 計算墻傾覆力矩時只考慮腹板和有效翼緣 否 采用的樓層剛度算法 層間剪力比層間位移算法 結構所在地區 全國 風荷載信息 . 修正后的基本風壓 (kN/m2): WO = 0.30 風荷載作用下舒適度驗算風壓(kN/m2): WOC= 0.30 地面粗糙程度: B 類 結構X向基本周期(秒): Tx = 0.25 結構Y向基本周期
40、(秒): Ty = 0.25 是否考慮順風向風振: 是 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阻尼比(%): WDAMP= 1.00 風荷載作用下舒適度驗算阻尼比(%): WDAMPC= 2.00 是否計算橫風向風振: 否 是否計算扭轉風振: 否 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 WENL= 1.00 體形變化分段數: MPART= 1 各段最高層號: NSTi = 1 各段體形系數: USi = 1.30 地震信息 . 振型組合方法(CQC耦聯;SRSS非耦聯) CQC 計算振型數: NMODE= 3 地震烈度: NAF = 7.00 場地類別: KD =II 設計地震分組: 三組 特征周期 TG = 0.45
41、 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Rmax1 = 0.08 用于12層以下規則砼框架結構薄弱層驗算的 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Rmax2 = 0.50 框架的抗震等級: NF = 3 剪力墻的抗震等級: NW = 3 鋼框架的抗震等級: NS = 3 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 NGZDJ =不改變 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活載組合值系數: RMC = 0.50 周期折減系數: TC = 0.80 結構的阻尼比 (%): DAMP = 3.50 中震(或大震)設計: MID =不考慮 是否考慮偶然偏心: 否 是否考慮雙向地震扭轉效應: 否 按主振型確定地震內力符號: 否 斜交抗側力構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數 = 0 活荷載信
42、息 . 考慮活荷不利布置的層數 從第 1 到1層 柱、墻活荷載是否折減 不折算 傳到基礎的活荷載是否折減 折算 考慮結構使用年限的活荷載調整系數 1.00 -柱,墻,基礎活荷載折減系數- 計算截面以上的層數-折減系數 1 1.00 2-3 0.85 4-5 0.70 6-8 0.65 9-20 0.60 20 0.55 調整信息 . 梁剛度放大系數是否按2010規范取值: 是 托墻梁剛度增大系數: BK_TQL = 1.00 梁端彎矩調幅系數: BT = 0.85 梁活荷載內力增大系數: BM = 1.00 連梁剛度折減系數: BLZ = 0.60 梁扭矩折減系數: TB = 0.40 全樓地
43、震力放大系數: RSF = 1.00 0.2Vo 調整分段數: VSEG = 1 第 1段起始和終止層號: KQ1 = 1, KQ2 = 1 0.2Vo 調整上限: KQ_L = 2.00 框支柱調整上限: KZZ_L = 5.00 頂塔樓內力放大起算層號: NTL = 0 頂塔樓內力放大: RTL = 1.00 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區剪力墻抗震等級自動提高一級:是 實配鋼筋超配系數 CPCOEF91 = 1.15 是否按抗震規范調整樓層地震力IAUTO525 = 1 弱軸方向的動位移比例因子 XI1 = 0.00 強軸方向的動位移比例因子 XI2 = 0.00 是否調整與框支柱相連的梁內力
44、 IREGU_KZZB = 0 薄弱層判斷方式: 按高規和抗規從嚴判斷 強制指定的薄弱層個數 NWEAK = 0 薄弱層地震內力放大系數 WEAKCOEF = 1.25 強制指定的加強層個數 NSTREN = 0 配筋信息 . 梁箍筋強度 (N/mm2): JB = 270 柱箍筋強度 (N/mm2): JC = 270 墻水平分布筋強度 (N/mm2): FYH = 210 墻豎向分布筋強度 (N/mm2): FYW = 300 邊緣構件箍筋強度 (N/mm2): JWB = 210 梁箍筋最大間距 (mm): SB = 100.00 柱箍筋最大間距 (mm): SC = 100.00 墻水
45、平分布筋最大間距 (mm): SWH = 150.00 墻豎向分布筋配筋率 (%): RWV = 0.30 結構底部單獨指定墻豎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層數: NSW = 0 結構底部NSW層的墻豎向分布配筋率: RWV1 = 0.60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時 箍筋與對角斜筋的配筋強度比: RGX = 1.00 設計信息 . 結構重要性系數: RWO = 0.90 柱計算長度計算原則: 有側移 梁端在梁柱重疊部分簡化: 不作為剛域 柱端在梁柱重疊部分簡化: 不作為剛域 是否考慮 P-Delt 效應: 否 柱配筋計算原則: 按單偏壓計算 按高規或高鋼規進行構件設計: 否 鋼構件截面凈毛面積比: RN
46、= 0.85 梁保護層厚度 (mm): BCB = 20.00 柱保護層厚度 (mm): ACA = 20.00 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的設計執行高規7.2.16-4: 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慮受壓鋼筋: 是 結構中的框架部分軸壓比限值按純框架結構的規定采用:否 當邊緣構件軸壓比小于抗規條規定的限值時一律設置構造邊緣構件: 是 是否按混凝土規范考慮柱二階效應: 否 荷載組合信息 . 恒載分項系數: CDEAD= 1.20 活載分項系數: CLIVE= 1.40 風荷載分項系數: CWIND= 1.40 水平地震力分項系數: CEA_H= 1.30 豎向地震力分項系數: CEA_V= 0.50 溫度荷載
47、分項系數: CTEMP = 1.40 吊車荷載分項系數: CCRAN = 1.40 特殊風荷載分項系數: CSPW = 1.40 活荷載的組合值系數: CD_L = 0.70 風荷載的組合值系數: CD_W = 0.60 重力荷載代表值效應的活荷組合值系數: CEA_L = 0.50 重力荷載代表值效應的吊車荷載組合值系數:CEA_C = 0.50 吊車荷載組合值系數: CD_C = 0.70 溫度作用的組合值系數: 僅考慮恒載、活載參與組合: CD_TDL = 0.60 考慮風荷載參與組合: CD_TW = 0.00 考慮地震作用參與組合: CD_TE = 0.00 砼構件溫度效應折減系數:
48、 CC_T = 0.30 剪力墻底部加強區的層和塔信息. 層號 塔號 1 1 用戶指定薄弱層的層和塔信息. 層號 塔號 用戶指定加強層的層和塔信息. 層號 塔號 約束邊緣構件與過渡層的層和塔信息. 層號 塔號 類別 1 1 約束邊緣構件層 * * 各層的質量、質心坐標信息 * * 層號 塔號 質心 X 質心 Y 質心 Z 恒載質量 活載質量 附加質量 質量比 (m) (m) (t) (t) 1 1 3.550 3.337 3.300 66.4 0.9 0.0 1.00 活載產生的總質量 (t): 0.866 恒載產生的總質量 (t): 66.417 附加總質量 (t): 0.000 結構的總質
49、量 (t): 67.283 恒載產生的總質量包括結構自重和外加恒載 結構的總質量包括恒載產生的質量和活載產生的質量和附加質量 活載產生的總質量和結構的總質量是活載折減后的結果 (1t = 1000kg) * * 各層構件數量、構件材料和層高 * * 層號(標準層號) 塔號 梁元數 柱元數 墻元數 層高 累計高度 (混凝土/主筋) (混凝土/主筋) (混凝土/主筋) (m) (m) 1( 1) 1 86(30/ 300) 0(30/ 300) 10(25/ 300) 3.300 3.300 * * 風荷載信息 * * 層號 塔號 風荷載X 剪力X 傾覆彎矩X 風荷載Y 剪力Y 傾覆彎矩Y 1 1
50、 13.43 13.4 44.3 17.96 18.0 59.3= 各樓層等效尺寸(單位:m,m*2)= 層號 塔號 面積 形心X 形心Y 等效寬B 等效高H 最大寬BMAX 最小寬BMIN 1 1 39.20 3.61 3.36 7.10 5.52 7.17 5.43= 各樓層的單位面積質量分布(單位:kg/m*2)= 層號 塔號 單位面積質量 gi 質量比 max(gi/gi-1,gi/gi+1) 1 1 1716.40 1.00 = 計算信息 = 計算日期 : 2014. 4.11 開始時間 : 23:16:46 可用內存 : 1953.00MB 第一步: 數據預處理 第二步: 計算每層
51、剛度中心、自由度、質量等信息 第三步: 地震作用分析 第四步: 風及豎向荷載分析 第五步: 計算桿件內力 結束日期 : 2014. 4.11 時間 : 23:16:51 總用時 : 0: 0: 5 = 各層剛心、偏心率、相鄰層側移剛度比等計算信息 Floor No : 層號 Tower No : 塔號 Xstif,Ystif : 剛心的 X,Y 坐標值 Alf : 層剛性主軸的方向 Xmass,Ymass : 質心的 X,Y 坐標值 Gmass : 總質量 Eex,Eey : X,Y 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 X,Y 方向本層塔側移剛度與下一層相應塔側移剛度的比值(剪切剛度) Ra
52、tx1,Raty1 : X,Y 方向本層塔側移剛度與上一層相應塔側移剛度70%的比值 或上三層平均側移剛度80%的比值中之較小者 RJX1,RJY1,RJZ1: 結構總體坐標系中塔的側移剛度和扭轉剛度(剪切剛度) RJX3,RJY3,RJZ3: 結構總體坐標系中塔的側移剛度和扭轉剛度(地震剪力與地震層間位移的比) = Floor No. 1 Tower No. 1 Xstif= 3.8500(m) Ystif= 3.1846(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3.5497(m) Ymass= 3.3374(m) Gmass(活荷折減)= 68.1490( 67.28
53、28)(t) Eex = 0.0254 Eey = 0.0391 Ratx = 0.0000 Raty = 1.0000 Ratx1= 1.0000 Raty1= 1.0000 薄弱層地震剪力放大系數= 1.00 RJX1 = 0.0000E+00(kN/m) RJY1 = 1.1709E+07(kN/m) RJZ1 = 0.0000E+00(kN/m) RJX3 = 8.6265E+04(kN/m) RJY3 = 7.0433E+06(kN/m) RJZ3 = 0.0000E+00(kN/m) - X方向最小剛度比: 1.0000(第 1層第 1塔) Y方向最小剛度比: 1.0000(第 1
54、層第 1塔)=結構整體抗傾覆驗算結果= 抗傾覆力矩Mr 傾覆力矩Mov 比值Mr/Mov 零應力區(%) X風荷載 2603.7 29.5 88.12 0.00 Y風荷載 1944.3 39.5 49.20 0.00 X 地 震 2590.4 64.1 40.43 0.00 Y 地 震 1934.4 49.9 38.78 0.00= 結構舒適性驗算結果(僅當滿足規范適用條件時結果有效)= 按高鋼規計算X向順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74 按高鋼規計算X向橫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24 按荷載規范計算X向順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49 按荷載規
55、范計算X向橫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29 按高鋼規計算Y向順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97 按高鋼規計算Y向橫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24 按荷載規范計算Y向順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65 按荷載規范計算Y向橫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m/s2) = 0.029= 結構整體穩定驗算結果= 層號 X向剛度 Y向剛度 層高 上部重量 X剛重比 Y剛重比 1 0.863E+05 0.704E+07 3.30 821. 346.63 28301.72 該結構剛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夠通過高規(5.4.4)的整體穩定驗算 該結構剛
56、重比Di*Hi/Gi大于20,可以不考慮重力二階效應 * * 樓層抗剪承載力、及承載力比值 * * Ratio_Bu: 表示本層與上一層的承載力之比 - 層號 塔號 X向承載力 Y向承載力 Ratio_Bu:X,Y - 1 1 0.1200E-03 0.2745E+04 1.00 1.00 X方向最小樓層抗剪承載力之比: 1.00 層號: 1 塔號: 1 Y方向最小樓層抗剪承載力之比: 1.00 層號: 1 塔號: 1WZQ.OUT= 周期、地震力與振型輸出文件 (VSS求解器) = 考慮扭轉耦聯時的振動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動系數、扭轉系數 振型號 周 期 轉 角 平動系數 (X+Y)
57、 扭轉系數 1 0.1757 0.00 1.00 ( 1.00+0.00 ) 0.00 2 0.0201 90.01 0.73 ( 0.00+0.73 ) 0.27 3 0.0185 89.97 0.27 ( 0.00+0.27 ) 0.73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 0.002 (度) = 僅考慮 X 向地震作用時的地震力 Floor : 層號 Tower : 塔號 F-x-x : X 方向的耦聯地震力在 X 方向的分量 F-x-y : X 方向的耦聯地震力在 Y 方向的分量 F-x-t : X 方向的耦聯地震力的扭矩 振型 1 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x-x F-x-y F
58、-x-t (kN) (kN) (kN-m) 1 1 59.76 0.00 -0.08 振型 2 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x-x F-x-y F-x-t (kN) (kN) (kN-m) 1 1 0.00 -0.01 0.01 振型 3 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x-x F-x-y F-x-t (kN) (kN) (kN-m) 1 1 0.00 0.00 0.03 各振型作用下 X 方向的基底剪力 - 振型號 剪力(kN) 1 59.76 2 0.00 3 0.00 各層 X 方向的作用力(CQC) Floor : 層號 Tower : 塔號 Fx : X 向地
59、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反應力 Vx : X 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樓層剪力 Mx : X 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彎矩 Static Fx: 靜力法 X 向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x Vx (分塔剪重比) (整層剪重比) Mx Static Fx (kN) (kN) (kN-m) (kN) (注意:下面分塔輸出的剪重比不適合于上連多塔結構) 1 1 59.76 59.76( 8.88%) ( 8.88%) 197.22 59.76 抗震規范(5.2.5)條要求的X向樓層最小剪重比 = 1.60% X 方向的有效質量系數: 100.00% = 僅考慮 Y 向地震時的地震力 Floor : 層號
60、 Tower : 塔號 F-y-x : Y 方向的耦聯地震力在 X 方向的分量 F-y-y : Y 方向的耦聯地震力在 Y 方向的分量 F-y-t : Y 方向的耦聯地震力的扭矩 振型 1 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y-x F-y-y F-y-t (kN) (kN) (kN-m) 1 1 0.00 0.00 0.00 振型 2 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y-x F-y-y F-y-t (kN) (kN) (kN-m) 1 1 -0.01 21.78 -49.65 振型 3 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y-x F-y-y F-y-t (kN) (kN
61、) (kN-m) 1 1 0.00 8.04 48.86 各振型作用下 Y 方向的基底剪力 - 振型號 剪力(kN) 1 0.00 2 21.78 3 8.04 各層 Y 方向的作用力(CQC) Floor : 層號 Tower : 塔號 Fy : Y 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反應力 Vy : Y 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樓層剪力 My : Y 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彎矩 Static Fy: 靜力法 Y 向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y Vy (分塔剪重比) (整層剪重比) My Static Fy (kN) (kN) (kN-m) (kN) (注意:下面分塔輸出的剪重比不適合于上連多塔結構) 1 1 26.00 26.00( 3.86%) ( 3.86%) 85.80 28.80 抗震規范(5.2.5)條要求的Y向樓層最小剪重比 = 1.60% Y 方向的有效質量系數: 100.00% =各樓層地震剪力系數調整情況 抗震規范(5.2.5)驗算= 層號 塔號 X向調整系數 Y向調整系數 1 1 1.000 1.000 *本文件結果是在地震外力CQC下的統計結果,內力CQC統計結果見WV02Q.OUT